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一)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由于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较难,课程标准相对简单的要求“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本条标准以“了解”作为行为目标,旨在从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出发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这一基本国情。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四节,本节教材编写紧扣课标要求,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第一,在认知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第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第三,在认知方法上从“身边”入手,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合。
(三)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从以下三方面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 2.精心设计活动 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和种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材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难点为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及形成原因。
二 说教法
(一)、教法及依据: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识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丰富的地图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材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所述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相对较为简单,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技能和方法,应该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会阅读材料,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图析文,发现问题,自我感悟,建构新知。 2.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互补,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 3.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思,乐于探究,在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后提炼观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我们百脉泉公园泉水的水位变化引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灾害:从以往的泉水丰盈,竞相喷涌到今年的基本干涸,用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今年的暑假雨水多吗?学生自然想到了干旱这一自然灾害。如此设计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自主学习,认知灾害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首先,在导学案中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叫做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分为哪两大类?每一大类具体包括哪些自然灾害? 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自主学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内涵和种类,并在完成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展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后,教师利用活动题,引导学生了解作为自然灾害的两个基本特征——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和灾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除教材中讲到的自然灾害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教师也在课件中加以补充,以使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自然灾害。拓宽视野,关注生活。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很多,这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一大特点,那么我国自然灾害还有哪些特点呢?自然转折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此环节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采取小组互动的形式,指导学生共同探究来完成。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利用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布图,让学生讨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在学生讨论之前,教师可以一种自然灾害为例,先做必要的引导,示范。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再作必要的补充修正。师生共同完成导学案的表格填写。接着,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自然灾害会集中分布在上述地区呢?带着问题,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继续讨论我国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在了解了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后,归纳出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广的特点 。随后教师利用课件,从同一时间多地发生灾害、同一地区发生多种灾害、同一灾害多地区发生等三个角度分别举例,引导学生得出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 。此时,教师强调: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之一。随后再次利用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次生灾害,如台风引起的城市内涝,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使学生认识到各种自然灾害相伴发生给我国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危害重大,这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又一特点。正因为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所以我国需要大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从而顺利过渡到“防灾减灾”的教学。
(四)展示交流、拓展延伸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大量图片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从生活体验出发,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首先,多媒体展示:我国在防灾减灾各个环节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感受到灾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力量,从而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说一说灾难来临时,我们怎么办?使学生多掌握一些防灾避灾的方法,提高灾难来临时的自救能力。并要求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以防灾减灾珍爱生命为主题完成一份手抄报,让所学知识真正服务于生活。
(五)反馈练习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利用导学案引入练习巩固新知。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利用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应直观、系统,不仅要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为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