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轻工业布局

时间:2022-12-01 归属:工业地理学
  (一)轻工业结构与总体布局
  1.轻工业的分类及其构成特点 轻工业是以制造消费品为主的生产体系,行业门类品种繁多,结构庞杂。 按原材料来源划分,轻工业可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 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食品(不含制盐)、纺织(不含合纤)、皮革、造纸、 生活用竹藤棕草编织、生活用木制品等;后者主要包括染料、油漆、颜料、 化学药品、日用化学、生活用橡胶、塑料制品、合纤及其制品、文化生活用 整机、生活用机械、日用金属品、轻工机械、小农具、改良农具、日用玻璃 陶瓷等。这两类轻工业间比例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以农产品为原料 的比重逐渐下降,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比重逐步上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仍以前者为主。在中国,这个比例 1952 年时为 87.5%∶12.5%,1957 年为 81.6%∶18.4%,1980 年为 68.41%∶31.59%,1990 年为 69.72%∶30.28 %。 按行业分,轻工业可划分为食品、饮料、烟草加工、饲料工业、纺织、 缝纫、皮毛及其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棕革制品、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 印刷业、文体用品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轻化工(医药、日用化工、生活 用橡胶、塑料制品等)、轻机械(生活用机械、日用金属制品等)。轻工行 业比例关系变化的趋势是,食品、纺织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化工、机械的比 重逐渐上升。轻工业中的新兴行业,主要属于化工、机械行业,它们对整个 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整个轻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花色品种的增多都可 起推动作用。因此,在中国轻工业中化工、机械行业增长速度较快,所占比 重上升的现象是正常的。但纺织、食品社会需要量大,经济效益高(1990 年, 中国轻工业总平均资金利税率为 16.35%,其中大食品工业为 31.56%。在轻 工业的企业留利中,大食品工业占 23.38%,纺织占 18.51%,这两大行业占 了 40%以上);造纸、印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经济效益虽较低,但对人民文 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很大。这些轻工行业在中国发展速度过低,所占比重 下降甚至大幅度下降,如大食品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33.11 %下降到 1990 年的 24.64%,纺织由 50.27%下降到 26.1%,则是不正常的。 按产品的使用情况划分,轻工业还可分为制造消费资料和制造生产资料 两大类,前者直接为人民生活服务,后者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在正常情况下, 这二者的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可有所不同,但前者应保持绝对的优势。这是 因为轻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资料,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在轻工业领域强调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压缩 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去为农业、重工业生产服务,特别是为重工业协作配套, 使这部分轻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长期超过消费资料,比重越来越高,则是不 正常的。当然反过来,也不能认为轻工业只能是制造生活资料,不能发展生 产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重工业需要给轻工业提供更多的农业 原料、工业原料、轻工设备,促进轻工业的发展,当然也就需要轻工业为农 业、重工业提供相应增多的生产资料,使之与工农业生产以及整个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对这部分轻工业产品的要求相适应。协调轻工业中这两部分的发展 比例,也是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的重要一环。 在生产消费资料的轻工业中,按产品的基本用途,还可再划分为吃、穿、 用三大类,反映在整个轻工业的内部结构上,主要是食品工业、纺织缝纫工 业和日用制品之间的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变化的一般趋势反映在社会商品零 售额构成上,是穿的、用的比重上升,吃的比重相对下降,但仍占主要地位。 由此可见,轻工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受以下因素变化的制约:(1)原材料 的来源及其保证程度与发展潜力;(2)社会购买力及消费结构;(3)国家 的投资方向和发展轻工业的经济政策。(4)轻工业内部的科技水平。 今后轻工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从国外看,日用消费品将向高低档两 级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知识性商品(包括电气、电子耐用消费品)、社会服 务性商品(主要是旅馆、市场所用的自动销售及服务性设施)、耗能少的商 品、文教体育用品和中老年保健食品将扩大发展。中国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 型过渡,发达地区的城市甚至部分农村,有些已进入小康水平甚至富裕水平。 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对消费品有更大 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花色品种上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 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的展开,原来主要为重工业、基本建 设服务的机械、化工、冶金等重工业部门服务范围的扩大,轻工业所需的农 业原料、工业原料以及技术装备的生产供应情况都将有所改善,这也为轻工 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创造了条件。参照国外轻工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结 合中国国情,今后在保持轻工业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是调整行业结构,特 别是产品结构。在行业上,要重点发展食品、家电、室内装饰等。食品工业 中,重点发展方便食品、儿童食品、功能食品、改善食物结构,并合理利用 农产品资源;家电中,重点发展厨房组合家用电器,小型家用电器,新型制 冷器、功能较多的个人电脑、采用新能源的冰箱等;室内装饰行业,重点发 展家具、纺织装饰品、厨房设施、卫生间设施、灯具、日用硅酸盐、地毯、 壁纸等。 2.轻工业布局特点 上述影响轻工业结构发展变化诸因素的空间差异,也就是轻工业布局的 依据。同重工业比起来,轻工业布局一般有以下特点: (1)企业规模较小。轻工业中大型企业少,中小型企业多,这是共同性 的,世界各国大体如此。

