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军井边顺石板左转不远,街边有四口井丛集而成四方形,这就是“四眼井”,为明代拓台先民所凿,是全台最古的水井。
在马公镇的西边近海滨地带上,有一个观音亭,它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已有290多年的历史,亭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像。庙庭有二并,被称为“澎湖泉第一”,庙前有望湖亭,几曲回阑,伸向放生池中央。池中有一小楼阁,楼顶有长方形牌坊,面海横刻“望湖”二字,登临观海,气象万千。
在观音亭的北侧侮滨,有一处小海湾,已辟为海水浴场。可供游泳者畅游一番。
澎湖岛北即自沙岛,其间有一小屿名“中墩屿”,屿的两端因海峡砂债而成浅滩。早在清代,当地居民就在这屿两端用佬砧石填成简陋石堤,退潮时人马步行可过,涨潮时即为海水淹没。向澎湖岛的一端叫“继安桥”,向自沙岛的一端叫“永安桥”。1936年,口本政府为军事之需,拨款改建二堤为永久桥梁,继安桥改称“弥荣桥”,长1007米,永安桥改称“万长500米。桥平均高度约3。 5米,宽3米。1948年,台湾当局又把桥面拓宽一倍,成为双车道。
过了弥荣桥秘万岁桥,便到了白沙岛。
白沙岛
自沙岛又称“北山屿”、“北海屿”,顾名思义,即位于澎湖岛之北方。白沙岛上最为著名的风景是通梁古榕。
通梁村是一个位于白沙岛西端的小村庄,背山濒海,风景宜入,尤其是村中保安宫前一片大广场上生长着一棵奇异的大榕树。榕树高仅3米多,顶面宽平,好像一把巨大的阳伞,其枝长到一定高度就横向生长,高度恰与保安宫顶相若。古榕树冠巨大,覆荫面积竟达660多平方米!榕树多气生根,口久天长,有些气生根扎在地面里,成为一根根枝干,远远望去,似乎榕树并非是一棵,而是一片“榕树林”,这种气生根多达90多根。故言人在榕树下立牌题曰“榕园”,彼列为“台湾五大奇木”之一。
古榕之奇,不仅其状,且在其史。古老相传,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天,有一艘商船自福州南下,船经白沙岛与西屿之间的“吼门”时,不幸遇难沉没。船上人员无一生还,仅剩一钵浮出海面。钵中植小榕一株,随波飘到通梁村保安宫前,为村民郑亨拾得,送给乡绅林瑶琴。林认为椿树是海上死者精魂之寄托,乃把小榕植于宫前,作为对催难看永恒的绝念。300多年来,榕树愈长愈茂盛,终成奇木。游人至此,无不赞叹一番。原国民党海军中将唐杰先生有《游通梁观大榕树》一诗抒怀云:大树何年植?,队甫一径阴·影摇疑鹤舞,风动似尤吟。枝老经霜雪,根寒历古今,n余行役苦,能得几凭临?
除通梁古榕以外,白沙岛上到处可见石头筑成的渔家住屋,家家门口耸竖着红砖烟囱,砌着煮咸鱼的大炉灶。
处处石屋建筑,一派渔村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从白沙岛通往渔翁岛(西屿),需经过一狭窄水道,此水道内风浪险恶,浊流滚滚,若凤卷林涛,吼声不已,故渔民为之取名“吼门水道”。1970年,在此建成了“澎湖跨海大桥”。桥全长5541米,分为陆上新路、海中路堤、桥梁三个部分。陆上新路长达3061米,海中路堤 314米,桥梁长达2160米。桥梁计有桥墩74座,桥孔68眼。据称是远东最大的跨海大桥。过了澎湖跨海大桥。便到了渔翁岛。
渔翁岛
渔翁岛是澎湖三大岛的西翼大岛,所以又名西屿。“西屿落霞”,自古以来就列为“澎湖八景”之一。若从澎湖
岛的观音亭望西屿落霞,西屿浮在红霞金波之间,恍然使人进入五彩缤纷之世界;若从渔翁岛上看西天彩霞燃烧在色彩绚丽的无边大海上,那迷幻美景别有一番无法形容的滋味。
西屿上有一座台湾地区的第一座灯塔,它初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当时为塔顶燃长明灯;在光绪元年(1875年),改建为西式灯培;培身为圆形,白色铁制,高38尺,距水面158尺,上装白炽灯,可照射15海里,比旧灯塔照得更远。渔翁岛上最为著名的景点是“西台古堡”,是台湾省的一级保护古迹。西台古堡位于西屿灯塔偏东数百米处,它是一座隐蔽式的海岸防御工事。始修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当时中法海战方告结束,清廷从李鸿章之议,拨款在此兴建工事,费时3年方成。古堡占地达8。 15万平方米,由若干条掩蔽于地下的宽阔隧道构成,整体成“山”字形,隧道宽13尺、高11尺,上加露出地面的顶盖,墙厚2尺。堡内装置大炮4门,最大的口经12英寸,最小为5英寸。据云,驻军最多时曾达5000人。古堡四周又建筑坚固的石寨,寨墙颇高,防御工事相当完善,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