在世界所有河流中,没有那条河比尼罗河长了。尼罗河是流动在非洲东部大地的巨川大河,自南向北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南苏丹、苏丹和埃及等国,注入地中海。亿卡盖拉河为源头算起,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域面积有288万平方千米,流域包括卢旺达、乌干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南苏丹、苏丹、埃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等10国,是非洲流域面积仅次于刚果河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尼罗”在阿拉伯语中有”大河”之意。
在东非的维多利亚湖西部,有一条流过卢旺达、布隆迪和坦桑尼亚的河流,这就是尼罗河的源流——卡盖拉河。卡盖拉河发源于卢旺达西部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向北向东流过约400千米后,注入赤道上的大湖维多利亚湖。维多利亚湖水自北岸金贾流出后,沿着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西缘一路向北流,流经基奥加湖、艾伯特湖,之后流经南苏丹的尼穆莱峡谷后进入尼罗河上游盆地,改称白尼罗河,流经南苏丹共和国首都朱巴,之后喀土穆纳入青尼罗河后,一路北上,最后在开罗以下流入地中海。
尼罗河上游从源头河卡盖拉河至南苏丹的尼穆莱,全长1730千米;其中从维多利亚湖北岸的金贾到尼穆莱称维多利亚尼罗河、艾伯特尼罗河。尼穆莱至苏丹的喀土穆为中游段,该段因河水中含有大量的白黏土悬浮颗粒也称白尼罗河,全长1930千米。尼罗河在喀土穆以下为下游段,正式称尼罗河,全长3000千米;尼罗河下游喀土穆到阿斯旺1400千米长的河段多峡谷、瀑布,依次有第六瀑布、第五瀑布、第四瀑布、第三瀑布、第二瀑布和第一瀑布;第六瀑布也就是尼罗河最上游的一个瀑布,位于喀土穆以北90千米处。尼罗河第六瀑布附近有一长12千米的沙巴罗加峡谷,最大谷深150米,河面宽仅150~250米。尼罗河下游段在喀土穆纳入青尼罗河,在苏丹北部阿特巴拉附近纳入长1120千米的阿特巴拉河,此后尼罗河在近1200千米的流程中再无一条支流。
尼罗河的最长支流是发源于埃塞俄比亚戈贾姆高地的青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最大的湖——塔纳湖,流经埃塞俄比亚西部和苏丹东南部,在苏丹喀土穆附近注入尼罗河,全长约1600千米;青尼罗河主要支流是巴希罗河、贾马河、穆格尔河、拉海德河等,流域面积有32万平方千米;流域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湿季极为丰沛的降水使尼罗河水猛涨,易引发洪水泛滥。青尼罗河总落差近1800米,有不少急流、瀑布,较著名的有埃塞俄比亚境内的落差约46米的梯斯塞特瀑布,水能资源丰富,苏丹在青尼罗河上已建成森纳尔水电站、鲁塞雷斯水电站等,埃塞俄比亚也在青尼罗河一些支流上建了一些水电站。
在尼罗河下游总水量中,全年平均看青尼罗河占60%,白尼罗河占32%,还有8%是由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阿特巴拉河。但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洪水期、枯水期变化巨大;在6-10月的洪水期,青尼罗河水量占尼罗河(下游段)总水量的68%,白尼罗河仅占10%,阿特巴拉河占22%;11月到次年5月的枯水期中,青尼罗河占比仅17%,白尼罗河占比升至83%,阿特巴拉河则断流无水汇入尼罗河。尼罗河河口的年平均径流量约840亿立方米,但年际变化极大,丰水年径流量可达1500亿立方米以上,而枯水年径流量不到420亿立方米,相差悬殊。
尼罗河水系图
高原水乡——乌干达
尼罗河上游地区的乌干达素有“高原水乡”之称。维多利亚尼罗河将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艾伯特湖等著名的大湖连接起来。乌干达国土的1/6是湖泊河流水域,包括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艾伯特湖、爱德华湖等。维多利亚湖北岸的津加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尼罗河的源头;早在100多年前的1862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发现了尼罗河在维多利亚湖的出口(在今乌干达的津加),他自认为找到了尼罗河的“源头”,当时计算尼罗河的长度是5588千米。后来经过多次勘探,人们才确认了尼罗河的真正源头——卡盖拉河源头。至今津加还有一块尼罗河源头发现石碑,刻写着斯皮克的全名,下面用英文写着“1862年7月28日斯皮克在这里发现了尼罗河的源头”。