(2)布点比较广泛,空间集中程度相对较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由于 工业化程度高,其中轻工业又长期是发展的重点,轻工业中的新兴行业也达 到很大规模,因而整个轻工业的分布同人口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空间集中 程度不高。据计算,1963 年美国全部制造工业的集中指数为 14.7,重工业中 的仪器类为 37.4,石油和煤为 31.3,机器类(不含电器)为 29.5,运输设 备为 28.4,电器设备为 24.6,而轻工业中,除纺织、皮革与缝纫集中程度较 高(分别为 40 和 31.8)外,纸张类为 11.7,食品和烟草为 6.6①。 80 年代初,中国轻工业结构中,以相对分散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以 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规模尚小,因而轻工业的空间集中度低于重工业。 经过 80 年代轻工业的大发展,特别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迅猛发展, 这类轻工业的空间集中度还很高,而且近 10 年来,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 也明显地向东部地区集中,因而从总体上看,轻工业的空间集中度略高于重 工业(表 37)。

(3)原料指向性强的轻工业,分别在各原料集中产区,形成了一批具有 全国意义的地区专业化部门。但原料指向性弱或比较精细的轻工业(特别是 新兴工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密集,职工比重大,社会 购买力高,并同周围地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渠道, 交通运输也较方便;中心城市轻重工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协作网络;且 拥有较多的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占一定的比重。这些都对多种轻工业有吸 引力。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轻工业行业门类比较齐全,每个行业 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比较完整的配套体系,特别 是新兴行业,往往首先是在大的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然后向全国逐步扩散, 并较长期地保持新兴行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一般地 区。这类轻工业中心,较之结构比较单一的专业化产地,对商业周期和需求 的波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经济活力也较强,不仅担负着全国和地区消费 品供应、调剂花色品种的主要任务,也起着工业布局向新区推进的基地的作 用。


3.中国轻工业布局需注意问题 同重工业比较起来,轻工业产品消费面广而分散,所需原材料分布也较 广泛,多数轻工企业,建厂投资少,周期短,资金周转快,产品工艺简单, 用料不多,能耗较少,运量不大,因此在企业的区位选择上机动性较大。但 这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轻工业布局不受条件的制约,可以随意布点。 有些轻工业在布局上也有其特殊要求和相当强的指向性,其适宜的分布范围 也是有限的,这类轻工业更不能广泛布点。轻工业布局也同样需要瞻前顾后, 统筹安排。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轻工业的分布现状,中国今后轻工业的布 点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加快内地轻工业的发展。 加快内地经济发展速度,改善全国工业布局,是中国生产布局的一条重 要原则。发展重工业,是加快内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落后地 区,由于原有经济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的成长期,过多地搞重工业,经济 效益并不好,由于轻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如果多搞一点轻工业, 既可促进内地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地改善人民 的生活,又可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以轻养重,逐步加快重工业的发展。 这是改变落后地区面貌的一个更有效的方面。过去多年来,全国轻工业的投 资偏少,而投放在内地的工业投资,又过多地用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轻工 业投资更少,以致内地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低于沿海地区。80 年代的调整,全 国把轻工业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增加了对轻工业的投资,由于实行择优供 应、择优收购、择优贷款,开展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 易等对外经济联系,为轻工业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轻工业 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而轻工业基础差的内地、特别是边疆地区,却相对处 于不利地位,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沿海轻工业的发展,对全国 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重视内地轻工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其在全国轻工业中 所占的比重,这是保证全国轻工业持续增长的重要一环,也是改善全国工业 布局所必需。 从发展条件来看,内地既有发展重工业的资源优势,也有发展轻工业的 资源优势:全国五大牧区和木材蓄积量最大的林区,甜菜、亚麻、苎麻、黄 红麻、芝麻、油菜籽、长绒棉的最大产区,都在内地和边疆地区,全国年产 烟叶 20 万吨以上的六大产烟省,5 个在内地。就大农业发展的潜力而言,内 地更大于沿海,这种潜力还远未发挥。多年来中国轻工业的发展,受原料的 制约很大,但内地许多地区的轻工原料,特别是一些不宜长途运输的农副产 品原料、名优特产资源,却未能合理利用,这就是很大潜力,也是内地发展 轻工业的一大优势。 总的而言,内地的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 1985 年工业普查资 料计算,1985 年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轻工企业资金利税率总平均为 26.62%,其中沿海地区为 29.53%,内地只 22.36%。但分行业看,内地轻 工业并不都是经济效益差的,即使是像内蒙古、云、贵、新、宁、青这样的 地区,有些轻工业产品的资金利税率就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有些甚至还 有超过,如云南的食品制造,晋、内蒙古、吉、黑、鄂、甘、青、新的饮料 制造,晋、内蒙古、黑、皖、豫、湘、川、贵、陕、甘、青、新的饲料工业, 内蒙古、赣、云的烟草加工,豫、川、陕的纺织工业,内蒙古、吉、皖、藏、 甘、宁、新的木竹藤棕革制品业,吉、黑、云、新的造纸工业,内蒙古、陕、 甘、青、新的盐业等,经济效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般说来,内地利用 当地优势原料的轻工业,经济效益都比较好。 以上分析说明,只要进一步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因 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林业、牧业,适当增加轻工业投资,立足当 地的丰富资源,发展重点行业和产品(如毛纺、麻纺、皮革、制糖、乳制品、 食品罐头、木材加工、造纸、卷烟等),不仅可以把内地轻工业较快地搞上 去,而且经济效益还可进一步提高。 (2)加强分工协作与联合。 轻工业产品十分庞杂,各类产品在布局上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轻 工业市场和原料来源都比较广泛,适于地产地销,在布点上就应当适当分散, 避免在全国范围内往返调运;有些轻工业原料指向明显,如牛奶、水果、糖 料、桔杆、林业的剩余物、杂骨,一部分药材和一些土特产,都不宜于长途 运输,只能在当地布点建厂,组织加工生产;有些轻工业原料,如棉花、毛、 烟叶、皮毛等,可以长途调运,就消费地布点,但这些都是轻泡物资,如能 就近组织加工,避免原料、成品的对流运输,就更为经济合理;有些轻工业 对技术要求较高,并要求较好的协作配套条件,或者要求某些特殊的条件, 这类轻工企业的布点,就宜于适当集中。