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济南市2024届1月高三期末检测地理试题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4-01-27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划了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一中亚一西亚、中国一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其中,最先规划建设的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全球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开发强度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该区域被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在生态保护中适度发展经济的地区)等三个区域(下图)。据此完成1-3题。

 

图片

1.T1、T2、T3分别为

A.重点发展区、保育发展区、优化发展区      

B.保育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

C.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保育发展区      

D.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保育发展区

2.与T2相比,T3区域

A.自然环境更优越      

B.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C.矿产资源更丰富      

D.生态保护更优先

3.实现T1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

A.改善自然环境      

B.调整产业结构

C.完善基础设施      

D.提升城市化水平

2019年越南人口普查总数为9621万人,全球排名第15位,也是东南亚第三人口大国。下图分别为2000-2019年越南和河内市人口总量及人口增长率。据此完成4-5题。

图片

4.2000-2019年间,越南

A.全国的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      

B.河内市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

C.全国的人口增长势头加快        

D.河内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5.2008年河内市人口增长率突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人口惯性      B.环境改善

C.区划调整      D.经济发展

黄河支流汾河下游临汾盆地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是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下图为2000-2018年中不同季节该地区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埋深是指地下水水面到地表的垂直距离)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图片

6.2000-2018年间,该区域

A.春夏地下水位逐渐升高      

B.秋冬地下水埋深变化比春夏大

C.地下水漏斗区范围缩小      

D.地下水位整体以下降为主

7.2000-2010年,造成该区域春季地下水埋深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蒸发量大      B.降水量大

C.下渗量大      D.农业灌溉

    钙质软泥是海洋生物死亡后,大量微小贝壳在洋底积聚形成的碳酸钙含量较高的深海生物沉积物(下图)。碳酸钙的溶解与海水深度、温度有关。在温暖的浅海区,碳酸钙不易发生溶解。据此完成8-10题。

图片

8.大西洋钙质软泥高含量区主要分布在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岭        D.海沟

9.钙质软泥高含量区的洋底

A.岩石年龄较新      

B.岩石年龄较老

C.多为花岗岩        

D.多为沉积岩

10.北极附近海区钙质软泥较少,主要是因为

A.海水较浅      B.生物量少

C.水温较高      D.风力较大

大气中0℃层高度是表征高空大气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高度决定了空中水汽相变发生的高度,夏季0℃层高度可影响地表冰冻圈的消融状态。下图为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等值线高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1-12题。

 

图片

1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相同海拔高度夏季冰川消融速度最快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2.影响甲处0℃层高度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植被

红海是世界上温度最高的海洋,8月份表层水温可达27℃-32℃,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深水,也可达约21℃,是世界上三大潜水圣地之一。红海与亚丁湾之间通过狭窄的曼德海峡相连,海峡中海水运动方向季节差异大。下图示意红海及附近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3.红海深海盆中,水温高达60℃,主要因为

A.纬度较低     B.岩浆活动     

C.副高控制     D.海区封闭

14.8月份,曼德海峡中M处表层海水的流向是

A.向东南流     B.向西北流     

C.向西南流     D.向东北流

15.与红海南部潜水区相比,北部潜水区

A.盐度较低     B.风浪较小     

C.温度较高     D.生物量大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是陆地碳向海洋和大气传输的重要通道。河流水体中碳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有机碳(DOC)和无机碳(DIC)。河流输送的有机碳的来源包括植物、河流藻类、土壤有机物以及风化过程释放的古老有机质等。无机碳来源包括岩石(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有机质的降解、河水与大气的交换以及地下水的影响等。河流流经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表环境、植被覆盖以及人类活动情况不同,其输送的陆源碳的来源和含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下图示意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各站位DIC和DOC浓度分布。

图片

(1)与长江、黄河和珠江相比,说明黑龙江陆源碳浓度的特点。(4分)

 

(2)分析黑龙江中DOC参与碳循环的过程。(6分)

 

 

(3)为减少黑龙江中DOC的含量,请你从农业生产活动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4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是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全球新冠疫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更是加速了送餐机器人、无人运输车、云办公等智能硬软件设施在城市人居环境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对城市空间结构、生产组织、交通出行、居民生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网络化转型、形态虚拟化延展、功能区复合化演变、载体智能化升级等,进而驱动城市空间演变(左图)。右图为人工智能对城市交通空间的影响,其中甲、乙、丙代表城市交通空间类型。

图片
图片

 

(1)概括人工智能对城市交通空间产生影响。(6分)

 

(2)推测人工智能时代城市用地布局的变化趋势。(6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2022年11月15日9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风向、风速(箭头越长风速越大)。

图片

(1)绘制AB沿线气压垂直剖面示意图。(3分)

图片

(2)判断英国西部沿海地区锋面系统,并说明理由。(6分)

 

 

(3)指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降水概率最大的地区,并分析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长期以来,河南用占全国6.2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0.3%的粮食,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但是早涝、风沙、盐碱等制约了河南农业的高产稳产。近年来,随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持续保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成为粮食生产安全的重中之重。下图为2020年河南省耕地分布状况简图。

图片

(1)分析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发展利用压力大的原因。(4分)

 

 

(2)指出图中A、B、C三地土壤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并分析其成因。(6分)

 

 

 

(3)针对当地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从水循环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整治措施。(6分)

1-5 CDBDC 6-10DDCAB 11-15ACBAB

16.(1)黑龙江有机碳浓度高于长江、黄河和珠江,无机碳低于长江、黄河和珠江;(2分)黑龙江有机碳和无机碳浓度差异比长江、黄河和珠江小。(2分)

(2)江水中的碳经过分解、释放到大气中;(2分)陆地植被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2分)植物残体积累,形成土壤有机碳,并在流水的冲刷作用下,汇入河流。(2分)

(3)构建农田防护林,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减轻水土流失(减少土壤有机质进入河流);加强秸秆的回收利用,减少进入河流的农业废弃物(植物及其残体);减少农业退水的排放,控制养殖规模,减少进入河流的营养物质,避免藻类过度繁殖。(4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

17.(1)重塑道路空间;(2分)释放停车空间(减少停车用地);(2分)活化街道空间。(2分)

(2)工业用地更分散,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与公共服务用地更混合;(2分)传统商业、仓储用地减少;(2分)道路交通空间增加。(2分)

18.

(1)

图片

评分标准:中间低两侧高1分,A侧斜率小B侧斜率大1分,低压中心靠近B侧1分。(3分)

(2)暖锋(2分)    图中AB附近气流呈逆时针辐合,是低压中心;英国西部风向出现明显的切变(风向变化明显),说明该地有锋面;且该地位于低压中心东侧(该锋面是由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运动/锋面向东北方向运动),为暖锋。(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3)乙(2分)   乙地在锋面附近冷气团一侧(暖锋的锋前),是雨区。(2分)

19.

(1)经济发展迅速,非农用地需求量大;开发历史悠久,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中低产田较多,耕地质量下降。(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2)A(2分)    原因:靠近黄河两岸地下水埋藏浅;(2分)引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易随蒸发积累到地表。(2分)

(3)覆盖地膜或秸秆减少水分蒸发;(2分)通过井排或挖排水渠降低地下水水位;(2分)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减少地表水下渗,避免地下水位上升。(2分)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检测地理试题
  • 上一篇:广东省深圳实验、湛江一中、珠海一
  • 下一篇: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诊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