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大熊猫的故乡-卧龙自然保护区

时间:2022-07-24 归属:中国的自然保

(一)大熊猫的故乡——卧龙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是世界著名的珍稀孑遗动物,被称为中国动物界的“国宝”。它的身价之所以如此高贵,除了珍贵稀有性以外,给人们带来美感也是其原因之一。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就是一只美丽可爱的熊猫,由此足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

1.动物界的活化石

  据考古学家和动物学家们从挖掘出来的古化石证明,在几百万年前曾是大熊猫繁衍最盛、家族兴旺的时期,那时它们生活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南方各省区,甚至河北省也有它们的足迹。化石发现的最北地点就在北京周口店,说明当时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适宜它们的生存。到第四纪更新世期间(距今约200 万年),气候发生了多次激烈的变动,冰川曾数次扩张和退缩。北半球普遍降温,在恶劣气候的威逼下,动物群发生了演变、分化和迁徙。到更新世晚期,大熊猫的分布区也逐渐缩小,种群和数量急剧减少,几乎临近绝灭的边缘。这种分布上的退缩,除了因为气候的剧烈变化外,大熊猫本身食性高度专化、繁殖能力的下降以及抵抗能力不强等内在因素也有着重要关系。

中国川、陕、甘交界的山区,由于秦岭和大巴山阻隔了寒冷气流的南下,

所以能保持温暖而潮湿的气候,大熊猫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避难所,少数幸

存者便得到生存和繁衍。由于大熊猫古老的历史、稀少的种群和重大的科学

价值,人们把它列为动物界的活化石之一。为了对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进行保

护,中国政府在现今大熊猫还能自然生存的秦岭西部、岷山、邛崃山和大小

凉山一带,建立了9 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最早的

王朗自然保护区始于1963 年,其余的是在70 年代以后逐步建立的。这些保

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大熊猫及其他珍稀动物,而且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和

生态系统也得到保护。特别是其中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中国研究大熊

猫的中心,并于1980 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2.大熊猫繁衍的宝地

卧龙自然保护区建于1975 年,面积为200000 公顷。这是一个亚热带边缘向西南高山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处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邛崃山的东

坡。这里山峰高耸,河谷深切,最低处为海拔1218 米,最高峰为海拔6250

米,相对高差达1000~4000 米,由于高山阻挡了太平洋东来的气流及西风环

流,湿润空气在这里大量聚集,带来充沛的雨量,年降水量1500~1800 毫米,

因此有“华西雨屏”、“西蜀天漏”之称。终年气候温凉湿润,对于森林生

态系统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有常绿阔叶林、常

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及砾石质垫状

植物,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带谱。

海拔1500 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种森林类型具有清新而雅致的

深绿色外貌。樟科和壳斗科植物占据着森林的优势地位,油樟、山楠、小果

润楠、黑壳楠以及细叶青冈、曼椆、青冈栎是这类森林的主要成员,而且大

部分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珍贵木材和香料植物大多属于樟科;壳斗科的

大部分为淀粉和鞣料植物。林中常有藤本植物攀援缠绕于高大的乔木树上,

有一种叫葛藤的藤本植物,具有肥厚的地下块茎,其中含丰富的食用淀粉,

可以直接食用;还有一种藤本植物五味子全身是宝,它的果实是治疗肺虚咳

喘、泄痢、盗汗的良药,茎、叶和果还可提炼芳香油,藤可代绳索使用。胡

颓子、野核桃等灌木都为优良的鞣料植物。

海拔1500~2100 米处除有常绿树种外,也有桦树、槭树、榛属的一些种

和漆树等落叶树种渗入,共同构成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这个植被带中

还有一种十分珍贵的落叶树珙桐。这是一种中国特产的单型属植物,被列为

一级保护植物。林下灌木层发达,它们的主要成员有箭竹、拐棍竹、溲疏、

忍冬、山柳。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耐寒的针叶树也有了立足之地,在海拔

2100~2600 米处,铁杉、冷杉、云杉、华山松、油松等针叶树占据了森林的

最高层次,与阔叶树组成针阔混交林。喜生于山地的灌木杜鹃、花楸、荚蒾

等与竹类为林下灌木层的主要成分。

海拔2600~3600 米处,云杉和冷杉占了绝对优势,成为亚高山针叶林的

主要成员,高耸挺拔的树干达50 米,给人以雄伟刚毅的感觉。它不仅有重要

的观赏价值,而且是用材、造纸、人造丝原料、单宁及松脂等多种用途的经

济树种。

在云、冷杉林下有着大量的箭竹和杜鹃。箭竹是保护区中一种具有特殊

意义的植物,它从海拔1500 米至3600 米都有分布,特别是当上层的阔叶树

和针叶树受到外界因素破坏时,具有极强生命力的箭竹,利用地下横走的竹

鞭及缩短的地下茎不断生出新芽,一根根春笋便拔地而起,形成密密的难以

穿过的竹丛。它们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食料来源。因此在海拔2100~3 600