因此在轻工业的总体布局上,要求 轻工产品按省区自给,在各地区建立门类齐全的轻工体系,平行地发展一切 轻工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不成基地,在地区范围内形不成生产中心,这是 不经济的;反之,把轻工业无限制地向少数经济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城市 集中,从全国各地调进原料,再把成品运销全国,甚至像墨水、浆糊、牙膏 之类的轻工产品,也要从少数大城市调往各地,这也是不经济的。正确的做 法还是适当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因地制宜,分工协作,组织各种形式、 各种内容的联合。一方面要择优集中布置各类大型重点企业,形成地区专业 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拨原材料和成品,地区的产销平衡服从于全国的综 合平衡;一方面,各地区也应围绕专业化部门,利用地方性资源,依靠地方 力量,根据地方市场的需要,在地区范围内逐步充实和改进地区轻工业结构, 提高必需品的自给率。 从全国来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加工 地区与原料地区之间,采取各种经济办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把各种潜力挖掘出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更大的综合优势,这是加 快轻工业发展速度的一个有效途径。既可克服“地区自给”、划地为牢的弊 病,又可克服企业布置过分集中,扩大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的差距的缺陷。 在这里,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联合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由于种种原因,轻 工业各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是不平衡的。沿海大城市轻工业比较发达、技术 比较先进、资金比较充裕、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但一些原料缺乏、厂房拥挤、 空间狭窄、扩展余地少,限制了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内地许多地区,轻 工原料丰富,但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低,设备、资金不足,发展轻工业也有 困难。如果双方进行经济联合与技术协作,取长补短,对双方都有利,对整 个轻工业的持续发展也是一种促进。特别是在联合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把 沿海地区的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先进的产品结构、先进的生产管理向落后 地区转移,可以经济有效地使落后转化为先进。落后地区轻工业发展了,多 种轻工产品的自给率提高了,也可分担沿海地区一部分供应国内市场的任 务,使之更有能力、更多地发展高级、精细、尖端的新产品和出口品,在轻 工业的发展上更上一层楼。这种地区之间的相互支援,共同提高,协调发展,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工业布局的特点和优点。 (3)搞好产品需求预测。 由于轻工业主要是生产消费品的部门,产品涉及千家万户,同人民的吃、 穿、用、住、行息息相关,市场条件对轻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部门规划到重要企业的布点,都要以搞好产品市场预测为前提、为依据。 在西方,生产发展和企业选点,都从对市场的分析开始,这很值得借鉴。由 于轻工业产品多数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市场千变万化,需 要重视市场预测,查明供需情况,预测其变化趋势,避免产需脱节。多年来 中国对此重视不够,只讲产量,不问需要,以致造成一些产品长期供不应求, 货源紧缺;而另一些产品又大量积压。这就更有必要搞好市场预测。 国外产品需求预测的方法有趋势法(外推法)、消费水平法(消费系数) 以及使用回归模型等。趋势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即根据过去的数据,按时 间预测的趋势线,外推未来的变化。采用此法,先要确定变化趋势,并列出 变化曲线式,再确定其参数。在以自给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轻工业产品需求量预测,还可用以下方法: (1)按国民生产总值(或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预测。即利用过去多 年的实际资料,分别计算出过去一段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工农业总产值) 增长额和预测产品的增长额,求出二者发展速度的比值,如已知未来一段时 期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即可推算预测产品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需求 量。 (2)按人均国民收入提高水平预测。人均国民收入同各种消费品的消费 水平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成正比关系,把历年来人均每年单位国民收入对 各主要消费品的平均得量绘成感应表,利用外推法从感应表查知,未来某一 年单位国民收入的得量,从而求出未来的需求量。 (3)按相关部门的需求预测。一种产品可具有多种功能,除直接供给消 费者消费以外,还有相关部门也需要这种产品作原材料生产新的消费品。因 此,通过了解社会对这些相关部门的需求及各种需求所占的比重,也可求得 未来该产品的年需求量。 市场需求变化万端,预测未来比较复杂,上述各种方法所得的预测量都 可作为对比、分析、判断的参考,但真正作出判断,还必须进行综合分析。 以化纤需求预测为例,可进行如下的了解、对比、分析:调查了解历年全国 各种纤维原料生产、进口情况,各种纺织品消费情况,中外人均纤维和化纤 消费水平的对比,国内城乡化纤消费水平的对比,分析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购买力用于衣着消费的比重,并通过典型调查,估计今后青年对 纺织品数量、品种、质量要求提高的趋势,从而预测出全国各种纤维的总的 需求量。还可调查了解各种纤维发展的比例关系,发展变化趋势,化纤占纺 织用纤维总量的比重,研究全国现在使用化纤的情况,主要品种的使用量和 经济效果,化纤和棉纤的比价,预测各种纤维中化纤所占比重以及化纤各主 要品种的发展速度,从而测算出未来某一年内化纤主要品种的需求量。为了 给化纤企业布点提供依据,还需要参照以上方法,以地区为单位,分别预测 各地区各种纤维的总需求量,及其化纤及各主要化纤品种的需求量。 产品市场预测,只是生产发展和企业选点的重要依据之一,生产规划、 企业布点的落实,还需要对影响轻工业生产发展的各主要因素及各地区发展 的具体条件及其这些条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了解和综 合分析。 (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布局 轻工业的很多部门是完全或大部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其中,完全以 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有:粮油加工、制糖、卷烟、酿酒、乳品等;大部分以农 副产品为原料的有:纺织、造纸、香料、皮革等;部分依赖于农副产品的有: 化学药品、火柴、铅笔等。因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也称农产品加 工工业)长期以来是轻工业的主体。 农产品加工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原料减重较大,小部分减重小或 不减重,个别的是产品重量大于基本原料的消耗量。各主要产品的原料单耗 参见表 38。

