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山区面积占全省80%,太行山和黄河塑造了它的自然边界,汾河和它的直流冲出一连串盆地,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一
山西的旅程从太行山开始,在崖壁上与护路工相遇,顺着峡谷流水去看连绵峰墙,山中村落藏着收获,也藏着狂欢。
蜘蛛人我们并不陌生,但这一次遇见是在数百米高的崖壁上。
崖壁总被风雨侵蚀,剥落的碎石有可能砸中下方公路,蜘蛛人的工作就是排除这些危险。
每到此时,往来的汽车都会停在远处,等待这项工作结束。
这里是太行山,太行山以西就是山西。
王莽岭,海拔1665米,它和无数座相似的山峰组成一个巨大的台阶。
上了台阶便上了黄土高原。
低头向下,看到太行山独一无二的景观,这种地貌叫做峰墙。
太行山有着地球上最长的峰墙。
这很难得,因为风墙总是很容易垮塌。
缺水少土,植被难以附着,风雨严寒皴裂岩石皮肤,地震还是这里的常客,随时抖落碎屑,风墙越来越薄,最终留下这些站立山巅的风丛。
不过,总有一天峰丛也会倒下,新的峰墙显露出来,一层一层,循环往复。
飞行降低的时候会听到此起彼伏的汽笛声,因为在这里每一个转弯都接近直角,看不清迎面来的是谁,只能用声音提醒对方。
这里还是平原的时候,河道就是九曲回肠的样子。
后来太行山拔地而起,河流依旧向下侵蚀,18亿年形成了这1000多米的高差。
蜘蛛人终于完成工作,汽车开始通行。
这条路是山下的锡崖沟村民用锤子和钢钎花了30年凿出的生命之路。
7500米挂壁公路,1/5是隧道,挂在600米的悬崖上。
蜘蛛人就是当年修路人的后代,父辈修路后人护路。
今天人们通过科技可以做很多事情,但面对大山却必须顺着他的脾气。
在从前,古人去往山那边先要找到进山的门。
陉,是指山脉天然中断的地方,它就是太行山的门。
白陉古道,海拔高差300米,却不能有一个台阶。
因为2500多年来,战车和货车都要从这里通过。
仰望高山,古人设计出了72道拐,让车辆迂回行驶。
行至最高处,依旧越不过山峰,古人开始沿山修路。
直到50年前,一条新的公路修到了古道到下方,相似的轨迹接纳新的旅人。
白陉古道终于不再匆忙,时间已把山门轻轻掩上。
有人想着走出去,有人却一心留下来。
悬崖上有一群高人,住的非常高,也非常险,生活在1300多米的空中,村里人早就很坦然。
6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来此避祸,开启了绝壁上的生活。
山里最缺的是土地,最不缺的是石头。
岳家寨人就用石头围出梯田,即便最窄处只有两米。
600多年梯田修了2000级,虽然一些地方永远见不到阳光,但土一定要全部留住。
柿子熟了,村里人用开衩的长杆卡住枝条随手一转,丰收应力而落。
单调的悬崖生活,摘柿子是件快乐的事,全家必须一起出动。
太行山中几百个传统村落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有时山里的生活也会很刺激,城墙上有一群勇敢者总是与火较劲。
废铁下脚料要烧到1600℃。
温度不够,铁水是常见的红色,继续烧铁水会变白,打铁花就是“打白不打红”。
用尽全力,铁水在九米的城墙外绽放,4秒后冷却成铁屑刚刚抵达水面。
但总有铁水落在身上,山里人根本不会计较,要做的就是用尽全力,下一次打的更高更散。
千百年来,每到正月十五,泽州人总是这样狂欢,庆祝上一年的丰收,为新一年舞一场炙热的序曲。
图片
二
接下来,趁黄河结冰来赶一场速滑比赛,在中元节放下祝福与思念,瀑布不断后退,河流捧出良田。
这段黄河是山西和内蒙古的界河,大寒袭来时河水隐藏到了冰下,白色的镶边是冰封前最后的波浪。
