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地理综合题解题方法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4-05-25 
1.(2023·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9d07aade-4503-4977-93b7-d878c4d8faa2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气候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
(2)赞同: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而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
不赞同:距今约8千年,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开始同步增强,则此时对流暖流势力增强,由于影响洋流的因素复杂,因此这一现象不足以支持现代对马暖流即形成于此时。
【详解】(1)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约17-15千年,气候再次变冷,导致水温降低,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海冰大量形成,导致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候变冷,高低纬的温差加大,冬季风势力增强,北上的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堵塞南下寒流运行通道,寒流势力减弱,因此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寒流势力减弱,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
(2)若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可结合材料信息“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对马暖流的入侵会提高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由此可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
若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其原因为:距今约8千年,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开始同步增强,则此时对流暖流势力增强,由于影响洋流的因素复杂,该处深受季风影响,季风转换、海水温度的四季差异等均可能对洋流造成影响,因此因此这一现象不足以支持现代对马暖流即形成于此时。
2.(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0aabcf70-0aff-4696-b0c2-4dcba95b055b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56b793b7-2597-46fd-918c-63bfacf76377
【答案】(1)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 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 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
(2)培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墑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
【详解】(1)根据所学土壤知识可知,土壤中砂砾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强。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中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但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但下层水分向上运移过程中受到黏土阻滞,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2)读图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挖沟培垄。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秋种夏初收的冬小麦。培垄可以增加耕作层厚度、使得土层更加深厚,提高了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    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培垄和沟底深翻可以破坏原有铁锰结合层,改良土壤质地,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增加了排水通道,有效缓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可任意提高农作物产量;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临,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较深,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墑情;冬小麦在夏初收获,雨季前冬小麦已经收获,雨季时两垄之间的沟此时没有植被覆盖,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
3.(2023·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12112138-17f5-4619-86d2-9eb9ad5245a1  @@@f827a3f4-a63d-4f1a-a69a-c6878552d950
(1)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
(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山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2)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
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影响:造成地下水水位抬升。
理由: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
【详解】(1)沙丘发育原因类问题需要从沙丘的沙源、动力因素、阻挡因素三方面考虑。结合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可以看出,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冲积平原广布,细粒碎屑物质丰富,提供沙源;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最后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风力携带沉积物过程中不断减速堆积在山前。
(2)结合材料要求从地质构造角度进行分析。含水层较厚的原因与该位置的向斜地质构造相关,向下凹陷的1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加上周围的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地下水淤积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与该位置的背斜地质构造相关,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当地下水运动至地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下渗作用的变化角度分析。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得该段河流下渗量减少,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流水量增大,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
4.(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左)。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右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fad96707-177d-4c97-9c8a-1b8c9c0297b4  
(1)图中示意图中AC一线的地形剖面,在虚线框内将缺失部分补充完整。
@@@4470a86a-d351-4593-b503-d9bdd366444a
(2)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
(3)有人建议将现有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对升级的方向进行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答案】(1)@@@dbac0e07-09f1-461f-b8a3-3bce6f55bc98
(2)集镇区以农业和矿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未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高素质劳动力少;辖区村庄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造成对全乡的带动影响弱。
(3)①规模经济方向:扩大经营规模。具体措施:如联合经营等,扩大店面,增加店铺数量。②服务等级方向:提升服务等级。具体措施为建设汽车4S店,提升维修技术,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③范围经济方向:拓展服务种类。具体措施:增加餐饮住宿、商品零售、休闲娱乐、特色农产品销售、高速服务站、民宿农家乐等。
【详解】(1)结合图文材料可知,AC一线经过河床、河漫滩、一级阶地。应注意剖面绘制中三种地貌的海拔高度和横向比例。河流所在地海拔要比河岸要低;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阶地上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茶马古道所在地应为一平坦地形。如图:
@@@4377eec5-ccc0-4b10-959a-cfaaf6f7a968
