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安全问题
(1)定义: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
(3)特点
①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
②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累积性: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1)影响:既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也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2)应对:一方面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调节功能,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降低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要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二、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1.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1)突发环境事件
①定义: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②包括:突发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石油、化学品和危险物质(废弃物)泄漏等。
③特点:具有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等。
(2)突发环境事件触发经济和社会危机,威胁国家安全的途径
①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②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③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2.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1)方式:污染物跨国传输、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2)污染物跨国转移的影响: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进而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
3.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
(1)防止跨国污染,需要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等环节采取措施。
①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
②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需要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
(2)国家之间应对跨国环境安全问题有冲突与合作两种方式。
三、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生态退化会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
②对社会的影响: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3)避免或减缓生态退化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的措施:需要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
(1)生态修复定义: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生态修复分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
①自然恢复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
②人工修复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
3.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
①定义: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②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③划分
功能区 | 活动限制 |
核心区 | 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
缓冲区 | 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
实验区 | 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 |
(2)意义
①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③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④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四、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气候变化: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2)气候变暖的原因: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
①化石燃料的使用,将漫长地质时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②森林砍伐和焚烧、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的变化将陆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①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②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而影响国家安全。
③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④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减缓措施
措施 | 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 |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 |
目的 | 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 |
(2)适应措施
(3)加强国际合作
①国际合作的原因及关注的重点
合作原因 | 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
关注重点 | 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 |
②国际合作的原则
原则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责任 | 发达国家要负主要责任,要率先减排;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
合作方向 | 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
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