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前人所留下的一些有关外国情况的著作或游记,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只记航程。就以元代汪大渊的《岛夷略志》来说,它所记述的最远国家,陆路最远只到地中海之滨,以及红海东岸的麦加,海路最远也只到印度半岛西岸和波斯湾口。
而郑和七下西洋所到达的地区,是前无史例的。在《西洋番国志》里记载了20个国家,在《星槎胜览》里记载了40个国家。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所达国家的气候、水文、生物、物产、民族、风俗、历史等。
我国同非洲东岸国家尽管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来往,但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绝大多数都是沿海岸航行。
而在郑和所用的航海图上却有如下的记载:“官屿溜(今马尔代夫群岛的马累)用庚酉针二百五十更船泊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庾西针是正西略偏南,航行的方向证明郑和的船队确是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的。
从航海史的角度来看,郑和等人远航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们留下了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
郑和七下西洋所留下的《星槎胜览》对赤道南北的非洲东部海岸国家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从而打消了人们对于非洲的神秘性和神奇感,增进了对非洲的了解。
《星槎胜览》描写非洲是“天旱少雨”、“土地赤黄”、“居民卷发”、“垒石为屋”;那里的野生动物资源异常丰富,大象、狮子、虎豹出没无常,长颈鹿、斑马、羚羊成群结队;当地人家养的动物有骆驼、牛、羊;……那里的国家常常以其特有的象牙、香料等商品,向郑和的船队换取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并把当时东非的珍禽异兽赠送给中国,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当然也以礼品回赠。
在无垠的大海上航行,离开地图是绝对不行的。大海变幻莫测,充满了凶险,那露出海面的巨岩孤岛,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隐伏在水下的暗礁、浅滩、急流、漩涡,有时却很难避免。而一张准确无误的航海图,却能够保证航海的安全。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年代里,没有谁为他们提供一张现成的海图。
没有海图,他们决定自己动手绘制。在远航之前,郑和就搜集过有关资料,还亲自出海校正过一些海图的内容。在他出使远航的时候,沿途都作了比较详实的记录。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始终坚持观测探路。
所谓观,就是把沿途所见山、滩、礁、沙详细记录下来,有时运用文字的方式,有时运用图的方式。
所谓测,就是利用指南针测定方向,用带有铅锤的绳索来测量大海有多深,用宋代人曾经用过的特制的钩子沉到海底取泥沙,了解大海的底质,以供识别航路,用绳子拴上鸡毛做成“鸡毛海流计”,放在海面测定海水流速。
郑和就把通过观测所得到的大量数据,都非常简明形象地标记在一张图上,最初把它称为“对景图”。
航路就根据这张图,对照沿途所看见的景物,判断出所在的位置,了解前进的方向和选择正确的航路。
郑和等人还采用了形象、示意的方法,把在不同的海域所获得的对景图,一字展开式地绘制成图,这就是一直流传到今天的《郑和航海图》,这张航海图被编入后来出版的《武备志》中。
《郑和航海图》是一长卷。图的方向依针路辨别,与一般上北下南的地图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这幅图被收入《武备志》时分成20幅、40面。图上的起点是龙江关(今江苏南京的下关),标明由长江口出海,沿着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南下,到海南岛琼州府,再往下,就是海外的国家。
图上绘出了郑和航海途中所见的海岸线、山脉、岛屿、沙州、浅滩、珊瑚礁和港湾等。
从这张航海图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标有航线的精密针位,以“更”(一“更”相当于顺风情况下,一昼夜航行的距离)数计算的距离,以及平潮时的礁石、浅滩和港口等,海岛一般还绘有内线和外线。
船队还把南海岛屿,分别注在图上,并用石塘、万星石塘、万生石塘等名称加以标明。
航海图中记有所测海洋的深度。
除了航海图外,郑和等人还写有类似航海手册的《鍼位篇》。至于对海洋气象方面的认识,因为缺少直接的记载,可以明清的一些有关著作如《顺风相送》、《东西洋考》等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