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工业的空间推移

时间:2022-12-01 归属:工业地理学
  工业的空间推移,主要是研究在大范围内,区域开发重点的空间推移方 向与趋势,探求较大尺度调整空间布局的途径。 (一)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的形成,是同工业“生命周期论”相联系的。其主流思想 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它的专门化部门的产业类型及其生产 能力的大小。各工业部门、产品,同生物的新陈代谢一样,在其生命周期中, 都要经历产生(创新)、发展、成熟、衰退 4 个阶段。根据它们所处的不同 阶段,可以划分为 3 类部门: (1)兴旺部门。即处在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前期的部门,其特点是:技 术密集,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原材料少,对职工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 职工的平均工资高,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市场前景好。这类部门,代表着国 家或世界工业发展的方向,能有力地推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增长。 (2)停滞部门。即处在发展阶段后期和成熟阶段前期的部门。其特点是: 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产品已经扩散,区域市场上的供应量接近饱和,需求弹 性较小,因而发展放慢。但如果生产条件有利,仍可占有相当市场,促进其 生产的增长。 (3)衰退部门。即处在成熟阶段后期和衰退阶段前期的部门。其特点是: 已属于劳动密集型,对职工技术要求低,职工工资低,产品已大范围普及, 市场供应在许多地方已经饱和,需求弹性很小,发展极为缓慢,在某些地区 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在落后地区,也还有发展的必要与可能。 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部门,在空间布局上主要要求(不是全部要求) 是不同的:①兴旺部门,主要要求是技术基础、职工素质和协作条件,其它 条件相对次要,而这正是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优势所在;②停滞部门 布局上的主要要求,是接近燃、原料产区和新的消费区,或工资、地租相对 低廉的地区,对技术基础、协作条件的要求不太高,或者比较容易解决,而 这正是中等发达地区的优势所在;③衰退部门的布局,主要要求是燃、原料 价格低,工资低,地租低,税收轻,对其它条件要求不高,而这正是待开发 的落后地区的潜在优势。因此,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工业部门,其最优 区位正好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梯度区上,二者的分布是吻合的,即:兴旺部 门的最优区位是发达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大城市,即经济发展的最高梯度区; 停滞部门的最优区位是在中等发达地区或中等城市,即经济发展的第二梯度 区;衰退部门的最优区位是待开发地区,即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区。由此可以 得出结论:新技术、新生产力总是首先在经济技术发达地区产生、集聚,然 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向中等发达、不发达地区一级一级地扩散、转移。 这种空间推移趋势,可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的研 究、规划之中,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性,运用这个理论 来调整、协调中国的东西关系。其基本点被表述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 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经济 技术梯度:有的地区,经济发达,拥有先进技术;有的地区为中等发达程度, 掌握中间技术;有的是待开发的落后地区,主要为传统技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曾有过“起飞理论”,即尽量 采用最先进技术,促进经济起飞,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但实践表明,往往由 于脱离国情,收效不大。因此,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适应理论”,即认为经 济发展步骤不可超越。适应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技术基础,应该首先采用 “中间”技术甚至传统技术,再逐步过渡到先进技术。在中国,曾有很长一 段时间,希望国内各地区一下子全面先进,齐头赶超,甚至用一平二调来拉 平地区差距,效果也不好。实践证明,应当从国家现实的情况出发,让一些 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 术地带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转移速度的加快,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不能 不顾现实条件,空谈超越。 (二)反梯度推移理论 反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点主要有: (1)经济技术的梯度分布是存在的,但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 一定就成为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经济开发的顺序。