(2)区域的“中心地”对所辖腹地的带动作用,主要取决于该“中心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体现在产业、技术、交通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因其技术水平高,产业发展水平高,产业类型多样、产业链条完善,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区域整体的发展。结合图文材料可知,M乡集镇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集镇区的辐射范围;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以农业和矿业为主,采砂、采石等采掘业没有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化,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关联性弱,链条短,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务工人员比例达,大量劳动力外流,高素质劳动力少,也制约了该乡集镇区经济增长。因此其对区域发展带动作用弱。
(3)综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从其服务类型、范围(规模)、水平(质量)等角度进行思考,解答本题要从“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这一要求出发,再围绕上述角度展开作答。因此在规模经济方向: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具体措施有联合经营等,扩大店面,增加店铺数量。在服务等级方向,可以进一步有提升服务等级。具体措施为建设汽车4S店(4S店是集汽车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销售店),提升汽车的维修技术,加强员工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范围经济方向:可以进一步拓展服务种类。具体措施可以增加食、宿、玩等多方面的服务,如增加餐饮住宿、商品零售、休闲娱乐、特色农产品销售、高速服务站、民宿农家乐等。
5.(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f7f89924-e593-421a-ba0e-6d1e41da9851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并说明理由。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1)丙地。丙地有太古宙侵入岩(火成岩),太古宙属前寒武纪,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临近河流。
(2)1~3月为当地雨季,成矿物质的来源地侵蚀作用强,河流对重砂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多;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波浪向岸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容易被搬运至高潮线以上。
(3)国内供应能力低:对外依赖程度高;全球锆资源被国外供应商垄断;进口来源集中。
【详解】(1)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乙(中生代变质岩)、丁(中生代沉积岩);图中显示,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甲相比,丙地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丙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
(2)材料信息表明,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说明锆砂矿主要直接由海水沉积作用富集形成,一般高潮线以下是海水运动(波浪等)最频繁的地带,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表明此时海水运动(波浪等)频繁越过高潮线之上,应是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大的波浪越过高潮线向上搬运含锆重砂矿物,并在之上沉积;同时,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沿岸海水的含锆重砂矿物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
(3)注意审题: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回答是应注重“供应”安全问题。材料信息表明,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因此国内锆资源储量、产量应都不高,应以进口为主,因此“国内供应能力低:对外依赖程度高”;而锆资源的开发和供应主要把持在发达国家少数供应商手中,垄断性强,我国进口的来源集中,从而构成严重的供应安全问题。
6.(2023·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下图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e090cef68e1945c2acd7ddc6a376c69e
(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
(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
(3)说明该站观测的数据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原因。
(4)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请提出合适的站址并说明理由。
【答案】(1)排放总量小;不同时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幅度小;以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和旅游)排放为主,工业排放少;
(2)低海拔地区信风来自海洋,持续携带海洋的空气进入夏威夷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容易被吹散;高海拔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大气较稳定;多数聚落临海布局,受海陆风影响大,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易扩散。
(3)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太平洋腹地,远离大陆,受某一大陆排放的干扰小,对全球平均浓度的反映准;建站时间早,统计资料时间长,数据丰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不易降解,停留时间长;人类活动干扰较小。
(4)西伯利亚地区高海拔地带。理由:远离主要污染源;陆地范围广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海拔变化较大,可以设置多个站点。
【详解】(1)根据材料,夏威岛的人口密度低,而且以第三产业为主,相对于重工业等能源消耗大的产业,该岛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不同时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幅度较小。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所占比例较小,故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以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和旅游)排放为主,工业排放少。
(2)根据材料,1800米以下区城受信风控制,夏威夷信风来自海洋,持续携带海洋的空气进入夏威夷岛,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带走;海拔2400米以上高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大气较稳定;根据图示,村镇等聚落多数临海布局,受海陆风影响大,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易扩散,不会对观测站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构成明显干扰。
(3)根据图示,夏威夷岛位于太平洋腹地,受不同方向气流远距离输送影响,远离大陆,受某一大陆排放的干扰小,对全球平均浓度的反映准;该观测站自1958年开始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建站时间早,统计资料时间长,数据丰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不易降解,停留时间长;夏威岛的人口密度低,人类活动干扰较小。
(4)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应该选择具备干净的大气环境、远离主要污染源的地区,这可以减少人为排放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的干扰。结合生活常识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的高海拔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同时海拔变化较大,这可以设置多个观测点,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7.(2023·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78677da2-345c-4083-97d9-12dbc15afc84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
(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
(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
(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
(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
【答案】(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下降(低)。
(2)夏季气温高,湖泊水温高,浮游生物量大;降水量大,人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多。
(3)秋季湖水更新慢,已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多。
