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盘城】俗称河仓城。在甘肃敦煌县城西北60公里戈壁滩上,西距玉门关20公里。建于汉代,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古城座落在高出河床2米许的自然上台上。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版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内用南北方向土墙两堵,隔成连属的仓库三间,每间长42.5米,宽14.7米。每间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残颓,北壁较为完整,壁的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南壁倾圮,小洞所剩无几,但仍可看出与北壁小洞两相对称。外围东、西、北三面加筑两重围墙,第一重尚存断墙,四角有土墩建筑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正南面戈壁陡起处有一烽燧,砂石夹红柳筑成,层距薄厚不一,外包上坯,高约9米许,保存完好。
【河仓城】即“大方盘城”。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在甘肃敦煌旦城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泉呈月牙形,涟漪萦回,水草丛生,清澈见底。产铁背鱼、七星草,但不常见。清道光《敦煌县志》载:”泉甘美,深不可测”,“四面沙龙,一泉澄澈,为飞沙所不到”。又谓泉虽在流沙山群中,风起沙飞,均绕泉而过,从不落入泉内。五月端阳,登沙山,观泉景,已成当地民间习俗,相沿至今。
【玉门关故址】一名小方盘城。在敦煌县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摊上。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版筑,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邮驿之路。北望长城,犹如龙游瀚海,俯仰关外,大地苍茫,入迹罕至,故唐诗人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
【小方盘城】即“玉门关故址”。
【阳关故址】在甘肃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铜箭头、五铢钱、石磨、陶片等)而得名。阳关因居玉门关之甫而得名。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唐代诗人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20多米,沟中泉水涓涓,甚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据《史记·大宛传》称“阳关在县西六里”。近人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云:“古阳关有西寿昌城之说,在古董滩。”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则认为阳关是红山口。清道光《敦煌县志》卷一图考《两关遗迹图》标红山口即阳关。《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两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来的阳关,适为山水经过之地,无人管理,再加风沙侵削,致城垣堙没。出红山口西南行,可达若羌。
【佛亭庙—新庙台墓群】在甘肃敦煌县城东南约5公里的戈壁上。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5公里,砾石小阜簇聚,高者及丈,低者近于地平,为数三、五不等。堆前有狭长小道。大堆有围墙、土阙。日初升和日落时阴影斑斑。1944—1945年及解放后曾三次发掘,出土文物均属魏、晋、唐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