上表说明,农产品加工工业对农业原料的依赖程度是有区别的,初步加 工和精加工也有差别。但总的看,受农业原料的制约较大,农业原料对农产 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布局有重大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多数农产品加工工业原 料减重大,而且,多数农业原料不耐储藏,贮存期延长就会降低原料质量, 甚至腐烂变质;还因为有些农业原料是轻泡物资,体大量轻,车船利用率低, 长途运输也不经济。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产品加工工业一般应接近原料产地。 由于农业原料的集中产区,往往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接近原料产地,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消费区,并便于取得劳动力,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化。原料失重大的加工工业,有大量的副产品、下脚废料,可以 用于加工或直接用作饲料、肥料,就农业原料建厂,也有利于这些东西就近 地返回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工业向农业原料产地靠拢,还有利于工农结合, 相互支援,消除农村单纯搞农业生产、单纯为城市提供原料的这种不合理的 分工,避免工业过分集中于城市。强调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农产品加工工业 只宜布置在农业原料产地。有些农产品加工工业,原料单耗低,原料的可运 性较大,而成品时效性强,需要随产随销;或者是成品运输不便,不宜长途 运输;或者是成品地区性强,人口分布、社会购买力、消费习惯的空间差异, 不同地区对产品需求的品种、数量差别较大。这类工业,消费指向更明显, 在布点上更适于接近消费区。轻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区,一般也是经济比较 发达的地区,能够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业原料,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 农业原料生产也有一定的潜力。从发展看,接近消费区,也可在一定程度上 接近原料地。 有些农产品加工工业,原料和成品的运量、运费相差不大,原料指向和 市场指向都不大明显,这类工业在区位选择上灵活性较大,既可接近农业原 料产地,也可接近主要消费区。其经济性主要不决定于原料或成品在运费上 的节约,而取决于其它条件的配合状况(如其它原料、燃料、动力的供应情 况、水源条件、技术、协作条件等)。 有些农业产品加工工业,不同的生产阶段要求不同,可以分阶段分开布 点:粗加工分散布点,精加工相对集中。如各种天然纤维原料的粗加工,由 于原料减量大,而加工技术要求不高,建厂较易,可以单独在农业原料产地 建厂,把原料加工成精料(如把籽棉加工成皮棉,把原毛加工成洗净毛或毛 条,把原麻沤制成干料等)外运,进一步加工,原料减重很少或不减重,但 对技术、协作条件要求较高,则可在技术、协作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相对集 中地布点。 从总体看,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布点,主要有 3 种类型: 1.接近原料产地 制糖工业具有代表性。制糖工业有两个重要特点:(1)生产过程中糖料 减重很大,而且糖料同纺织纤维、油料不同,可运性和抗腐性差,容易变质。 收割下来以后,要求尽快地进行加工。贮存较久会使糖分下降,影响加工的 技术指标;(2)制糖工业的生产成本中,糖料价格一般占 80%,如果糖料 的运费增加,工艺质量降低,就会大大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制糖工业 是一种典型的原料指向工业,布点必须接近原料地,同糖料的布局统一规划, 协调发展。 (1)要选好、建好糖料基地。就糖厂和糖料的关系看,糖料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糖厂布点就原料比较容易,只要有糖料,布点建厂的其它条件较 易解决;而要原料就厂,远距离调进原料加工,就远不如直接调糖。但糖料 的地区性强,扩散是不容易的,从中国多年来南蔗北移,北甜南移的实践看, 效果并不好。这就需要在适宜区中选优布局。根据糖料的生态要求,甘蔗和 甜菜很不一样。在国外,甘蔗主要分布在水热资源充分的热带地区(主要是 拉美的巴西、古巴、墨西哥、多米尼加、阿根廷,亚洲的印度、菲律宾、印 尼、泰国,非洲的南非、毛里求斯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甜菜则全产在 温带(从欧洲中部到乌克兰、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是世界最大甜菜产区, 北美是第二大产区),盛产甘蔗的国家不能生产或很少生产甜菜,盛产甜菜 的国家则不能生产甘蔗。在中国,“南蔗北甜”,既能大量生产甘蔗,也能 生产甜菜,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尽管如此,中国糖料的适宜区还是有限的, 特别是甘蔗,不仅大部分地区不能生产,即使在南方,真正适于种蔗的,还 主要是粤、琼、桂、闽、川、云等省区的一些地方,往北在长江沿岸如湘赣 浙以至苏皖鄂南部,虽也能种,但条件已不能完全适应甘蔗的生态要求,过 了淮河就更不行了。中国适于种甜菜的范围比甘蔗大一些,长江以北地区一 般都能种,但真正有利的还是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往南过了黄河就 不大合适了。自然环境不同,糖料的单产、糖分相差很大。在中国几个主要 甘蔗产区中,广东、福建亩产分别为 4968、4595 公斤/亩,为全国平均单产 (3808)的 1.3 倍、1.21 倍;其它南部省区依次为云(3765)、赣(3641)、 苏(3586)、浙(3585)、湘(3453)、川(3261)、桂(3130),都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到陕南产区,亩产只有 2000 公斤。就是在适宜省区的内部, 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在广东,广州、深圳、东莞、潮州地区,亩产均在 6000 公斤以上,而其它区多在 3000 公斤左右。甘蔗含糖分地区差别也明显,粤、 闽、桂一般达 14%,川、赣、云、浙仅 10~12%。在广西,红水河以南蔗区, 单产和糖分都高于红水河以北蔗区。在四川,金沙江~安宁河流域蔗区,单 产、糖分都比沱江流域蔗区高。因此糖料的生产布局必须因地制宜,适当集 中。这里所讲的适当集中有两个含义:(1)在省区之间,应更多地向条件更 好的省区集中;(2)在一个省区之内,也应当集中于条件更好的地区。但这 是从甘蔗生产来讲的。如就甘蔗与其它农业生产相比,一个地区,如果其生 产条件具有多种生产的适宜性,而其它生产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甘蔗生产就 可能被挤。珠江三角洲原是广东最大的甘蔗产区,但这里的自然经济条件, 生产高档水果、蔬菜、水产品,效益更高,因而近 10 多年来,广东甘蔗生产 大规模向湛江地区转移,这一地区,已占全省甘蔗播种面积的 48%以上,在 省区而言,则有向广西、云南转移的趋势。广东原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 地,现在其播种面积已低于广西,退居第二位。 (2)根据糖料的生产分布来安排糖厂的布局。糖厂的布局取决于糖 料基地。因此,从安排的顺序来讲,一般应是先定糖料的分布和生产规模, 后定糖厂的位置和建设规模。根据国外的实践经验,即使是大型糖厂,与周 围糖料产区的距离,以 20~30 公里为好。也就是糖料的经济运输半径是 20~ 30 公里(甜菜可比甘蔗稍长一点)。据广西的典型调查,糖厂与甘蔗产区的 距离在 60 公里时,每吨甘蔗运费为在 20 公里范围内的 2.56 倍。因此,糖厂 的定点,要尽可能在糖料的经济运输半径之内。 糖厂的规模,也要根据糖料产区的规模而定。单从制糖工业看,企业的 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世界生产蔗糖的国家,除中国外有 79 个,共有蔗糖厂 1323 个,平均企业规模是日处理能力 3100 多吨,其中日榨蔗万吨以上的大 厂占 2.3%,6000~10000 吨的占 8.4%,3000~6000 吨的占 24.4%,1000~ 3000 吨的占 48.1%,1000 吨以下只占 16.8%。现在国际上公认,日榨蔗能 力在 3000 吨以下的为小厂,3000~6000 吨的为中型厂,6000 吨以上的为大 厂。中国规定,日榨蔗 1000 吨以上的是大厂,500~1000 吨的是中型厂,500 吨以下的为小厂。