米箭竹茂密的地带,便成为大熊猫主要的栖息地。

海拔3600 米以上,气候寒冷而湿润,冬季有积雪,夏天短促,森林逐渐

消失,多种高山杜鹃以及匍匐枸子木是仅有的几种灌木,中生耐寒的草本植

物大量出现,形成山地灌丛草甸。报春花、珠芽蓼、金莲花、银莲花、紫堇、

唐松草、橐吾、风毛菊等十分繁茂,花期时节五颜六色的大、小花朵竞相开

放,艳丽夺目,花期各异,形成五光十色的季相变化,今天看到一片金黄,

几天或十几天后又会变成一片粉红、一片绛紫、一片雪白或一片翠绿⋯⋯,

简直就是一座高山花园,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所以植物学家把这种景观

称为五花草甸。海拔4000 米以上高燥风大,只有很少的高山伏地而生的垫状植物,或砾

石质植物能够生存下来。

丰富的植物资源,茂密的森林,苍翠的箭竹,五彩缤纷的草甸,为多种

珍贵的动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属于保护对象的珍稀动物就占了全国保

护动物的一半以上。其中的佼佼者便是人们喜爱的大熊猫了,目前卧龙自然

保护区大约生活着200 多只,是中国大熊猫最集中的地区。

3.独特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是一种逗人喜爱的野生动物,它那丰满圆润的体态,一对圆圆的

黑眼圈和黑白相间的花斑,温顺的性格,又能模仿人类的许多行为和动作,

成为动物园中最能招引游客的动物。如今,许多友好国家如在英国、美国、

德国、日本、墨西哥等地的动物园中,都将中国赠送的大熊猫视为珍宝,倍

加保护。大熊猫不仅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增添了生活乐趣,也带去了中国

人民的友谊。

在动物分类学上,大熊猫自成一科,虽与食肉动物同类,却以脆嫩清香

的竹笋及竹叶为食,堪称是肉食动物中的素食者,近来也有少数研究发现大

熊猫捕食极少量的动物性食物。由于大熊猫食性的高度专化及长期历史演变

的结果,它们只适应于阴湿和竹类繁茂的环境。发达而厚密的毛层增加了抗

寒能力,因此它们从不冬眠,冬季积雪的箭竹林中仍有大熊猫活动的足迹,

其活动范围常与箭竹的生长和水源的分布密切联系。它们总是寻找清洁流动

的水源和箭竹发育良好的地区,既有丰富的食物,又能随时隐蔽,防止敌人

来犯。但也并非所有箭竹都为大熊猫所喜食,它们对不同的竹类有很强的选

择性。在保护区中可以看到冷箭竹、拐棍竹、大箭竹、箭竹、丰实箭竹和白

夹竹等,其中冷箭竹是大熊猫最喜食的佳品,因此在冷箭竹分布最集中的针

阔混交林带中,它们活动的足迹最为频繁,而且总是敏锐地选取营养期生长

发育最好的脆嫩的冷箭竹。对于那些经采伐后的林地,箭竹生长稠密,植株

纤细,质量低劣者,便极少光顾。竹笋也是大熊猫喜爱的食物。富含蛋白质、

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大熊猫有时偶然也会采食森林中其他一些植物的

果实,来调剂它那过分单调的食谱。

大熊猫繁殖率低,一般每胎产一仔,雌体担负着选择产仔洞穴、筑巢、

哺幼等繁重的劳动,幼仔出生一周后,便由母体带着生活。遇有天敌时,不

慎丢弃幼仔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4.世界关注的科学研究

为了保护这种举世珍贵的孑遗动物,并使其得到繁衍,世界野生生物基

金会与中国有关单位合作,用无线电遥控装置,实地跟踪观察野生大熊猫在

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研究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活动与习性、食物与食物基地、

自然繁殖过程、种群与群落、人为活动的影响等,从而找出它们生存繁殖的

最适条件,以实现保护并扩大繁殖大熊猫的计划。同时在保护区的研究机构

中,设立了动物、植物、土壤、气候、驯化栽培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并有固

定科技人员进行观测。近年来福州动物园与有关单位配合,对“大熊猫人工

驯化及生理生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能对大熊猫在正常自然状

态下进行秤体重、听诊、肌肉注射避免病毒性急性感染、作心电检查、静脉

采血、接受输液以及各种游戏活动。有些专家、教授认为该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大熊猫的生态、行为、生理、生化、病理

等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对人工繁殖大熊猫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成果,并

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理论研究。

类似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以保护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还有四川省境内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自然保

护区、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以

及陕西省境内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和甘肃省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

集中分布于川、陕、甘三省交界亚热带地区的一条狭长地带,与卧龙自然保

护区有着许多共同的自然特性,联合起来成为中国保护和研究大熊猫的中

心。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故乡 卧龙 大熊猫
  • 上一篇:珍贵哺乳类的天然动物园
  • 下一篇:珍稀动物的乐园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