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诊断地理试题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4-0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共45分)。

9月15日15时,济南(36°40′N,117°02′E)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拍摄了某瀑布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 推测拍摄者面向(   )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2. 此时(   )

A. 地球逐渐靠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

B. 纽约(40°43′N,74°W)地物日影朝向东北

C. 赤道上昼半球范围是15°W向东至165°E

D. 全球与济南处于同一日期范围小于1/2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9月15日15时拍摄了瀑布的照片”可知,此时太阳应为南偏西,太阳在瀑布上方,拍摄者面向瀑布拍摄,应面向西南,D对,ABC错。故选D。

【2题详解】

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间大约是7月初。拍摄时间为9月15日15时,此时地球地球逐渐远离公转轨道的远日点,A错误。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当北京时间(120°E)15:00,美国纽约(74°W)地方时约为2:04,为夜间,没有太阳,没有地物日影,B错误。此时,0时所在经度为105°W,位于西七区,与济南处于同一日期范围从西七区向东到东十二区,大于1/2,D错误。赤道上始终6:00日出,18:00日落,此时15°W地方时6:00,165°E地方时18:00,赤道上昼半球范围是15°W向东至165°E,C正确。故选C。

【点睛】地球公转规律:(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它的一个焦点上。(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1月位于近日点,速度快;7月位于远日点,速度慢。

地质工作者对某一河流断面展开科学考察,并推测绘制出该断面河流平均水位及河床地层表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甲、乙、丙为三个连续地层的表面高度。图示年代期间,该处气候保持相对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 该河流断面水位高度保持稳定的原因是(   )

A. 流水侧蚀作用强 

B. 流水下蚀作用强

C. 地壳抬升运动慢 

D. 间歇性断裂下陷

4. 该断面上,乙地层比甲地层(   )

A. 形成早,厚度小 

B. 形成早,厚度大

C. 形成晚,厚度小 

D. 形成晚,厚度大

5. 现阶段,该断面的地貌是(   )

A. 峡谷 B. 冲积扇 C. 槽形谷 D. 河漫滩平原

【答案】3. B    4. B    5. A

【解析】

【3题详解】

据图可知,地层的海拔不断抬升,说明地壳在抬升,河流断面水位高度保持稳定,说明流水在下蚀,并且下蚀的速度与地壳抬升速度相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沉积岩层中,下面的沉积层形成的早,上面的形成的晚。该断面上,甲地层在乙地层上面,因而甲地层较乙地层形成更晚,因此乙地层比甲地层形成早;图中虚线都代表岩层上表面的高度,因此相邻两条虚线之间的宽度,即可视为对应岩层的厚度;读图可知,乙岩层的厚度比甲岩层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还处于不断上升中,所以判断当前该断面岩层持续上升,当地河流下切侵蚀为主,因此地貌类型是峡谷,A正确;河漫滩和冲积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BD错误;流水地貌中的槽形谷宽而浅,该处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慢,下蚀减弱而侧蚀加强,形成槽形谷,C错误。故选A。

【点睛】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下潜寒流是指海洋表层的冷水在外力作用下向海洋底部垂直流动,它是形成深海洋流的重要动力。通过下潜寒流,表层的氧气传输到深层海域,深层海水中的微生物靠这些氧气把从海洋表层沉落下来的有机物分解成氮和磷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再随深层海水上升到海洋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来源。在过去50年间,日本海北部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5~3℃,下潜寒流也受到气候变暖影响。下图为日本海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6. 日本海的下潜寒流形成在冬季,主要分布在(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气温升高会导致日本海下潜寒流(   )

A. 下潜速度加快 

B. 下潜深度变浅 

C. 下潜流量增大 

D. 下潜方向偏南

8. 推测未来该海域浮游生物数量(   )