同国外相比,中国制糖工业的企业规模小得多,即使大厂 也只能算作国外的小厂。按中国的统计口径及 80 年代初的统计,糖业的企业 规模结构是,就企业单位数而言,大厂占 12.8%,中型厂占 40.49%,小厂 占 46.83%;就年产糖能力而言,大厂占 41%,中型厂占 42%,小厂占 17 %。全国制糖工业平均的企业规模为日榨能力 514.6 吨,其中大厂的平均企 业规模为 1577 吨,中型厂为 548 吨,小厂为 198 吨。大厂经济效益最好。在 广东,大厂万吨蔗利税比中型厂高 29.12%,比小厂高 50.9%。多年来,中 国制糖工业的建设布局是小而散,影响经济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大厂的甘蔗 基地上搞许多小厂,以小挤大,经济效益更差。这种状况必须调整。但是糖 厂经济合理的规模,要根据糖料产区的规模而定。国外甘蔗生产的地区专门 化程度很高,甘蔗单产和糖分也高,中国甘蔗生产的专门化程度较低,单产 和糖分也低。如与澳大利亚相比,他们甘蔗生产集中在昆士兰地区,亩产高 达 5~6 吨,含糖分一般在 15%以上;中国种蔗面积最大的广西,蔗田面积 也只占耕地面积的 8.6%,占第二位的广东,只占耕地面积的 6.3%,云南、 福建分别占 2.4%左右。亩产全国平均只 3.8 吨,甘蔗出糖率只 10.2%。澳 大利亚植蔗面积仅 500 万亩,年产蔗糖 300 万吨,平均一亩蔗田产糖 0.6 吨。 中国 1990 年植蔗 1500 多万亩,是澳大利亚蔗田面积的 3 倍多。加上产糖率 高于甘蔗的 1000 多万亩甜菜,糖料地计 2500 多万亩,但年产糖只 580 多万 吨,平均每亩糖料产糖 0.23 吨,即中国每产一吨糖,要比澳大利亚多占耕地 1.7 倍。这样反过来,又增加了糖料与其它作物争地的矛盾,使甘蔗生产的 地区专门化程度不能过高,只能适当集中,而不能高度集中。 在糖料分布还比较分散的条件下,糖厂分布集中,糖厂规模超过了糖料 基地的生产规模,就会造成糖料供应不足、糖厂开工不足,或远距离调糖料, 这样大厂的经济效益反而不好。 当然,今后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糖料地区 集中化程度的提高,制糖工业的企业规模可适当加大,糖厂地区分布的集中 化程度也可相应提高。 2.原料、市场、人口分布三者兼顾,以就原料为主。或就原料与就市场 同时并举 农产品加工工业中,这类布点形式最普遍。其中棉纺织、屠宰与肉类加 工工业最具代表性。 (1)棉纺织工业 在棉纺织产品成本中,棉花费用一般占 70%左右。棉花费用的大小,对 成品成本影响较大。要降低棉花的费用,除努力降低棉花的直接生产费用外, 还要尽力减少棉花的运输、流通费用。棉纺织厂接近棉花产地,是降低棉花 费用、从而降低棉纺织品生产成本的重要一环。棉花集中产区,往往也是人 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就原料地布点,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消费地,并便于 取得劳动力。 棉纺织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穿衣问题同吃饭问题一样重要,棉 纺织品和粮食一样,需要面广而分散,但各地消费的棉纺织品在花色品种上 往往各有特色,并经常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市场对棉纺织企业 也有吸引力。由于轧花厂独立布置在棉产区,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成了纯 原料,在再加工过程中失重很少,运输皮棉同运输纺织品在运输条件和运费 支出上没有什么差别,这也加强了棉纺织工业向消费区靠拢的趋势。 在农产品加工工业中,棉纺织对技术、协作条件要求较高,特别是生产 高档产品,技术因素起重大作用。但在工业发达国家,棉纺织业是技术水平 较低、工资也较低的行业,而占用劳动力却较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工业。 所以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的地区,对棉纺织业也有吸引力。美国棉纺业从 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向南部的移动,在世界范围内,棉纺织业从发达国家向发 展中国家的移动,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棉纺织工业消耗的燃料动力较多。大体上,棉纺织厂成品、废棉的运出 量与棉花的运入量大致相同,燃料、机物料的用量与棉花用量大致相同,所 以燃料动力供应情况,也是棉纺企业布点的条件之一。在工业化初期,世界 棉纺织业的布局主要摆在煤产地或靠近动能资源。到现代,随着运煤、输电 技术的进步,这个因素的作用已经缩小,但如果棉花产地或纺织品主要消费 地同时拥有比较丰富的能源,那还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棉、煤的地区组合 好,是中国华北、关中地区棉纺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从布局因素看,棉纺织业既受原料、燃料、市场、劳力的吸引,但 又不是典型的原料指向或市场指向、劳力指向,因而其布点类型比较多样。 在国外,工业发达的产棉国,老的棉纺织工业区,多位于棉花运输条件 好、劳力充足、技术水平较高、棉纺织品需要量较大的地区。新的棉纺织工 业区,则比较接近棉花产地,其生产能力逐步赶上并超过老棉纺织工业区。 新老棉纺织工业区在产品方向也有一定的分工。美国老的棉纺织区主要在东 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新区主要在南部,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绝大部分, 但在产品方向上,以粗支纱和大路货为主,而新格兰区则以高档品为主。由 于棉纺织工业地区分布的变化同棉花产区分布的变化不一致,美国西部棉区 棉产量已占全国一半,但棉纺织工业能力还有限,而南部南皮德蒙棉纺织工 业区集中了全国纺织的 85%,但棉花产量只占全国 7%,棉纺织业最集中的 南、北卡罗来纳州,已经很少生产棉花。因而在美国,棉花与棉纺织品的对 流运输大量存在;在工业发达、棉产很少的国家(如英、日),棉花主要进 口,其棉纺织工业的布点,以就市场为主,即接近运输方便当地有较大市场 的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的产棉国,长期以来,棉花大量出口,为发达国家 的棉纺织业提供廉价原料,而产棉区的棉纺织工业发展缓慢。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发展中国家棉纺织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分别在棉花集中产区、棉花转 运中心和主要消费地,布置了棉纺织工业。但总的来看,发展中国家棉纺织 品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还远低于其棉花产量占的比重,1/4 的棉花还需运往 发达国家。 旧中国的棉纺织业布局,具有工业布局不平衡、不合理的典型特征:(1) 棉纺织工业畸形集中于沿海少数城市,而内地产棉区很少有现代化棉纺织 厂。(2)由于运输不便,中转环节多,棉花流通费用高,沿海棉纺织工业利 用内地的棉花,反而不如进口棉花便宜,内地棉区销路有限,生产长期停滞。 (3)由于技术落后,棉纺织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能力,而沿 海地区的市场,又被外资控制的棉纺织企业所垄断,只能向内地找市场。所 以对沿海棉纺织企业来讲,既脱离原料地,也脱离消费区,民族纺织业是很 难发展的。建国后,调整棉纺织业布局,是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重要一环。 总的原则是:全国平衡,因地制宜,适当照顾,分工协作。所谓全国平衡, 是指全国范围内的原料与加工、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而不能按一个地区、一 个地区孤立地搞平衡;所谓因地制宜,是以就原料为主,同时兼顾其它布局 条件;所谓适当照顾,就是在缺棉、无棉,但有市场、有劳力而工业基础差 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重工业特别是采矿工业集中的地区,适当摆些棉 纺织厂,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区工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劳动 力的合理安排。既是照顾,当然就不是重点,不能多搞;所谓分工协作,就 是各地区间相互支援,互通有无,老基地支援新基地,产棉区支援缺棉、无 棉区。 