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史和现 实情况看,按生产力一、二、三梯度引进技术和实施开发,并不是一个规律。 (2)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顺序,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的,而 不是由现在各地区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经济、社会需要的产品,在什 么地方生产最经济合理,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保持高效益的协调发展,而资 金、技术、资源等方面又可行,就应在什么地方引进技术,实施开发,而不 管这个地区处在什么“梯度”上。 (3)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内技术的逆梯度推移将会大量发生。低梯 度的传统技术地带,也同样存在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加速开发的机会,并有 可能将这些先进技术吸收消化以后,向高梯度、第二梯度的先进技术、中间 技术地带转移。日本吸收消化美国先进技术后,反过来向先进技术国家转移 技术,就是反梯度推移的例证。 (4)现代科学技术的走向可以是多方向的,有三大基本走向:①向贸易 发达地区转移;②向智力资源比较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③向资 源富集地区转移。并不只是按技术水平逐级转移。 (5)按梯度转移理论来指导生产布局和区域开发,必然阻碍落后地区的 开发建设,使落后地区陷入技术的“滞后循环”,永远赶不上发达地区。这 既不利于地区的协调发展,也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地区带来的超 越发展机会不相适应。 有人还以各梯度区内部的差异往往大于梯度区之间的差异为依据,认为 梯度分布的提法,不能揭示一个国家工业布局复杂情况的最基本特征。中国 工业分布格局的最基本特征是城乡之间的双重结构,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 的农村经济并存,而不是东、中、西三个梯度区的差异。有人甚至认为,所 谓东、中、西的梯度分布,从统计事实到经济理论都缺乏充分的依据。由此 进一步否认梯度开发。认为梯度开发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成立,即在工业 开发过程中,当某一特定区域区位密集、区位规模大、水平高时,就成为发 达地区,而其它区域区位稀疏、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则成为次发达或不发 达地区,这时才会出现区域(或地带)之间的经济开发顺序与发展程度的梯 度关系。据此,只有像美国、前苏联等国才似乎有过梯度开发过程。中国国 情与之不同,因而梯度开发不适用于中国。 (三)空间推移多元理论 其主流思想认为,经济技术空间推移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大体上有 3 种类型,即纯梯度式、纯跳跃式、混合式。这 3 种都起作用,但 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三者作用的程度不同:①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 时代,由于空间推移的规模很小,速度很慢,这时梯度推移的作用很明显;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运输、通讯手段的现代化,空间推移的规模大 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这时,跳跃式就起作用;③在同一历史时期 内,发达国家中,跳跃式占优势。在不发达国家中,梯度式占优势。 (四)梯度推移主导论 1.梯度推移主导论的依据 该论点承认空间推移的多样性,但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 外还是中国国内,起主导作用的都是梯度推移。这是因为: (1)从理论上讲,推移之所以能进行,一方面是基于扩散地区有其内在 的动力与外在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受扩散的引力场。 推移方向的选择,主要要看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况。这里的引力场主要有劳 动力场、资金场、技术场、资源场、市场场、区位场。这 6 个引力场中,廉 价的劳动力,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对技术、产业有吸引力。但由于劳动力 的边际成本将随着当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而不断上升,具有一定技术水平、 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要求的劳动力供给有一定限度,因而这个因素对技术、 产业的吸引力是一个递减函数,而且劳动力所吸引的技术、产业,往往局限 于层次较低的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场、技术场,由于新技术的开发, 新兴产业的建立,耗资较大,技术复杂,特别是现代的高技术和新技术产业, 往往是成群出现,一国一地区往往难以独立进行,因此,资金场、技术场的 引力很大,特别是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时,以技术吸引技术,是比 较高的转移方式,以技术消化技术也最容易,而且这个引力场的吸引力有递 增趋势;资源场,由于非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工业对资 源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资源的储量减少、价格上涨的条件下,资源富集区对 技术、产业具有较大吸引力。但由于自然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加上某 些资源的可替代性,制成品单位原材料能源的消耗量随技术进步而降低,这 些都使得资源的吸引力有递减趋势;市场场,由于商品市场是发达地区实现 高额利润的重要来源,不断扩大商品市场是发达地区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 为了保持经济活力,它们都要通过技术输出带动商品输出,因此市场场的吸 引力较大。