(4)不泄洪:洪水挟带的腐殖质,直接增加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加之腐殖质可分解出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
泄洪: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
(5)淮河注入洪泽湖,夏季入湖水量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防洪压力大,调峰(泄洪)更为频繁,且持续时间长。
【详解】(1)一般情况下,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并且陆源输入会携带大量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进入水体,丰水期类腐殖质是其溶解性有机物库的主要贡献者,由此可知推知,夏季外源类有机物占比高,由此得出结论: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
(2)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是因为气候有利于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达到峰值。就外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就内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
(3)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主要从秋季的气候特征和降解条件来解释。降解条件与水中氧气含量有关,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较多,秋季时,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对外源类有机物的降解;从气候角度来说,秋季降水减少,湖水更新慢,光照条件增强,光照能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
(4)由前面题目分析可知,夏季该地区属于降水量丰富的时期,大量地面径流汇聚,会将陆地上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携带进入流水中,因此洪水会携带大量的腐殖质进入湖泊,增加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增加,在加之腐殖质会分解出营养盐,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变高。泄洪时,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已经很高,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相对湖水来说明显偏低,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会降低。
(5)由材料“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可知,洪泽湖的特征(相比于其它湖泊)为地上湖,故其接受地表径流补给与其它湖泊不同,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周边其它水体。洪泽湖属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渠道的一部分,雨季汛期时,防洪压力大,因此调峰、泄洪较为频繁,持续时间又长;因此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就会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
8.(2023·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里蒂巴是巴西东南沿海城市。自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该城市编制了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并得以实施。经过多年建设,库里蒂巴形成了5条由市中心向外辐射的基于快速交通线的发展轴,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公交线与快速交通线相连。沿快速交通线两侧进行高密度开发,发展轴间为绿地。快速交通线使用大容量低排放公交车辆。目前,库里蒂巴人均小汽车拥有量位居巴西前列,但公交出行率远高于其他城市。库里蒂巴将工业区布局在郊外快速交通线附近,发展低污染工业。图为库里蒂巴公交网络模式图。
@@@8bd01218-2fcf-4ad7-bd73-282735c1d860
(1)指出库里蒂巴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方式对解决城市问题的作用。
(2)指出与地铁相比,库里蒂巴建设地面快速公交的优点。
(3)说明沿快速交通线两侧进行高密度开发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说明库里蒂巴工业区布局的优点。
【答案】(1)减少私人小汽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情况;减轻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程度;便于居民出行,改善生活环境。
(2)建设成本较低;建设速度较快,效率较高,灵活性强;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利于城市综合发展。
(3)优化土地利用,充分开发城市空间;提高交通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城市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
(4)布局在郊外,土地成本较低;有利于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有利于搭建便捷的物流线和供应链;有利于减小交通压力,提高通行效率。
【详解】(1)通过建设基于快速交通线的公交网路,库里蒂巴能够是供高效,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鼓励市民或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库里蒂巴使用大容量低排放公交车辆,有助于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进而改善空气质量。公交系统的建设使得出行更加便利,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2)与地铁建设相比,直接在地面上建设,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地铁建设规划和施工时间长,而地面快速公交可以更快速地建设和投入使用。地面快速公交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扩展,以适应城市发展变化。
(3)沿着快速交通线两侧进行高密度开发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浪费。高密度开发使得人口和就业机会集中在快速交通线附近,减少了通勤距离和时间,提高了交通效率。快速交通线两侧的高密度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商业,住宅和办公等功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高密度开发可以塑造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工业区布局在郊外,建设的土地成本较低。工业区布局在郊区快速交通线附近,与居民区相分离,减少了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工业区靠近快速交通线,便于物流运输和供应链的建设。将工业区布局在郊区可以减少工业区内部和周边的交通压力,提高通行效率。
9.(2023·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8e9a3e56-8422-45c8-9892-e4306d5e2aaa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
(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地形起伏大,常年高温,雨、旱季分明。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制作酸茶原料丰富。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凉、提神的作用,适于人们应对当地的湿热气候,且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
(2)吃酸茶是山地民族特有文化现象,销售范围主要在泰北山区。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料在泰国湿热的气候下有广泛的市场,销售范围可至全国大部分地区。
(3)采购:形成相应的专业化供应商和稳定的供应渠道,方便企业采购,降低风险;茶叶原料集中采购,成本降低。
销售:便于形成稳定的客商和销售渠道(规模较大的市场);有利于发挥品牌优势,获得市场、技术等相关信息(避免价格战)。
(4)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体验式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展示酸茶文化,加强宣传等。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泰国北部山地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且该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适合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制作酸茶原料较为充分;山地地区人口较为稀少,交通较为闭塞,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酸茶制作工艺;结合材料可知酸茶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有助于人们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类型。
(2)结合材料可知,茶坊村成为重要的酸茶生产地,酸茶主要销售于泰北山区地区,主要原因在于吃酸茶是山地民族特有文化现象;而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料在泰国具有广泛的消费市场,泰国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为湿热,该茶饮料适应当地的气候类型,销售范围可以适用全国大部分地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集中化对于采购来讲,可以形成相应的专业化供应商和稳定的供应渠道,方便企业采购,降低风险;同时,茶叶原料集中采购可以降低成本。对于销售方面来讲,便于形成稳定的客商和销售渠道,形成规模较大的消费市场。同时,集中化生产有利于发挥地区品牌优势,加强其知名度,同时有利于获得市场、技术相关信息。