在总体布局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改造加强关内沿海原有几大纺 织基地,重点是扩大原料来源,改造老设备、老工艺,平衡棉纺织工业内部 生产环节,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在调整中发展;(2)在重点 产棉区,重点建设新的棉纺织基地;(3)在棉纺织工业没有基础、而植棉条 件较好的地区,在开辟新棉区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棉纺织工业基地;(4)在 缺棉、无棉区(包括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填补棉纺织工业的空白,使棉 纺织工业基本上按省铺开。 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地区布局 基本铺开。尽管整个纺织工业的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纺织行业的比 重,不断下降,但仍是纺织工业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1)技术装备水平低。在近 4000 万棉纺锭中,70 年 代以前的占 30%以上,超期服役的占 30%,印染行业中更占 60%,设备性 能与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极不适应;(2)资源不足,与生产能力不协调;(3) 新老基地、发达地区与原料产区棉纺织工业的产品结构、装备结构、生产结 构趋同,在低水平上过度竞争。这些问题又集中表现为棉纺织工业的质量、 品种花色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低档产品普遍积压,“优精深高”产品不足。 因此,棉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再是生产能力的一般扩大,而是产 品结构的调整;不是增加布点,而是调整宏观布局。主要对策应为:(1)加 快化纤和纺织机械器材行业的发展,加大这两个“瓶颈”行业的投入规模。 前者主要是保证在建、拟建的重大化纤项目的建设,后者主要是上技术、上 水平、上成套,推动棉纺织工业的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设备,使主体技 术提高到 80 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2)在大力调整纺织工业行业结构的同 时,积极调整棉纺织工业的产品结构,延伸产品链,提高加工深度和加工精 度,提高质量,增加品种花色;(3)对宏观布局进行战略调整。沿海发达地 区的老基地,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将一批初加工和低附加价值产品 转移到原料产区,腾出手来,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发展精加 工、高附加价值的出口产品,与内地原料产区进行合理的分工。作为劳动密 集型的棉纺织工业,尽管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夕阳工业”,但近 10 多年来, 一些国家通过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使之跨入技术密集型行列而 表现出新的生命力。纺织工业品输出量占世界前两位的德国和意大利,从发 展中国家进口初级产品和原料,经过深加工、精加工,几乎垄断了世界所有 高档纺织品和时装市场,其出口产品折合成纤维,每吨换汇高出中国 4 倍以 上。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出口能力,换取更多外汇,就必须利用发达地区区位、 经济技术、信息优势,扩大对外开放,与外商合资合作,利用国外的资金、 技术、销售渠道和网络,跳过时间差,跟上国际潮流,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而把国内一般纺织品市场让给内地。同时以技术、资金支援内地棉纺织工业, 或与内地进行资金联合,推动内地棉纺织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生产水平的提 高,发挥内地原料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2)屠宰肉类加工工业 屠宰肉类加工工业,既可接近原料地,也可接近消费区,而且各有优点。 接近原料地的优点是:运输冻肉比运输活牲畜便宜,运量也较小,而且可减 少活牲畜长途运输减重或死亡的损失。牲畜长途驱赶或用汽车长途运输,途 中除死亡外,往往掉膘 10~20%。从采购、运送到宰杀,时间长短同损失成 正比。如果直接在牧区建厂,边收边杀,每头牛羊可多出油、肉,特别是每 年秋季,羊最肥壮,及时在这个期间屠杀,羊的出肉率可以达到高峰,其经 济效果最好,对牧民和屠宰企业都有利。接近消费区的优点是,对消费者来 说,鲜肉比冻肉好;对企业来说,便于综合利用全部产品,如收集加工羊血、 羊鞭、羊角、胎盘、胰脏等,炼制肝精膏、胆精膏等产品,其收入比单纯屠 宰大大增加。所以上述两种布点形式可以同时并存。但大型肉类联合加工企 业,为了保证质量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一般适于布置在主要的牲畜 集散地。这种地点往往是重要的消费区,也相对接近肉用牲畜的集中的饲养 地。 3.接近消费区 比较重要而有代表性的是粮油加工工业。粮油加工工业原料来源广泛而 分散,成品的消费面也广而分散,但商品率较高的粮食、油料生产基地的分 布则相对集中,大中城市则是成品粮油消费相对集中之地。所以粮油加工工 业的布局,就小型企业而言,适于广泛布点,就地取材,地产地销,同时接 近原料地与消费地;就大中型企业而言,则以就消费地为主。因为运输油料 比运输成品油方便,油料可以散装,成品油则需专门的油桶或油槽车,中间 环节也较多,运输装卸都占用较多的劳力,增加了流通费用。原粮也可散装, 虽然要用粮食护板,但不需要费用更高的面袋,而且对车船的利用率比面粉 要高。就运量而言,油料在加工过程中失重大,粮食加工过程中也要减重, 因而原料运量比成品运量大,但加工产出的副产品都是有用物资,增加部分 运量,也同时增加了有用物资,综合起来看也是合算的。特别是当粮油加工 与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分布在消费地更为有利。所以总的看,粮 油加工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工业。 一般说来,世界的粮油加工工业的分布同人口的分布比较一致,人口密 集地区,一般也是成品粮油消费量较大和加工能力也较大的地区。但由于生 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大,各国、各区人均成品粮油的消费量对比都很 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差很大。 多年来,中国粮油都是按计划供应的。各地区、各部门间的人均消费量 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已形成的粮油加工工业的分布同人口的分布很一致。 粮油加工工业是中国集中指数最低的工业部门之一。特别是粮食加工基本上 是遍及全国城乡。大体上,分布在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加工的原粮数量约占全 国粮食加工总量的 20%,成品就近供应非农业人口和工业用;80%的加工量由 散布在广大农村、集镇的小型企业所加工。成品产销的空间结合比较紧密。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粮油加工工业品种少,质量差,出口率低,加工深 度不够,粮油资源的利用率低。多年来,粮油成品主要是大米、白面、食用 植物油,即原粮油料作物的一次加工;乡镇粮油加工设备、工艺落后,与先 进的大型厂相比,每 100 斤原粮生产的成品粮,一般相差 5 斤左右。如果在 同样的质量下,使每 100 斤原粮平均多生产成品粮 3~4 斤,一年增产的成品 粮折合原粮就可达 200 亿斤左右,相当于 2000 万亩亩产千斤的良田的产量; 大量的副产品加工利用的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村每年粮食加工过 程中,约有 100 亿斤米糠和 54 亿斤玉米胚,均未用来进一步加工,城市加工 每年有 22 亿斤米糠和 3 亿斤玉米胚,利用率也只达 66%和 63%。按照现在每 100 斤米糠榨油 13 斤、每 100 斤玉米胚榨油 15 斤计,如果开展碾米、榨油、 饲料加工的综合生产,把上述米糠和玉米胚的一半利用起来,每年就可生产 油脂 13.86 亿斤,相当于 4200 万亩油菜籽或 7700 万亩大豆的产油量。