A. 增多         B. 不变 

C. 减少         D. 不可预测

【答案】6. D    7. B    8.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下潜寒流是指海洋表层的冷水在外力作用下向海洋底部垂直流动”,在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表层海水在西北季风的吹拂作用下,冷海水在④处堆积然后垂直下潜形成下潜寒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下潜寒流是指海洋表层的冷水在外力作用下向海洋底部垂直流动,气温升高,南北温差变小,气压差变小,会导致西北季风减弱,导致日本海下潜寒流下潜的速度减慢,下潜深度变浅,下潜流量减小,AC错误,B正确;越往北,气温低,温差大,故下潜方向偏北,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由材料“通过下潜寒流,表层的氧气传输到深层海域,深层海水中的微生物靠这些氧气把从海洋表层沉落下来的有机物分解成氮和磷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再随深层海水上升到海洋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来源”可知,未来的气温上升,下潜寒流减弱,下潜深度减弱,深层的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减少,表层的浮游生物的营养来源减少,浮游生物数量减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日本暖流是太平洋北赤道暖流的一个分支,它向东北流动,在日本群岛以东与北太平洋暖流相遇,然后向东北流动,与千岛寒流汇合。日本暖流的水温比同纬度的太平洋水温低,这是因为它从低纬流向高纬,在流动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侧柏易发芽、侧根多,耐干旱、耐瘠薄。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劣,侧柏是当地主要的造林树种。某研学小组选取当地海拔与坡度相近的四地进行研究,制作了四地侧柏林冠层结构的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9. 据表可知(   )

A. 枯落物厚度与植被郁闭度呈负相关 

B. 枯落物厚度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

C. 人工林综合效益最低的是①地 

D. 人工林综合效益最低的是③地

10. 为充分发挥人工林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提升林地综合效益,该地应(   )

A. 及时抚育间伐     B. 引进优势树种 

C. 适时引水灌溉     D. 提高林木密度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表格信息可以判断,与枯落物厚度呈正相关的是植被郁闭度,A错误;种植密度变化与枯落物厚度变化不完全一致,没有明显相关性,B错误;对比表格数据可知,①地人工林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最小,且种植密度是其他地区约2~4倍,但郁闭度和其他地区比无明显优势,说明①地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最低,C对,D错。故选C。

【10题详解】

人工林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与林木密度并没有明确的正相关,提升林木密度对发挥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作用不大,D错误;及时抚育间伐既能保持林木的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功能,还可以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林地质量效益发挥最好,A正确;结合材料可知,侧柏耐干旱,当地为太行山南麓,温带季风气候,不需引水灌溉,C错误;引进优势树种容易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原有生态环境,B错误。故选A。

【点睛】植被的作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防风消浪,减少噪音,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植被覆盖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嘉绒藏人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中,为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在河谷、半山、高山地带发展立体布局的农牧业生产,至今仍保持着半农半牧的农业生产模式。早期果蔬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以自给自足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在半山台地上种植果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远销成都等地。左图示意嘉绒藏人分布,右图示意高山峡谷地带农牧业立体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1. 嘉绒藏人多聚居在半山地带,原因不包括(   )

A. 台地地形平坦开阔 

B. 半山腰处降水丰富

C. 土壤肥沃适合农耕 

D. 不受洪涝灾害侵扰

12. 该地农牧业立体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光照 

C. 水源         D. 土壤

13. 该地区农业保持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   )

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

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③增强了市场适应性

④对山地生态环境破坏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1. A    12. A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半山地带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侵扰,且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半山腰海拔不是很高,温度适宜,降水较为充沛,且土壤较为肥沃,适宜农耕和居住,BCD不符合题意;半山地带坡度较陡,不平坦,A符合题意。故选A。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嘉绒藏人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中,在河谷、半山、高山地带立体布局农牧业生产,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以山地为主,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适宜半农半牧,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条件,半农半牧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安排农牧业生产,市场适应性强,半农半牧方式因地制宜,对山地生态环境破坏小,①③④正确;半农半牧并没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排除②。故选C。

【点睛】农业区位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一般选择在气候适宜,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源较为充足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交通条件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区位因素发生明显变化。

“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舒适型移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 自然环境的差异 

B. 区域就业机会的差异

C. 区域间联系便利紧密 

D.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15. “舒适型移民”对迁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 增加就业难度 

B. 促进服务业发展 

C. 大力开发资源 

D. 降低环境承载力

【答案】14 D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知,“舒适型移民”是人们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摆脱喧嚣浮躁,寻求慢节奏健康生活,故其产生的主要条件是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D正确;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区域文化习俗等有关,与自然环境差异关系较小,A错误;“舒适型移民”主要是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获得就业机会,B错误;区域间联系便利紧密是“舒适型移民”的必要基础设施条件,但之所以形成“舒适型移民”主要在于经济发达、人们经济收入提高、思想观念转变等,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舒适型移民”主要是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获得就业机会、开发资源,AC错误;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舒适型移民”对环境承载力影响小,D错误;“舒适型移民”可增加迁入地的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发展,B正确。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可加强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但年轻人的迁出会导致迁出地的劳动力减少,老龄化水平提高。人口迁移可为迁入地提供廉价的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有利于迁入地自然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发展等;但会给迁入地带来较大的社会环境压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翻身水渠位于福建平潭岛湖南村,1974年奠基。水渠形似桥梁,依地势而建,以当地盛产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宽1米,现存长度100米,大石拱底部距地最高6.5米(见图1)。早期平潭田地多,农作物灌溉却是一个大难题。水渠的建成,为当时的农业增收做出了极大贡献。翻身水渠连接三十六脚湖,跨越两个自然村(见图2),完全由人工修建。2020年12月,翻身水渠被评为平潭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拟推荐点。

