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题答案

归属:地理备课资料 2023-09-14 

教材P2探究

1.爪哇岛陆地面积只有12.69万平方千米,仅占印度尼西亚陆地总面积的6.66%,但印尼2亿多人口却有一半以上(1.4亿多人)分布在该岛。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从人文因素看,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岛屿之间,位置优越,港口多,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所以该岛人口密度特别大。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和政治等。

教材P4活动

1.(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南半球相同纬度范围内,陆地面积较小(或海洋面积广大),人口分布较少。

(2)非洲。非洲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湾,距离海岸线200千米范围内面积占非洲总面积小,且非洲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内陆高原地区较为凉爽,适宜居住。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在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的高原地带。

2.(1)略。

(2)4个: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3)启示:①人类大陆的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重很小,但却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

②可以用简化的图来表示复杂的地理现象,去除干扰因素,只留下最重要的内容,直观形象。

教材P6~7活动

1.

图片

(2)例子: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亚马孙平原人口较少;墨西哥人口大部分位于墨西哥高原南部地区。2.(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好,加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云南热带及其边缘地区的低地,气候湿热,排水不畅,草木繁茂,疟疾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人口分布较少;海拔适中的山地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疟蚊危害明显减轻,人口分布较为稠密。

教材P8活动

1.(1)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新疆绿洲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南部河谷地区。

地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水源充足的绿洲或河流沿岸地区,人口稠密。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2)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①该线直观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西北侧人口稀疏。②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人口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线东南侧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沛,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线西北侧位于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降水较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3)方案一:不会,该线西北自然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自然承载力有限,人口难以大量增长。方案二: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这条人口分界线会小范围波动。

2.历史因素: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是美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大量在此聚集。

政治因素: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改变该国人口的格局;安史之乱之后我国南方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

文化因素:旧金山的唐人街是华人的聚集区;我国西安的回民聚集地。

3.早期尼雅地区水源充足,湖沼遍布,草木茂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上,交通便利,商贸往来频繁。随着人口增多,用水剧增,尼雅河断流,生态环境随之恶化,人口被迫外迁,尼雅地区逐渐变成废墟,绿洲良田变成荒漠。

教材P10探究

1.经纬的爷爷、奶奶属于人口迁移,因为他们离开了原居住地,且居住地发生了永久性变化。经纬的爸爸从贵阳到北京读书、从北京到深圳工作、从深圳到欧洲读博士、又回到深圳均属于人口迁移,因为跨越了一定的行政区,并且较长时间离开原居住地。经纬陪爷爷、奶奶到桂林旅游不属于人口迁移,因为虽然离开了原居住地,但由于停留时间过短,只能属于人口流动。

2.略。

教材P11活动

1.①否(时间太短);②是;③是;④是。

2.①国内迁移;②国内迁移;③国际迁移;④国内迁移。

教材P12活动

1.①自然环境因素;②自然环境因素;③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④经济因素;⑤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核辐射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居民被迫迁移。②自然环境因素——六盘山区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发展条件差,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③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俄、乌两国冲突引发乌克兰东部战乱,受战争和民族文化影响,俄罗斯族居民选择迁入俄罗斯,避免战乱和民族歧视的影响。④经济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灾荒、战乱等原因,大量汉族人不堪困苦,迁移到谋生条件更好的地方。⑤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严重的旱灾导致大面积土壤风化形成严重的沙尘暴,大量牲畜、动物死亡,农作物大面积绝收。恶劣生存环境迫使居民外迁,这是根本原因。而选择到东部,或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是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是受经济因素影响。

2.(1)德国北部农业地区的人口迁出率更高,德国北部农业发展条件较差,只有长子才有权继承被继承人的土地和财产,人们更难获得经济收入维持生活,因此人口迁出率比南部更高。

(2)上述材料中人口迁移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走西口”“闯关东”等。

教材P15~16活动

1.(1)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素更为复杂,流动方向也更为集中。流动人口由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转变,人口流动方式由劳动力个体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流动形态由“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

(2)由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一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归属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2.对迁入地的积极影响:可以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边远地区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城市的发展。对迁入地的消极影响: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对迁出地的积极影响:促进迁出地和外界的交流、减缓当地的人口压力、增加当地居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对迁出地的消极影响:迁出人口一般为青壮年劳动力,人才和资金外流对迁出地来说是一种经济损失,也会造成基础教育投入多而回报少的局面,影响迁出地的可持续发展。

3.略。

教材P17探究

1.池塘生态系统中,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量是有限的,这会影响到鱼的数量。受限制因素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2.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会受到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会导致本地区的资源短缺并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导致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还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教材P18~19活动

1.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进一步导致自然增长率升高。

2.