但在新技术的开发期、产业的创新期,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量大, 商品价格高,使用领域也较小,限制了需求,因而削弱了市场场的吸引力; 区位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扩散地区的空间距离较近,可以产生级差效益, 比较易于接受扩散地区的辐射力和扩散效应。适中的地理位置,也便于承东 启西、北连南进。因此区位对产业、技术也具有吸引力。但随着运输通讯手 段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轻型化,可以缩短空间距离,增强生产 要素的可流动性,因而区位场的吸引力随着这些因素而呈递减趋势。 以上分析可看出,6 个引力场都有引力,但强度不同。一般说来,技术 场的强度最大,其次是资金场、市场场、区位场,而劳动力场、资源场吸引 的范围相对有限。这 6 个引力场在空间上的分布,常常是不成比例的。其中 资源场属于自然禀赋;区位既是一个自然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但区位 场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其它经济因素的作用;其它 4 个场的形成,都是同 经济的成熟程度直接相联系的。吸引力较大的技术场、资金场、市场场,主 要分布在发达地区,而资源场、劳动力场多分布在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所 以新技术、新产业往往产生于发达地区,其流向首先是局限在发达地区之间, 在同一技术层次的地区之间相互转移的较多。而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一般 都存在着技术、资金两大缺口,市场容量也相对有限。弥补技术缺口最直接 有效的方法是以资金购置,但在资金也缺乏的情况下,不易实现,通常只能 以其资源场、劳动力场,在一定程度上以其区位场来吸引较低层次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新产业由创新期依次进入发展期、成熟期与衰退期, 才逐步依次流向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可见,从总体上看,梯度推移 是符合生产力空间推移的客观规律的。但这又不是绝对的。在处于低梯度的 不发达地带内,有少数增长极已经形成一定的资金场、技术场和市场场,它 们对产业、技术的吸引力,可能比处于高中梯度地带内的非增长极地区要大, 由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外部经济,其投资 效果可能也比高中梯度地带内的非增长极地区要好。或者是低梯度地带内的 某些地区,虽不具备多大的资金场、技术场和市场场,但资源场特强,如某 种或某些关键性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或淡水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发达地 区又缺少这些资源,已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低梯度地带内上述两类地区, 都有可能吸引来某些新技术,开发某些较高层次的产业、产品,实现有限范 围的超越发展,这也是符合空间推移规律的,只是这种有限范围的逆梯度推 移,并不占主导地位。由于低梯度区内部已有少数增长极,比其外围地区要 发达,处于相对的高梯度,也就是低梯度地带内部也存在着梯度差。这种增 长极的发展与扩散,在地带内部说来也还是一种梯度推移。 (2)从实践看,世界发展史证明,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的 200 多年中, 真正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跳跃发展、后来居上,屈指可数的只有英、美、前 苏联、德、日几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些第三世界国家、地区, 发展速度较快,如亚洲“四小龙”,但这种国家、地区,数量既少,而且已 达到的总水平或综合国力、区力,既谈不上超越上述经济大国,也根本不能 相提并论。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虽然给一些还不发达的 国家、地区,带来了机会,但更多的还是严峻的挑战。利用好这个机会,可 能有少数国家、地区,可以较快地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即使是这类国家、地区,要超越上述发达国家仍很困 难。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差距还可能拉大。因此,从 当代世界范围看,跳跃式还不能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式。 从一国范围来看,以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例。在新技术革命过程中,尽管 原来落后的西部、南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较快,但从全国看,高新技术及其 产业还主要是在其东北部的发达地区。据美国学者约翰·里斯的研究①,美国1975 年有近 6000 个从事新技术开发研究的实验室,其中 88%分布在全国 177 个科学工业园中,单个城市拥有 40 个这类实验室的城市,都分布在北部和东 北部的工业地带内。新技术产业这种集聚现象,在南部、西南部还不多见; 尽管东北部老工业地带在某些经济方面出现了衰退现象,却仍然保持着作为 美国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重要地位。而在其它地区,只有少数城市地区可 当此任;反映新技术扩散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新技术采用率。美国北部和东北 部,新技术采用率在 40%以上,西部、南部只有 28%。从发展趋势看,新技 术的空间推移,将主要沿着南北轴向展开。