(4)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可以立足本地酸茶文化习俗,发展旅游业,比如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自茶体验式活动,也可以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增加旅游的多样性,同时,展示酸茶文化,加强宣传等。
10.(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a683c6e3-bab3-4171-aed3-3ee4b3e2af60
(1)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
(2)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溉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
(4)为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有利: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高原面和河谷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降水分干湿季,干季易发旱灾;山地面积比例大,不利于推广灌溉农业。
(2)改善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扩大种植面积,延长种植时间;减轻干旱影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3)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经营规模小,引进农机具成本高;工业水平低,生产和维修能力低;位于内陆地区,对外交流和贸易不便。
(4)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道路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规模化经营;发展制造业,保障灌溉农机的生产;拓展对外开放的途径,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
【详解】(1)评价需要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高原面和河谷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
不利条件: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降水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仅在湿季种植作物,降水季节变化大,干季易发旱灾;从整个国家看,等高线相对密集,山地面积比例大,对推广灌溉农业阻力较大。
(2)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干湿季分明,水资源存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通过发展灌溉技术可以改善水资源分布状况;灌溉技术能够使原本因为水资源不足,不能种植作物的地区发展农业种植,也可以使部分地区在干季种植作物,从而扩大了种植面积,延长了种植时间;干季很多种植农业区会受干旱的影响,发展灌溉农业可以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种植面积扩大和种植时间延长,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总产量,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3)材料显示,埃塞俄比亚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经济基础落后,投入灌溉农机具的资金不足;水利、道路及供电等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灌溉农机具的运行;农业人口占比高,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业规模小,单个农户灌溉面积有限,灌溉农机具投入大,且难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水平低,生产和维修灌溉农机具的能力比较低;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内陆国家,对外交流和贸易不便利,影响引进先进的灌溉农机具。
(4)合理化建议就是措施类综合题,一般是根据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资金不足,可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资金推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其次,要大力改善水利道路及电力等基础设施,保障灌溉农机具可以正常运行;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可有效推进灌溉农业发展,从而拓展农机具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本国工业,提高制造业生产水平,保障灌溉农机具的生产和维修;依托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对外开放途径,加强灌溉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e35691a81b788f6aa49855b5764a0e8
一、综合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认真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制语”,准确把握答题方向。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


第二步:调用知识——灵活迁移
1.调用知识的实质是把题干中与中心词有关的知识调动出来的过程。对于很多试题而言,在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列出分析问题的相关知识,即答题模板是相当必要和有价值的。
2.灵活迁移,简单地说是灵活运用审题中的限定词及获取的信息回答,排除与限定词无关或无信息呈现的内容。
第三步,筛选信息——从图文资料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高考题的材料没有废话,图例也不会多余,图中也不会出现很多无用无效信息。只要在材料、图例、图表中呈现出来的,就基本都是对答案有用的,可以总结一下写到答案中去的。
   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关键字、每个数字、符号等,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某点就可能造成答非所问或答题要点不全。对于各种地理图表,首先要明确图表的标题,其次看图例,然后结合图中内容提取人文和自然地理要素信息。注意挖出隐含信息。例如,经纬网地图中隐含比例尺,还有一些试题的信息隐含在题干中。
第四步,规范答题——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综合题的答案语言组织很关键,通常情况下要点与分值之间有关联,看清楚题目分值,能够节省答题时间。

 
二、综合题解题方法
1.  特征描述型综合题
高考试题中特征描述型综合题的命题形式一般有“描述”某国的地理位置特征、“简述”图中某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甲地与乙地地理位置的异同点、“描述”图中城市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比较”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等。解答特征类设问的一般思路:
首先,看题目是否需要进行区域定位。如果不需要,则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果需要,则结合经纬网和区域特征进行定位,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其次,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的时空特征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
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若题目要求比较两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则应注意审题:第一步,审比较对象;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清题目是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是异同点都找;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特征;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清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去比较,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若题目要求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则应注意两点:一是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 (图文材料体现的特征和设问涉及的特征),二是分析特征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最后,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使答案简洁、准确。



2.原因分析型综合题
原因分析型综合题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三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首先要分析试题考查的是自然
原因还是人为原因,或是两者都有涉及,然后针对不同的原因类型进行分析。
(3)结合图文材料的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题时要清楚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3.对策措施型综合题