而利 用这些资源,既不和农业争土地,又不和其它工业争原料;国外利用榨油工 业的副产品——粕饼,加工多种植物蛋白,进一步加工可得多种食品。中国 榨油工业每年副产的大豆花生粕饼 100 多亿斤,如综合利用,至少可得 40 多亿斤优质蛋白,能够配制出数百亿斤新型高蛋白食品。每年还有 67 亿斤棉 籽、油菜籽饼,经去毒后可得优质饲用蛋白;中国玉米、薯类产量很大,多 年来也只进行简单加工,如开展综合利用,先发展淀粉工业,进而以淀粉为 原料再加工成糖浆,余下的玉米胚再用来榨油,其综合利用价值比一次加工 的价值高 5~10 倍;各种植物油也可进一步加工制成各种高级油品。可见现 代化的粮油加工工业,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温饱问题 的解决,“吃得好”将是中国食品工业的主攻方向。粮油加工以及整个食品 加工要围绕“多元化”与“加工技术密集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多元化”系指经过加工不断创造出新食品和“未来食品”,如多功能 食品、组合化食品、高级化食品、方便化食品、精美化食品、安全卫生化食 品。 “加工技术密集化”,系指加工过程中的干燥、灭菌、冷冻、包装等主 要工序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 加快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化,逐步用电脑控制投料、温 度、计量等工序的工艺要求,使生产管理快速、准确、科学化。当然这需要 有一个过程。首先应重点在大城市的大型联合企业中起步,取得突破,逐步 推开。广大地区主要是利用已有基础,改造更新设备,改进加工技术,提高 已有品种质量和出品率,有步骤地开发新品种,开展综合经营,提高加工深 度,充分利用资源。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应加强研究、创新。 要以粮油加工行业为主,与商业、饮食服务业、饲料加工、轻工机械等有关 行业及科研机构密切协作,力求在 90 年代,使粮油加工以至食品工业的整体 水平达到发达国家 80 年代的技术水平。 (三)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布局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到目前为止,在轻工业中占的比重还较小, 但它包括了轻工业领域中新兴行业的主体部分,代表一国或一地区轻工业的 技术水平;产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品种繁多,主要是家用机电和化工两大 行业,其中有不少是高档商品,其销售状况,也代表一国、一地区居民的消 费水平和生活条件;原材料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中的冶金、化工,较之农业 原料在生产供应上更有保证,也相对稳定,而且重工业还可不断开拓新的原 材料来源。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产品需求量将不断 增长,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原材料来源 将更广阔,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潜力,都比农 产品加工工业大。因此,从世界范围看,这部分轻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前 景广阔。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所需原材料可运性一般较强,运输方便, 企业布点受原材料因素的局限性较小,但成品运输相对复杂一些,加以成品 更新换代快,市场变化大,因此市场的吸引力较之原材料要大。其中家用机 电行业和某些精细化工产品对技术、协作条件要求较高,企业布点宜于适当 集中,并接近大的工业技术中心。这种中心往往也就是产品需求量较大的地 区,所以这一因素同市场因素在空间上常常是结合的。 根据上述特点,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与布局,需要着重考 虑以下两大方面: 1.市场容量和地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一般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系列要发生变化。“恩格尔定律” 认为,人们的收入提高,吃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穿、用的比重越 大;收入越低,吃的比重就越大,穿、用的比重越小。在中国,如以城镇居 民家庭户均 1990 年全年生活费收入 2000 元以下为低收入户,10000 元以上 为高收入户,大体上反映了这个趋势。在低收入的生活费支出构成中,食品 占的比重高达 66.02%,而高收入户这个比重下降到只占 49.36%;相反,低收 入户其它各项商品支出所占比重,特别是日用品、房屋及建材支出的比重, 则明显低于高收入户。日用品支出比重,前者为 4.9%,后者为 12.99%;房屋 及建材支出比重,前者为 0.67%,后者达 3.53%。但在低收入与高收入之间的 中等收入户,其支出构成情况就比较复杂:(1)食品支出都保持在 50%以上, 这个比重并不完全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对下降。收入水平 5500~6000 元 的,这一比重为 52.79%,而收入 6000~7500 元、以至到 9000~9500 元的户, 却还在 53%以上;(2)食品以外的支出比重,也不是完全按收入水平的提高 而相对上升。特别是日用品支出比重,收入 7500~8000 元的户,此比重达 12.69%,接近于收入万元以上的高收入户,而 8000~10000 元的收入户,还 只有 10~11%左右;(3)书报杂志支出比重,普遍偏低,从低收入到高收入 户,这一比重都不到 1%,彼此之间相差甚小,也不规则,以收入 6000~6500 元的一组最高,为 0.97%,低收 入户为 0.55%,而高收入户也只占 0.67%。从总体上看,吃、穿两项的支出仍 占主导地位,低收入户二者合占 74.88%,高收入户也达 60.35%,表明中国还 仍处于温饱型社会。但高收入户的日用品支出比重已超过衣着商品支出(见 表 39)。 单就购买生活消费品的支出构成看,城乡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城市居民 衣着、日用品、文娱用品、书报杂志的支出比重高于农村居民,而医药用品、 燃料支出的比重低于农村。但在食品支出比重上差别甚小(见表 40)。80 年代,中国居民消费系列的变化,更明显地反映在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的增长上,尤其是在农村(见表 41)。 同时,城乡之间的差别,在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表现得也比较明显(见 表 42)。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欠发达地区同级城市之间, 这种差别也明显存在,而且越是高档产品,差别越大。这里虽有流通环节上 货源分配不当和某些产品使用条件的局限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同收入 水平的差距相联系。这也符合一般的趋势。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 品繁杂,档次较多,其中耐用消费品、新产品,在生产上主要与技术开发紧 密相联,因而往往是在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发展起来。由于这类产 品比一般轻工业品包含着更大的价值量,在投入商业性生产的初级阶段,成 本较高,因而也往往是首先在这些地区销售、使用,然后逐步向外扩散、普 及。在工业发达国家,家用电器普及率已很高,美国平均每个家庭已有 20 种左右不同的家用电器,现在电脑也开始进入家庭生活。后来居上的日本,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普及率已达 99%以上。与此相适应,生产布点也相 继扩散。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在中国起步较早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收音机等,已大量“下乡”,但更高档次的家用电器普及率还低,加上由于 技术比较复杂,布点就不宜急于大量扩散。