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通信业指通过交通线路、电报、电话、传真、电视、广播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象、数据、函件等进行邮件和信息传递的产业部门,包括电话、电报、函件、报刊发行、用户传真、无线寻呼、特快专递等。邮电通信业不仅因为是基础设施部门而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职能部门,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公益事业而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效益。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邮电通信业还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与否的基本标志之一。
(一)中国邮电通信业的发展
中国的邮电通信业历史悠久。虽然有过从春秋战国时期为递送官府公文而出现的驿马,到唐朝水陆兼办的邮驿,再从宋朝为办理紧急公文而设立的急递铺,到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的“客邮”,出现了中国近代邮政,办理信件、包裹、汇兑、储蓄等业务;有过1871年出现的电信通信,1900年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出现了室内电话,1905年开通了北京—天津的长途电话。但旧中国的邮电业机构混乱,发展缓慢,到1949年,全国只有自办邮电局(所)4870个,且多为代办所,投递线路总长仅70.6万km,只有电报电路4460路,长途电话线3777条,半数以上的省区没有自动电话,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仅为0.97亿元。1949年后,中国邮电部的正式成立,开创了邮电业发展的新纪元,使邮电通信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产业部门。特别是“八五”以来,中国的邮电通信业发展尤为迅速,开始超过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1996年底,已有邮电局所72496处,邮路总长547.7万km,电报电路11569路,长途电话线998287条,邮电业务总量达1342.04亿元,分别较1949年增长13.9倍、77576.8倍、1.6倍、263.3倍和1383倍,而且邮电通信服务的广度大为拓展,技术条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全国电信网正在由人工网向自动网过渡,由模拟技术向数模兼容和数字技术过渡:出现了自动电话网、公众电报自动转报网、光纤通信,在大力发展传统邮电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移动电话、磁卡电话数字通信、用户传真、电子信函、多功能程控电话服务、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项新内容。目前,中国的邮电通信已达到平均每人每年发函件6.62件、每百人年订阅报刊17.6份、每百人拥有6.33部电话机的水平。
从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变化可见,①中国的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加大;②通讯手段不断进步,已从单纯地依靠交通运输完成信件和物件的传递,发展成为兼容传统邮政业和为专门完成信息的收藏、处理、贮存、传递和交换的邮电通信业。
(二)中国邮电通信业的布局特征及地区差异
邮电通信业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各地区、各行业,以至每个人都需要使用邮电通信,从而使邮电通信业具有遍在性特征。与此同时,邮电通信业对经济发展的感应度极强,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邮电通信业发展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这在邮电通信业的地区差异中得到明显地体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智力资源富集的地区,其邮电通信业的规模及发展速度均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电子工业不甚发达的地区。
邮电业务总量的差异可以反映邮电通信业的地区差异。邮电业务总量指以货币表现的邮电部门用于传递信息和其他邮电服务的总数量,它综合反映一定时期邮电工作的总成果,是研究邮电业务量构成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为,将各种邮电分类业务量(如函件件数、电报份数、长话次数、市内电话和农村电话年均户数、订销报刊累计份数等)分别乘以相应的平均单价(不变价),加总后再加上出租电路和设备的收入、代用户维护电话交换机和线路等设备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从数量看,中国的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前沿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发展突出,南方沿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华北环渤海经济区的邮电业务总量约占2/3,而其面积和人口分别只占12%、41%。以省区论,广东省的邮电通信业发展最为突出,其204.93亿元的邮电业务总量不仅比其1991年的38.89亿元增长了5.3倍,还比西南、西北、黄河中游三大经济区总和的146.50亿元邮电业务总量还多40%(表4.6.6),比东北、长江中游两大经济区196.88亿元邮电业务总量尚多。此外,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的邮电业务总量也增长得较快,成为与北京、上海相匹敌的邮电通信业主要分布区。
从质量看,邮电业务总量较大的地区,邮电通信设备的拥有量高,通信质量也高。沿海地带,由于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大,信息量大,其邮电通信业已在传统邮政基础上大力发展起传真、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等先进的通信技术,通信设备拥有量远远高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而西部广大地区,受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文化素质及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以邮政、电话、电报等传统邮电通信手段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