在乌干达西北部,距维多利亚尼罗河汇入艾伯特湖32千米处,维多利亚尼罗河下游,有一著名的瀑布——卡巴雷加瀑布(原名默奇森瀑布)。卡巴雷加瀑布分3层,总落差120米,水声轰鸣,非常壮观。卡巴雷加瀑布地区建有乌干达卡巴雷加国家公园,占地3900平方千米,是乌干达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着一万多头非洲象、三万多头独角犀牛和众多的长颈鹿、斑马、狮子、河马、鳄鱼。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三大湖,面积广达69400平方千米(与爱尔兰共和国国土面积相当),约40%水域在乌干达境内,40%在坦桑尼亚境内,20%在肯尼亚,湖面海拔1134米,湖水最深80米。维多利亚湖接纳了卡盖拉河、马拉河等河流,集水面积在20万平方千米以上。湖水的出口只有一个,就是在北岸津加流出的维多利亚尼罗河。维多利亚湖北岸有一历史悠久、风光优美的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这就是坎帕拉;坎帕拉坐落在津加以西80千米的维多利亚湖滨,15世纪就是布干达王国都城,后为英国东非公司总部所在地,1960年成为独立的乌干达共和国首都至今,是乌干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城市;坎帕拉在城市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中列第337名。
基奥加湖在乌干达中部,由维多利亚尼罗河流贯洼地形成,面积有2500多平方千米。艾伯特湖在乌干达西部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也叫蒙博托湖,维多利亚尼罗河从东北面注入该湖,湖水再经湖北端流出形成艾伯特尼罗河;艾伯特湖面积有5300平方千米,是非洲第七大湖。
维多利亚湖
阿斯旺水坝
尼罗河的水量变化之大是出了名的。古代埃及人说:尼罗河是喜怒无常的,涨水时会吞噬大量农田,枯水季节它却十分吝啬,任禾苗枯死。由于尼罗河最大的水源是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而埃塞俄比亚高原为干湿季极为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湿季时青尼罗河河水暴涨,汹涌的洪水闯入尼罗河下游谷地,导致洪水泛滥,河水漫过河堤;干季时水量大减,水位降低。埃及人很早就考虑要在尼罗河上建坝蓄洪,1902年埃及就在尼罗河第一瀑布以下的阿斯旺城建起了阿斯旺老坝,形成的水库库容10亿立方米;1912年阿斯旺老坝加高6米,库容增至25亿立方米;1933年阿斯旺老坝再次将坝高增至83米,水库库容达到50亿立方米,可灌溉农田面积32万公顷。1933年建设阿斯旺老坝时还在左岸建了水电站,同时还建了通航船闸。
为控制尼罗河洪水,同时解决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的枯水期农田灌溉问题,有效调蓄尼罗河径流,通过巨型水库容蓄丰水年多余的洪水以备枯水年之需,埃及在原苏联的帮助下于1960年开始建设新阿斯旺水坝。新阿斯旺水坝建在阿斯旺老坝上游7千米处,工程极为浩大,光用去的土石、混凝土等材料就可建造17座金字塔,费时10年,耗资十多亿美元,终于在1970年完工,被称为“堪与法老时代并列的埃及世纪性工程”。阿斯旺大坝是高110米、长3800多米的拱形混凝土大坝,拦截了尼罗河,在大坝以上形成了宽10多千米,长500多千米总面积5250平方千米的巨大水库——纳赛尔水库,是世界面积第七大人工湖;该水库库容达1570亿立方米,足可容纳尼罗河一年的来水量,是世界库容量第4大水库。纳赛尔水库在埃及境内长约300千米,占整个人工湖面积80%,称纳赛尔湖;200千米在苏丹境内,称努比亚湖;尼罗河第一、第二瀑布如今已在纳赛尔水库之下。阿斯旺大坝安装了13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年发电量100多亿度,占全埃及年发电量的40%左右(20世纪70年代时),是埃及最大的发电基地。阿斯旺水坝建成后,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保证了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的农田得到常年有效灌溉,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农业增产;有效控制了1967年、1975年几次尼罗河特大洪水;改善了尼罗河下游的通航条件,使尼罗河埃及段的年货运量达1000万吨;建成非洲大型水电站,为埃及提供廉价电力;纳赛尔湖淡水渔业得到大发展;阿斯旺地区的旅游业得到发展。千年古城阿斯旺由于水坝的兴建而焕发了青春,旅游业日益兴旺,人口也增加到20万,成为埃及著名的旅游胜地。
阿斯旺城市风光
尼罗河谷地和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在出阿斯旺大坝后一路流淌在狭长的尼罗河谷地上,在流到开罗后进入三角洲直至地中海。尼罗河在埃及境内长1530千米。整个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是撒哈拉沙漠中最大的“绿洲”,也是非洲最大的灌溉农业区,这片土地面积36000平方千米,占埃及国土的4%,却集中了埃及99%的耕地和人口,是埃及的全部精华之地。
