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1990 年全省农用地557.16 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4.95%,其中耕地455.77 万公顷,林业用地(包括各种林用地和经济林用地)63.27 万公顷,已养殖淡水面积38.12 万公顷。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由于乡办工业的发展,使种植业的比重有明显下降,副业(包括村办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首先针对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频繁的特点进行水利建设,先后兴办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导沂整沭,增辟淮河入海入江水道,兴建江都、镇江谏壁、奏淮河等抽水机站和以京杭运河为骨干的江水、淮水北调工程,整修江、海、河、湖堤防1.5 万公里,开挖和疏浚引排骨干河道3 万余公里,整修大、中型涵闸200 余座,建设中、小型水库、塘坝1200余座,发展机电排灌站和井灌站2;3 万余座以及大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形成了洪、涝、旱、渍综合治理,水利、水运、水产综合利用的大、中、小型结合的水道系统。其次,结合水利建设大规模改良以盐、碱、冷、湿为主的低产土壤,使苏北滨海平原的盐土区、徐淮地区的花碱土区和里下河低平原的一熟沤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均获得很大程度的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第三,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特点,于60 年代初期划分全省为太湖、宁镇扬、沿江、沿海、里下河和徐淮6 个农业区的基础上,确定各区不同的生产重点,逐步形成了以太湖、宁镇扬和里下河3 农业区为重点的稻、麦为主的粮食和油菜籽生产基地,以沿江和沿海两农业区为重点的棉花生产基地,以徐淮农业区为重点的小麦旱谷为主的生产基地。第四,在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改革耕作制度,以充分利用各地的水热资源。80 年代江苏省南北地区间的农业生产差距正在缩小。
②林业是江苏省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产值历年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强。用材林大致与低山丘陵分布一致,宁镇扬农业区居首位,约占林地面积2/5,其中以宜溧山地最集中。次为徐淮农业区,其东北部云台山地林地面积最大。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面积以徐淮农业区和沿海平原面积最多。木材蓄积量徐淮农业区比重最大,占全省近1/2。毛竹林近4/5 集中于宁镇扬农业区,以宜溧山地最多。
③太湖农业区为中国主要蚕桑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严重破坏,1949年后,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中,对残存桑园进行适当调整后,面积又略有缩小,一度使江苏省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下降。60 年代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把桑蚕产区由原来的太湖农业区向宁镇扬农业区的低山丘陵、沿海沿江农业区和徐淮农业区的西部推广。1990 年全省桑园面积11.6 万公顷,桑茧产量120 吨。现已形成3 个重点桑蚕产区:一是太湖农业区老桑蚕区,以吴江县产量最多;二是苏北通扬、栟茶、串场等河流沿岸新桑蚕区,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迅速,蚕茧产量已有后来居上之势,以海安县产量最多;三是徐淮农业区西部新桑蚕区,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