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C 2.A
【1题解析】形成雾凇的较苛刻,需要低温和充足的水汽;雾凇见光容易融化,因此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清晨,此时气温较低,水汽凝结较为明显,光照弱。冬季太阳日出东南,根据游客影子方向可判断游客朝向偏东,C正确。
【2题解析】哈尔滨位于东半球,排除B,D;根据1题解析可知,此时为白昼;由于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A选项由夜晚进入白昼,A正确;C选项由白昼进入夜晚,C错误,故选A。
【答案】3.D 4.B
【3题解析】谚语一般说的是农历。农历五月,北方的冷空气虽然减弱但是仍控制影响一些地区,而此时源源不断的南风吹来,南风携带暖湿空气,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形成大面积降雨,所以这个季节在长江流域总是会发生长时间的“梅雨”天气,D正确。
【4题解析】农历6月,雨带北移,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B选项高压脊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B正确。
【答案】5.C 6.A 7.B
【5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冰间湖通常出现在海冰厚度较厚的浮冰区、并与离岸风密切相关,当地盛行东北风,③地东北风为离岸风,最可能形成持久性冰间湖,C正确。
【6题解析】冰间湖内海冰的隔绝和反射率作用较弱,冰间湖水汽和热量向大气散失强烈,增加了海气热量交换,大气受冰间湖散失热量的影响而出现变暖升温,会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冰间湖周期性发展和消失,引发冰间湖水面大气运动不稳定。因此,冰间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A正确。冰间湖对高低纬洋流循环的影响并不明显。洋流循环主要由地球自转、地形、海水温度和盐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冰间湖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现象,B排除;冰间湖的存在与北极航道的宽度没有直接联系。北极航道的宽度主要受到海冰厚度、洋流、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C排除;冰间湖可能对某些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冰间湖研究的主要方向,冰间湖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其对气候、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D排除,故选A。
【7题解析】太阳辐射量本身不会变化,影响的是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表的能量;海面散逸热量,会使水温降低,而与太阳辐射量多少无关,A排除;冰间湖扩张,开湖水面增加,海水蒸发量增加,潜热输送增多,使更多水热进入大气层,大气受冰间湖散失热量的影响而出现变暖升温,导致冰间湖进一步扩张,B正确;冰层减少,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一定程度上能使水温升高,但当地洋流为寒流降温,C错误;水汽凝结放热,D错误;故选B。
【答案】8.C 9.C 10.D
【8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鸳鸯泉的补给源头均为年里村落水洞补给的外源水,且两地距离很近,矿物质成分差异小,其泉水成分近似,不是影响鸳鸯泉水色差异的因素,C正确。
【9题解析】鸳鸯泉位于广西省,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多地形雨,气候湿润,降水丰富,①正确;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判断鸳鸯泉地处向斜,容易汇水,③正确,断裂发育,不易存水;地层新老与含水多少无关,②④排除,故选C。
【10题解析】当地首先受堆积作用形成岩层;后受挤压作用,岩层变形形成褶皱;岩层断裂导致地壳抬升,受降水影响,岩层垂直裂隙经水溶蚀扩大,后塌陷形成落水洞,D正确。
【答案】11.C 12.A
【11题解析】一般来说,胸径越小,树龄越小,0-7.5cm胸径山胡椒数量最多,不是衰退种群,A错误;糙叶树0-7.5cm胸径数量小于7.5-22.5cm胸径数量,因此不是进展种群,B错误;材料“形成典型北亚热带森林”说明种群适应性强,进一步向阔叶林演替,C正确。
【12题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山胡椒和朴树集聚于0-22.5cm胸径,可能是因为其胸径较小,种子传播扩散有限,集群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宜的环境,①②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是否是外来树种,③排除;游客众多,人类干扰强不利于其集聚生长,④排除,故选A。
【答案】13.C 14.B 15.C
【13题解析】读图可知,长三角城市群省际之间流动人口所占比例提升最显著,A错误;长三角城市群2000年流入人口中来自省外的占比少于50%,B错误;珠三角城市群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一直最高,即远距离流动人口占比最高,C正确。
