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是郊区化,不是郊区城市化

栏目:地理备课资料 2023-01-02 

  对高中地裂笔教材中一个问题的商榷
一、流行商中地理教材中的不当表述

  我们注意到, 现在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6年1月第4 次印刷的《高中地理必修2 》教材第33页, 在“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关“ 加速阶段”的说明中,有如下表述: “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 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 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 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在34 页又提到: “ 进人20 世纪, 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在山东教育出版社20 07 年第2 版、20 07 年6 月第5 次印刷的《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中也有类似提法, 如34 页:“ 由于特大城市人口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导致城市人口向

外流动, 继而引发商业、服务业等相继外迁,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subuthanization) 和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现象” 。在相应的知识窗中解释道: “ 20 世纪50 年代初, 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已开始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现象。随着人口向外迁移和扩散, 商业和制造业也相继向外迁移, 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在山东教育出版社20 04 年第1 版教材中, 这两段引文中的“ 郊区城市化” 原来用的都是“ 郊区化” , 是正确的。不知何故, 在第2 版中却放弃了正确的)。在湖南教育出版社20 04 年6 月第1 版第一次印刷的《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中, 有如下更加不妥的提法(43 页) : “ 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 交通拥挤, 环境趋于恶化, 地价房租昂贵, 加之环境质量下降, 就业比较困难, 社会不太安定, 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这一迁移过程称为城市郊区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 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阶段。”

  从以上文字中, 我们判断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编者所谓的“ 郊区城市化” ,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郊区化” 。而湘教版教材最后一句话则把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混为一谈。其实, 关于逆城市化, 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最好不写入中学地理教材。那么, 什么是“郊区化,’? 什么是“郊区城市化,’? 什么是“逆城市化,’
二、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概念辨析

  “ 郊区化” (suburbanization) 概念源自西方文献, 它是城市发展在一个时间段里的空间过程, 它立足于中心市(。即tralci ty )来观察城市向郊区即中心市以外的建成区或都市区的离心扩散。在中国, 因为行政上的市区范围很大, 与西方中心市空间尺度相似的概念相当于有些大城市的中心区, 如北京的中心4 个区; 而有些没有现成中心区地域划分的城市, 如沈阳、大连、南京等, 则一般相当于原来旧城的范围。郊区化的前兆是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 在城市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下降, 即所谓的相对分散。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即绝对分散(H al,19 84 )郊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人口或产业也可能从近郊向远郊离心扩散。笔者之一自1 992 年对中国郊区化做过研究以后, 几经修改, 对郊区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 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作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 这样一个过程叫做郊区化过程”(周一星, 19 9 )。

  郊区化的成因在教材上讲得还是简明扼要的。具体说来: (l)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是郊区化的前提。小汽车的普及、现代通讯的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轻轨等现代交通设施建设, 为迁居郊外和方便通勤提供了可能。

(2) 中心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交通拥挤, 居住和环境条件恶化, 集聚不经济现象明显。

(3) 政府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政策。

(4) 人们追求郊区良好的居住环境, 以满足独门独院的传统文化追求。

(5) 郊区空间开阔、地价低廉, 能够满足私人住宅、工业企业的用地需求。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郊区化的机制与西方既有相似之处, 也有很多不同(周一星, 1 997 ), 甚至我国郊区化在出现之初与后来的发展在机制上也有一些变化(冯健等, 2004 )。当然, 这些内容不必放到中学教材中。

  郊区城市化(suburban urbanization )是与郊区化不同的另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发生在郊区的城市化过程。是以郊区为主体而言, 由于人口和经济要素在城市郊区的集中导致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来自本城市内部的离心扩散可能是导致郊区城市化的一种力量, 但总体上既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 外来投资产生的非农业经济活动以及本乡本土的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化、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也是导致郊区城市化的动力, 有时可能是主要的动力。这就说明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是有内在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教材中所说的现象, 显然是郊区化而不是郊区城市化。

三、误解从何而来?

  我们来检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误解。“郊区化” 与“ 城市郊区化” 是等价的。因为“ 郊区” 总是城市的郊区而不会是乡村的郊区, 所以“ 郊区化” 已经是很准确无误的学术名词。但是, 有很多时候仍然把它称作“ 城市郊区化” , 这就和“ 郊区城市化” 在文字上很容易产生混淆。这可能是一个原因。第二, 在商务版《城市地理学》1995 年第一次印刷本和1997 年第二次印刷本中, 作者最初也把这两个概念弄混了,说过“ 郊区城镇化也叫城市郊区化, 简称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周一星, 1995 、1997 )。这可能也是误导读者的重要原因或来源之一。作者后来在研究了中国城市的郊区化以后意识到了这个错误, 已经在1998 年发表的论文中公开承认并加以更正(周一星、孟延春, 1998 ), 而且在商务版《城市地理学》1999 年的第三次印刷本中进行了修改, 直至不久前发行的20 7 年第五次印刷本维持了正确的说法。也许中学教材的编写人员没有注意到以上的变化。虽然更正已经是快十年前的事了, 不论怎么说, 如果是由于商务版《城市地理学》的误导而出现的错误, 作者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如果中学教材编写人员是根据其他的论著或高校教材, 则这样的论著或教材也应当作相应的修改。我们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尽早在课堂上和教材上改过来。

四、对教师的相关教学建议

  我们对中学教师还有一个建议, 在讲到郊区化的时候,如果组织高中学生座谈或讨论一下各自家庭的住宅迁移及原因, 或者让同学们讲讲他们观察到的城市中离心扩散和向心集中的现象, 一定可以加深他们对城市化(包括郊区城市化)和郊区化的理解。顺便提一下, 我们认为“ 逆城市化” (counterurbanization)可以不纳人中学教材。“ 逆城市化” 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种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化不同的人口迁移过程, 首先出现在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 并由著名经济地理学家B.J.L. 贝里命名(Berry, 1976)。在20 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初, 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分散化过程。大都市区人口总量的下降是判别逆城市化的标志。西方有人认为逆城市化是长期趋势的一种主要逆转,但也有人认为它似乎不是一种持续的变化趋势, 而是暂时的调整。在中国, 由于没有规范的都市区的概念, 缺乏研究的前提, 而且至今没有关于中国逆城市化的实证研究报告, 所以, 不必给中学生过多的容易搞混的概念, 把教学的重点首先放在城市化, 其次弄懂郊区化就够了。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郊区城市化 郊区化
  • 上一篇:日本为什么决定在冲之鸟岛建灯塔?
  • 下一篇:乡村聚落类型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