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边上,最著名的是被誉为“蓬莱遗胜”的沪山。在耐道元的《水经注》中,沪山名为“蛙售山”,它从邛海边拔地而起,海拔2238米,远远望去,很像一只昂首朝天的青蛙。沪山山势雄奇,酷似瓢魁梧的勇士,护卫着俊俏秀丽的邛海姑娘。沪山自下而上有十三座唐宋古刹,错落有致地镶嵌在苍松翠柏之间。无论哪一层庙宇,都建有高出林木的“望海楼”,可以俯视邛海。据史书记载,沪山寺庙“其创建于汉唐,培修于明清,中历宋元……越千余载矣。”其中最著名的是光福寺,又名大寺,为沪山寺庙中最大的建筑群,创建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原名飞梁寺。明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亲笔赐书“光福寺”匾额。庙字宏伟。设计精巧,依山分级由千佛殿、文武宫、魁星阁、望海楼、飞梁寺、大雄殿等组成。寺内珍藏有历代文人墨客漫游沪山留下的诗词、文稿、题刻。明代诗人杨慎贬滴云南路过西昌,适逢彝族人民传统的火把节,他登沪山观看,并赋诗描述“观炬”之盛况。诗曰:“老夫今夜宿沪山,惊破天门犹未关,谁将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光福寺右侧的蒙段词,是彝族的祖庙,建于唐朝南诏时期,祠年供奉蒙段氏塑像。蒙段氏,彝族称“斯惹阿甘”,意思是英雄的神女。相传公元七世纪时,南诏土皮逻阁兼并了五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他想强娶已被火国的越折诏主美貌的妻子蒙段氏为土妃。节烈的蒙段氏坚拒不允,出家沪山,并每天遣神驴去运粮,以供僧侣食用。一天,神驴驮回的尽是秋谷,蒙段氏见了加以斥责,神驴便沿词前汉柏升天。蒙段氏思念神驴的忠诚勤劳,后悔莫及,仰天长叹,依柏坐化。人们为了纪念她,塑下望天的像,称为“望天娘娘”。蒙段词内最为珍贵的是藏有记载了明清以来西昌地区地震资料的百余通石碑。对地震发生时间、震兆、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及震后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情况等,均有详尽记载。这座国内罕见的“地震碑林”,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教庵是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庙字,墙壁上有“松、风、水、月”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沪山和邛海的景色,即沪山的松,安宁河畔的凤,邛海的水,西昌的月。沪山古木森森,尤以松柏最茂。光福寺前的汉柏,相传是西汉惠帝时(前194一188年)所植,有2175道年轮,主干径围11米。还有明代桂树,一年开花数度,花令时节,香飘数里,被称为奇桂。每逢凤起,沪山松涛阵阵,邛海浪花推涌,有副对联写出了月城的山光水色:“松涛声海涛声声声相应,天中月水中月月月齐明。”观音阁、祖师殿、玉皇殿、青羊宫、隐溪寺等无不松杉环翠,殿字幽深。置身沪山峰顶,但见群山叠翠,云帕无常:俯视邛海,云影波光迷离,水天蔚蓝一色,足以荡涤胸怀。
邛海不但以绰约的自然风光使人迷恋,它如今还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姿吸引着游人。水上运动俱乐部的健儿们常在湖上一展身手,帆板、滑水、游泳、水球、摩托艇,翻腾跳跃,冲激浪花,被誉为新时代的“哪托闹海”。古老的邛海焕发出青春的生命力。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