对策措施型综合题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呈现形式有“具体措施有哪些”“可采取哪些主要举措”“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等。该类设问最基本的解答思路是根据问题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有的放矢。对于措施类设问,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问题产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再针对原因,提出合理的措施。
   答题时应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一般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区位分析型综合题
区位条件分析型综合题往往结合社会热点,以人口与城市、工农业与交通、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为切入点,要求分析或评价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劣,工农业生产、城市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等。常见的设问形式有“分析某地发展××工(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从××角度评价××区位条件”“结合××因素评价××的发展条件”“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分析”等。
   在解答该类试题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明确是评价利还是评价弊,是对比分析还是
没有限定,该从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等,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1)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
(2)要从多角度分析,如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
(3)注意限定条件,只能从所要求的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除此之外,解答条件分析、评价
类设问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材料信息,合理迁移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突出“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



5.探究分析型综合题
探究分析型综合题即地理开放型试题,具有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过程体现探究性、知识呈现体现综合性、思维方式体现发散性等特征。其设问形式一般有“你是否赞同某地发展××?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某地对××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等。
    解答探究分析型综合题的思路
①一般答题思路:首先,读题干,审问题;其次,读图文信息,获取论据;最后,亮明观点,说明理由。理由必须全面(如既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包括地理事象的优缺点对比)、充分。
②具体答题思路
第一,阅读材料信息,如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数据信息等。
第二,从图文材料中提取间接的信息或隐性信息。
第三,结合设问审读题目,与材料信息建立相关联系。
第四,与所学知识搭建桥梁,明确答题的方向和重点,尤其是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成因、原因、影响因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等。
    总体来说,回答人文类开放探究题,若同意或赞成,要分析能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促进可持续发展;若不同意或不赞成,要分析当地条件不支持发展,以及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等。回答自然现象类开放探究题,要结合提供的条件,从成因角度具体分析。



6.影响意义型综合题
 影响意义型综合题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结合重大工程建设、产业活动、人口迁移、城
镇化等,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命题,常见设问形式有“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产生什么影响”“试分析××对××的影响”“分析说明××对××的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等。影响意义型综合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如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对本地区(事物)的影
响和对其他地区(事物)的影响,现在的影响和将来的可能影响,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
等。注意如果设问给出限定条件,只能从所要求的方面进行分析。如“分析说明××对××
的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对于这类设问,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知道从哪个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影响(或意义)类试题,要注意两个方面:
①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结合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不必生搬硬套。
②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入分析。



7.对比分析型综合题
对比分析型综合题的设问形式:常见设问形式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对比分析类设问主要有典型区域的比较、地理要素的比较等,如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农业区位、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等。从差异比较的角度看,在区域差异比较方面,高考常考的区域有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区、经济增长区等。解答区域比较类问题,首先,进行区域识别,确定地理位置。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地理位置,确定是沿海还是内陆、高纬地区还是低纬地区等。
   其次,注意设问方式的差异,如“与……相比,甲地……”该类设问要求表述的是甲地的相关信息,而“比较甲、乙两地……异同”,要求分别表述甲、乙两地的某些特征(或某要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最后,注意表述方式是“比较式”,即表述内容常含有“……与……相比”等。
   在地理要素的差异比较方面,高考常考的地理特征、成因、措施类比较是考查热点,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第一,思维过程的比较性。例如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地下都有多年冻土分布,与东北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海拔高,夏天温度低,冻土不易消融,多年冻土广布。第二,区域位置仍然是比较思维的切入点。例如比较南非和巴西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特点和成因的差异。从地理位置比较,南非纬度较巴西高,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长,降水少,雨季短;巴西纬度低,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的时间长,降水多,雨季长。
解题技巧
(1)四步审题
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1)名词比较类:应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内容,针对内容进行分析比较。(2)区域特征比较类:应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有选择性地列举比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
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目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
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地形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地形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
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忽视关键点。
(2)三项联系
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文字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
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实在无法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解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8.地理过程型综合题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
    由于地理过程具有动态性、时空性、规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地理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当学生遇到过程类试题时,常出现过程表述不完整、答题不全面、语言太啰嗦,甚至逻辑混乱、无从下手等情况,导致失分严重。
