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因记载详细,知其下游河道自卢沟桥分为东、南二派:东派走今凉水河至张 家湾、漷县入北运河;南派分成几股,先后走过今忙牛河、琉璃河、大清河、 永定河等,或入三角淀,或入北运河,数股并存,迭为主次,来回摆动,变 迁频繁,故有“无定”之称。1698 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全面筑堤,固定河 道,赐名永定河,惟下游入三角淀为尾闾段,隔数年即改道一次。20 世纪 40 年代方形成现今河道。 ②大清河。上游分南、中、北 3 股来水。北股为南北拒马河、易水,中 股为唐河(滱水)和徐、漕等河,南股为潴龙河,上游为磁河、大沙河。海 河水系形成之初,各自东流至今天津会合,并未成为同一水系。北宋时期与 北方的辽(契丹)界河以南有一带状的湖泊洼地,即包括今白洋淀、文安洼 凹陷地带。北宋初年为防止契丹骑兵南下,将南面的滱水、滹沱河等大小河 流均引入这一洼地,形成了西起保定,东近海的屈曲 900 华里的潴泽国防线, 称为塘泺。
北连拒马河下游的白沟河(即界河)。其时之永定河亦从北面流 入界河,故界河包括了永定河和滹沱河及其间大小诸水的一大水系。宋朝南 渡,界河失去限制南北的作用。南面河流如滹沱河又脱离了界河,而北面永 定河大量泥沙填于界河各段中。明中叶以后,界河渐被淤平,水体南移于今 大清河。清康熙三十七年修筑永定河大堤,由下游入三角淀处与大清河分开, 同时大清河两岸先后修筑堤防,今大清河水系基本形成。 ③滹沱河。《禹贡》、《山经》时期原属黄河水系。黄河东徙至黄骅县 境入海后,滹沱河独流入海。西汉时下游分为数股,除干流外,尚有滹沱别 河、滹沱别水等,在今青县附近会流入海。
三国以后自饶阳以下夺泒水经河 间、任丘、文安、大城,与拒马河合会,同归于海,成为海河水系南派一大 支流。直至唐代仍沿此道。宋代导滹沱河入边吴泊,注于塘泺,乃为人工改 为北流一支,另有东流一般经深州,至乾宁军(今青县)与御河合流;南流 一股自鼓城注入葫芦河(今滏阳河)。金元时北流一股已不见记载,多走东、 南 2 道。明时滹沱河主流已脱高大清河,自藁城县分成 3 股:一支北流入淀 泊,一支东南经束鹿县注入滏阳河,一支南流经宁晋县注入宁晋泊(今宁晋、 新河间滏阳河),每逢洪水泛滥,以南走入宁晋泊一道为常。晚清将滹沱河 引入子牙河,两岸筑堤,固定河道,形成今日之格局。总之,历史时期滹沱 河南北摆动很大,其范围大致以藁城为起点,北至淀泊洼地,南至滏阳河, 宋以前以北流为主。
属大清河水系,元明以后以南流为主,属滏阳河水系。 晚清以后与滏阳河并为子牙河一大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