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淮南滨海平原淤涨迅速,海远卤淡,渐不宜盐,开始走向废盐兴垦植棉的发展道路,到20 世纪初成为江苏省重要植棉基地。淮北晒盐业则日渐发达,逐步取代淮南的煮盐业成为江苏盐业生产基地,两淮(指淮安市和淮阴市)和扬州也随之变为淮北盐转运口岸,新浦(今连云港市新浦)则为淮北盐业集散中心。鸦片战争后,上海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和近代工业中心,江苏毗连上海,成为外国商品倾销地。为挽回利权,民族工业于19 世纪80 年代至20 世纪初在邻近上海的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纷纷兴起,如1880 年苏州、无锡改用铁机取代过去的木机缫丝,1882 年徐州贾汪煤矿建立,1895 年后苏州苏纶纱厂、无锡勤业纱厂和茂新面粉厂相继创建,南通大生纱厂和南通资生机器厂相继建成开工等,为江苏省近代工业兴起之契机。迨长江航运兴起,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又加速了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和南通等地民族工业的发展。1936 年江苏棉纺织工业拥有纱厂20 家、布厂102 家,其设备能力有纱绽57.8 万枚,线绽2.06 万枚,布机1.6 万台;丝绸工业拥有缫丝厂41 家,绸织工厂9 家;面粉工业共有厂家12 户,日产面粉4 万袋。此外,在南京和徐州尚有水泥、化工、煤炭开采等企业。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人口总数6705.6519 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54 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省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开发历史的先后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人口密度地区差异显著。长江三角洲沿江各县水利条件好,高产稳产,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达,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均达700 人以上,沿江的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江阴、张家港等县市高达950 人以上。人口密度较小之地,一是山地丘陵面积较广的西南宁镇扬低山丘陵区各县和东北沂沭低山丘陵区各县,二是开发历史较迟的滨海各县,平均每平方公里为300~500 人。
江苏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1.24%。1 万人以上的城镇90 多个,其中10 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南京、徐州、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连云港、淮阴、盐城等市。
民族构成
汉族占总人口99.82%,40 多个少数民族共占0.18%。其中回族最多,余为满、蒙古、壮、苗、朝鲜、侗、白、藏、土家、高山、彝、布依、维吾尔等。
经济概况
江苏省是中国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省份,1990 年工农业总产值3448.96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861.98 亿元,农业产值586.98 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均居中国首位。农业产值次于鲁、川,居第3 位。农业1949 年以来,江苏省农业发展较快,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和肉猪出栏数以及蚕茧、果品、茶叶、水产品等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人均占有农、畜产品数量有明显增加。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机电排灌和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了耕作、植保、脱粒和粮食、油料、饲料、棉花等加工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在化肥生产和农村用电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投资,从60 年代初期开始,普遍进行了农业区划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等工作,因地制宜地规划各地农业生产。70 年代以来,更提倡农、副、工综合发展,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壮大了集体经济,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金。1991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599 亿千克,皮棉46 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