人口普查次数

第一次(1953年)

第二次(1964年)

第三次(1982年)

第四次(1990年)

第五次(2000年)

第六次(2010年)

人口总量/亿人

5.944

6.946

10.082

11.337

12.426

13.397

人口出生率/%

3.7

3.934

2.228

2.106

1.403

1.19

人口死亡率/%

1.4

1.156

0.66

0.667

0.645

0.71

人口自然增长率/%

2.3

2.778

1.568

1.439

0.758

0.479

图片

教材P20活动

1.(1)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2)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提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一些过去没有列入资源范畴的物质,现在以及将来可以被广泛利用,增加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虽然资源的总量是巨大的,但终究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科技进步只能增加资源的可采量。

(3)观点一:会。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面临崩溃。

观点二:不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用途等不断丰富、改善。可通过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2.

图片

教材P21活动

1.相比于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人类的生存空间要大得多,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资源。

2.多数人同意中间派学者的观点,因为乐观派和悲观派过

于极端化。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结合人类发展史来看,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也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教材P23活动

1.(1)严格遵循计划生育意识,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

(2)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

2.(1)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可承载人口量多;北温带、热带、干旱及半干旱区、青藏区可承载人口量少。原因: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水热条件较优越,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大,年生物量大,可承载人口多。北温带、青藏高原区热量条件较差,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小,可承载人口少,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但面积较小,可承载人口量较小,干旱及半干旱区水源条件较差,可承载人口量较小。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及其地理分布有制约作用。

(2)不一定。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可承载人口也将会发生变化。

教材P26探究

1.城市的房屋高大,农村的低矮;城市的道路宽敞而平整,农村的道路狭窄而不平;城市的灯光亮度大,农村的亮度小;城市的公共设施数量和类型多,农村的公共设施数量与类型少……镇介于二者之间。

2.略。

3.乡村演变成城市的基本动力有: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乡村演变为城市,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以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主变为以非农业用地为主。建筑密度增大,高度增大、层数增多。建筑除向高空扩展外,还向地下空间扩展,地下还建设有如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建筑,还设有市政管道如上水道、下水道、消防管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道路增多,纵横交错,类型各异,网线密集等。

教材P27~28活动

1.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耕地和居住用地,因为乡村的人口数量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的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居住用地承担其最基本的职能,是城镇中分布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2.商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

3.城镇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和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行政因素有关。

教材P30~31活动

1.(1)影响城区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的相同点是:都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不同点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3)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中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BC为工业区,因为在OA段,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AB段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BC段工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

2.(1)成都属于团块状的城市空间结构,这跟当地的地形有关。成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功能区的分布不受地形的阻隔,使之可以成片分布。

(2)沈阳以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建设,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

(3)北京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古城。如果过分改动故宫周边的环境,会影响它的历史价值,为了保留故宫的文化气息,所以周围都不允许建高层建筑。

教材P35活动

1.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滨海平原、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所以城市相对密集。

2.主要原因:地处温带,气候宜人;地形平坦;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交通方式多元,交通便利。

3.深圳崛起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政策支持。香港和深圳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利用港珠澳大桥实现更为便利的交流和沟通。

教材P36探究

1.澳大利亚的库伯佩迪地处澳大利亚的南部内陆,维多利亚大沙漠东南部边缘,纬度较低,夏季受亚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到来自内陆地区东北信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少雨。

2.库伯佩迪的民居依山崖开挖修建,全部建在地下;与外部联系的门窗开口较小,内部宽敞;功能设施齐全,建筑功能多样。

教材P40活动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该地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吊脚楼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陕北窑洞: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依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当地的民居适应气候的特点,把底层架空以利通风散热,以重木及棕榈建造,用木构架楔榫连接,坡顶的山墙两端可以通风,山墙上作彩色编织的调席盖和竹篾。

英国乡土民居:英国降水较多,乡土民居以乡村式的茅草农舍为代表,屋顶坡度较大。

肯尼亚茅草屋:草原面积广大,草屋的建筑充分考虑了就地取材的原则。

伊朗风塔:气候酷热,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这些民居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而建造,体现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教材P43~44活动

