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较成本学说的理论缺陷
在理论上首先明确对比较成本学说发难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他认为,如果按照比较成本学说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那么,落后国家的幼小工业将永远得不到发展,就会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富国的地位。他提出了“扶植幼小工业说”。认为有些工业,从当前看,虽然是幼小的,在国际上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但如果它们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国家就应当加以扶持。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也可以转化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打入国际市场。以后在本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采用和发展了这个学说,并以明确的形式予以坚决执行,取得了重大成就。以后美国的列昂节夫进一步以美国的实例,否定了比较成本学说,特别是赫—俄理论。他利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美国200种商品后指出,美国的资本充足,这个优势很突出,而其劳动成本比较高,按照比较成本学说和赫—俄理论,美国就应当大力发展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实际上,美国的出口货物的劳动密集程度大于其进口货物的劳动密集型程度。据此断言: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基础之上。换言之,美国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而不是相反。
当然,比较成本学说的理论缺陷不只是如此,它还存在以下问题:
(1)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产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交换是以分工为前提的。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秘鲁人分工很早就出现了,但当时并没有私人交换。印度共同体内部有严密的分工,但并无商品交换。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与分工发展的结果。
(2)斯密和李嘉图学说的出发点是把他们所研究的经济世界,看成是一个永恒的世界、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一个各国各经济集团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研究所涉及的“经济人”也是超历史的,其本性是不变的。通过对人的不变性的研究,来揭示不变的规律,证明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自然的永恒的现象。正是这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导致一系列理论的基本假定与现实严重背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理论假定参加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国都能从中得到利益,而且落后国家从中得到的利益更大。实际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不可能在利益上是和谐一致的,殖民地与其它国家间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地理分布,输入什么,出口什么,出口到哪里,进口从哪里来,按照什么价格,能否真正取得比较利益,都依赖于殖民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即宗主国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依赖于宗主国的资本积累的需要。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中能取得最大利益的,不是殖民地,而是宗主国。比较成本学说假定: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资源都是充分利用的,而且固定不变。实际上,发展中国家以至于一些发达国家,经常是高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生产要素在量和质上都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技术不断进步,这些都要引起要素的相对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变化。这个学说还假定:国际市场上供求机制总是能自动调节贸易而达到均衡,贸易双方因而都能从中得利。实际上,由于关税壁垒、垄断价格、通货膨胀、汇率变化、贸易条件的恶化以至发达国家的需求疲软,使发展中国家需要出口的商品,或者是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不出去,或者是只能压价出售,从而经常会出现贸易逆差,严重影响其比较利益。也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利益通过国际贸易转移到发达国家。
(3)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的专业化生产,只是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一种劳务分工,一种产品总是由某国利用本国的有利生产要素制造出来的,因而排斥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移动。这个观点,在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广泛、各国生产要素已渗入合作国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情况下,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国际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活动中比国际贸易更加深化了的一种存在形式。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也就必然存在于国际经济合作之中。比较利益并不是来源于国际贸易本身,而是来源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只是比较利益借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可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来改善一国的要素禀赋,它比国际贸易能更直接地获得比较利益,并不一定非借助于国际间的商品贸易不可。正由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是可以流动的,发展中国家,就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外国资本,弥补本国技术、资本的缺乏,从而也有可能发展自己的较高层次的产业,提高生产效益,节约社会劳动,而不一定只局限于发展低层次的产业。
(4)比较成本学说,论证了生产同一商品,各国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是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排除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等经济因素对劳动生产率、从而对比较成本的深刻影响。
(5)李嘉图以后,这个学说的后继者,完全割断了这个学说与劳动价值论的联系,代之以各种庸俗的价值论,如边际效用价值论等。
3.对比较成本学说的正确认识及探寻比较优势的方法
总起来看,比较成本学说,是科学成分与非科学成分的结合。上述非科学成分,应当扬弃,但学说中关于分工的作用,关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的概念,关于按区域比较利益、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的原则,特别是关于“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对于中国制订参与现代国际分工的策略以及安排国内的区域布局,开展区域横向联合,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至少是在这些经济活动中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理论上,有助于中国冲破长期以来各地区单干求全、自给自足的思想禁锢。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个比较、探寻的问题。李嘉图采用的方法,只是就两种商品在两个国家范围内比较探寻。这在定量分析上是简单的。如果M1、M2两种商品要在A,B…,Y等多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探寻比较优势,就可以采用亨利·摩根斯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