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泊水产资源虽然丰富,但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使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同。东部平原湖泊,资源种类多,产量高,鱼的总产量(包括江河)约占全国淡水捕捞总量的60~70%;东北和云南次之,蒙新和青藏高原最低。据70年代对一些主要湖泊水产产量的统计分析,有以下几类:
(1)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和太湖亩产为7~8斤,洞庭湖和洪泽湖6斤左右,巢湖只有2~3斤;中型湖泊一般亩产为15~20斤;已进行放养的小型湖泊,亩产多在30斤以上,高产的可达200斤左右。
(2)东北平原山地湖区:镜泊湖亩产近13斤,小兴凯湖为2.7斤,五大连池在30斤以上。
(3)云贵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泊有富营养湖和贫营养湖之分,故产量高低悬殊。滇池亩产近40斤,而星云湖、洱海,杞麓湖、大屯湖等只有3~5斤,抚仙湖和阳宗海仅1~2斤。
(4)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湖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湖泊鱼产量较低。呼伦湖亩产达4斤,博斯腾湖为2.2斤,乌伦古湖2斤,青海湖1.5斤。后3个湖在20世纪60年代都有过一段高产期,那是因为原始鱼藏未经开发,积存了较高的生物量,开发一段时间后要自然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只有上述的水平了。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湖泊水产资源还有待人们去开发和利用。
湖泊内的贝类资源,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其产量往往不列入水产品的统计范围。其实一些湖泊所捕捞上市的贝类量很大,据了解白洋淀、太湖、阳澄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和洱海等每年出产贝类几十万斤至上百万斤。太湖地区用螺、蚬喂青鱼,其用量更大。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自用于育珍珠后,其天然产量已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人们亦由此得到了启示:湖泊水产资源的利用不仅是鱼类,有些新的领域有待人们去开拓。
目前湖泊大型水生植物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一岁一枯荣”,人们只不过通过采摘、刈割而利用。如能对芦滩进行科学管理,适时收割,就可以多产优质芦柴;菰的繁殖力强,有些湖内产量大,但目前还只限于用作饲草和燃料,未能物尽其用;一些沉水植物由于过度捞割又与水产资源增殖有一定矛盾;……所有这些都有待于人们去研究和解决。
湖泊水产资源是生物资源,生物资源与矿产资源不同,矿产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而生物资源有再生能力,只要开发得当,可持久地为人们提供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