1.(1)布局特点: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犹如迷宫。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复杂,诸葛村在选址、建村过程中对于风水学说的重视,反映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通过风水学说培养人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并增进宗族团结的特点。

(2)①旅游资源具有景观独特性(没有类似景观,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②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③文化底蕴深厚;④诸葛亮历史地位高,知名度高,文化品牌效益高。

(3)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古村古镇原貌;②保持古村古镇的特色,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③加强古村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2.①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②在表达地域文化时,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用现代的美学观念和技术手法表现地域文化内涵。

教材P45探究

1.基本上一致。

2.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教材P46~47活动

1.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2.略。

教材P51活动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2.原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3.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镇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教材P53~54活动

1.(1)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2)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2.(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3.略。

教材P56探究

1.沙特阿拉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西红柿品质较好;智利地中海气候区域夏季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利于葡萄中糖分的积累,品质好……

2.略。

教材P57~58活动

1.纬度高,气候寒冷,寒冷期长(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冻土广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不足,水热配合差,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谷物种植地带主要位于西西伯利亚南部和东欧平原南部的伏尔加河沿岸。地形平坦;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有深厚黑土分布);灌溉水源充足等。

3.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俄罗斯温暖的气候区范围扩大,热量条件变好,农作物可生长的时间变长;冻土层融化,农业可开发的区域扩大,耕地资源增加,生产规模会扩大。但是,气候变暖会利于病虫繁衍,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教材P59~60活动

1.有利条件:全年高温,光热充足;石油生产大国,有雄厚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不利条件:境内主要是大沙漠和高原,可耕地很少;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源短缺。

2.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技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采用海水淡化技术等。

3.沙特阿拉伯光照充足,西红柿品质较好,且大规模种植,产量高、价格低;英国气候条件不利于西红柿生长,市场需求大,两地运输便捷。沙特阿拉伯2005年以后小麦产量快速下降,蔬菜和牛奶比重快速上升,主要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农业生产规模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粮食难以自给,2005年后小麦可以满足国内90%的需求,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农业投入增多和农业技术(灌溉技术)进步。

教材P60~61活动

1.热量: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能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种植历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2.地形是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亚洲的水稻种植区多为山地丘陵区,土地面积狭小,不能连片,机械化难以推广。解决措施:发展适合山地地形的小型农用机械。

多旱涝灾害也是亚洲水稻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之一,东亚、东南亚、南亚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不稳定性易出现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解决措施:兴修水利工程。

3.以小农经营为主;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劳动力需求量大等。

教材P63活动

教材P64探究

1.美国一侧经济繁荣,工农业发达;墨西哥一侧杂乱无章,工业相对落后。

2.以上四座城市的出口加工区都主要承担组装和加工工艺,故该类工业布局于美墨边境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墨西哥境内毗邻美国,市场广阔;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较低;原料和产品的运费低等。

3.利用本国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吸引美国的企业前来投资设厂,从而获取工业利润。

教材P66~67活动

1.原料;动力;技术。

2.(1)由靠近煤矿、铁矿到靠近交通便利、市场需求大的区域。这些变化由原料、燃料、交通、市场、技术等区位因素引起。

(2)交通、市场、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技术条件的进步,资源的利用率上升,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量减少;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从国外进口煤、铁等原料,制成工业产品后再输往国外。因此,钢铁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弱,该工业更倾向于布局在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区域。

教材P68活动

1.本活动是分析只考虑风向一个因素时,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原则。一般有三条:一、如果当地常年盛行一种相对稳定的风,如西风带,毫无疑问,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工业区布局在下风向。二、如果当地盛行对吹的两种风向,如季风气候区,则工业区应该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三、如果当地没有明显的盛行风,那要找出本地出现频率最小的风向,工业区要布局在该风向的上风向。另外还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把工业区和居住区用绿化带等隔离带隔开。

2.水泥厂主要产生大气污染废弃物;造纸厂主要产生水污染废弃物;化工厂既产生大气污染废弃物,又产生水污染废弃物;火力发电厂既产生大气污染废弃物,又产生固体废弃物。

水泥厂污染空气,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造纸厂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化工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还要兼顾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火力发电厂既污染空气又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工厂既要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又要注意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3.只考虑眼前经济效益的观点是错误的。工业生产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经济效益最终也会丧失。淮河水质变坏会危及沿岸地区甚至整个淮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加剧水资源紧缺的程度。