从阿斯旺到开罗南北总长900千米,宽10——20千米的尼罗河谷地,面积12000平方千米,是埃及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有“上埃及”之称。5000年前的古埃及王国的主要活动地区就是上埃及。尼罗河谷地的耕地占埃及全国耕地的1/3,盛产棉花、高粱、玉米、洋葱、甘蔗等。这里土壤肥沃,尼罗河历年泛滥留下的淤泥层在6到10厘米厚,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烈,全年有360天的无云日,引尼罗河水灌溉农田方便。自阿斯旺大坝修成以来,灌溉条件大为改善,谷地里生机勃勃,到处是碧绿的农田、果园,好似沙漠中的绿色走廊,与河谷两岸单调的沙漠形成鲜明的对照。尼罗河谷地行政上属艾斯尤特省、阿斯旺省、卢克索省、索哈杰省等,主要城市有艾斯尤特、卢克索、阿斯旺等。艾斯尤特坐落在尼罗河西岸,是艾斯尤特省首府,上埃及重要的工商港口城市,建有埃及较著名的艾斯尤特大学。卢克索坐落在开罗以南700千米的尼罗河东岸,卢克索省首府,埃及著名的旅游城市。阿斯旺在埃及南部尼罗河东岸,阿斯旺省首府,北距开罗900千米,南距埃及与苏丹边界60千米,有“埃及南大门”之称,是埃及重要的工业重镇及旅游城市。
尼罗河在开罗以北主要分成2个汊流入海:西支罗塞塔河和东支达米埃塔河。尼罗河三角洲以开罗为顶端,大致呈三角形,北端到地中海沿岸(从西端的亚历山大到东端的塞德港延伸200多千米),面积24000平方千米,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尼罗河三角洲看上去很像一枝莲花,从尼罗河谷地伸展出来的,故成为“尼罗河之花”。在古埃及法老时代,这里叫“下埃及”。这里地势平坦,冲积土壤层厚达15到23厘米,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3。气候不像上埃及那么炎热干燥,冬季有少量降雨,有密如蛛网的河叉、水渠和运河便利灌溉。1861年在开罗以北23千米的罗塞塔和杜姆亚特汊流上建成两座水闸,称三角洲闸,以控制、抬高枯水期水位便于灌溉,同时水闸还可泄洪,这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第一个现代化的灌溉工程。20世纪初又陆续建成了齐夫塔、阿西尤特、伊斯纳等水闸,使得枯水期的灌溉面积得以扩大。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成了尼罗河三角洲密如蛛网的灌溉水渠;其中大型灌渠有4条:伊斯梅利亚渠、陶菲克渠、米努夫渠和布梅拉渠;伊斯梅利亚渠长123千米,东接苏伊士运河,不仅可灌溉还可通航。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排水渠也形成系统,总长在30000千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玉米、椰枣等,一年可种两季作物。这里的棉花是单产高品质好的长绒棉。埃及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国。
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人烟稠密,集中了埃及人口的一半,行政上属开罗省、亚历山大省、东部省、西部省、杜姆亚特省、布海拉省、谢赫村省、代盖赫利耶省、盖赫尤布省、塞得港省等10省(埃及现分为27省)。坐落在三角洲西缘地中海之滨的亚历山大港是亚历山大省首府,埃及第二大城市和埃及最大的海港,有300多万人口(2017年),被誉为“埃及的第二首都”;它曾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来此兴建城市,取名“亚历山大”,一直是东地中海地区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遗址就在亚历山大郊区近海的法罗斯岛上;亚历山大城市品牌价值高,在城市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中列375名。塞得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北端地中海沿岸,现在是塞得港省首府;在185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随着运河的开通,来自东亚、南亚、欧洲各国海港的船只多要在塞得港转运,一跃而成为世界主要的转运港和埃及第二大海港,有人口50万。坦塔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中部,是埃及西部省首府、埃及重要的工业和文化中心,建有大型炼油厂、纺织厂、棉花加工厂,有爱资哈尔大学坦塔分校。达曼胡尔是布海拉省首府,位于亚历山大东南60千米处,是尼罗河三角洲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亚历山大港
杰济拉平原与喀土穆
