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南匈奴 5 部 3 万余落,散居在汾水流域。 西晋太康年间又有匈奴 10 余万人居雍州。当时关中地区人口约百余万,而“戎 狄居半”。大量北方民族的入居中原,阶级矛盾和民族予眉随之加剧,最后 导致长达一百多年的十六国混战时期,农业人口大批死亡和流徙,耕地荒芜, 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北方各游牧部族入居黄河流域后,其中一部 分已逐渐汉化,从事农耕,上党羯人石勒即为人耕奴。如匈奴后裔稽胡分布 在“自离石(今山西离石)以西,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以东,方七八百 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亦知种田《周书·异域传上》”。但大多数匈奴、 鲜卑、氐、羌还保持着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其聚居地区,当仍从事畜牧业。
即使由汉人建立的前凉政权所居河西走廊地区,也由于境内散居着大量鲜 卑、氐、羌等族,畜牧业仍占相当重要地位。晋末洛阳匮乏,前凉以“马五 百匹, 布三万匹”为献。前赵兵锋逼临境下,前凉遣使称藩,献马 1500 匹,牛 3000 头,羊 10 万口。《西河旧事》说:“河西牛羊肥,酪过精好。” 其他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多以俘获牛羊为数。可见当时黄河流域北部地 区,畜牧业已占有相当的比重,农耕地和牧地错居杂处,很难划出一条农牧 界线了。 北魏至隋唐时期北魏时期再度将农耕区北界推进至河套地区。拓跋氏自 迁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以后,就在五原(今包头市西北)和稒 阳(今固阳)塞外进行屯田。4 世纪末迁都平城,又在今山西大同市周围“劝 课农耕”,“为畿内之田”。在银川平原上引黄灌溉,兴办农业,大获其利, 并有余粮支援河套以北的沃野等镇。以后西魏、北周在河套、陕北地区不断 增置郡县。隋代也设置了丰、胜等州,都反映了农耕区域的扩展。但这时期 农牧转化的特点与西汉时期不同:①不是将少数民族赶走,迁入大批汉人, 而主要是原住此地少数民族的逐渐汉化。
当然也还有少数汉人迁入。这种转 化是极其缓慢的,在地域上也是逐渐扩展的。②鄂尔多斯草原经秦汉时代的 过度开垦后,造成了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在当地特殊条件下,已出现了沙 漠化的迹象,业经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再已无法恢复。如 5 世纪时,高原的西 部“道多深沙”,南部出现了不少“沙丘”、“沙陵”和“沙溪”。在这些 地区已无法再恢复农耕。例如北魏平定了赫连夏,并占有了秦陇以后,“以 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