教材P70活动

1.兴起的原因:

①矿产资源丰富:阿巴拉契亚山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五大湖西部有铁矿分布;②市场广阔:人口密集,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③交通: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便利的水运。

衰落的原因:

①日本、西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美国传统制造业呈现衰落趋势,美国国内的钢铁、汽车、化学、机械等部门停滞不前;②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高税收等,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不断上升;③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和南部“阳光地带”,高科技园区,新兴工业区迅速崛起,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被称之为“锈带”的美国东北部地区。

2.技术、环境等因素。

3.美国本土东北部老工业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适合发展传统的原料指向型工业。美国新兴工业区资源丰富(如墨西哥湾沿岸的石油、天然气)、土地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有高等院校分布、人才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新兴的技术指向型工业。

教材P71活动

1.飞机生产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因此零部件生产厂全球分布,这样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区产业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3.略。

教材P72探究

1.事例略。网络购物与传统实体店购物的异同如下:

(1)不同点:

比较项目

传统实体店购物

网络购物

价格

较高

较低

消费者

体验

消费者能亲身体验

消费者不能体验

便利程度

逛街,出门繁琐

足不出户

商品种类

有限制

品种繁多,可供消费者选择

质量感受

消费者能明显感觉到

消费者只能通过眼睛观察

售后服务

简便,可直接到店中解决

繁琐

优点

假货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仔细挑选

价格低,打折力度大,不受天气影响

不足

款式少,价格高,逛街累,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商品

质量难以保证,网上描述信息与实物差别很大

时间限制

白天营业

24小时营业

沟通交流

及时,方便

繁琐,消费者需要等待答复

运输方式

不需要,消费者付款后就能拿走商品

通过各种物流公司进行运送,在运送途中商品可能损坏

交易安全

很安全,当面交易,无中间环节

存在安全隐患,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快捷支付等

图片(2)相同点:

不管是实体店购物还是网络购物,最终目的都是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商品,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到最高性价比的商品,希望买到的商品“物美价廉”。

2.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原因:

(1)政策加码,助力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政策频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电商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电子商务进一步走向规范发展的开始。

(2)数字技术驱动电子商务产业创新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正在驱动新一轮电子商务产业创新。新技术应用催生营销模式不断创新。

(3)网民规模的迅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子商务的崛起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社交应用的广泛使用促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中心,以网状结构、社交化的形态,与他人产生交集。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底提升3.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购物渠道之一。

(4)移动支付为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提供了便捷性与安全性

移动电子支付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优势是移动支付较传统支付手段有着明显的便捷性。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605.31亿笔,金额277.3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19%和36.69%。

(5)电商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为提高电商物流效率和服务满意度,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纷纷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各自物流平台进行整合,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等技术全面启动应用,联盟和智能化统筹的模式布局更加广泛。近年来,新技术、新模式在电商物流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使得物流快递效率和覆盖率得到加速提升,电商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教材P73活动

服务业类型

主要行业

生产性服务业

工业设计

生活性服务业

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美容健身

公共服务业

医疗、保险、法律咨询、社区管理、社会组织

教材P75活动

1.(1)伦敦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雄厚的经济基础、灵活创新的监管机制与投资环境、广阔的市场需求、发达的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精通金融业务的优质专业人才、优质的教育资源、现代宜居城市等区位优势。

(2)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与东京、香港同一时区,可以与伦敦、纽约构建24小时接力交易)、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全、雄厚的经济实力、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长江三角洲经济腹地面积和发展潜力、政府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力度;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2.金融中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区域的经济中心,也是金融体系的枢纽。它需要集聚足够数量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以及与金融活动有关的服务业或支持性产业,必须具备良好的资金流通环境;同时,其依托的中心城市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法律制度以及文化环境,随着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地集聚在大城市。

教材P76活动

1.(1)标图(略)。

(2)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东亚、欧洲、北美;各国首都拥有的500强企业占全国比重较大。近些年,东亚的北京与东京集中了较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

(3)例如北京:中国央企集聚;各类智力、技术、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得天独厚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便利开放的投资与贸易环境。

2.你选择的行业是:物流业(举例)

影响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尽可能靠近终端市场,以便提高市内货物配送时效,降低配送成本;或者以接近目标客户群和核心客户群为佳