在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交汇处,喀土穆以南,青、白尼罗河之间是一片广阔的平原——杰济拉平原,长250千米,宽120千米,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微微倾斜,土壤深厚肥沃,非常适合自流灌溉。1926年人们在青尼罗河上建起了森纳尔水坝发展灌溉,1952年森纳尔水坝加高扩建,库容增至9.3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杰济拉平原的农田灌溉面积已达40万公顷以上。1966年苏丹又在青尼罗河森纳尔水坝上游建起了鲁赛里斯水坝,形成的水库库容有7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50万公顷。目前杰济拉灌区的灌溉面积已在80万公顷以上,是非洲最大的灌溉区;苏丹的长绒棉、花生、芝麻、瓜果、蔬菜大部分产自杰齐拉平原。苏丹是世界第二大长绒棉生产国、世界第五大花生生产国、世界第七大芝麻生产国。
喀土穆
杰济拉平原北部坐落着苏丹的最大城市——喀土穆。尼罗河在喀土穆以下才正式称尼罗河,因此喀土穆是尼罗河畔的第一城。青尼罗河在喀土穆汇入尼罗河时的地形很像一头大象的鼻子,阿拉伯人称喀土穆,意为“大象鼻子”。喀土穆原是尼罗河畔的一个渔村。自1822年被埃及占领,成为埃及属苏丹的首府后,逐渐成为一个贸易集散地,尤以象牙贸易著名。1884年英国入侵苏丹后,成为英、埃共管的苏丹首府。1956年苏丹独立后成为苏丹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喀土穆交通便利,铁路北通阿特拉巴(苏丹北部地区重镇),东北连红海之滨的苏丹港,南达苏丹南部边境。喀土穆是苏丹的棉花、花生、芝麻、羊皮、阿拉伯树胶的集散地。目前喀土穆有100多万人口,是苏丹第一大城市;如包括周边的北喀土穆和恩图曼,大喀土穆市人口超过700万(2017年)。
喀土穆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总统府、苏丹国家博物馆、喀土穆大学、马赫迪陵墓等。苏丹国家博物馆收藏有苏丹许多4000年历史的珍贵文物,其中有来自苏丹北部地区努比亚的壁画、雕刻、石器、铭刻等。喀土穆大学建于1902年,是苏丹第一所大学,现有21所学院、11个研究所、6个研究中心和3所附属医院。马赫迪陵墓建于1888年,为一银白色穹形建筑,高约30米,埋葬着19世纪后期苏丹反英民族大起义领导者马赫迪默罕默德。喀土穆在城市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中排名第231名,排在科隆、火奴鲁鲁等名城之前。
非洲最大城市——开罗
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顶端的开罗是埃及的骄傲。开罗早在7世纪前只是一个小村子,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来此建起一个据点——福斯塔特城。973年,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征服了埃及,定都于此,取名开罗,意为胜利。法玛蒂王朝是当时的强国,其版图东起叙利亚、汉志、也门,西到摩洛哥,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科尔多瓦的后倭马亚王朝呈三足鼎立,当时中国称它叫绿衣大食。14世纪中叶,开罗已有40万人口,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6世纪开罗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8世纪末又被法国人统治。1869年,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开罗也随之进入近代化。尼罗河将开罗分成新老城区,西岸是现代化的新区,东岸是老城区。新城区尼罗河畔耸立着高达187米的开罗塔。老开罗里到处可见高耸的清真寺宣礼塔,全开罗有800多座清真寺,故开罗有“千塔之城”之称。最有名的清真寺是苏丹哈桑清真寺、爱资哈尔清真寺、默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和伊本图隆清真寺。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位于开罗老城萨拉丁城堡内,建于1830年,是一座具有土耳其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死后葬于该寺故名。穆罕默德阿里被认为是埃及现代化之父。伊本图隆清真寺建于公元878年,是由图隆王朝的奠基人艾哈迈德伊本建造的,是开罗最早、保留最完整的清真寺。苏丹哈桑清真寺由14世纪的马穆穆克王朝苏丹哈桑建造的,寺院建筑依照十字形设计,包括清真寺、神学院、宣礼塔等组成,大清真寺大门高37米,以青铜铸成,又用大马士革的金属工艺品镶边,寺内彩色窗户用精美的五彩玻璃制成,寺内有一座高85米的宣礼塔,是开罗最高的宣礼塔;苏丹哈桑清真寺被认为是中东地区最美的清真寺。老城尼罗河畔的拉美西斯广场气势宏大,广场中央矗立着从埃及古城孟斐斯搬来的拉美西斯二世全身塑像。