    设问形式:“说明××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解题策略
描述地理过程要按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从时间的视角建立地理“思维链”,其基本思路如下。
(1)原型启发:分析所给素材,找到可以借鉴的地理过程原型或经典案例。
(2)迁移转化:运用所学原理,理解和突破“新”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3)逻辑推理:抓住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对地理过程进行分析与追溯。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同一结果时,可用逆推法:从结果入手,按照地理因果关系追溯源头,即将结果与试题中的条件(图文信息)对接起来。然后按照逻辑关系,从间接到直接正向推理,形成结论。
解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地理过程型综合题模板
《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描述地形演变趋势的思维路径如下:①确定设问中地形所属的地貌类型,如构造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②确定所要分析的地貌类型的地理位置,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区域位置信息进行定位,明确该地形演变的地理环境背景。③明确地形演变的方向,调用该地貌类型形成及演化原理,按照因果链,结合地质作用,遵循地形发生、发展、演变的时间顺序,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1711332476301
1.(2024·山西晋中·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一些特有动植物类群。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西南部,山脉绵延超过500km(北纬23°48′~26°23′,东经23°48′~26°23′),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但生物本底资料(基础性的、没有被干预过的数据或信息)调查仍有较大欠缺。为了解该区域的鸟兽多样性本底和季节变化动态,某小组沿高海拔的3100~3700m区域布设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其中茶马古道南斋公房段是翻越高黎贡山南段的重要通道。通过调查发现动物垂直迁移和动物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这两个因素应该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下图示意该小组调查的鸟类物种数的月变化。
@@@2dfccc2de2ea470c92c705e33860f81a
(1)分析高黎贡山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高黎贡山的动物本底资料调查仍有较大欠缺的原因。
(3)指出高黎贡山高海拔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并从迁移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4)推测南斋公房作为鸟类重要监测和管理区域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5)请为高黎贡山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横跨纬度较大、南北距离较长,地域空间广阔;高黎贡山地势起伏大,海拔高;受纬度、地形等因素影响,气候差异显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为不同动植物提供充足的食物。
(2)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设施等缺乏,野外调查难度大。
(3)差异:夏季多于冬季。解释:对高山区域而言,冬季气温低、地表常有积雪覆盖,鸟类通常难以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向低海拔迁移;而夏季气温回暖,积雪融化,中低海拔的动物会进入高山寻找食物或者繁殖。
(4)夏季。原因:夏季南斋公房鸟类物种增多;而夏季南斋公房(是翻越高黎贡山南段的重要通道),人为活动相对频繁,因此在夏季加强南斋公房鸟类物种监测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5)依法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人为猎杀生物;保护高黎贡山植被,禁止乱砍滥伐。(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即该地生物多样性高,从自然条件来看主要体现在区域内自然环境差异性大,复杂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高黎贡山位于亚热带高山区,海拔高落差大,且南北跨度大,所以地域空间不但大,水平热量带和垂直带普差异显著,为生物多样性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植物多样性高,适合多种类型动物获取食物,所以动植物丰富度高。
(2)根据材料可知,生物本底资料指的是基础性的、没有被干预过的数据或信息,说明这些信息分布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小,甚至没有,根据该地自然环境特征可知,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地区位于高山深谷的,地形崎岖,地处缺少交通的偏远地区,造成调查难度较大,故而缺失。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鸟类物种数量夏季多,冬季少,即高海拔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季节差异为夏季多于冬季。冬季鸟类数量少,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冬季鸟类从高海拔地区迁出,说明高海拔冬季缺少鸟类生存条件,高海拔地区冬季较低海拔更冷,所以地面积雪厚,对鸟类来说缺少食物,只能向温度较高、积雪较少的低海拔地区迁移,而到了夏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高海拔地区有了优越的生存条件,故而中低海拔的动物进入高山寻找食物和繁殖地。
(4)根据材料“通过调查发现动物垂直迁移和动物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这两个因素应该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考虑”可知,南斋公房作为鸟类重要监测和管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鸟类的保护,而物种数量多、且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往往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南斋公房属于高海拔人类频繁活动区,加之夏季鸟类物种增多,所以夏季检测和管理针对性更突出,效果更明显。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主要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较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从而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防止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造成干扰。故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设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依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乱砍乱发、禁止对野生动物猎杀,从而保护野生生物数量;减少不合理人类活动,保护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等。
2.(2024·福建泉州·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项产品和服务。地形、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2000~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所在的祁连山地区(左图)气温和降水均呈上升趋势,气候逐渐暖湿,祁连山地区产水量、碳储存和碳固定等供给量均呈增加趋势。山区是增量的高值区,林地与草地单位面积供给量值较高,不同高程等级(据祁连山地区海拔分成六个梯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差异较大(右图)。
@@@c005914d15244180a5f72118fb414959@@@f9c8978af8834a60960339655cfa138c
(1)归纳祁连山地区产水量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分析祁连山地区碳储存和碳固定量在高程等级3~4区间供给量较大的主要原因。
(3)说明祁连山地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的理由。
【答案】(1)总体上自东部至西部产水量逐渐降低,供给量高值区集中在研究区内山区;原因:东部受东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内部多高山,多高山冰雪融水。
(2)该区区域内多林地、草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受地形抬升山地降水量增多
(3)气温与降水呈现暖湿变化趋势;人类活动(退耕还林、生态补水等)使自然环境改善。
【详解】(1)由材料可知,祁连山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海拔差异明显,总体上自东部至西部产水量逐渐降低,供给量高值区集中在研究区内山区。原因:该地受东南季风影响,受山地的抬升作用,导致东部地区多山地降水,总体上自东部至西部产水量逐渐降低;且山区内多高山冰雪融水,融雪量大,供给量高值区集中在研究区内山区。
(2)碳储存、碳固定和生境质量的林地、草地单位面积供给量较大;受人类活动影响由于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氮、磷污染物来源量大,导致其单位面积供给能力最强;在海拔梯度上,产水量与土壤保持受山地降水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碳储存、碳固定与生境质量则呈单峰分布,在3-4处供给量最大,这一海拔区间也与祁连山地区中西部的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