集聚

集聚会产生各类运输流、资金流、网络信息流、人才技术流,集聚在空间范围内形成新的功能区和产业园区

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交通通信

交通环境对于物流业集聚的形成至关重要,运输条件便捷、运输效能通畅的机场周边、河海区域及道路交会处成为物流企业的选址要地。信息化、电子化及智能化是各个物流节点密切交织和网络化联系的必要条件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将推动中国物流行业进一步能力分化和重整洗牌。“智能物流”比拼的是跨界整合能力和大数据算法等科技能力,物流数字化、在线化、可视化成为常态,人工智能快速迭代

政策与制度

物流产业的持久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支持及保障,关乎物流企业发展的产业融资制度、市场准入退出规范、物流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及物流保障制度等政策的明确规定实施,可以有效保障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

教材P78~79活动

1.商业中心增多、等级升高,向外围扩散,影响因素有交通、市场及城市规划等。

2.北京的商圈历来有“东重西轻、北重南轻、内重外轻”的特点。核心商圈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是由产业带动而形成的,其中尤以高科技电子产业为主的中关村商圈、以体育产业为主的亚奥商圈最为突出。伴随着北京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政策红利、轨道开通、城市外拓,北京四环外南部的商圈中心会演变为一级中心地或二级中心地。

教材P81活动

你选择的行业是:零售业(举例)

影响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人口分布

邻近商圈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决定了零售业的数量、规模、货物品种

可达性

到商店距离的远近影响其规模、档次,交通通达性会扩大商圈人口。城市的公交站、地铁站数量以及停车场的规模也会影响其分布

市场

商圈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商业网点辐射力的增强,同时也加剧竞争

税收与政策

会对零售业区位选择造成一定的影响

教材P83探究

1.略。

2.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使郑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转运中心;加强了郑州的对外联系;扩大了郑州的服务范围;促进了郑州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等级,使郑州由一个小县城成为省会城市,进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3.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原为河北省正定县下属的一个村庄,1907年正太路全线通车,当时的石家庄村东侧,便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会点,石家庄因此成为交通枢纽,从而发展为大城市。石家庄的发展变化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有直接关系。

教材P85~86活动

1.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西部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2.现在人们出行首选高铁,因为高铁比其他类型的列车耗时少、乘坐舒适、价格合理。这源于高铁的运行速度快,输送能力强,安全性能好,能源消耗少,正点率高,乘坐舒适度高。

3.略。(提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区域发展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针对性地进行交通规划。)

教材P87活动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咽喉,交通的繁荣使扬州成为当时世界大城市之一;清代中叶以后,京杭大运河淤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京沪铁路的修建、京杭大运河的疏浚使扬州又迅速发展起来。扬州的兴衰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和布局密切相关。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又是闻名的旅游城市,在全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京杭大运河大规模疏浚,加强了扬州与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扬州经济的发展;随着连淮扬镇高铁的修建,扬州进入全国高速铁路网,交通地位得以提升,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教材P89~90活动

1.

类型

交通通道

经济带

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

产业特点

沿海型

东部沿海通道

东部沿海经济带

海运

大连、烟台、青岛、上海、宁波、南通、福州等

外向型、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

沿路型

陇海—兰新通道

陇海—兰新经济带

铁路

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洛阳、郑州、徐州等

能源、电力、有色冶金、石化、装备制造、轻纺等

沿河型

长江通道

长江经济带

河运

攀枝花、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

主要农业区及综合性工业走廊

2.(1)从东京出发0~400千米内,短距离高速公路所占比重高,随距离的增加高速公路比重下降,新干线比重上升;400~800千米内,新干线占绝对优势;800千米后,新干线比重下降,航空比重最高。

(2)1975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小,密度小,连通主要城市;1985年,交通线路总长度增加,密度增大,由沿海向内陆发展,连通城市数量增多;2014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大,密度大,形成了网状交通运输。

(3)促进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技术传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短出行时间;加强区域联系。

(4)日本资源能源短缺、国内市场狭小,交通运输发展能加强日本对外联系,缓解资源和市场问题;日本经济对交通依赖度高,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促使产业向太平洋沿岸布局,形成太平洋沿岸经济带;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发展,促进沿岸经济发展,提升运输效率。

教材P91探究

1.途经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国内段和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俄罗斯(莫斯科)、白俄罗斯(明斯克)、波兰(华沙)等国际段,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德国(杜伊斯堡),全程经过了6个国家。

