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95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材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
解题关键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图示信息分析香蒲生产模式对碳排放、湿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影响,同时注意分析此模式长期、短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答案:(1)15.8(或-15.8)。
(2)能够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还湿,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a牧场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6.7+32.7+2.7=52.1,b香蒲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3.8+7.9+11.1+2.6-9.1=36.3,a模式与b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52.1-36.3=15.8。第(2)题,据香蒲生产模式可知,通过种植香蒲,能够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稳定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香蒲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开发新资源发展经济,因此我们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构建绿色价值链,满足未来全球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并将通过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安全的生计支撑可持续经济,可以促进固碳并应对气候危机,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三江平原为我国农业重点开发地区,是我国的粮仓,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可能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还湿,改善了生态环境,能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基础,同时湿地环境可以提高土地的肥力,维持农业的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和营养,整体环境改善有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保障粮食安全。
1.人为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碳循环的过程
(2)人为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③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④对工业的影响
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影响 | 具体表现 |
生存空间的丧失 | 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
加剧资源危机或 自然灾害 |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 |
当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 | |
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可能引发经济或政治危机 | |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 |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甚至导致武装冲突 |
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 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
3.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 | 具体表现 | |
减缓 措施 |
减排 | 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征收碳税、倡导节约消费、提倡低碳生活等 |
增汇 | 减少森林破坏、保护生态系统、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 | |
适应 措施 |
避害 | 采取预防措施、建设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开展灾害保险业务 |
趋利 | 改种高热量资源需求的作物类型或品种、改变耕作制度等 | |
国际合作 | ①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②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③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对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
角度1 碳循环
1.(2022·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 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答案:(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山脊易受台风影响,多林窗,利于森林群落更新;山脊光照条件较好,光合作用更强,植被生长更加旺盛;山谷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有机碳易被分解、淋溶。
(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纬度低,气温高,生长期长,植物四季常绿,固碳总量更大;该地水热条件好,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带山地雨林,植被生长更旺盛;生长期光照时间更强烈,光合作用更旺盛。
(3)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减少对森林的破坏与干预;适度进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防风林,减轻台风的威胁;选育更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护坡固沟,减轻水土流失,避免土壤有机质流失。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山脊表层有机碳密度大于山谷。因山脊地势高,光照条件好,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旺盛;且山脊地区易受台风影响,森林易被破坏,多生物残体。山谷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有机碳分解、淋溶更快,因此山谷表层有机碳密度低于山脊。第(2)题,该地区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是因为该地森林更茂密,而该地森林茂密可从当地的纬度和水热条件等方面来分析。第(3)题,增强当地森林的碳吸收能力可从加强森林的保护、减少植被的破坏、适度植树造林、营造防风林等角度来解答。
角度2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2.(2022·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冰盖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冰盖消融后,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2)甲站位于基岩海岸,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导致陆面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岩层形变缓慢恢复,使得陆面上升;甲站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导致甲站陆面抬升。
(3)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水拦沙,导致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4)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解析:第(1)题,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随着海面和陆面的变化而变化,当冰盖消融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当冰盖消融完毕,冰川融水减少,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第(2)题,从海陆位置看,甲站位于基岩海岸,结合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从板块位置看,甲站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运动导致地壳抬升,使得甲站陆面抬升。第(3)题,由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上升,从人类活动角度入手分析,如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第(4)题,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由图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测甲地海岸线向南移动,基岩海岸较陡峭,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图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角度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2021·湖北卷)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为( D )
A.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
B.东高西低
C.南北变化大于东西变化
D.北高南低
解析:读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可知,北部有高强度,南部有低强度,而东部以中低强度为主,西部只有新疆为高强度,因此总体碳排放强度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A错误;总体看东低西高,B错误;南北变化和东西变化都有突变过程,比如贵州和湖南之间就是从中高强度变为低强度,河北和山东之间从中高强度变为低强度,山西和河南之间从高强度变为中低强度,C错误;北部以高强度为主,中部以中高强度和中低强度为主,南部以中高强度、中低强度和低强度为主,总体来看,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D正确。
4.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B )
①能源消费结构 ②国内生产总值 ③能源利用技术 ④地区人口总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高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①正确;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低,因此碳排放强度高,③正确;与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人口总量关系不大,②④错误。故选B。
5.为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列区域差异化减排措施合理的是( A )
①东部地区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②西部地区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 ③北方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 ④南方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利用技术水平高,因此应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量,①正确;西部地区由于煤炭等资源开采和加工,环境污染大,应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减少碳排放量,②正确;北方地区以煤炭为主,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北方重工业发达,应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③正确;南方地区阴雨天气多,降水量大,应大力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④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