【14题解析】根据图示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0年长三角省内县际的人口流动规模小幅扩大,A错误;沿海城市群流入人口平均流动范围大于内陆城市群,B正确;五大城市群人口流动呈现从县内向省际扩散的趋势,C错误;图中所示主要城市群的流入人口流动距离均增加,D错误,故选B。
【15题解析】根据图示可知,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人口流动以县内为主,A错误;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省内县际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判断中西部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对回流人口吸引力增强,B错误;珠三角、长三角的省际人口流入占比均增大,依然会持续吸引较大规模流入人口,C正确;珠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占比基本不变,D错误,故选C。
【答案】16.B 17.A 18.C
【16题解析】根据图示可知,Ⅰ阶段港口分散,联系主轴少,融合度不高,A错误;Ⅱ阶段航运网络初具规模,B正确;Ⅲ阶段港口影响力继续升高,C错误;Ⅳ阶段港口呈近距离集群,D错误,故选B。
【17题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后期釜山出现并取代横滨,与周边港口的联系主轴增加,为跃升型港口;上海初期发展较平稳,后期港口开始集聚,与其他港口的联系主轴增加,为跃升型港口,故选A。
【18题解析】海陆区位的先天优势影响并没有减小,新加坡、上海的港口影响力依然很高,A排除;各港口的竞争并不会阻碍港口航线的连通,B错误;材料可知,Ⅳ阶段深圳的航运网络出现;上海、深圳的航运网络渐完善,这三个城市经济发达,市场活跃,航运市场广阔,因此现代航运网络受航运市场行为影响大,C正确;技术革新使全球航线分布更趋向集中,D错误,故选C。
【答案】19.D 20.D 21.C
【19题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我国主要资源型城市地域分布南方地区少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少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多于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少于中部地区,ABC错误,D正确。
西部地区不是西北地区,西部地区包括西北、西南和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很大。
【20题解析】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低与采掘从业人员占比关联较小,D正确。
【21题解析】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C正确。鼓励人口外迁,不利于城市发展,A错误;加强城市规划,打造特大城市不是资源型城市的有效转型方式,B错误;关停传统工业,不利于经济发展,D错误,故选C。
【答案】22.D 23.B
【22题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广东省碳排放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均较少,主要表现为中间多四周少,D正确。
【23题解析】传统产业的碳排放量高。根据图示可知,2009年以后,粤西的碳排放总量增长速率最快,可判断广东省传统产业转移主要趋向于粤西,B正确。
24.(18分)
(1)东亚季风增强,沙漠周边冰川规模扩大,河流径流量增加;山前冲积扇发育加快,为沙漠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冬季风加强,风沙活动加剧。(6分)
(2)水蒸气使沙丘变湿润,沙粒不易被风蚀,沙山“会扎根”;水蒸气上升,沙丘高处碳酸钙析出,沙山“吃钙片”;水蒸气渗透到沙山顶部,为植被提供水分,沙山“爱植发”。(6分)
(3)加强教育,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统筹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加强管理,制定旅游容量规划。(6分)
25.(18 分)
(1)红海:海域封闭,海水温度较高;水深较浅,水质好;气候干燥,降水少,光照充足。(3分)东亚外海:有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浅水海域广阔;板块交界处,多海底火山活动,提供生长基底。(3 分)
(2)赤道暖流加强,太平洋中东部的热量向西部输送并聚集;部分热量向北输送至东亚外海。(4分)绘图(2分)
(3)生态系统退化,影响国家生态安全;供给能力减弱,影响国家食物供给或粮食安全;领海面积缩小,影响海洋国土安全。(6分)
26.(18分)
(1)减少黄河流城东部地区的燃煤耗能,减轻环境破坏;通过带动黄河境域西部数字产业的发展,为生态修复提供产业支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持。(6分)
(2)气温低湿度小,耗能少;能源资源丰富;地价和劳动力成本较低;位于内陆,战略安全程度较高。(6分)
(3)缩短工期;降低施工难度;减少环境污染。(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