2.促进重庆经济总量的增长;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西南地区贸易的发展;为西南地区提供了新的进出口通道;缩短了重庆乃至中国内陆货物出口欧洲的时间;增强了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3.我国对外贸易需求增多;产品特征对运输时效性要求高,运输瓶颈出现;其他国家企业对西南地区的关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求。

教材P93~94活动

1.(1)(2)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3)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东北亚、俄罗斯的传统开放优势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4)略。

2.(1)因为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

(2)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教材P95~96活动

1.位置和交通优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资源优势:丰沛的淡水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产业优势:重要的工业走廊,农业基础地位高;人力资源优势: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市场优势: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具有各种消费需求,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2.环境污染严重;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同质化;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能源资源不足。

教材P99活动

1.

地理背景

资源环境条件

社会经济基础

内部空间结构

对外空间联系

优势

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丰富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农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腹地范围广

区域内城市联系紧密,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拥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衔接,对外联系便捷

限制性因素

水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化石能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

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产业同质化;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2.对长江沿岸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恢复;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避免产业同质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略。

教材P101活动

1.(1)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优越;立体化的交通便捷通畅;坐落于华北最大的湿地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2)重要意义: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

(3)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绿色、环保、高端高新产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实现错位发展;依托白洋淀湿地,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

2.

项目

优势

限制性因素

北京

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天津

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

河北

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措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合理规划,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建立高端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建立区域完整产业链;提高经济合作层次,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资源获取渠道,进行产业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教材P102探究

1.海洋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而海洋政治斗争的中心是海洋权益。全球愈演愈烈的海权之争,背后都是巨大的海洋利益。

(1)海洋国土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毗邻中国大陆东部和南部的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部分海域。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以及《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相关国内法和中国的主张,中国拥有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其中领海和内水面积38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

(2)海洋资源

①海洋生物资源:我国积极引导近海捕捞生产结构调整,捕捞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海水养殖空间不断拓展,海水养殖设施与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远洋捕捞作业渔场范围不断扩大,远洋船舶类型结构得到初步改善,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

②海洋油气资源:不断扩大海洋油气开发的空间范围和开采量。

③海洋空间资源:建设港口等基础设施,除沟通我国沿海地区外,还通过众多的国际航线加强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联系。可以说,我国运输船舶已通行于世界五大洲的各主要港口。

④海水资源:随着海水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水直接利用从工业领域向农业领域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以及保障用水安全具有长远意义和战略意义。

⑤海洋可再生能源:潮汐能发电是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最为成熟的技术,具有电站长期运行、管理和维护的经验。

(3)海洋科技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洋调查观测能力显著增强;船基海洋动力环境观测技术发展迅速;海基监测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海底科学观测网技术发展较快;海洋遥感观测技术取得突破;我国区域海洋环境立体观测技术目前已较为成熟;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多点突破。

(4)海洋环保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与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深海法》等法律,以及《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20余部配套法规,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政策依据。

同时,随着环保工作的深入,2017年国家在海洋环境的治理上也使出重拳,8月,首批6个国家海洋督察组进驻辽宁、河北、江苏、福建、广西、海南6个省(自治区),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由陆地到海洋全面加强。2018年1月17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我国首批国家海洋督察情况进行公布,并发布了史上最严的围填海管控措施。

2.(1)政治方面:海洋的地缘战略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2)经济方面: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3)安全方面: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实现了,局势稳定也将随之实现,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国际事务影响力,另一方面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环境。因此,重视海权问题,实现海权的强大,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4)海洋意识是确立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思想基石。海洋意识既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成国家和民族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从树立海洋意识开始。

教材P103~104活动

1.(1)

海域名称

划分

相关权益

内水

沿岸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至海岸线的水域

是国家领水的组成部分,具有与国家陆地领土相同的地位,完全处在一国管辖之下,非经该国许可,他国船只不得进入

领海

与海岸平行并具有一定距离宽度的带状海洋水域

领海是沿岸国领土的一部分,属于沿岸国的主权,不容他国侵犯和干涉,但在一国领海内,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毗连区

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为了对某些事项行使必要的管制权而设立的特殊海域

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专属经济区

又称经济海域,是指邻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等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大陆架

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是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公海

在国际法上,公海是指不包括国家领海或内水的全部海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公海是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内的全部海域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国际海底区域

