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和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岛屿,这两个岛上的河流与大陆上的河流相比,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台湾岛的河流总数不下50条,都发源于中央山脉,然后分向四方,流注入海,整个水系呈辐射状。由于地形和面积的限制,这些河流均很短小,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不过20条,超过100公里的仅有6条,最大的河流长度还不到200公里,流域面积也不超过4 000平方公里。
台湾低平地区年降水多在2 000毫米左右,山地则达4 000毫米以上,是全国雨量最多的地区。同时,台湾河流多发源于海拔2 000~3 000米的地带,在很短距离内就降到平地,流域坡度及河床坡度均很陡。西部入台湾海峡的河流坡降多在1%以上,东部则更陡达2.5%以上。陡峻的地形缩短了汇流时间,减少了渗透和蒸发的消耗,使大约75%以上的降水均流注入河。河水特别丰富,年径流深度多在2000毫米以上,而且水力资源也特别丰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蕴藏量在100千瓦以上。故台湾省单位面积产水量和单位面积水力资源的蕴藏量都是全国最大,在外国也是少有的。
翻开台湾省地图可以看到,以“浊水”命名的河流就有好几条(浊水溪、宜兰浊水溪、大浊水溪等),这是由于覆盖在台湾背斜上部的第三纪地层多为脆弱的粘板岩,在暴雨和急流的冲刷下,洪水挟带巨量的沙石送往下游,使各河的流水成泥浆状。含沙量大,流水混浊,故以“浊水”相称。这一特点与浙闽沿海的河流是有差别的。此外,台湾东北部的河流,东北面向海洋,西南背靠高山,冬季正是东北季风的迎风面,雨量丰富,是全国冬季最多雨的地区,故径流年内变化也非常特殊,冬季水量可占全年的28%,仅次于秋季而多于春夏。
浊水溪是台湾最大的河流,北源出于奇莱主山,南源出于玉山及秀姑峦山,沿中央山脉的西侧两源合流后,横切郡大山脉,坡度很陡,在上源的75公里河段内,平均每公里降低32米,落差很大。浊水溪在日月潭的南部向西穿过阿里山脉,至出山口的二水附近,分为西螺溪、新虎尾溪、北港溪等多股汊流,注入台湾海峡。浊水溪流域面积不过3000余平方公里,只及黄河的1/242,可是它的最大流量可达22000立方米/秒,竟与黄河的最大流量相近。由此可见台湾河流的水量是特别丰富的。
这些短而急的河流,大多无航行之利,同时流量大,洪峰高,容易泛滥成灾,这是它们的缺点。然而,丰富的水源带来了灌溉之利,巨大的水力资源更是台湾河流的显著优点。现在台湾已成为全国水电事业最发达的省区之一,而且潜力很大,它将为进一步发展台湾的工农业,提供优厚的动力源泉。
海南岛的水系也是放射状的,河流短小粗壮,大多源出于五指山和鹦哥岭等中部山地,顺着中高周低的地势,奔流四射入海。全岛流域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河流仅13条,其中河长超过100公里的只有4条。虽然总的说来河流规模不及台湾的大,但最大的南渡江,河长334公里,流域面积7033平方公里,均超过了台湾岛上最大的河流浊水溪。
海南岛的降水也很丰富,大部分地区有50%的降水量变成径流,五指山南坡最大年平均径流深度可达1800毫米。由于岛上气候干湿季节分明,故河流流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在丰水年的温季(5~10月)径流量甚至可占全年的86~92.9%。各河最高洪峰多出现在9月份,东部受台风影响往往推迟到10月份。由于地表植被好,河水含沙量很低,一般仅约0.08~0.17公斤/立方米。与台湾省一样,这里的河流流短水丰,落差很大,故水力资源也很丰富,全岛水力资源蕴藏量约为100万千瓦。
南渡江是海南岛第一大河,发源于白沙县境内的霸王岭南峰山,自西南流向东北,于海口市入琼洲海峡。南渡江自河源起约2/3的流程穿行于山地丘陵区,河谷狭窄,河床多为基岩组成,坡陡流急;进入台地平原区后,河床多沙,两岸有带状冲积平原;近海口为三角洲平原,河道宽阔,心滩汊道很多。南渡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1.6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径流深度约850毫米),但流量与水位的多年变化相差很大,而且洪水暴涨暴落,造成下游地带易旱易涝。近30多年来,已建成大中型蓄水工程70处,引水工程2000余处,现在全岛灌溉面积400余万亩,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10倍,已有60%耕地获得灌溉,实现了旱涝保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