972年,法玛蒂王朝将领昭海尔在开罗建了清真寺,为纪念默罕默德之女法玛蒂宰赫拉改名艾资哈尔,爱资哈尔意为“佳丽”;该清真寺是埃及的第一个清真寺,经千余年的不断扩建,如今规模十分巨大,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千米;清真寺礼拜大厅地上铺着名贵的地毯,悬着水晶大吊灯,可同时供5万人礼拜;寺内还设有爱资哈尔大学。艾资哈尔大学建于972年,比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要早200多年,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伊斯兰世界最著名的大学,曾培养了许多的天文学家、医学家、史学家、宗教学家;现在的爱资哈尔大学有伊斯兰基础学院、伊斯兰宣教学院、阿拉伯文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等36所学院,设在开罗的有14所学院,在埃及亚历山大、阿西尤特、坦塔等城市设有22所学院,还有2个海外学院—多哈艾资哈尔学院和加沙艾资哈尔学院;爱资哈尔大学至今仍只招收穆斯林学生,实行男女分校教学。
爱资哈尔清真寺
开罗古城于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开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城市之一,隐没在现代城区中,有着著名的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土耳其浴室以及喷泉;开罗建于公元10世纪,后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新中心,于1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比邻尼罗河,堪称埃及第一广场。广场南面是埃及中央政府大厦,附近就是“美国大学”,北面是埃及国家博物馆,西面是阿拉伯国家联盟大厦。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的解放广场,是由法国人于1858年创立,1902年正式开馆,收藏来自埃及各地的从史前遗物到希腊罗马时代的绘画、雕塑、工艺品、棺木、石碑、纸草文书、法老及王后、贵族的木乃伊共30多万件;著名的展品有卡夫勒王坐像、盘腿书记坐像、拉美西斯小坐像、重242磅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黄金棺、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馆内还藏有造于公元前2650年的木船,叫太阳船,有40多米长,船头高7米。
开罗
大开罗由开罗省、吉萨省一部分和盖勒尤卜省一部分组成,包括开罗市、吉萨市、赫勒万等,面积3085平方千米,现人口2280万(2017年),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巨型城市。大开罗是埃及最大的工商业中心,集中了全埃及一半以上的企业,有纺织、机械、化学、炼油、钢铁、汽车装配、食品等工业,总部设在开罗的大企业有埃及石油总公司、埃及国家银行、埃及航空公司等;埃及石油总公司是世界22大的石油公司(2018年)。埃及航空公司成立于1932年,是中东和非洲地区首家航空公司,也是世界100强航空公司之一,是“星空联盟”的28个正式成员之一。开罗传统的金银首饰加工也驰名阿拉伯世界。开罗地处尼罗河谷地与三角洲的连接点,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铁路北通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南连埃及南方重镇阿斯旺,东达苏伊士城;从开罗经伊斯梅利亚运河可水路达苏伊士运河。开罗建有非洲大陆上第一条城市地铁,现在2条地铁线,长度在64千米。开罗国际机场位于开罗东北郊,为埃及航空、土耳其航空、沙特航空、汉莎航空等40多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可直飞埃及亚历山大、阿斯旺、北京、上海、东京、伦敦、纽约、多伦多等50多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近2000万人次(2018年),是非洲第二繁忙机场(仅次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
开罗还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国际性城市,许多国际组织设在开罗,著名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就设在开罗。坐落在开罗尼罗河西岸的开罗大学是埃及第一所现代化综合大学,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创建于1908年,有15万名师生,知名校友有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巴勒斯坦前总统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亚西尔阿拉法特、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富兹等。开罗在城市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中居第97位,居榜单中非洲各城市第3位(仅次于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