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也就是各国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2)第一,中国派出代表团自始至终地参加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工作,因而中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进一步取得中小国家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信任,从而提高自己在第三世界的形象。

第二,中国的海岸线很长,大陆架宽广,海洋资源丰富,因而从经济效益着眼,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中国有利。

第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以分享开发深海海底资源而获得的利益。

第四,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无损于渤海和琼州海峡作为内海的法律地位,因为渤海和琼州海峡无论在国防上或经济上对中国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利:有利于我国解决周边海域的国际争端,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弊:公约部分规定模糊,对我国海洋领土的划分产生不利影响。

2.(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台湾岛东北侧,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分布在北纬25°40′~26°00′,东经123°20′~120°40′之间的海域,由钓鱼岛、黄尾屿 、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南屿、北屿等岛礁组成,总面积约5.69平方千米,钓鱼岛主岛位于该海域的最西端,是该海域面积最大的岛屿。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法律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

(2)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属的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77万平方千米的海区中应归我国管辖的为54万平方千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维系着国家诸多重大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些利益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防御敌对国家从海上的打击和入侵;保卫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的资源的安全,维护海洋权益;维护我国对外贸易海上航运通道、石油航线以及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打击海上恐怖主义、海盗、走私和跨国犯罪等问题,营造和平、良好的地区海上安全秩序;改善海洋环境,维护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空间的质量等。21世纪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重要意义。

3.经济方面: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必须加强综合国力,我们要以开发促维权,加大对南海开发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抓紧进行全面海洋调查,掌握全面的海洋学知识,加快对南海资源的开采。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海协会和海基会之间的定期协商,两岸在共同维护海疆权益和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方面进行合作。

政治方面: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此外,落实南海行政建制刻不容缓,通过宣布领海基线和相关海域范围以“定分止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积极协商,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解决方案。

思想方面:公民参与是政府海洋管理的基石,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人海和谐的必经之路,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升公民的海洋权益意识。

军事方面: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必须增强国防实力。建设强大的海军,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还应及时配套制定秩序维护和相应惩处法规,同时建立规范的巡航法律制度。根据我国在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的不同权利和管辖范围,制定定期的巡航班次,明确巡航舰性质和其权利义务。

法律方面:维护我国南海权益,需要依靠法律力量。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积极协商,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解决方案。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开发南海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周边国家的开发活动进行立法监管。要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应当采用政策来宣示海洋主权,争取海洋权益,充分利用法律、政治、外交、经济、科研、文化、旅游等各种手段来强化中国在争议海域的实际存在。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和法律等方面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教材P105活动

1.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历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崛起,都是因海而兴、依海而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度提高,对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维护和拓展,因此中国走向海洋是历史的必然。

2.海陆统筹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的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潜力基础上,以海陆两方面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海陆统筹是随着陆地资源的衰竭、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对海洋资源价值的发现、海洋科技的进步、海洋经济地位的提高而诞生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海陆统筹。第二,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加速要求我国必须进行海陆统筹。第三,海陆统筹对于我国在21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海陆统筹”将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临海产业带这个载体,把海洋资源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上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另一方面,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向沿海集中。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是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陆域资源的开发,海洋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了海陆一体化建设,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实施海陆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就是为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改善投资环境,多渠道引进外资和技术,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推向新的高度。

3.作为学生,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素质,为以后建设海洋强国做准备;二要积极宣传海洋强国建设;三要为海洋强国建设出谋划策;四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积极承担维护祖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

教材P107~108活动

1.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包括: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

2.中国表示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争议。明确地提出,“要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努力维护和平稳定”。在涉海争端问题上明确重申,要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重大方针,坚持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3.南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联系亚洲与大洋洲的海上通道,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海洋运输仅次于欧洲的地中海居全球第二,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型货轮航经此地;南海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渔业资源种类多、渔获量大,油气资源丰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中国90%以上的对外贸易、60%以上的石油能源依赖海洋运输,为了保障我国海上生命线的安全,急需建设海洋强国。

教材P110探究

1.《寂静的春天》向社会公众深刻地揭露人类滥用杀虫剂而导致灾难的具体事件,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2.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教材P111活动

1.