同农产品加工工业相比,中国以 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布点比较集中,前者集中指数为 74.28,后者为 85.36。其中耐用消费品的集中程度更高一些。 80 年代,中国的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分布格局,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即由 80 年代初,主要集中于沪、津、京、辽 3 市 1 省,向东南沿海地区的粤、 浙、闽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前者占全国比重明显下降;而后者却成为全国新 的集中产区,特别是在家电方面。江苏、山东占全国的比重是有升有降,而 陕、甘、皖也在个别方面后来居上,在全国占了较重要地位(见表 43)。 80 年代,在中国轻工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家用机电工业发展更快,规格 品种不断增多,造型设计日趋多样,质量有所提高,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具 有巨大的生产规模。但在同时,重复布点、盲目发资料来源:根据《1980 年 中国工业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1991)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展的 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家用电器更为严重,遍布全国 20 几个省市的数千家工 厂转产家用电器,往往几十家、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工厂争上同一种家用电器, 不顾生产条件,不问行情,造成优质名牌产品供不应求,而质次价高的产品 却出现滞销积压。生活用机械企业的布点也存在类似问题。同发达国家相比, 在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中国家用机电所占比重还小,生产需要进 一步发展,但重复布点、盲目发展必须抑制。首先需要以重点城市为主,围 绕名牌优质产品,统一规划,择优定点、定生产规模。重点城市名牌产品, 一般具有批量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优势,同非重点城市非名牌产品 相比,经济技术效果好得多。以 1981 年全国电视机厂的资金利税率为例,上 海一般在 50~60%以上,广州在 40%以上,北京、南京、成都在 30%以上,而 其它多在 30%以下,有一些只 1.3~9%左右。批量大小的经济效果也相差较 大,年产手表 100 万只的手表厂,生产成本比 30 万只的厂低一半,全员劳动 生产率高 80%。电冰箱年产 20 万台的厂,其成本仅为年产几百台厂的 20%、 为几千台厂的 25~37%、为几万台厂的 50~60%。很明显,择优布点,相对集 中,企业经济效益可大大提高,同时产品价廉物美,又可扩大市场、促进消 费,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定点、定规模、定品种的重要依据,是搞好市场预测,即把消费者的收 入、购买力、欲望、爱好以及产品的使用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对未来的需 求作出正确的判断。根据市场情况,来定点、定规模、定品种,使企业布点、 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同各地区、各个层次的消费水平和不同的使用条件、 消费习惯相协调,这是提高生产和布局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搞好专业化协作与联合 家用机电,特别是家用电器,实际上是机械、电机、电子、塑料、冶金 工业的综合体,它将这些传统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结合为崭新的生活资料生 产部门。产品由多种零部件组成,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适于按整机、零 部件和工艺组织专业化协作。国外在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这一问 题。家用电器工业中,总装厂数量少而规模大,零部件厂数量多而规模小; 某种家用电器产品,往往集中在某一地区生产,形成较明显的区域性。美国 年产值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全国仅十几家,它们都是总装厂,而围 绕这十几家大企业却有二千多家小厂商,它们主要从事零部件生产,其中不 少厂专门生产一二种零部件。由于零部件一般体小量轻,输送方便,独立布 点设厂,进行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比大而全要经济得多。这种状况,也同整 个机械工业专业化程度高有关。中国家用机电工业,也组织了一些专业协作。 主要有两种形式:(1)在基础好、技术强、生产批量大的省市范围内组织, 经过改组,围绕几个大型总装厂,组织十几个零部件专业厂,几个工艺协作 厂,形成相对完整的专业化协作群落;(2)组织跨省的协作,主要是近十几 年发展起来的新产区,由于底子薄,技术力量弱,生产批量小,许多复杂和 适于大批量生产的零部件,既无条件也无必要都由本地本厂自制,而依靠沪、 穗、津、江、浙等地协作配套,由轻工部组织,定点专业生产,固定协作关 系。一般说来,凡是专业化协作组织得较早、较好的地区,经济效益都比较 好。但总的看,由于中国整个机械工业专业化程度低,家用机电行业也未完 全摆脱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布点太散,多厂重复生产同一品种,生产批 量小,有的年产洗衣机仅几百台,有的年产电冰箱几十台,有的年产手表 0.3 万只,有的年产自行车 0.1 万辆,成本高得惊人,亏损面大。这种情况,也 需要结合定点、定规模、定品种进行调整,即加强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协作(如 家用电器所需的微电机,已有基础很好的几十个微电机厂,如果组织其中几 个厂专业生产,统一提出技术要求,产品系列,这比由部门内总装厂也搞微 电机要合理得多)。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的化工,是整个化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涉及化工的许多行业,其中有些适于组织联合生产,如日用化工,原料 主要来自石油化工,也可用煤化工、乙炔化学和基础化工产品,有些日用化 工的中间体,一般不适于往返运输,就适于在条件优越地区,比较集中地布 置大型综合性企业,既生产日用化工产品,也生产染料、医药、助剂、农药, 这是协作的另一种形式。 化工中有些行业,由于工业化生产技术战线长,精度高,要求特殊,配 套性强,则适于高度专业化,集中布点,全国协作。如感光材料工业就是如 此。感光材料工业的核心部分是乳剂制备和涂布,其生产技术涉及化学、物 理、光学、机械、电子、精密仪器等多种学科,生产联系也涉及多部门、多 行业,所用各种化工原料,要求极高的纯度,又要适合照相化学特性;所用 成色剂及若干微量有机补加剂的分子结构和合成工艺很复杂;所用片基、纸 基、明胶等基础材料生产技术要求也很高;产品包装结构多样,生产设备设 计特殊,加工精密。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主导厂布点不宜分散,需要相当集中, 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协作。国外,如美国、日本,这种厂全国只有 3~4 个,其 中居领先地位的又各只有一个厂。中国感光材料工业还处于初创阶段,基础 薄弱,技术力量差,消费市场还主要局限于城市,但多年来,军工、轻工各 搞一套,双方产品互有交叉,互相牵制,余缺不调,各自的生产能力也不配 套。与此同时,各地还自发经营,又先后布置了一批点,能力小,技术低, 质次价高。结果整个感光材料工业,布点不少,综合生产能力很低,质量、 数量、品种都不能满足民用、工业、科研和军工国防的需求。这就需要统一 归口,调整布点,适当集中,尽快在全国范围内,以重点为中心,抓好原材 料和辅助设备配套,形成一个从品种、花色、结构、包装设计到工艺和设备 技术路线,从感光测定到配套原材料生产技术和产品应用技术的共同体系。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轻工业布局
  • 上一篇:高新技术工业布局
  • 下一篇:重工业布局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