可见,即使是在发达的美国国内, 空间推移也还是梯度式在起主导作用。 从中国国内来看,中国国内的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世界 范围内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差异,但逆梯度的推移也不能起主导 作用。这是因为,技术经济的空间推移,并不是目标本身,只是实现目标的 重要途径。推移的方向是否合理,主要看推移的结果,是否是使生产要素的 空间分配、调度与组合,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有利于发挥各地 区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势,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缩小或控制地区间经济 技术上的严重不平衡,从而促进全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各族人民劳动条 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衡量、检验推移方向合理与否的基本依据。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中国技术经济的空间推移,应是有步骤地进行,不能脱 离客观实际,不讲经济效益,仓促从事。在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或东部和西 部中,吸收消化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实现 产业结构的战略转换,较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工业区,发挥引进、消化、创 新、转移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基地作用的,主要还是靠东部,特别是沿海开 放地带,与其它地带、地区相比,它们最有条件在这方面先行一步,把这个 历史任务担当起来。也就是说,在全国大的空间推移顺序中,还应当是梯度 式的。当然,这并不排斥某些不发达地区的某些产业、行业、产品,也可以 直接引进采用世界高新技术,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内跳跃发展,后来居上, 出现局部性的反梯度推移。 2.对梯度推移理论的正确认识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梯度推移理论,需要正确理解梯度分布,梯度 开发的内涵及空间推移的一般趋势。 梯度理论的所谓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有规则的递 增或递减现象。是否呈梯度分布要看是否存在梯度差。而梯度差就是扩散地 区与接受扩散地区之间在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才知识水平、社会文化环 境等方面的综合差距。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或东西部的划分,从梯度理 论的观点看,只是从宏观上反映了中国客观存在的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水平东 高、中平、西低或东高西低的总体态势,但并不否认发达的东部内部也存在 着局部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地区,只是这并未改变东部地带总体水平高于中、 西部或西部的现实;落后的西部地带内部,也的确散布着局部发达和比较发 达的地区,但这并不能改变西部总体水平低于东部的实际。实际上,在任何 一个国家,从大的地域单元来看,梯度分布都不可能是板块式的,正如地貌 会论文。 区划一样,山区、高原也夹着低谷,在低谷、平原上有的地方会出现突起的 山峰。就是被确认存在着梯度分布的美国,同样也不是绝对的。美国发达的 东北部城市带和比较发达的俄亥俄城市带之间,就有不发达的阿帕拉契亚地 区。其西部地带整体水平较低,但落基山以西至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波 特兰地区,却又比较发达。如果机械地要求处于不同梯度的地带内部,各地 的发展水平完全一样才算是梯度分布,那么,梯度分布就根本不存在,包括 美国与前苏联在内。 梯度开发,主要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应有重点。但有重 点,不是只抓重点,只集中于个别高梯度地带内的少数“区位点域”而不顾 其它。不是要机械地等待高梯度地带都建设好了,然后才开始向第二梯度地 带推进;等到整个第二梯度地带都建设好了,然后才开始开发低梯度地带。 梯度开发理论上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认为,工业的空间推移,布局的展开, 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量的积累、部分质变到质变相继进行的过程。不 可能只在某一地域长期踏步,到了某年某月,突然一下子就实现某种空间推 移。因此,当前的开发布局,就要考虑与下一段的推移相衔接,对待开发地 区、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超前投入,创造推移条件。没有今天的这种部分 的超前投入,也就没有下一步的大规模的推移。 世界经济史证明,梯度开发是国土开发、生产布局循序展开的一种普遍 形式。在近代工业出现前很久,在有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城乡分离以后, 一个统一国家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其生产力由高梯度地区不断依次向中、 低梯度推进的过程,并不是大工业出现以后才有的开发形式。开发历史悠久 的中国是这样,开发历史短的美国也是这样。不仅美国、前苏联、中国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从巴黎、里昂、马赛及东部、北部大工业区向中 部、西部、西南部的推进,意大利、前联邦德国从北部向南部的推进,日本 从过密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区向“整备地区”、“开发地区”的推进,印度从 孟买、西孟加拉、古吉拉特等邦向南方的喀拉拉、泰米尔纳德、安得拉、卡 纳塔克等邦的推进,巴西从沿海地带向中部、西部、北部的推进,埃及从东 北部向尼罗河流域、中西部地区的推进,突尼斯从沿海地带向西部、南部地 区的推进,等等,从客观上看,都在采用梯度开发形式,虽然不一定直接用 梯度开发这个术语。 