(3)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区域内气温与降水呈现暖湿变化趋势,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与多项水利补偿工程也在不断实施,干预地区自然环境,使得自然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共同导致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整体呈增加趋势。
3.(2024·安徽合肥·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膨胀,在薄弱地带造成地表变形隆起的现象。冻胀丘消融后常形成凹坎。在青藏铁路施工过程中,铁路大桥的一桥墩需建在断层处,夏季桥墩施工诱发大量的上涌泉水,当年冬季在桥墩附近出现大规模冻胀丘(下图)。为保障工程安全,技术人员采取夏季在冻胀丘区域开挖排水沟渠的措施,收到良好的防灾效果。
@@@503517c123ae4ddf8b1fa03ce1ed8250
(1)简析图中冻胀丘出现的地质构造条件。
(2)分析冻胀丘生消变化对铁路大桥产生的危害。
(3)说明技术人员选择在夏季开挖排水沟渠防治冻胀丘的合理性。
【答案】(1)冻胀丘所在区域位于向斜槽部,地下水丰富;断层沿线岩石破碎,形成表层薄弱地带;地下水沿断层裂隙运动,在低洼处形成泉水出露。
(2)夏季上涌的泉水使得周边区域地面松软,影响路基稳定。冬季冻胀丘膨胀,易挤压破坏桥墩;冻胀丘消融后常形成凹坎,造成地面下陷影响大桥稳定。
(3)青藏高原夏季温暖适合施工人员进驻;夏季冻胀丘内冰体融化,便于排泄地下水;夏季冻土融化,土壤疏松,便于开挖排水沟。
【详解】(1)由图中冻胀丘所在的区域可以推测,冻胀丘位于向斜槽部,向斜是储水的构造,地下水丰富;冻胀丘位于断层线上,可以推测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在地表形成表层薄弱地带; 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膨胀而形成,可以推测地下水需要沿断层裂隙运动,在低洼处形成泉水出露,才容易受到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进而发生冻结和膨胀。
(2)夏季,冻胀丘消融,上涌的泉水使得周边区域地面松软,容易受到雨水冲刷和侵蚀,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冬季,地下水受冻结膨胀,形成冻胀丘,其隆起会对桥墩基础产生挤压作用,易挤压破坏桥墩。冻胀丘消融后常形成凹坎,造成地面下陷影响大桥稳定。
(3)青藏高原夏季夏季气温高,较为温暖,适合施工人员进驻;夏季冻胀丘内冰体融化,产生融水,夏季施工便于排泄地下水;夏季气温高,冻胀丘处于消融状态,冻土融化,土壤疏松,便于开挖排水沟。
4.(2024·山东青岛·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是我国内海,背靠亚欧大陆。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4-18千年)海岸线向海移动,渤海陆架出露,出露后的渤海陆架区域逐渐干旱化。在渤海陆架出露区域出现沉积分异作用,比较粗的物质形成混杂堆积,比较细的物质构成黄土沉积。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为不同时期沉积的黄土层,离石黄土以粉砂与黏土为主,马兰黄土以细砂与粉砂为主。图左示意渤海区域概况。图右示意渤海区域采样点剖面。
@@@d0caef9a-d789-4e17-9cea-8d933340df56
(1)分析末次盛冰期渤海陆架出露的原因。
(2)分析末次盛冰期出露后的渤海陆架区域逐渐干旱化的原因。
(3)指出两种黄土颗粒物粒径与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推断马兰黄土沉积时期的气候特征。
【答案】(1)末次盛冰期,全球气温降低,固态降水增多,冰川发育,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降低
(2)末次盛冰期,海洋面积变小,陆地面积增大,夏季海陆热力差异减小,夏季风势力减弱,渤海区域降水减少;海平面下降,陆架出露,使暖流势力减弱,降水减少。
(3)离石黄土颗粒较细,风力小;马兰黄土颗粒较粗,风力大。马兰沉积时期气候冷干。
【详解】(1)海陆架出露即海平面下降,可从海水收入与支出的角度展开分析。末次盛冰期,全球气温降低,降水多以固态形式出现,陆地表面多冰川发育,流入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出现海平面下降现象,导致渤海陆架出露。
(2)陆架区域逐渐干旱化说明受海洋的影响逐渐减弱。末次盛冰期,冰川发育,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降低,海洋面积变小,陆地面积增大;海陆分布面积的变化,导致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减小,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气压差异减小,夏季风势力减弱,从海洋上空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减少,渤海区域降水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水面,沿海地区暖流势力减弱,增温增湿作用下降,降水减少。
(3)粒径大小一般与风力搬运作用呈正相关,而风力作用强弱一般与气候湿润或者干旱程度有关。结合材料可知,离石黄土以粉砂与黏土为主,颗粒较细,说明风力搬运能力较弱,风力较小;马兰黄土以细砂与粉砂为主,颗粒较粗,说明风力搬运能力强,风力大。马兰沉积时期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降水较少,说明当时的气候干燥;结合当时处于冰期,气温较低,可以推断马兰黄土沉积时期的气候特征冷干。
5.(2024·江西吉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肥植物是优质生物肥源,有机养分转化幸远高于一般杂草。紫云英是与水稻搭配的绿肥植物,一般秋季播种,春节翻耕还田,曾经广泛播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减少,土地撂荒,紫云英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紫云英花朵美艳,呈深紫色或粉红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加上有机农业的兴起,稻田里紫云英又悄然而至。下图示意我国某双季稻产区紫云英的利用情况。
@@@d00bb9aa73ca479ea02f779656df0baf
(1)指出图中M的含义,并分析其对提高水稻产量的积极意义。
(2)列举紫云英种植对土壤品质的提升作用。
(3)说明紫云英翻耕还田带来的经济效益。
(4)在广大农村扩大绿肥植物种植规模有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解释其原因。
【答案】(1)含义: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意义: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减少土地撂荒,增加水稻播种面积;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养分侵蚀,减轻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降低杂草对土壤养分的消耗。
(3)减少化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稻米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4)减少化肥使用数量,降低化肥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绿色植物数量,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详解】(1)由图可知,观光旅游直接导致了M,M为增加农民收入,意义:城乡经济差距缩小,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减少土地撂荒,增加水稻播种面积;收入增加,促使农民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2)紫云英种植对土壤品质的提升作用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土壤养分侵蚀,少用化肥,减轻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降低杂草对土壤养分的消耗。
(3)绿肥作物紫云英的种植能够减少化肥投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土壤污染较少,提高稻米品质,增加销售收入。
(4)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角度作答。减少化肥使用数量,降低化肥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绿色植物数量,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6.(2024·河北沧州·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渝地区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350mm,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且多为雷阵雨、大雨、暴雨,冬春两季降雨量较少。受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双重因素的制约,该地区容易受到山洪、滑坡、泥石流以及春旱等自然灾害威胁。巴渝梯田水利技术类型、组合方式是契合巴渝特有的地理条件形成的地域文化景观(如图)。囤水田利用秋季多雨期雨水及秋耕余水蓄水。冲冲田是低山丘陵区随地形跌落之势,逐层开垦的农田,根据位置不同分为正冲、侧冲。正冲即山谷正中较易汇水的水田,呈内凹型;侧冲指正冲两侧具有一定坡度、沿等高线逐级布置的水田。在人工沟渠无法承载泄洪水量时,冲冲田打通田埂开口连通水系,通过梯田层级分布的高差势能达到源头消纳滞蓄的效果,有效地解决巴渝地区夏季雨水蓄滞和雨洪安全难题。@@@96eb74427ae24dceb9326f01d607d4df
(1)从等高线原理角度,说明冲冲田中正冲呈内凹型的原因。
(2)说明巴渝梯田水利技术时空组合形式在不同季节所发挥的水利功能。
(3)在巴渝地区的高山沟谷区域,聚落多位于梯田间相对平缓的区域,形成自上而下“田陡居缓”的“林—田——居—田—林”垂直结构。说明这种建设选址对保障聚落安全的影响。
【答案】(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谷位于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正冲位于山谷,是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台阶式梯田,所以呈内凹型。
