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海河为界,北属幽州, 南属沧州。706 年开凿连接海河和蓟运河的平虏渠,南方粮米运抵渔阳,以 供军需。当时海口重镇军粮城为屯粮转运枢纽。北宋时,海河为宋、辽界河, 北宋一侧沿河设有双港寨、三女寨、河平寨、泥姑寨等据点,驻军防守。当 时天津一带已开始兴修水利、垦荒种稻。金代,海河以北属中都路大兴府武 清县,海河以南属河北东路沧州青池县和静海县。由于漕运和制盐业的发展, 在今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一带迅速发展成交通枢纽,约于金贞 祐二年(1214)建立了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 正式名称。元朝,海河以北分属蓟县、三河、宝坻、武清等县,海河以南属 静海县。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 朱棣率兵南下“靖难”,渡直沽,遂赐名“天津”(意即天子“车驾所渡处”)。
永乐二年(1404)在三岔河口西南筑城,置天津卫及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合称天津三卫。天津大规模“屯田”始于明代。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 卫为直隶州。雍正九年(1731)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静海、南皮、盐山、 庆云、沧州等县)。1913 年废府留县。1928 年改为直辖特别市。1930 年河 北省省会迁津,改为省辖市。1935 年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再次改为特 别市。 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南方赋税贡给,经由京杭运河北上,天津 为入京咽喉;货物商旅齐集于此,南运河沿岸商业兴旺,经济繁荣。制盐业 由煎盐改为滩晒,产量日增,亦由天津集散,运销黄河中、下游各地。随商 业和手工业日益繁荣。
天津逐渐发展为北方重要经济城镇。19 世纪中叶,沿 海航运扩大。今解放桥以下海河两岸成为海运船只进出码头,天津城的繁荣 中心开始南移。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入天津,在狮子林桥以下的海河两 岸强行划地开辟租界,加速了天津市中心南移,也加速了城市殖民地化。自 1868~1937 年的 70 年间,天津的外贸总值占全国 1/10 以上,进口以奢侈品 和轻工消费品为主,出口以华北地区的农畜产品为主。 19 世纪以来,天津开始出现轻工业,多为外资经营,直到抗战前夕,天 津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 84%以上。纺织工业的全部纱锭中,日商占 2/3; 卷烟工业以英商和日商占优势;电灯、电车、自来水等公用事业则控制在英、 法、比 3 国商人手中。日本侵占天津后,发展了一些工业,并利用天津作为 掠夺华北物资的基地。 1949 年前,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天津城市存在截然不 同的两种区域:一是租界区,区内高楼大厦,道路平整;另一是劳动人民居 住区,房屋低矮,街道狭窄泥泞,缺少排水设施,卫生条件差。而租界区各 自为政,盲目建设,加之海河及京沈铁路斜贯市区,河、道两侧来往的桥梁、 地道少而狭窄,给城市交通造成很大困难。
城市建设残缺不全,布局混乱。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天津市人口 878.5402 万,其中市区占 40%。全市人口密度 平均每平方公里 777 人,以市区人口密度最大。市区中又以和平区人口密度 最大,每平方公里 5.2 万余人,河东区最小,为 1.32 万余人。 全市有满、蒙古、回、藏等 29 个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的 2.11%,以 回族最多,满族次之,除回族和满族居住稍集中外,多是各民族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