 

图片
图片

 

(1)根据翻身水渠的形态特点,推测平潭岛的气候与地形特征。

(2)与传统的地面水渠相比,说明翻身水渠的优势。

(3)推测翻身水渠主要在哪个季节发挥重要作用,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水渠多孔洞,可减小风阻,说明平潭岛风力强劲;水渠窄,宽度小,可减小水面蒸发,推测平潭岛蒸发强;水渠凌空而建,可减小地表起伏影响,说明平潭岛地势有起伏。    

(2)占地面积小,减少占用耕地、建设用地;受地势起伏的影响小,水渠可自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水质较好。    

(3)夏季。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台湾山脉雨影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少;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季,需水量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翻身水渠为背景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水渠形似桥梁,依地势而建,读图可知,水渠多孔洞,可减小风阻,以当地盛产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花岗岩坚硬,不易被风侵蚀,说明平潭岛风力强劲;宽1米,现存长度100米,水渠窄,宽度小,可减小水面蒸发,推测平潭岛蒸发强;大石拱底部距地最高6.5米,水渠凌空而建,可减小地表起伏的影响,说明平潭岛地势有起伏。

【小问2详解】

翻身水渠宽1米,占地面积小,减少占用耕地、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翻身水渠连接三十六脚湖,受地势起伏的影响小,水渠可自流,工程量小;读图1b可知,翻身渠较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水质较好。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早期平潭田地多,农作物灌溉却是一个大难题。水渠的建成,为当时的农业增收做出了极大贡献,福建所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福建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台湾山脉雨影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少;而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季,需水量大,需要大量灌溉水源,故翻身水渠主要在夏季发挥重要作用。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大爆发形成的高山冷水湖泊,周围山峰环绕,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天池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其湖水由自然降水和地下泉水汇聚而成,水量常年保持稳定。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7℃~3℃,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湖水纯净,冰封期长达6个月以上。虹鳟鱼是长白山天池目前被发现的唯一冷水鱼,其体型较小,数量稀少。下图示意我国长白山及天池地理位置。

 

图片

(1)从地质地形角度,分析长白山天池鱼类稀少的原因。

(2)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长白山火山口从岩浆冷凝积水至湖面水位稳定期间的湖水变化特征。

【答案】(1) 地质:天池所在地为休眠火山口,距最近一次火山喷发时间较短,湖泊形成的年代较晚;地形火山口环境封闭,外联通道单一,且与周边水域高差大,天然鱼类难以洄游进入天池。    

(2) 降水量在湖泊形成初期大于蒸发量,湖水水量增加;使湖水水位逐渐上升,湖面变大,湖水蒸发量增加;当湖水超过缺口后形成径流流出,此时降水量+地下径流输入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即湖泊流出量)+地下径流输出量,所以湖面保持稳定,湖水水量保持稳定。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白山天池为材料,涉及陆地水体补给关系以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我国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大爆发形成的高山冷水湖泊”可知,长白山天池为火山口湖,从地质角度看:是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长白山为休眠火山,距离最近一次喷发时间较短,湖泊形成的时间较晚、年代较近;根据材料信息“周围山峰环绕,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从地形角度看:天池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可知,长白山天池环境较为封闭,与周围水体的间隔较大,外泄通道单一,不利于与周围水域的物种交换;天池与外泄通道之间落差较大,不利于鱼类的洄游。

【小问2详解】

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主要考虑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在一定时期内,降水量基本不变化。在湖泊形成初期,湖泊面积较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之后湖泊水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扩大,蒸发量也会增大;当湖水水位超出山体缺口之后,湖泊水随缺口溢出,形成地表径流,此时湖泊的补给(降水量+地下径流补给)等于湖泊的损失(蒸发量+地表径流量(即湖泊流出量)+地下径流输出),此时湖面保持稳定,湖水水量保持稳定。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约在55万年前,乌鲁木齐河自南山出山口向下游发育了一个面积约180km2的冲积扇F1后随着南山抬升,冲积扇F1扇缘部位发育了萨尔乔克背斜,并形成了第二期冲积扇F2。研究表明,山地抬升对河流输送的碎屑物产生较大影响,实地考察发现,冲积扇F1,沉积物呈现下细上粗的格局,且储集有丰富的地下水;在萨尔乔克背斜处,乌鲁木齐河河岸两侧有超过300m厚的地层剖面出露。左图示意乌鲁木齐河山前地形特征,右图示意自南山向东北A—A’地质剖面。

