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石
(一)古生物与化石 所谓古生物,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一般以第四纪全新世开始(距 今约 1 万年)作为划分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的时间界限。保存在地层中的地 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就叫做化石。生物遗体指的是像动物的骨 骼、贝壳、牙齿,植物的茎干、花叶、种子等;动物的粪,猿人或古人使用 过的石器、骨器等则为生物遗物;而虫迹、足迹,外壳形成的印模、人类祖 先用火形成的灰烬等都属于生物遗迹。 古代生物并不是都能在地层中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形成化石的只是其中 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生物死亡后,生物体必须迅速被掩埋,以防止外界的风化和破坏。如 果生物体暴露在外,任凭风吹日晒,动物啃咬,遗体就易氧化腐烂或遭受破 坏,不易形成化石。一般在滨海、湖泊、洞穴等环境中死亡的生物则较易被 掩埋而形成化石。 2.被掩埋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充填、交替、蒸馏等不同类型的石化作 用才能形成化石。例如动物骨骼、贝壳等硬体的孔隙和细胞组织中,往往被 CaCO3、SiO2 等矿物质充填,从而保全原来硬体的形状与构造。这个石化过程 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 3.一般必须具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件,如骨骼、牙齿、贝壳、树干、孢 粉等。因为那些肌肉、皮肤等软组织不仅易腐烂分解或被其他动物吞食,而 且在地层内受到温度、压力等作用,还会迅速分解、挥发。 可见生物死亡成为化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人做过一些统计,古 代生物能够形成化石的比例大约不会超过 5%。也就是说,大部分生物遗体 被风化或腐烂掉了。目前已知的保存下来的动植物化石物种,全世界只有 13 万种左右。 如果说文字是记载人类社会历史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化石就是大自然 史册的天然记录者。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公元 1031~1095 年)曾在太 行山一带发现岩石中镶着螺蚌壳,他当场解释说:“这里过去是海滨,这些 螺蚌壳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体变成了化石,……但今天海洋已距太行山千里 之遥了……。”精辟地论述了沧桑的科学道理,正确地阐述了研究化石对恢 复古
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山旺化石 山旺,位于山东临朐县城以东 20km 处。山旺化石作为科学考察的旅游资 源,其旅游考察价值,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举世无双。化石产于“山旺 组”,时代定为中新世,距今约 1800 万年。由于中新统的时代特点,生物遗 体很难形成化石,保存下来更不容易,这是世界上在中新统地层中很难找到 化石的主要原因。像山旺这样保存有完好的中新统古生物化石,在世界上实 属少有。 就化石种类而言,现在已发现和描述过的就有 10 多个门类 400 余种。植 物群落计有硅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128 种;动物群 落中,有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270 余种。1976 年发现的一具鸟化石,完整、清晰,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中新世鸟类 化石,也填补了我国第三纪鸟类化石的空白,被命名为“山旺山东鸟”。 中新世,山旺当时的古环境是一种典型的淡水湖。湖水稳定、较浅,水 中生活着大量硅藻。硅藻死亡之后,堆积于湖底,形成造岩的主要物质基础。 经过石化作用,就形成了层理非常清楚的硅藻土层。由于硅藻土十分细腻, 因此对于化石保存十分有利,许多微细构造都得以清晰地保存,这在其他岩 性的地层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例如蝌蚪化石丰满如生;青蛙的皮膜清晰细腻; 甚至连蜻蜓翅膀上最细小的纹路,蝙蝠的翼膜,老鼠的须毛等,都保存得完 好无缺,历历可辨。鱼群化石,更是栩栩如生。尤为珍贵的是,还发现了带 有颜色的昆虫化石,这在世界上是很稀有的,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1980 年 2 月 7 日,国务院批准山旺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山旺, 已不仅为世界古生物学界所瞩目,也成了爱好自然的旅游者所向往的胜地。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