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傍春城昆明西南的滇池,是我国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它烟波浩渺,风姿秀逸,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道最明媚的眼波。
滇池湖面海拔1885米,湖面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面积33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99.5公里。滇池是由地层断裂下陷而形成的构造湖泊。大约距今200万年以前,滇池及其周围平原是地壳上升地区,后经过长期的侵蚀,地势低下。喜马拉雅运动之后,这里的地壳升降运动仍在继续进行。滇池及其周围平原成为较低的湖盆。滇池西侧的西山则由下陷而断裂上升,高低悬殊,流水汇聚于湖盆,形成了滇池。早期的滇池面积比现在的大得多,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环湖的沉积平原越来越宽阔,湖面口渐缩减,目前滇池面积已比早期滇池面积缩小近三分之一。
“山分秦地秀,地忆汉时功”。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说法甚多。晋人常豫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称:“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是从地理形势出发。其后范哗((后汉书》、丽仔道元((水经注》等多沿袭此说。第二说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滇池在高原,故名;有的则认为“滇”是彝语“甸”,即大坝子。第三说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跃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土。因此,可能先有滇部族,再有滇池之名。
滇池的水源丰富,有撇龙江、海源、金汁、银汁、白沙、宝象、马料、昆阳等大小20多条河水从四周源源汇积,其中以纵贯南北,穿越昆明市区的招‘龙江为最大。相传,宋代大理国时期,堤岸遍植白色的素馨花,被称为“银棱河”;而它的一条分支,堤岸栽种黄色的迎春花,被称为金棱河,或金汁河。滇池的出水口,称“海口”,湖水向西北折,称为膛螂川,北入金沙江。滇池属金沙江水系。几千年来,滇池流域灌溉着宽广的昆明盆地平原。昆明沃野千里,良田万亩,是云南最富裕的坝子之一,是著名的高原江南,这与滇池之水是分不开的。滇池四周,碧峰耸峙,林木苍莽,山脉均属昆仑山系,云岭山脉的东支透逛南下,总称鸟蒙山。滇池紧靠西山脚下,秀水拍岸,天光云影,构成一幅天然的图画。
滇池向以景色佳丽,四时如春著称于世。因此,自古就是游览娱乐之所。晋宁石寨山出土一面铜鼓,上面残存一图,描绘的正是乘船游滇池。一人立于船头吹芦笙,三人扬手起舞;一人坐旁执壶张口,似在边喝酒,边唱歌。船前有游鱼和双鸭戏水。铜鼓是两千多年前的遗物,可见当时的“滇”民就已在湖上游乐了。从元代普祥的《创建官渡妙湛寺碑记》中可得知,生活于宋代大理国后期b阐演习(昆明城防主将)高生世,常乘舟优游“烟水杳霭”的滇池,欣赏“梵刹与滇涛相抑扬”的美景,并常停舟官渡,饮酒赋诗,被称之为“停舟烟会”。上有所好,下则效之,“朝泛昆池艇,夜归官渡村”,成了风行一时的习尚。至明清,到滇池观赏湖光山色的人更多,诗人骚客则在畅游之余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词。
滇海风多不起沙,采芳亦有江南意,汀洲新绿遍天涯。十里春波远泛花。--明·杨慎《春望》
昆池千顷浩溟檬,浴口滔天气量洪。倒映群峰来镜里,雄吞万派入胸中。--明·郭孟昭《滇池》
湖光三百里,一掉界中流。碧汉衔波动,青山拍镜浮。苇烟迷鹭诸,篙月挂渔舟。--明·闪应雷《高晓登舟》
由于滇池的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的50倍,因此它既有湖泊的妩媚韵致,又兼有大海的壮阔气势。朝霞夕辉,朗月疏星,薄雾轻霭,细雨晴光,滇池无时不变幻着多姿的瑰丽景象,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
滇池地区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滇池周围密布新石器时代的数十处遗址,出土陶片上的花纹图案已显示了先民们美学思想的萌芽。在战国至西汉的几百年中,即距今2000一2500年之间,滇池地区各族人民,创造了独具风采的青铜文化。这些精美的青铜器上雕搂浇铸了各种人物图像,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平。通过青铜器上的图案,证实当时滇池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并与中原和江南各地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有关学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