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2)

时间:2022-08-13 归属:地质学基础
三、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

  从三叠纪开始,海生无脊椎动物有大量更替现象。腕足类在古生代末及三叠纪初曾趋于衰落,但从中三叠世开始激增,大约出现120 多个属200 多种。珊瑚类的六射珊瑚在中生代特别繁盛,在南北纬30°之间的浅海环境中经常形成珊瑚礁(在岩层中出现礁灰岩)。特别是属于软体动物的菊石类和箭石类在中生代分布很广,演化十分迅速,如菊石类在泥盆纪已经出现,进入中生代空前繁盛,和早古生代的直角石、珠角石等都属于头足类,硬体构造也相似,只是菊石具有旋卷的外壳(图14-1E),壳上的缝合线由简单到复杂,演化很快,是中生界海相地层划分的标准化石,故中生代又称菊石时代。中生代由于陆地面积不断扩大,适应各种生态环境的淡水软体动物,如双壳类、复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也十分发育,和这些软体动物伴生的还有各种昆虫、淡水轮藻等,以及属于硬骨鱼类的狼鳍鱼等,后者在我国北方晚侏罗世地层中化石很多。

四、恐龙全部灭亡——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到中生代末,亦即白垩纪结束,昌盛并称“霸”中生代的菊石类和恐龙类等突然全部绝灭,这一事件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争议。特别是恐龙为什么绝灭,至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认为这和中生代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条件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认为与地球磁极的倒转、流行病以及恐龙本身的蜕化等有关。总之,认为恐龙的绝灭与其本身内在因素和与其密切制约的外在因素(周围环境)有关。例如,恐龙为适应环境向特定方向迅速发展(如体型越来越大),而中生代的地形、气候多变以及植物的盛衰与恐龙的生活习性形成重要矛盾(如食量巨增和植物锐减),导致其最后灭亡。

  但近年盛行的看法是恐龙的灭亡源于“地外事件”。即在6500 万年前,有一颗小天体碰撞地球,导致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生物死亡;有人认为小行星和地球相撞,粉尘弥漫天空,遮住阳光辐射地表,造成大批生物绝灭。其主要证据是在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界线处的粘土层中,发现较普遍存在铱的含量比正常值高若干倍至30 倍,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份之一。

  近年关于陨石与地球相撞的直接或间接证据日益增多。有人计算在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的天体直径约为10km,撞击地点在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附近。目前,世界上共发现大陨石坑有80 多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巨大陨石坑,其直径1240m,深120m,周壁高出地面40m。本世纪最著名的外物撞击地球事件是1908 年一颗小行星(估计直径为80m)坠落在西伯利亚通古斯附近,在地面砸出了一个直径1200m、深130m 的大坑。大量事实说明,小天体撞击行星是极普遍的客观现象。月球上由小天体撞击而成的直径大于1km 的环形山有33000 多个。科学家估计,每年落向地球的小天体约有20 万吨。所幸我们的地球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绝大多数小天体在进入大气层时已被烧毁。特别是1994 年7 月16 日至22 日苏梅克-利维9 号彗星21 块碎片以每秒60km 的速度连续撞击木星(俗称“彗木之吻”事件),并估计产生能量相当10 万亿吨TNT,或等于5 亿颗当年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这一事件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告诉人们应该正视而不是回避地外事件,这样才能意识到应研究预警系统和预防措施,以避免其造成的后果。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生物界 中生代 新发展
  • 上一篇: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
  • 下一篇:中生代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