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未来能准确预知天气吗

时间:2022-03-24 归属:气象

  天气预报就是预报,它只是对未来天气现象的一种预测性描述,并不等于将来的真实情况。我们所得出的天气形势分析,与天气的发展变化也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切都表明了预报的性质特点:它本身就具有不定性。我们所做的一切,只能是尽可能地提高预报水平,尽可能地接近将来天气的真实状况;人们永远办不到,也不可能完完全全、一蹴而就地实现没有任何疏漏,没有任何错误的100%的预报。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了天气预报有时不准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天气预报从当前来看,失误仍然比较多,其原因在哪些方面呢?这儿有几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因为人类目前的认识水平仍然很有限。人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天气现象的各种规律,对大气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演变过程的认识仍很肤浅。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地球大气运动和太阳、月亮及其他天体运动的关系;海洋、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也并不是十分明了。说到底,气象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用科学来看,它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它的完善还需要别的学科来促进;而且一些实用的技术学科,如计算机也需要发展,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气象科学的发展,影响了天气预报的水平。

  其次是因为天气现象本身的原因。天气现象发生的面广,局部地区有的持续时间又短;而且地球表面不同地区、不同高度的差异性大,反映在天气现象上,就出现了更复杂的情况。天气现象变幻莫测,令人捉摸不定,我们只能大体地、有代表性地把握不同天气形势,根据获得的很有限的气象资料进行预报。

  再次就是预报工具有局限性。我们的各种气象仪器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它们所获取的值也只是近似的,不能说没有误差。我们的一些预报方法,如数值预报模式,其使用的微分方程本身只是一种形式,在解方程时需要简化,又免不了带上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而且,我们的气象资料在传送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错误。1976年7月31日,美国丹佛发生洪水灾害时,丹佛气象预报台的雷达信息通过电话传送时出了故障,导致了 139人在这场洪水中丧生,一直到洪水结束时,气象台才发布洪暴警报。

  还有一点,与预报的具体情况有关。天气预报,特别是短期天气预报,它所使用的工具无非是天气图、卫星云图、数值预报指导产品等。而对于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常常与预报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专业水平、工作经验有很密切的联系。对于同一次预报,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并不能以倾向性的大小来衡量预报的正确与否。特别是在天气会商的过程中,有时候少数人的意见、大家不太重视的预报结论,恐怕还真与实际天气情况吻合。因而,在天气会商的过程中,切莫过分轻视那些“孤掌难鸣”的意见。

  应该树立这种观点:天气预报不仅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很准。当前我们天气预报所以有一些失误,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人力、物力有限。例如对高空的探测,平均每隔.. 200公里左右才有一个站,它们获取的资料毫无疑问不具体、不全面,特别是对局部地区的大风、暴雨、冰雹等天气经常无能为力。海洋、荒漠、高山上的探测局限性更大,而海洋观测,仅凭几只船舶则显得太“势单力孤”了;在太平洋和南半球还存在有大量的空白区,这样条件下的天气预报不准当然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空中的气象仪器再密集些,气象仪器的精度再高一些,探测的内容再多一些,不用说,那些小天气状况,就不会逃过我们的眼睛了。我们把天气预报做得更准确一些,是完全可能的事。

  天气变化不管多么变幻无穷,它终究只是一种大气现象。而这些现象总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当然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手段的提高,大气演变的规律一定会被人们了解得更清楚。到那时,天气预报的水平一定能让人满意。

  还要附加一点的是,不同的天气系统寿命本身有长有短,相应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同的期限。有些小范围内的天气现象,如大风、雷阵雨,其有效预报期限有短于两小时的。有人说发布.. 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高,称之为“甚短期预报”,是很有道理的。当然,预报本身也存在着辩证的性质,长期天气预报看似难度大,准确性不高;但如果把它视为气候预报,则完全又是一码事了。

  天气预报技术还在不断地发展中,一些国家正在研制和开发新的预报服务项目。据称,美国的“局地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计划(PR OFS)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提高探测的精度,气象学家把大气层分得更细,约有.. 16层,是以前的两倍多,每层网络间距为.. 84.45公里。在实验中,气象中心从气象卫星那儿收到可见光图象和红外图象,每过五分钟可以得到一次信息。另外新式多普勒雷达站、各层地面观测网都将测得的各高度气象数据输给中心。每隔.. 20分钟,一个叫辐射廓线仪的装置还会传来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数据。大量的计算机气象模式得以建立,不同的气象信息被输入进去进行模拟。

  据说,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预报两周以内的天气。有意思的是,有人认为,要想提高局部天气观测水平,必须发动家庭计算机,并且有几家私人信息网已被列入了国家天气局的天气方案中。未来的预报真正如何,我们满怀美好的希望。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预知天气
  • 上一篇:可怕的“天”灾
  • 下一篇:专家系统向我们走来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