如果将实践进行抽象,空间推移的一般趋势可以揭示出的有: (1)向技术梯度差较小的方向推移。微电子技术是从美国传到日本,而 不是传到与美国距离较近的南美,这就是因为日本与美国的技术梯度差比南 美与美国的小。 (2)向引力大于斥力的方向推移。一个地区对新技术既有吸引力又有排 斥力。吸引力是指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为了取得经济发展 的动力,提高自己的实力地位,产生了引进新技术的愿望;排斥力来自多方 面,如采用旧技术的惰性和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初始投资过大而力不从心; 凝结新技术的产品,在初始阶段价格较高,市场有局限性。阻力还来自技术 排挤劳动者,加剧失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一个地区,吸引力大于排斥力 时,技术推移就能进行。吸引力超过排斥力越多,推移的速度就越快。如果 排斥力大于吸引力,技术推移就难进行。勉强进行,可能得不偿失。 (3)技术推移,最有效的是人才转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技术的 活的载体。载体的转移必然引起技术的转移。美国和前苏联火箭技术的发展, 主要得力于战后德国一些科学家流动到美国、前苏联。在历史上,中国经济 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也首先是北方大批有先进技术的劳动者的 南移。根据人才资本理论,在对人才有效需求大的地区,人才的作用半径大; 反之则小。而人才的有效需求是欠发达地区大于发达地区。在人才资源密集 的发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发挥作用,而到欠发达地区则可发挥较大作 用。因此,人才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会给技术的由高梯度向低 梯度地区的推移带来动力。但现实情况是,人才逆向流动现象严重,这就给 技术的梯度推移带来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4)技术推移的最终实现需要经过若干阶段。技术的空间推移,不是说 新技术从一个地区输送、转让到另一个地区,这后一地区就完成了技术的推 移,而要经历 4 个阶段:①寻找适用技术,可称之为搜索阶段;②学习掌握 新技术,可叫作学习阶段;③改造原技术以适应新环境,可叫作改动阶段; ④实际运用新技术,形成新技术产业,开发出新技术产品,可叫作运用阶段。 改动阶段是最重要的。所谓适应新环境、改动原技术,一般表现为适应新技 术接受地区的原材料而进行的改动;适应接受地区的使用要求而进行的改 动;适应接受地区的管理水平而进行的改动。在改动中创新。因此,新技术 的转让,只是技术空间推移的前提,而实质则是新技术“长入”新地区的经 济,使新地区的国民经济转上新技术的轨道。 (5)技术推移加速律。根据对世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资料分析, 大体上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前资本主义社会(即 16 世纪以前),技术推移平 均周期在 400 年以上;资本主义时期(16~19 世纪下半叶),平均周期在 100 年以下;19 世纪下半叶到现在,平均周期在 10 年以下。特别是最近十几年 中,一些新技术发明在几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洲际转移。这一点正是 出现少数国家、地区可以超越发展现象的客观因素。这一条同上述几条并不 矛盾。因为技术的空间推移,主要讲的是技术群体的推移,这比某一单项的 空间推移要求更复杂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从总体上看,梯度推移更符合 技术推移规律。 (6)经济技术的梯度分布,并不是整齐划一地呈现出高中低态势,而是 高低起伏、凸凹不平,因而梯度推移,决不是板块式的、整齐划一的,而会 出现某些交错。 总括以上分析,笔者的基本结论是: (1)梯度推移理论,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正确的。无论是发达国家或不发 达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导致区域间发展 的不平衡性、客观上形成经济技术的梯度分布。新技术、新产业,往往是以 产生地为中心,向外围地区按一定的空间梯度逐渐转移、扩散。中国的三大 地带,从总体看就形成了三个经济技术梯度,由东向西逐渐推移,是中国生 产力布局、特别是大工业布局展开的正确途径。 (2)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但这只是空间推移的一种特例,其 作用的范围与程度,不能与作为常规的梯度推移相提并论,更不能以特殊否 定一般。 (3)时代的不同,国别经济总体水平的不同,只影响到梯度推移速度的 快慢,而不能改变梯度推移的总趋势。 (4)技术的先进性,有“总体性”和“单元群体性”之分。发达地区技 术上的先进,只是从“总体性”意义上而言,并不意味着所有各单元技术群 体都居于领先地位;同样,落后地区技术上的落后,也是从“总体性”意义 而言,并不排斥局部地方、某一领域的单元技术群体的先进性。正因为如此, 局部的反梯度推移也是可能的,但局部不能替代总体。决定事物的根本属性 的是总体方面而不是其局部。 中国的宏观布局,在总体上应坚持从东向西的层次推进,在一个地带以 至一个省区内,也应遵循从先进到中间再到落后地区的技术传递过程,不宜 脱离实际,从主观愿望出发,盲目超越;但同时也应充分挖掘和发挥中、西 部的潜力与优势,按技术吸引程度、消化能力和有效需求程度,在大的推移 顺序中,争取局部范围的超越发展。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工业 空间推移
  • 上一篇:工业布局指向论
  • 下一篇:工业集聚与消聚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