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分布特点以山地的脉络作为框架的中国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平原等大的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亦构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 代表了地质构造线方向,而且东部与西部亦很不相同。 ①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以北地区,山脉主要走向为北西西或北东东,如阿 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西秦岭(见秦岭)等。它们所 围隔的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陇中等大型盆地具有菱形的轮廓,长轴呈 北西西方向。昆仑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其北面的山脉走向由北西西转为南东 东,如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等,形成向东北突出的圆弧;南 面的山脉走向则由北西西转向北东东,如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 雅山等,构成向西南突出的圆弧。整个青藏高原的轮廓可视为以北西西方向 为长轴的巨大菱形。 ②中国东部的山脉走向,主要是东西向与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的相交截, 间或有北西向的。东西走向的山脉以阴山—燕山和秦岭—大别山最为明显, 向西前者可与天山相连,后者可与昆仑山相接。南岭山脉亦呈东西走向,但 因北东向或北北东向构造的干扰,表现不很明显。
东西走向的山脉是
地理上 的重要界线,燕山隔开了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阴山是内蒙古高原的南缘, 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习惯上所称的东 北、华北、华中、华南就是依次以燕山、秦岭、南岭为分界的。然而,分布 地域最广的是北东或北北东的山脉走向,沿此构造方向在地质上形成一系列 的拗陷带与隆起带。表现在今天地貌上,前者多为盆地和平原,后者多为高 原和山地。自西而东:第一列为拗陷带,包括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鄂 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第二列为隆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 山与吕梁山及其间的山西高原、鄂西—黔东—湘西山地;第三列为拗陷带, 包括松辽平原、渤海—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北部湾;第四列为隆起带,包 括吉辽东部山地、山东山地、浙闽粤沿海山地;第五列为拗陷带,包括东海、 南海的海盆;第六列为隆起带,即中国的台湾岛,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岛弧 的组成部分。
内动力形成的地貌
近年来多以板块学说来解释中国西部与东部地质构 造和地形的差别。认为:在中国西部,属于冈瓦纳古陆一部分的印度板块, 以很小的角度斜插到亚洲板块之下,并有时互相顶撞。两个陆地板块的重叠, 形成西藏地区的巨厚地壳和高拔地势。印度板块向北推动,而亚洲大陆又有 总体的向南运动,二者所产生的南北向的巨大压力,造成西部山脉近似东西 的走向,以及沿山边的长大的逆掩断层;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几个较刚 硬的地块,受南北向的巨大压力,破裂成为由北西西和北东东断裂所围限的 菱形断块,长轴近似东西方向。再者,印度板块向北推动,遭到西藏地块的 抵抗,向东西两方寻求应力的释放,于是出现喜马拉雅山脉东西两端的弧形 转折,以及在该地区的近似南北向的密集断裂和褶皱。对比从晚第三纪上新 世、尤其第四纪以来急剧抬升的西藏高原、天山和阿尔泰山的南侧与北侧, 南侧的山坡均较陡峭,山前拗陷的山麓相堆积亦较深厚,表明至少从那时起 印度板块向北推动的力量较为强大。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