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新生代-晚第三纪

时间:2022-08-13 归属:地质学基础

  第二节 晚第三纪

一、接近现代的生物界

  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现生属组成,并有大量现生种。和现代不同的是北半球喜暖植物分布范围延伸到更靠北的地方,如西伯利亚生长温带阔叶林,北欧生长热带常绿植物。到上新世末,因气候变冷,喜暖植物南退。因地势和纬度等不同,植物分区从中新世开始明显,在中国至少可以分为华北区、华东沿海区、西北区和西藏高原区。

  无脊椎动物,有大量属种是现生属种。早第三纪特别繁盛的海生货币虫类全部绝灭。适应能力较强的双壳类、复足类、介形类继续繁衍。海水中有孔虫、放射虫等非常繁盛。

  哺乳动物,大多数早第三纪的特有门类如有袋类、肉齿类,奇蹄目中的雷兽、原始獏、两栖犀、巨犀,偶蹄目中的石炭兽、古猪兽等,均相继绝灭。但另外一些门类如长鼻目,肉食目中的鬣狗科、熊科,奇蹄目中的三趾马、板齿犀、大唇犀,偶蹄目中的猪类,反刍动物中的鹿、羊、长颈鹿,以及啮齿目、兔形目中的大量属种,则发展很快。虽然其中大部分属种后来也都绝灭了。但从科的范畴讲,都已和现代密切相关。

  哺乳动物是具有固定体温的胎生动物,这比那些体温随外界变化的卵生动物,具有优越的进一步演化条件。同时,演化系统清楚,运动能力强,扩散快,分布广,多数根据牙齿即可进行鉴定,所以对于地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晚第三纪地史特征

  晚第三纪全球海陆分布轮廓已经和现代相似。只是海水所占面积比现在稍大,而陆地面积比现在稍小。古地中海虽然在早古生代末基本消失,但残余海水仍然淹没北非北部、意大利大部、西班牙和法国的南部;法国西部和北欧地区则为大西洋海水所覆盖;北美西海岸南部和墨西哥湾滨海地区也都为海水所占据。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升起后,古地中海逐渐变成封闭的内陆海,其余部分经过多次变化,海水消失,残留下来黑海、里海和咸海。中国大陆则和上述地方相反,当时沿海各海域都是陆地,后来才为海水所侵没。经过喜马拉雅运动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太平洋山脉都已形成,并继续隆起,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生物界的分布、迁徙和气候的变化影响甚巨,是地史发展中的一件重要事件。

三、中国晚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中国晚第三纪地理轮廓已基本和现代相似,除去台湾、海南岛及沿海个别地段还有海水覆盖,全国大部地区都是陆地。中国东部相当现代日本海、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等地区也都是陆地,晚第三纪后期,太平洋海水向西侵入大陆,形成日本海、东海、南海、黄海等,大约在第四纪初才形成渤海。所以说晚第三纪基本奠定了现代海陆轮廓。但大陆地貌比较复杂,由于中国西南部受到印度板块俯冲,东部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大陆内部断裂发育,许多已经夷平的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皱山系急剧上升,而断陷盆地则急剧下降,如塔里木盆地上第三系堆积以粗碎屑为主,厚度巨大,竟达6000m,其物质皆来源于山地剥蚀产物,足见山地上升幅度和速度之大。中国北部和西北部,河湖发育,如西宁、兰州、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古等地均有中新统河湖相碎屑沉积。内蒙古准平原湖泊中,上第三系分布很广,厚度在100m 左右。在华北地区也有湖泊分布,如山东临朐的山旺组,即为典型的湖相堆积,属中中新统。由泥岩、硅藻土、油页岩并夹玄武岩组成,厚400m 左右,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包括哺乳动物、爬行类、两栖类、鸟类、鱼类、昆虫等;植物组合以温带为主,间有部分亚热带植物。因为化石丰富,保存完好,素有“化石宝库”之称。其中硅藻土层理微细,俗称“万卷书”,也是重要矿产。

  华北平原地区继早第三纪之后仍然下沉,如表15-2,下第三系之上普遍沉积上第三系,总厚可达一、二千米。中新统称馆陶组,中上新统称明化镇组。松辽盆地此时亦大范围下沉。秦岭北侧形成渭河断陷盆地,上第三系厚达2000m 多,下陷一直延续到第四纪。

  中新世后,地势趋向平坦,气候也较湿热,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广西、云南等地,广泛堆积了河湖相、红色粘土相的上新统。一般说来,南方以湖相为主,如云南东部开远、宜良一带,分布着一系列小型盆地,形成湖沼含褐煤堆积(小龙潭组N1,和河头组N2),为潮湿气候条件下产物;而北方特别是晋陕一带广泛堆积了棕红色、鲜红色粘土,含三趾马及大唇犀等化石,旧称三趾马红土。因在山西保德最为典型,又称保德红土。

  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北部,晚第三纪以来发生断陷,有玄武岩喷发,并遭受海侵,形成中、上新统玄武岩夹滨海浅海沉积。

  晚第三纪,特别是在上新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普遍有玄武岩喷发活动。除上述海南岛北部及雷州半岛外,如福建漳浦、澎湖列岛、浙江嵊县、江苏、山东、庙岛群岛以及东北长白山区,皆有玄武岩分布。在喜马拉雅运动后,青藏高原逐渐隆起,主要处于剥蚀状态。但在局部地区堆积了上新统河湖相碎屑岩,含有褐煤及植物化石。在希夏邦马峰北坡5700—5900m 处出露的上新统(卧马组)上部曾发现高山栎(Quercus)植物化石,高山栎是生长在2200—3000m 之间的植物,故推测当时海拔高度应在2500m 左右,第四纪以来上升了约3000m。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进入第四纪才进一步大幅度台升,形成现在的雄伟面貌。70 年代在希夏邦马峰北坡还发现了三趾马化石,三趾马是广泛活动于中国北方的上新世草原动物,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它的足迹,也说明那里当时还没有隆起到像今天的高度。

  在台湾地区,中央山脉在中新世升起,但其东西两侧强烈拗陷,西部形成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厚达5500m,少火山活动,属冒地槽类型沉积。东侧拗陷更为强烈,沉积厚度达六、七千米,形成蛇绿岩套、蓝片岩及混杂岩堆积,属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地带,也是有名的地震活动频繁地带。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新生代 晚第三纪
  • 上一篇:新生代-第四纪
  • 下一篇:新生代-早第三纪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