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增大,相互拥挤产生裂痕。
现在是零下30°,但此刻一些人正准备狂欢。
浇水修补冰面,扫除多余冰渣,最后再进行抛光,特殊的准备工作是为了一场比赛。
发令枪响,运动员像往常一样抓地、发力,保持速度,谨慎过弯。
两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不同地方,但是成绩却不是他们唯一的目标。
因为在黄河上竞赛对于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在黄河之上、天地之间自在滑行。
流淌的黄河是河曲人寄托思念的方式。
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在河面上放下点点河灯。
500多年前去往北方的行船就从这里出发,但是旅途并非一帆风顺。
河灯就是纪念那些在路上逝去的人。
今天人们依旧在用这种方式怀念他们的亲人。
据记载,4000年前的壶口瀑布就在下游这座小岛的位置。
后来的人们不断记录黄河,发现瀑布始终在向上游移动。
河水裹挟泥沙,就像一块儿流动的砂纸,不断打磨和床的台阶。
每一秒壶口瀑布都发生着改变。
黄河水就这样,奔涌倾泻,永无停歇。
每年,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为了感受它的壮美,也为了这场相遇。因为终有一天,在上游的某个地方,壶口瀑布将渐渐平缓,以至消失,结束它的旅程。
告别的壶口的澎湃,黄河在石楼湾画出了最柔美的身姿。
这段黄河希望在迷宫般的大山中突围,无奈坚石挡住了去路。
石楼湾从入口到出口直线距离其实只有700米,但在这里却多走出八千米,无意中完成了黄河上弧度最大的湾。
继续流淌,黄河依旧顺着山脚,蜿蜒前行。
终于,黄河告别了黄土高原,开始在低平的大地上肆意流淌,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道摇摆,周而复始,然后形成了眼前这片冲积平原,平原又变成了沃土良田。
在它与汾河交汇的地方,是不断重建的后土祠。
两千多年来,历代帝王无数次在这里祭祀河流与土地。
但泛滥的黄河水也一次次冲毁后土祠。
于是,每一次冲毁,就会有一次重建。
这是人对黄河的执念,也是对黄河的感恩。
图片
三
继续飞行,七彩盐湖中有持续千年的劳作,汾河冲积出平原,大院里炊烟飘散,古城中生活如常,大槐树一直等待他乡的故人。
盐度高时,杜氏盐藻呈现出红色,这是一种只在盐水中生长的藻类。
水塘之外盐度低,杜氏盐藻维持着原本的绿色。
颜色不同,源自晒盐的时间不同。
这里是山西最大的湖泊——运城盐湖。
不同形状的盐池是不同时间不同的人采盐留下的证据。
4000多年前人类和盐湖就已经相遇,阳光下的盐不断结晶,大地上的人不断采集,打包装车,去向远方。
人与时间让盐湖的色彩发生改变。
发现自然,依附自然,盐湖一如往常,人代代相随。
在北方人心中,每一个烟囱底下都有一个热炕头。
一个家族烟囱越多,房子就越多,人丁越兴旺。
从元代起灵石王家不断树起新的烟囱,房子同一间一院变成一座城。
只是王家还嫌小,最终他们把家建成了五座城。
123个院落,1118间房,游客要花上一整天都不见的全部走完。
关上大门,今天的游览就此结束。
高高的院墙后,城再大也是一个一个小小的家。
不远处,一座古城在晨曦中苏醒。
清晨,城里的人去上班,给电瓶车充一次电就能骑俩礼拜。
因为路程短,一拐弯单位就到了。
叔叔和阿姨跳舞的广场在古老的城墙下。
城墙里节奏加快,孩子们的课间操在城市里也流行。
在这里,快递可以直接进院,只是看到无人机主人有些诧异,这有什么可拍的?