图片

2.(1)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轻,主要以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海洋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并将环境问题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援助等方式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国家严重,主要以森林退化、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为主。

(2)发达国家因强大的“经济活动”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其原因是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等。

(3)略。

教材P112活动

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肆意开采矿产资源、不合理灌溉、建筑用地、滥垦草地、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公共建设等。

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人均资源拥有量不断减少。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承载量。环境对污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当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时会出现严重环境问题。

教材P114活动

1.

图片

2.对照上图可以看出,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的比重达63%。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达60%。

3.影响未来的食物来源和工农业生产资源;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质遭到破坏;影响药物来源等。

教材P116活动

1.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人为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以及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燃气或汽车燃油排放的烟尘。

危害: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大。

2.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

北非:气候干旱高温,沙漠广布,导致地下化石燃料自燃、地下排气和多沙尘天气;地处欧亚地震带,多火山爆发;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多下沉气流,污染物难以扩散。

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工业发达,排放粉尘多;经济发达,汽车拥有量大,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3.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教材P117~118活动

1.(1)过度捕捞、海洋污染。

(2)降低废水中的含油浓度:禁止船舶非法向海中排油;防止油船、海上输油管道和石油平台的溢油事故;消除或减轻已发生的油污染的后果;加强海洋油污染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视监测;利用物理方法和机械装置清除海面和海岸油污染。

2.(1)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灌溉污水,农药、化肥、重金属等。

(2)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

(3)过程: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和倾倒,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加上大气中的污染物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进而造成了土壤污染。

危害:当土壤中含有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植物、水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教材P119探究

1.栖息地逐渐远离交通线分布;分布越来越分散,呈现不连续块状。

2.有必要,机械围栏和铁丝网的存在破坏了熊猫的栖息地环境,也阻隔了原交通线两侧熊猫栖息地的联系,不利于熊猫的生存和繁衍。箭竹是熊猫的食物,营造箭竹林,有利于给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弥合块状栖息地之间的阻隔。

教材P121~122活动

1.(1)大坝挡住了原本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该地区介入国家电网后,大坝供电功能减弱。

(2)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态度转变为人地协调的观点,积极谋求人地和谐。

2.(1)采集—狩猎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产业活动以采猎为主,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天然野果和打猎为生,生活资源主要依赖天然食物,资源极为匮乏,且极不稳定,所以人口增长率极低。由于人类处于自然的从属地位,环境问题极少。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所以产业活动以农业为主,主要利用土地、淡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环境问题亦有所呈现,但依然不是很明显。工业社会,由于工业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工业技术的大幅进步,产业活动以工业为主,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剧烈,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信息社会,由于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产业活动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环境问题逐步缓解。

(2)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经济的发展应该基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注意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教材P124活动

1.C方案更加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由:方案C的侵蚀量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所以对地理环境的破坏最小;虽然3~8年内总收入最低,但和其他方案差距并不大,长远上其总收入远远超过其他方案。

2.(1)乙山村,因为乙山村的方案积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中草药和葡萄的种植既发展了经济,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村里依然是青山绿水,因此也实现了村里脱贫的社会效益。

(2)自由发言(建议要点: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角度阐述)。

教材P126活动

1.(1)粗格栅:打捞较大的渣滓;细格栅:打捞较小的渣滓;沉砂池:以重力分离为基础,将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沉淀并排除;混流池:稀释和混流,以便于生化处理;生化池:采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污水里的BOD5、SS和以各种形式的氮或磷;二沉池:排除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人工池:可以存储处理后的水,资源化利用,通过溢流方式排入江河。

(2)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保护水资源;农业:生产中发展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水污染;工业:实现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生活:日常家庭用水的循环利用;公共厕所用水的再生循环等(具体措施可以从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列举)。

2.略。

教材P127~128活动

1.建筑、建材行业、化工产业、电力产业、“三废”综合利用后的再利用资源。

2.略。

教材P130活动

1.(1)(略)。

(2)分析草场资源的承载力,控制放牧总量;进行个体放牧量的合理分配;种植和培育人工草场,提高草场承载力;鼓励因地制宜地发展奶制品和羊肉制品的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

2.(1)由于人口基数大,各类资源需求量大,工农业产品需求量大,经济规模大,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虽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资源和环境代价。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必然无法推动我国的持续发展,所以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2)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短缺问题。

(3)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目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不断被蚕食,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规划、节约土地,推动城市集约化发展、经济和环境可持续与均衡发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保护,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改善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3.略。

4.略。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湘教版
  • 上一篇: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的活
  • 下一篇:新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材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