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功矶】在龟山东端。怪石鳞峋、直劈江水,与对岸黄鹤矶头锁江相 望,形成长江中游的天然门户,有“天连吴蜀,地控荆襄,接洞庭之混茫, 吞云梦之空阔”之势。相传“禹导水导山皆经此”,此“为大禹治水成功之 所”,后人便建禹王祠,名此为禹功矶。后名胜逐渐增多,如传为大禹亲植 的禹柏,元建的禹王庙、明建的晴川阁、清初名士毛会建从衡山摹刻的峋峻 碑等,但解放前多已毁废。现除有古色盎然的禹庙外,新植的无数禹柏正茁 壮成长,禹功矶头显得挺拔俏丽。
【晴川阁】遗址在龟山东端禹功矶上,与蛇山矶头上的黄鹤楼隔江相望, “为三楚胜地,千古巨观”。明汉阳太守范子箴创建,取唐崔颢《黄鹤楼》 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句之意而命名。清顺治、雍正、同治年间多次重修, 光绪年间又增修,总督张之侗为之题额并书对联,至辛亥革命时,仅存平房 三间。原晴川阁,据记载,“飞阁层轩,规模宏敞”.前人曾有“层台高阁暮 云平”之赞,它与武昌黄鹤楼两相辉映。近年有关部门在蛇山重建黄鹤楼之 后,将在龟山重建晴川阁,以复胜迹。
【鲁肃墓】原在龟山南麓,1955 年因建长江大桥而移至山南腰。建筑年 代无考。志书仅载清嘉庆年间汉阳知县裘行恕重修,咸丰初毁于兵,不久重 修,同治六年(1867 年)邑人汪立政立石,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知府余 肇庆再修。此次拆迁,始发现为衣冠墓。现墓周芳草青青,林木苍苍,清幽 异常。
【向鳖予墓】在龟山西头。向警予(1895—1928)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 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1927 年“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她仍留武 汉负责中共湖北省委工作。1928 年 3 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同年 5 月 1 日 壮烈牺牲。墓原在月湖侧畔,后迁扁担山,1978 年为纪念其英勇就义五十周 年移此重建。前后三台,各置短垣。墓呈圆形,白色,基环方围,构造新颖。 墓前方座上塑烈士半身像,坚贞远望,正气浩然,座正面镌邓小平手书“向 警予烈士墓”六字,后面刻其革命事迹。平台进出口处连一曲折宽广梯道通 达山脚,和琴台翠阁,月湖古桥,丹辉碧映,更显其宏丽轩昂。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在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相传古时伯牙在此鼓 琴,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两人遂结为知交,钟子期死后, 伯牙感知音难得,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在此筑 台以资纪念。据记载,此台北宋时已有,清嘉庆年间重修,后颓败,解放后 修复。前面是彩釉瓦顶的门厅,额书,‘古琴台”三字,后为甬道,过“印 心石屋”照壁,至曲折精巧的琴台碑廊。廊内存有《汉上琴台之铭并序》. 《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书法家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的 《琴台题壁 诗》,苍劲有力。碑廊门额上“琴台”二字,传为北宋书法家的手笔。主体 建筑是一栋单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 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 台的中央立有方碑,四周石栏,饰以浮雕,镌刻生动。这处精巧的园林占地 约 15 亩,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丽多姿,风光明媚,是汉阳工 人文化宫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花湖】在龟山南脚下。分东、西两湖,中有宽沟相连,每当荷花盛 开时,红白争艳,清香四溢,故名。东侧湖内有亭三座,中呈八角形,左右 均呈方形,各以九曲侨相接,互为通达,登临赏荷,殊为惬意。西侧湖水紧 含中部小洲,亭台倒影,层迭隐现,亦颇宜人,尤其宽沟上飞架之曲拱木侨, 系 1955 年特按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河南开封汴水虹桥样式仿 造。秀丽古粹,更为夺目。
【石榴花塔】在龟山南麓汉阳公园内。原在添福巷,何时建造不详,明 清两代曾重修,1918 年又修,1964 年移此复原。据塔碑和志书记载,宋时汉 阳一孝妇杀鸡奉姑,姑食而死,姑女诉于官,妇坐罪无以自明,临刑乃折石 榴花一枝,插于石罅祝曰:妾若毒姑,花即枯悴;若属诬罔,花当复生。其 后花果秀茂,时人哀之,遂立塔花侧,并名之,以表其事。现塔屹立重台前 中央,高约 4 米,底径 1 米许,全为青石所砌,三层六面实心,浅檐微翘。 第三层正面镌“石榴花塔”四字,第二层正面刻碑文,后面附“迁移小志”, 皆为楷书。通体稳健挺拔,玲珑娟秀。塔后和两侧,簇拥四排数十株石榴树, 繁密苍翠,花开时,一片火红,恰与明代赵弼所作“孝意翻为逆意终,芳容 屈死恨无穷。至今塔畔榴花放,朵朵浑如血泪红”的诗意相应,颇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