古城没有固定的红绿灯,一名交警,一辆警车就能维持全城交通。
这里是平遥。
上世纪末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原因是保存了中国古代城市所有的特征。
但在古城人看来,明代的县衙、金代的大殿不过是他们的老邻居。
2700 多年的古城,600多年的听雨楼,不仅听见雨声,还听见平遥人的锅碗瓢盆、喜怒哀乐。
或许是因为有人,我们才能看到一座活着的古城。
告别古城,人的祝福被带进山里。
这里的许愿很特别,人们把祈福的铃铛挂上悬崖,不仅听得见、看得见,还利用山体的内凹让铃铛免受风雨。
在100米高的绝壁挂铃铛无处借力,看上去很凶险,但恰好成为挂铃人施展的舞台。
蓄力、蹬,借助腿部力量奋力把自己推得更远。
山体不断内凹,舞台不断变大,摆动到达极限。
钢钎止住冲劲,倾斜45度,挂点足够牢靠。
山风掠过,铃声作响,人们的祝福在天地间回荡。
有祈福,还有祭祖。
相传明代初年,很多北方人告别故土,前行异乡出发时的集合点就是大槐树。
高大挺拔的槐树在中国北方很常见,那些后来定居他乡的人,每当看到槐树总会思念故乡。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迁徙不止一次,路途或许伴随着艰辛,但如今他们的子孙,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图片
四
山西北部,沉寂的火山旁人类步履不停,古老的石窟里隐居的造相将被看到,高山上重重防守,关口外游子前行。
大同盆地位于山西的最北边。
数万年间水的力量,在这里重新塑造大地。
这种改变从未停止,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人们还能看到正在发生的过程。
流水切割大地形成沟谷,上游土柱厚实而粗壮,到了中下游,水流汇集力量增大,土柱的腰身被侵蚀的纤细。
砂质的粘土很脆弱,每次下雨甚至一阵风都可能带走一些土。
这片专属于地平线以下的景观,从来没有固定的样子,下一次看见它又会是另一种风景。
参加这场比赛的选手不仅为了更好的成绩,路过30多座火山也是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原因。
大约在74万年前,这些火山开始喷发,持续喷发了60多万年后,力量耗尽,彻底变成了死火山。
对于大同人来说,火山是生活里熟悉的邻居。
人们在火山口上定居,人们在火山锥上建造烽火台,人们在火山口种树。
火山早已停下了脚步,但人仍在继续前行。
北魏时期,武周山上开始出现石窟。
石窟中大大小小的造像加起来超过50000尊,在这件袈裟上或许就占了1000多樽。
石窟外面原本有木质建筑,叫做木构窟檐。
他们在岁月的侵蚀下垮塌。
如果没有阶梯,人们很难登上断崖,看到两百余座中小型石窟里的容貌。
终于,飞行让我们和他们再次相遇。
这里的明长城就像是一道分界线,长城之外是辽阔草原,另一侧是沃土良田。
几百年前,这里是明王朝的九边重镇之一,而山脚下的杀虎堡就是重镇之中的堡垒,只是很多人对于他的记忆却是送别。
驴,性情温顺、吃苦耐劳,是远行的好伙伴。
走出关口,离开家乡去往塞外。
明清时期的人们,将那次冒险旅程叫走西口。
亲人送到杀虎口,互道珍重,就此告别,从此天各一方。
直到今天内蒙古很多人的口音还与山西相同。
400多年过去,乡音未曾改变。
图片
五
这是一片充满能量的土地,煤炭开采后被送往全国各地,两只会发电的熊猫在向我们招手,70年一片荒漠可以变成森林。
这辆装满炸药的车要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山西将近40%的土地下都有煤,其中有一些藏得很浅。
只有胆大心细的人才能指挥炸药的埋放。
15米深孔要装进500斤炸药,眼前两百个孔,炸药车不到半天就能完成。
烟雾散去,碎石之下就是煤层。
轮到重型卡车登场了,他们有三层楼高,与身材相当的挖掘机一同协作,平均每天运出5.5万吨煤,而山西原煤的产量每年都有近10亿吨。
每天列车都如约而至。
煤,是唯一的乘客。
这些巨大的管道藏着7道环保工序,煤在此被去除杂质,最后淋上抑尘剂,黏结微粒粉尘。
车头已进站,车尾还在远方,总长1300米,但这还不够长。
为保证效率,人们将两列这么长的车首尾相连,拼接成运煤专列。
一列车就能满足约3000户居民一年的用电,平均每天有80多列车从这里去往全国各地。
就像一场接力赛,煤炭的温暖和动力,正在交接给更新的能源。
地面上有只熊猫在向我们招手。
哦不,是两只。
1800多亩盐碱地,支撑起17万块太阳能光伏组件。
两只充满能量的熊猫宝宝每年生产的电力能保证3.4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
看熊猫的时候我们还遇见一个同行——它是这里的管家。
