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4年邵阳市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2)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4-05-08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斯海尔德河地处西欧,全长435千米,河口段受潮流影响较大,为此荷兰政府修建了流域内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建设难度最大的东斯海尔德河水道闸坝。斯海尔德河口段易形成絮凝带,絮凝带浑浊程度较高,且位置稳定。左图示意斯海尔德河口段、右图示意絮凝带的水体结构。

(1)分析修建东斯海尔德水道闸坝的主要目的。
(2)描述斯海尔德河口絮凝的形成过程。
(3)简述河口絮凝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答案】(1)斯海尔德河流程较短,汇水量较小,河口呈喇叭状,向外开敞,且西风与涨潮流方向一致,河口段受潮流影响较大;修建闸坝,可阻挡风暴潮和咸潮,改善东斯海尔德河河口的海洋生态。
  (2)斯海尔德河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因流速减慢,河水中的泥沙相互碰撞吸附;咸淡交汇,随着潮汐的涨落,悬浮在水中的泥沙颗粒上下运动,相互碰撞吸附;泥沙颗粒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更大的聚集体;聚集在一起的泥沙颗粒逐渐沉降到河床或海底。
  (3)絮凝形成的沉积物能吸附水中的有机质和养分,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大颗粒沉积物阻碍海洋光照,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泥沙颗粒会富集一些化学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解析】本题以“斯海尔德河絮凝带的水体结构”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工程建设、絮凝带的形成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修建水闸主要是减少海水对河流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斯海尔德河流程较短,汇水量较小,河口呈喇叭状,向外开敞,这些特点会使其河口段受到较大的潮流影响。流程短、汇水量小意味着河流的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河口呈喇叭状、向外开敞的形态使得海洋潮汐能够深入河流内部,加上西风与涨潮流方向一致,进一步加剧了河口段的潮流影响。而闸坝的建设可以阻止风暴潮和咸潮的入侵,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海水倒灌等灾害,可以改善东斯海尔德河河口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水质,有利于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种群。
  【小问2详解】依据图文材料可知,当河流进入河口区域时,由于水流速度逐渐减缓,原本悬浮在水中的泥沙颗粒开始相互碰撞并吸附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较大的颗粒团,这个过程类似于自然界中的物质聚合现象;入海淡水与海洋咸水交汇,随着潮汐的涨落,悬浮在水中的泥沙颗粒上下运动,海水中的电解质会与这些泥沙颗粒发生化学反应,进一步促进了颗粒的凝聚,相互碰撞吸附间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凝胶体;与此同时,这些凝胶体还会在泥沙颗粒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体积更大和结构更为紧密的聚集体;最终,聚集在一起的泥沙颗粒受本身重力的缘故,逐渐沉降到河床或海底,形成絮凝带。
  【小问3详解】絮凝带的形成可以影响水质、海洋生物及河口生态环境。从材料“斯海尔德河口段易形成絮凝带,絮凝带浑浊程度较高,且位置稳定”中推知,絮凝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养分,这些营养物质被吸附在絮凝形成的沉积物中,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对于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大颗粒沉积物会阻碍海洋光照,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许多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和珊瑚礁,依赖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光照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衍;此外,泥沙颗粒会富集一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物质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当海洋生物摄取这些被污染的颗粒时,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紧邻成都平原,以高原和高山为主,该州西北部若尔盖县以典型丘状高原为主,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该州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人、草、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未得到彻底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缺乏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且主要集中在以牦牛、藏系绵羊等畜产品的粗加工上,没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1)描述阿坝州5个典型牧业县放牧家畜牦牛和绵羊的总存栏数的整体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阿坝州应如何改良现有本地品种,提高生产能力
  【答案】(1)特点:分布不均,北多南少,若尔盖县存栏数最多。原因: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西北地势对来自海洋的暖湿水汽抬升作用强,降水偏多;西北部地势高,气温较低,适宜畜牧业发展;北部若尔盖县以高原地形为主,地形单一,草场广布。
  
(2)改良牲畜品种;改良牧草品种,培育和栽培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因地制宜引进优质牲畜和优质牧草。
  【解析】本题以“阿坝州地”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畜牧业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依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在阿坝州的5个典型牧业县中,牦牛和绵羊的总存栏数整体分布不均,呈现出北部地区较多,南部地区较少的特点,其中若尔盖县地区的存栏数最多。原因:这主要是因为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其西北部地势较高,对来自海洋的暖湿水汽抬升作用较强,导致该地区的降水偏多,气候相对湿润,有利于自然牧草的生长;阿坝州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纬度低,气温高,但其西北部地区地势较高,气温较本区域其他地方低,适宜畜牧业发展;西北部若尔盖县以典型丘状高原为主,地形单一,适合大面积草场的生长,自然草场面积广布,所以这里的牦牛和绵羊的存栏数相对较多。
  【小问2详解】依据所学知识,阿坝州可以从改良牲畜品种、改良牧草品种等方面因地制宜的改进现有本地品种,从而提高生产能力。改良牲畜品种:阿坝州可以通过引入其他地区的优良品种,提高本地品种的生产性能。改良牧草品种:阿坝州可以通过培育和栽培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提高草原的生产力,从而增加牲畜的饲草供应;因地制宜引进优质牲畜和优质牧草:阿坝州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饲养环境,选择最适应的优质牲畜和牧草品种,再通过引进先进的饲养技术、种植和管理经验,选择最适应的品种和牧草用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饲养成本。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引黄灌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灌排体系较为完善,现存的古渠仍有14条,总长度1292公里,灌溉粮田828万亩,维系整个西部粮食安全。近年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出现了系列问题,在水—粮纽带关系的角度下处于基本安全到极不安全之间。