尼罗河水之争
尼罗河流域有10个国家,面积有288万平方千米,是沿岸各国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宝贵水源,哺育了2.5亿人口。近年来,随着流域内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各国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早在1929年,在当时英国殖民者提议下,9个流域内国家(当时没有南苏丹共和国)达成一项赋予埃及和苏丹对尼罗河水有优先使用权的协议——《尼罗河水协定》,在尼罗河的上游或支流上,不得兴建水利工程。1959年,尼罗河流域国家对《尼罗河水协定》进行了部分修改,埃及每年享有555亿立方米的尼罗河水,而苏丹的份额仅185亿立方米,剩下100亿立方米计作蒸发流失(尼罗河每年仅840亿立方米水量)。许多国家认为不公,尤其是埃塞俄比亚认为他应得到每年至少120亿立方米的尼罗河水。埃塞俄比亚每年从其境内注入尼罗河的水量占尼罗河总水量的85%,而在1959年的尼罗河水分配协议中被彻底忽视。坦桑尼亚“国父”尼雷尔表示:1959年的《尼罗河水协定》将埃及置于优于尼罗河上游国家的地位,迫使上游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要接受埃及的监督与审查,这不符合各国主权独立的基本属性。尼罗河上游国家如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开始呼吁就尼罗河流域商谈一份新的、更包容的条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域内各国开始了浩大的尼罗河水利工程建设。埃及在阿斯旺修建起阿斯旺大坝,苏丹也在尼罗河上建了森纳尔、卡欣吉尔拉等水坝,为本国储备水;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已出台开发尼罗河源头维多利亚湖水用于农业灌溉计划,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也开始联手开发卡盖拉河。2010年,埃塞俄比亚、卢旺达、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五国在“尼罗河盆地倡议”基础上签署了旨在公平合理使用水资源的“尼罗河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要求设立一个永久性的尼罗河流域委员会,规定流域各国平等利用尼罗河水,开发水电或灌溉项目只需得到多数流域国家同意即可,有权在不事先告知埃及和苏丹的条件下建设水利项目,这激起了埃及、苏丹的强烈反对,尼罗河水资源纷争再起。
2011年3月,埃塞俄比亚政府宣布将在青尼罗河上修建“复兴大坝”。2013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宣布将投资43亿美元在埃塞俄比亚与苏丹边境修建青尼罗河大坝(也称复兴大坝,可每年发电1500亿度),已使埃塞俄比亚能公平的分享到应得的尼罗河水份额,并获得充足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改善电力短缺状况;此方案一出,即遭到埃及、苏丹政府的强烈反对。埃及方面水利专家称:在埃塞俄比亚施工建坝5年期间,埃及每年获得的尼罗河水量将减少大约150亿立方米,这会给埃及带来大灾难。苏丹水利专家称:埃塞俄比亚修建的水库会储存青尼罗河年径流量的近1.5倍,将会严重影响下游国家的农业、发电和供水。埃及总统说:对数百万埃塞俄比亚民众来说,复兴大坝代表着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来源,而对于邻国的我们来说,复兴大坝或将是一个隐患,毕竟尼罗河是埃及唯一的水源和生命源泉!2014年5月,埃塞俄比亚开始实施青尼罗河大坝河道改道工程;埃及总统为此召集各国对话,呼吁各派势力团结一致,研究一份由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三国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所发布的水坝评估报告;2015年3月,埃及总统、苏丹总统和埃塞俄比亚总理在喀土穆签署了“关于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的合作框架协定”,结束了关于共享尼罗河水以及在埃塞俄比亚建造非洲最大水电站问题上的长期争端。“复兴大坝”于2011年开始修建,原预计于2017年完工,然由于种种原因,工期一拖再拖,可能要到2022年才能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