 

图片
图片

(1)指出在南山隆升的影响下,乌鲁木齐河向下游输送碎屑物总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萨尔乔克段河厚出露厚度较大地层剖面的形成过程。

【答案】(1)总量变多。原因:南山隆升,地势增高,物理风化增强,碎屑物产率增加;地势高差增大,河流搬运、侵蚀动力增强,河流输送的沉积物总量增多。         

(2)早期乌鲁木齐河在南山山前形成厚度较大冲积扇沉积;后萨尔乔克河段地层受挤压形成背斜隆起,岩层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裂隙发育;随着南山抬升,乌鲁木齐河强烈切割原有的沉积岩层,两侧河岸出露,形成天然地层剖面。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乌鲁木齐河萨尔乔克段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过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乌鲁木齐河向下游输送碎屑物总量的变化情况与碎屑物的来源和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密切相关。南山隆升,地势增高,昼夜温差增加,物理风化增强,碎屑物产率增加,为向下游输送碎屑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南山隆升,地势增高,河流上下游地势高差增大,河流搬运、侵蚀动力增强,可以携带更多的碎屑物,河流输送的沉积物总量增多。

【小问2详解】

早期乌鲁木齐河自南山出山口向下游发育了一个面积约180km²的冲积扇F₁;后随着南山抬升,冲积扇F₁扇缘部位发育了萨尔乔克背斜,这说明萨尔乔克河段地层受挤压形成背斜隆起,岩层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裂隙发育;由于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影响易破碎,容易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随着南山抬升,乌鲁木齐河强烈切割原有的沉积岩层,两侧河岸出露,形成天然地层剖面。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大西洋涛动,指北大西洋上两个常年活动的气压中心(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冰岛低压与亚速尔高压之间气压差变大时,以及二者气压相差较小时,都会对欧洲、亚洲及北美洲第地区的气候带来影响。

材料二  下图为北大西洋轮廓图。

图片

(1)分析亚速尔高压的形成原因。

(2)推测北大西洋涛动加强时,甲地冬季气候的变化及理由。

(3)指出当北大西洋涛动减弱时,乙地冬季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原因。

【答案】(1)赤道上空气流向北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30°N上空形成西风并且堆积,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形成高 压(动力原因);夏季受海水影响,亚速尔群岛增温慢,气温低,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切断了 30°N 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使副热带高压保留在海洋上。    

(2)气候变化:降水增加,气温升高。理由:北大西洋涛动加强,南北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西风风速增强,西风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增加;北大西洋暖流增强,对欧洲西部的增温增湿作用增强。    

(3)寒潮、暴风雪、冰冻等天气。原因:北大西洋涛动减弱时,极地冷气流活动增强,乙地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冷空气可以迅速南下,形成寒潮、暴风雪、冰冻天气。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北大西洋涛动和北大西洋轮廓图为材料,涉及气压、气候、灾害性天气等相关知识,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亚速尔高压形成于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附近,是由来自赤道地区北上向右偏转的高空气流和来自副极地地区高空南下的气流汇聚在副热带地区,并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而形成高压带。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夏季受海水影响,亚速尔群岛增温慢,气温较低,陆地气温较高,陆地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 30°N 附近的副热带高压,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在大西洋形成亚速尔高压。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甲地为欧洲西部,其气候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如果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南北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欧洲西部在冬季受到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进一步增强,西风向欧洲西部输送的水汽和北大西洋暖流输送的热量变得更多,将造成欧洲西部冬季变得更加温暖潮湿。因此气候变化是:降水增加,气温升高。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乙地属于美国,北大西洋涛动减弱时,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之间气压差变小,墨西哥湾暖流减弱,北上暖气团减弱,极地冷气流活动增强;加之美国地势为东西高,中间低,乙地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地区,有利于冷空气迅速南下,易出现寒潮、暴风雪、冰冻等天气。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诊断地理试题
  • 上一篇:济南市2024届1月高三期末检测地理
  • 下一篇:南京、镇江七校2024届高三年级12月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