(2)夏秋两季雨水集中,夏季位于高处的囤水田在蓄水的同时,冲冲田泄洪,秋季囤水田“关水”越冬,以防春旱;冬春两季降雨少,冬季利用蓄水田余水越冬、春季利用梯田高差进行自然灌溉补水。
(3)巴渝地区容易受到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涵养林在高处蓄水,雨季借逐级降低的梯田泄洪;削弱了山洪冲刷的势能,发挥蓄洪、滞洪的作用,形成了山地地质灾害管理系统。
【详解】(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可知,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于山谷地形是中间低,两侧较高,山谷位于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而根据材料“正冲即山谷正中较易汇水的水田”可知正冲位于山谷,冲冲田是低山丘陵区随地形跌落之势,逐层开垦的农田,是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台阶式梯田,所以呈内凹型。
(2)由材料“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且多为雷阵雨、大雨、暴雨,冬春两季降雨量较少”可知巴渝地区夏秋两季雨水集中,读图可知夏季位于高处的囤水田在源头容纳雨洪,即蓄水,而冲冲田逐级泄洪,减缓雨洪冲刷;秋季囤水田“关水”越冬,在高地囤水,以便补给,以防春旱;冬春两季降雨少,冬季利用蓄水田余水越冬,而春季利用梯田高差进行冬水春用,自然灌溉补水。
(3)由材料可知,受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双重因素的制约,该地区容易受到山洪、滑坡、泥石流以及春旱等自然灾害威胁;“田陡居缓”的“林—田—居—田—林”垂直结构中,涵养林在高处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雨季借逐级降低的梯田泄洪,并且削弱了山洪冲刷的势能,降低了洪水流速,发挥蓄洪、滞洪的作用,形成了山地地质灾害管理系统;对聚落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
7.(2024·广东佛山·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年全国两会,备受关注的热词“新质生产力”是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徽合肥市在汽车产业方面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合肥市汽车产业起步于1968年,形成了一批汽车自主品牌。早在2002年,合肥市逐步向新能源汽车转型。2009年,合肥市入选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2021年,合肥市与W汽车公司规划建设蜀山区新桥产业园,园区集研发、制造、示范应用、产业配套服务于一体,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下图示意蜀山区新桥产业园位置。
@@@ed34e11e8ef141e989aba884bdd45280
(1)说明合肥市从2002年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主要原因。
(2)分析蜀山区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的位置优势。
(3)从培育新质生产力角度,请为新桥产业园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汽车产业起步早,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产业基础好;新能源汽车属于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好,产利润高;当地政府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可抢占市场先机;新能源汽车对环境污染较小,得到国家政策持。
(2)临近机场与交通干线,交通便利;离区内高校较近,便于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位于郊区地带,地价便宜。
(3)加强科技创新,研发高品质性能的电动汽车;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智能制造;降低生产能耗,现低碳绿色生产;研发自动驾驶,建设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开国际市场;引入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高度聚集的完整产业链。
【详解】(1)结合材料,“合肥市汽车产业起步于1968年”,汽车产业起步早,形成多个汽车品牌,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基础好,具有转型发展基础;从新能源汽车特点看,新能源汽车属于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好,产利润高,当地政府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可抢占市场先机,增强市场竞争力,新能源汽车迎合国家政策导向,新能源汽车对环境污染较小,得到国家政策持。
(2)蜀山区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的位置优势主要从交通、人才、地租角度分析。蜀山区临近机场与交通干线,交通便利,便于零部件、产品运输;蜀山区内布局较多大学,企业离区内高校较近,便于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人才资源丰富,便于科技研发;结合位置示意图可知,位于郊区地带,地价便宜,成本较低。
(3)新桥产业园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建议主要从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基础设施、产业链等角度分析。新桥产业园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研发高品质性能的电动汽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现低碳绿色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加大科技投入,迎合市场需求,研发自动驾驶,建设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开国际市场,扩大市场范围;引入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高度聚集的完整产业链,企业集聚,加强风险抵抗能力。
8.(2024·山西·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汉江流域内,处于南部的汉江段河谷普遍存在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的现象。研究发现,在内外力综合作用下,汉江流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多次发生水系重组;池河曾一度东流汇入月河;后汉阴与石泉之间挤压并抬升,形成分水岭一高粱,导致月河河床沉积物质来源发生显著变化。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月河流域水资源紧缺状况加剧。下图示意不同时期汉江流域水系分布。@@@e7e19e1a7517469bbf9aa1a2ef414e86
(1)指出塑造图示区域水系重组的地质作用。
(2)简述高粱分水岭形成后月河水系的变化及其对河床沉积物质来源的影响。
(3)推测图示南侧汉江段宽浅河谷嵌套V形峡谷的形成原因。
(4)有人提出,人工打通高粱分水岭引池河水入月河,以缓解月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说明该提议的合理性。
【答案】(1)地壳运动(构造运动);河流溯源侵蚀、下蚀作用。
(2)变化:月河由汉江干流转变为支流:月河水量减少,流程缩短:流域范围缩小。
影响:沉积物质来源区面积缩小;来源物质数量减少。
(3)该段河谷曾长期受流速平稳的流水侵蚀形成宽浅的河谷;池河等河注入后,使该段河流水量增大,侵蚀能力增强;短时间内在宽浅河谷中下切形成V形峡谷
(4)跨流域引水,可增加流域内水资源供给;可利用高粱东侧的月河古河道自流输水,节约建设投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资金和技术是实施引水工程的保障等。
【详解】(1)结合材料信息“研究发现,在内外力综合作用下,汉江流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多次发生水系重组;池河曾一度东流汇入月河;后汉阴与石泉之间挤压并抬升,形成分水岭一高粱”可知,区域水系重组的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外力方面,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发生河流的袭夺,主要受溯源侵蚀和下蚀的影响。
(2)水系主要从干支流、流域面积、流程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信息“池河曾一度东流汇入月河;后汉阴与石泉之间挤压并抬升,形成分水岭一高粱”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高粱分水岭形成后,月河由汉江干流转变为支流,其流域面积缩小,汇水区域缩小,月河水量减少,流程缩短。而由于水量和流域面积的萎缩,其沉积物质来源区面积缩小,来源物质数量减少。
(3)南侧汉江段宽浅河谷嵌套V形峡谷,表明初期形成宽浅河谷后,河流继续下蚀形成嵌套V形峡谷。形成宽浅河谷:该段河谷曾长期受流速平稳的流水侵蚀形成宽浅的河谷;形成嵌套V形峡谷:需要在原宽浅河谷的基础上继续下蚀,结合材料信息,池河等河注入后,使该段河流水量增大,侵蚀能力增强,短时间内在宽浅河谷中下切形成V形峡谷。
(4)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月河流域水资源紧缺状况加剧,人工打通高粱分水岭引池河水入月河,跨流域引水,可增加流域内水资源供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月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池河曾一度东流汇入月河,表明存在古河道,所以可利用高粱东侧的月河古河道自流输水,节约建设投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资金充足,资金和技术是实施引水工程的保障。所以该提议存在合理性。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理综合题 解题方法
  • 上一篇: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
  • 下一篇:地理解题关键能力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