借助热成像技术,无人机能迅速找到停工的太阳能板及时检修,保证电站运行。
未来这里还会再建一对熊猫爸爸和妈妈,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齐齐整整。
产好的电一刻都不能停留,电力工人爬上70米高空为这条电力高速公路进行体检。
蹲的太低,以至于看上去似乎是在爬行。
高空风大,为了安全工人必须降低重心保持平衡。
好不容易开始直立行走,走着走着,一位同伴挡住了去路。
打声招呼,直接越过边缘的高压线。
不必担心,有安全绳的保护,万无一失。
狭路相逢的空中,只有默契协作才能乾坤大挪移。
每年这里都会进行一次综合检修。
这是地面上无法完成的工作,只有亲自走过才能发现最细微的隐患。
平均每人每次要在高空行走八千米,最多时有超过100人同时在天空穿行。
右玉曾经风沙肆虐,土地荒芜。
有人断言,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
但不甘心的右玉人,却打算把荒漠变绿洲。
从种下第一棵树到今天,整整过去70年,右玉百姓接力传承,森林覆盖率从不到0.3%提高到54%。
为了记住历史,右玉人特意留下一处荒坡。
但周边的森林却不愿看到曾经的荒凉。
空气湿度不断增高,草种随风自然蔓延,荒坡被绿色覆盖。
图片
六
最后的旅程,我们去探访过去与未来。超级木塔是麻燕的乐园,寺庙悬在空中,大唐藏在山里,太原正经历新生。
每年春天,麻燕都会回来。
应县木塔上的蛀虫是他们的食物,熟悉的味道品尝了快一千年。
建塔的工匠足足花了140年才拼出这座现存古代最高的“积木”,高度超过今天的20层楼。
应县木塔千年不倒,是因为工匠留了很多机关。
顶部十米高的金属塔刹连接八根铁链组成一张金属防御网,阻止雷电进入塔身。
每一朵斗拱至少有50块部件以榫卯方式拼接而成,而整座木塔由10万多块部件相互咬合,薄厚不一的缝隙可以吸收各种外力,地震来过40多次,木塔每一次都从容消解。
悬空寺很娇小,但爬到约50米高的悬崖上,顿时就变得高大起来。
在高空行走,有人胆战心惊,有人昂首阔步,或许他们知道脚下有安全的立柱。
不过这些立柱是假象,真正撑住悬空寺的是立柱上方低调的横梁。
身长十几米,为了承重把大部分的身体藏进山中。
有了27根值得托付的横梁,工匠们终于敢在崖壁上建造出大大小小41间房舍。
中国匠人的想象力把悬空寺藏进空中。
这里是中国华北平原的最高处。
20多亿年前升起的山体,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最终留下五座山顶平缓的高山,人们称它五台山。
山下一座隐居的古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
由于唐式建筑的斗拱特别大,东大殿的斗拱竟比故宫太和殿长出近一米,朴素的外墙也能撑出近4米的超级屋檐。
沿着屋脊爬升,看到更加开阔的屋顶。
一座低调的建筑在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大唐气象。
大雪掩盖住了现代痕迹。
从唐至今,在五台山可以找到每一个朝代的经典建筑,1000 多年的时光就凝聚在这片清凉世界之中。
400多年前,永祚寺双塔建成。
在大地上眺望了300多年后,双塔看到一些模样相似的朋友,只不过他们身材圆润,没棱角。
巨大的地下煤炭储量,让山西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和能源基地。
烟囱就像太原人的老朋友,大伙儿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但老朋友也不可避免的带来污染。
终于,太原人开启了自己的重生之路。
这座城市可以在一年内拆掉11663个黑烟囱,越来越多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告别太原。
与此同时,一度断流的汾河经过治理恢复了过往的清澈。
人们沿着河流修建了30千米长的公园。
这个长度每年还在不断增长。
绿色一直延伸,一些充满设计感的建筑带着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正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地标。
图片
结语
表里山河,古人用这句话形容山西。
这片山河有太行山的雄壮,黄河水的奔腾,黄土高原的厚重,有中国最多的古建筑。
今天,古老的土地还为现代中国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能源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