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在湖北武汉市。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 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1955 年 9 月 1 日兴建, 1957 年 10 月 13 日全部建成通车。全桥总长 1.670 米。其中正桥 1.156 米, 北岸引桥 303 米,南岸引桥 211 米。从基底至公路面高 80 米,下层为铁路桥, 宽 14.5 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 20.25 米,可并列行驶 四辆汽车。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三孔,共八墩九孔。每孔跨度 128 米。 终年巨轮航行无阻。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两端桥头堡,各高 35 米,从底层大 厅至顶亭,共七层,有电动升降梯供行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 协调精美,整个大桥异常雄伟瑰丽。“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 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并有力地促进工、农业的发展。
【卓刀泉】在湖北武汉市武昌东南伏虎山麓。卓刀泉庙前院有古井一口, 相传东汉未年关羽在此驻兵,用刀卓地,水即涌出成泉,故名。此泉深约三 丈,水色淡碧,冬温夏冽,味甘如醛。明初楚藩昭王为此井筑台,置拦,并 建亭盖护。今亭已倾废,井台与井栏犹存,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 庙因泉而建,由泉得名。据碑文记载,清初毁于兵,咸丰八年(1858 年〕重 建,1916 年重修。现庙内尚有大殿、禅堂、客室、桃园阁等。寺庙周围松柏 俺荫,桃李成林,环境清幽雅静。
【洪山】原名东山。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 的三山之一。宋未因随州遭兵乱,荆湖制置使盂珙迁随州大洪山众于武昌, 并徙大洪山寺额于此,遂延呼为洪山。从前山巅、山腰、山麓。有寺观阁亭, 崖洞泉井。现存宝通寺、法界宫、灵济塔、兴福寺塔、华严洞和部分摩崖石 刻等古迹,还有庚子革命烈士墓、施洋烈士墓、北伐军官兵公墓等革命遗迹。
【宝通律寺】在洪山南麓。南宋端平年间,由随县大洪山迁此。原名祟 宁万寿禅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始易今名。现存殿字,多系清同治 四年(1865 年)至光绪五年(1879 年)建筑。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其建 筑特点,或昂举,或幽深,皆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迭有致。寺内有 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东西厅、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和宋铸铁钟, 明雕石狮等。寺后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另有小亭、层台、奇石、幽径等, 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益显其庄严雄伟、古朴雅致。
【灵济塔】又名洪山宝塔。在洪山宝通禅寺后面,靠近山巅、建于元代, 清同治四年(1865 年)重修。塔外壁尚嵌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 年)塔记八 方。塔为七层八面,高约 43 米,基宽约 37 米,顶宽约 4 米,内石外砖,仿 木结构,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威武挺拔,势欲遏去,十里之外,均能看到, 故有“数峰天外洪山塔”的赞诗。塔内置台级,盘旋而上,可达顶层,凭窗 眺望,周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塔后山峰上,有洪山八景中的“栖霞”、 “云扃”等摩崖石刻:塔下有华严洞、华严亭等名胜,为壮丽的宝塔增添景 色。
【兴福寺塔】又名无影塔。原在洪山东端山麓,1963 年春移至洪山西南 麓复原。相传创建于南朝梁元帝时,但从塔上款志得知,为南宋咸淳六年(1270 年)所建。为石砌仿木结构,四层八角,重檐楼阁式。高 11.25 米,底部为 须弥座,直径 4.25 米,四面砌假门,其上浮雕佛祖、菩萨、罗汉、力士、供 养人等造像,刀法曲折隐现,变化多端,姿态肃穆潇洒,极为生动。
【庚子烈士墓】在洪山北麓。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在汉口准备 起事反对慈禧专政,以求改良中国政治而遭清政府杀害的自立军首领唐才 常、傅慈祥、林圭等七人埋骨处。当时诸烈士骸骨只能草葬。1912 年 4 月孙 中山来武汉,决定在此建立陵园,立“铁血精神庚子之墓”石碑,1929 年复 加扩建,1935 年又予以整修。墓建于长方形平台之上,内用砖砌,外以水泥 浇筑,墓前以钢筋混凝土筑成四柱三门的牌坊,横额上书“庚子革命先烈墓 道”八字,牌坊和墓之间建有一亭,亭内立有碑记,叙述庚子革命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