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著名的古刹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的西面群山中,背靠北高峰,面临飞来峰,周围竹密林深,溪浅泉清,环境十分幽静。相传东晋咸和初年,有一位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见这里山秀峰奇,惊叹道:“此乃天竺国灵鹜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佛在世口,多为仙灵所隐。”因此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南巡游览灵隐寺时,为寺题名“云林禅寺”,故灵隐寺又有云林寺之名。在五代,吴越土钱弘淑命高僧土延寿扩建寺院,并修建石塔、石幢,香火曾盛极一时。当时有“七十二殿堂,九楼十八阁”,房屋1300余间,僧众达3000人。以后虽屡毁屡建,几经变迁,但盛况仍历代不衰。如清代《重建灵隐寺碑记》所载:“钱塘三百六十寺,未有先此者也,”灵隐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它的寺庙建筑,多为清末以后陆续重建的。
灵隐寺的主要建筑分别在东西两轴线上。东轴线上有斋堂、莲灯阁和大悲阁。西轴线上有天土殿、大雄宝殿等,以西轴线上的建筑为主,寺庙最后还有方丈室。
天土殿在寺的正中,与两旁山门并列。殿前有两座建于宋代开宝二年(969)的石经幢,这两座经幢,原为五代吴越土钱氏家庙里的遗物,景德二年(1005)迁建于此,是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天土殿内精雕的佛皇里供奉弥勒佛坐像一尊,袒胸露腹,笑容满面,神态生动喜人。这尊佛像后背的壁皇里,有香撑木雕的韦驮立像一尊,是南宋时代的遗物。殿内两侧还有四大天土坐像,形象均极自然。
天土殿后,芽过园林,登月台便到灵隐寺的主殿大雄宝殿。殿堂规模宏阔,殿高33。 6米,是一座单层、重檐、三叠建筑,琉璃瓦顶。殿内正面供奉一尊高19.6米,用了24块香樟木雕刻而成的释迎牟尼佛像,结枷跌坐于莲台之上,面貌慈祥庄严。两旁有二十诸天神像,还有助道的十二圆觉像。大殿后壁有以善财童子在普陀海岛参拜观世音菩萨为内容的大型群塑。场面宏大,塑造了大小不等的150个人物形象。善财童子即善财,佛弟子名。华严经入法界品曰:“福城长者子有五百童子,善财其一人也。善财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相师名此儿口善财。”髻财向文殊菩萨求教佛法,经文殊菩萨指点,从此渐次南行,参拜了53位名师,又称善知识而证入法界。禅寺中观世音菩萨左边安善财童子像,是取善财历访五十三知识于第二十七番遇观音大士,闻法之因缘,而成为菩萨的胁士。
大雄宝殿外面的月台两侧有石塔一对,全部用白石仿木构楼阁式建筑雕制而成,平面八角形:九层共高10余米。塔身刻出门窗、柱子、阑额等,并雕有精美佛像,菩萨和各种装饰花纹,每层檐下还刻出重室斗拱,挑托深远的塔檐,远观宛然木构建筑。石塔造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是吴越国土钱弘椒、为纪念永明大师而建。它是宋代最早的建筑之一,雕刻技法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多得。在大雄宝殿后有联灯阁和大悲阁。
传说受到人们喜爱的济公,就曾在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济公是南宋僧人(1148一1208法号道济)原名李心远,出生在浙江临海,为李咐马之子。他出家后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尤其是喜欢狗肉蘸蒜,举止如痴如狂,人们叫他“济癫”僧”。后来他被神化为降龙罗汉转世,尊称为济公。由于他性格诙谐幽默,常能作出一些使人感到意外的决心之事,所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颇受人敬仰的罗汉。在近代建造的罗汉堂里,除五百罗汉外,常有济公出现。
在灵隐寺附近还有几座出名的亭阁,如壑雷亭、冷泉亭、翠微亭等。壑雷亭是取苏东坡“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的诗意而命名的。冷泉亭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常来之地。翠微亭则在飞来峰的半山腰,为南宋大将韩世忠悼念岳飞而建造的。
灵隐寺后的北高峰与南高峰相对,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中的一峰。登峰眺望,群山屏列,西子湖云光倒垂,波平如鉴。
灵隐寺对面为飞来峰,又名灵鹜峰。峰高209米,古木参天,石奇洞多,有龙汪洞、玉乳洞、青林洞、藏六洞等,据载共有72洞,但有许多早已埋没无存了。在山嫁洞壁上遍布着自五代至宋元时代的大小石刻造像338尊。其中南端青林洞右侧岩壁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三尊佛像雕于五代后周,年代最古。临溪岩壁上的弥勒佛则最大,造于宋代。300多尊造像中以元代的为最多,如龙浊洞口的唐僧取经故事等浮雕,线条粗犷,刀法熟练。飞来峰的石窟艺术在我国南方是享有盛誉的。
飞来峰树木葱笼,泉水棕涂,怪石鳞峋,洞多峰奇,风景绝异。清代汪适荪在《游飞来峰》诗中写道:“峰峰形势极玲珑,灵根秀削摩苍穷。一峰已尽一峰起,奇峰面面无雷同。我来绝顶徘徊久,天风飒飒吹襟袖。怀疑羽化欲登仙,此峰自令名灵鹜。”
今天的灵隐寺已不仅是香客们拜佛的场所。它与周围的飞来峰、冷泉亭、翠微亭、北高峰、南高峰等形成杭州西北山中的旅游胜地,每天迎接着成千上万的中外客人到此观光,为古寺增添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