(1)简述影响宁夏水资源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
(2)分析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请为促进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出对策。
  【答案】(1)年降水量、径流量等水资源供给量;农业生产用水量;城镇生产生活用水量。
  
(2)灌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水资源盐碱化现象严重;灌溉面积增加,单位面积灌水量逐年下降;供水管网不完善线路长调蓄能力不足;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的良性运行率低;地下水超采。
  
(3)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建立区域水资源监测体系;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开展灌排系统管理;提高排污、治污技术,提高污水利用效率。
  【解析】本题以宁夏引黄灌区为背景资料,涉及水资源安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宁夏地区地处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附近,区域内的水资源的收入主要来自年内降水、河流的径流等;水资源的消耗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用水和城镇生产生活用水。
  【小问2详解】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灌区为宁夏平原和银川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春秋季气温较高,蒸发返盐,盐碱化现象严重;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单位面积灌水量逐年下降;供水管网不完善,供水线路长,浪费严重,调蓄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低,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的良性运行率低;地下水过度开采。
  【小问3详解】从开源和节流两大角度分析。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精准灌溉:喷灌、滴灌);建立区域水资源监测体系,联网化管理;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水体脱盐技术;开展灌排系统管理,将多余的灌溉用水及时排出;提高排污、治污技术,提高污水利用效率,达到循环用水的效果。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2月,世界首条以中国为主投资、由中国主导修建的中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该铁路被中老两国称为“一条合作发展的友谊之路”。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线路全长414公里(老挝磨丁—万象),而桥梁长度近62公里,隧道长度近198公里,桥隧比62.7%。其中,我国中交二航局参建的中老铁路西双版纳隧道全长10.7公里,最大埋深620米,最小埋深20米,随着隧道不断开挖,高温、高湿的情况不断加剧,洞内作业温度一度高达40℃。中老铁路为电气化客货混运铁路,设计时速160公里,项目总投资由中国出资70%,老挝出资30%的7:3股比合资进行建设。该跨国铁路的建成,使老挝由“陆锁国”成为“陆联国”。

(1)分析西双版纳隧道在施工中出现高温、高湿环境的原因。
(2)简述中老铁路设计为电气化客货混运铁路而不采用高铁的理由。
(3)说明中老铁路的运营对中老边境的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隧道长度大埋藏深,通风条件差;隧道施工作业释放的热量;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形成高温环境。降水丰富,石灰岩广布,多裂隙,隧道内地下水渗出多,加上洞内温度高,水汽蒸发量大,形成高湿环境。
  
(2)老挝境内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山高林密,河流众多,修建高铁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资金不足,财力有限;老挝人口较少,对高铁客运需求量小;老挝是内陆国,与国外经济往来最适合采用铁路运输,所以中老铁路采用电气化客货混运铁路。
  
(3)改变了老挝的交通运输格局,使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促进了两国大宗商品的贸易,扩大了经济合作区的贸易量及贸易种类;提高了经济合作区的服务范围;中老铁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提高了经济合作区的物资周转率,提高了经济合作区的经济效益。
  【解析】本题以“中老铁路”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施工条件、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从材料“中老铁路西双版纳隧道全长10.7公里,最大埋深620米,最小埋深20米”可以看出西双版纳隧道长度大,埋藏较深,通风条件差,空气流通困难,难以与外部环境进行热量交换,导致热量容易在隧道内部积聚,从而形成高温环境;隧道施工作业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转、爆破作业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在隧道内部难以散发出去,使得隧道内的温度进一步升高;西双版纳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这也会对隧道内形成高温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加之当地石灰岩广布,多裂隙,雨水沿裂隙下渗多,使得隧道内地下渗水多,再加上高温,水汽蒸发量大,使得隧道内湿度极高。
  【小问2详解】中老铁路设计为电气化客货混运铁路而不采用高铁主要是考虑老挝的地质地貌、技术、经济和运输需求等因素,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首先,老挝境内山高林密,河流众多,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修建高铁要比电气化客货混运铁路难度大很多;其次,高铁的修建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巨额投资,而老挝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资金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老挝作为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难以承担高铁的高额投资和后期运营维护费用;老挝人口较少,对高铁客运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投资高铁的经济效益不高;最后,老挝作为内陆国,与国外经济往来最适合采用铁路运输。因此中老铁路采用电气化客货混运铁路更为合适。
  【小问3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及图中给出的信息对中老铁路的运营进行分析可知:中老铁路的运营改变了老挝的交通运输格局,使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促进了两国大宗商品的贸易,扩大了经济合作区的贸易量及贸易种类,增强了区域内的经济活力;中老铁路的开通提高了经济合作区的服务范围,加强了两地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中老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中老铁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提高了经济合作区的物资周转率,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提高了经济合作区的经济效益;中老铁路的运营推动了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了区域内交通、物流、通信等方面的水平,为经济合作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中老铁路的运营提升了经济合作区的吸引力,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联考地理试题
  • 上一篇:2024届汕头市二模地理试题答案解析
  • 下一篇:2024届绵阳南山中学三诊热身考试文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