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传统一年生稻相比,多年生稻的主要优势有
①节省大量劳动力 ②减少农机具的投入 ③作物生长周期长 ④单产高,品质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多年生稻的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
A.调蓄洪水,缓解干旱 B.保持土壤肥力
C.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D.减轻土地盐碱化
3.判断各地多年生稻采用“一种两收”或“一种多收”的生产方式主要考虑
A.土壤肥力状况 B.年降水量多少 C.耕地面积大小 D.冬季最低气温
【答案】1.A 2.B 3.D
【解析】1.多年生水稻种植期间,无需犁田耙地、买种子、育秧、移栽等繁杂的工作,只要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就可以了,大大地节省了劳动力,①正确;多年生稻一次收获后,农户减少了育秧、犁田、耙田、插秧等工作,生产环节少,节省农机具的投入,节省成本,②正确;多年生稻能够一次连续收获4年8季,说明其在多年中能够完成多次生长周期,并非生长周期长,生长周期与一年稻相近,③错误;结合材料,多年稻平均产量与一年生稻产量相当,并未表现出更高的单产,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多年生稻能够通过越冬和免耕实现“一种多收”,对土壤的耕作翻动较小,有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从平均产量与一年生稻产量相当可以推测,多年种植并未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产量降低,B正确;多年生水稻与一年生水稻相差不大,均不能调蓄洪水,缓解干旱,A错误;作为绿色植物,多年生水稻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上具有一定作用, 与一年生水稻类似,多年生水稻处在水田中能够减小地表盐分集聚,减轻土地盐碱化,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环境效益,CD错误。故选B。
3.“一种两收”或“一种多收”的生产方式主要考虑的是当地的热量情况,可以通过冬季最低气温来进行判断,D正确;土壤肥力状况、 年降水量多少、 耕地面积大小对作物的熟制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持续发展,可能影响国家粮食和边疆安全问题。图为黑龙江省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该省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出生率过低 B.死亡率过高 C.性别比例失衡 D.人口流失严重
5.该省人口减少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是
A.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 B.农业生产效率降低
C.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D.农业用地比重提高
6.当前该省应对粮食安全较为可行的措施是
A.降低婚育成本,积极鼓励生育 B.大量进口粮食,增加粮食储备
C.提高农业技术,增加粮食产量 D.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
【答案】4.D 5.A 6.C
【解析】4.根据黑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该省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以及由此引发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均会加剧人口负增长,D正确;出生率过低,是我国目前普遍的现象,A错误;该省人口的减少,主要是青壮年流失,不是老年人口的死亡导致的,B错误;该省没有出现明显的性别比失衡,C错误。故选D。
5.该省人口减少,主要是劳动力人口减少,乡村劳动力短缺,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A正确;会促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水平,B错误;不利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C错误;与农业用地比重提高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6.当前该省劳动力流失严重,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流失,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当前较为可行的措施提高农业技术,增加粮食产量,C正确;降低婚育成本,积极鼓励生育,短时间不能增加劳动力数量,A错误;大量进口粮食,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B错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与应对粮食安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某理想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甲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则甲地所在半球及气候类型分别是
A.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8.甲、乙两地虽然纬度相当,但气候特征差异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下垫面 C.太阳辐射 D.人类活动
【答案】7.A 8.B
【解析】7.甲地位于纬度40°附近的大陆西岸,由纬度分布规律可知,若甲位于北半球,则甲纬度应在30°N至40°之间。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盛行西风带控制,西风来自海洋,导致该地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因此地中海气候是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形成的。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太阳全年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再南北移动,不会出现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地中海气候无法形成,将消失。综上可知,甲应位于北半球,是地中海气候,A对。B错。若甲在南半球,则甲地纬度应在40°S至60°S之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气候类型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为单一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气压带风带不移动,该地仍被盛行西风带控制,仍存在该气候类型。综上可知,CD错。故选A。
8.甲地和乙地分别位于30°N-40°N大陆的西岸和东岸。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地受气压带风带影响较大,而乙地位于大陆东侧,受海陆分布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形成季风气候。综上可知,两地气候特征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下垫面,B项正确。
兴凯湖属于中俄界湖,由大、小兴凯湖组成,两湖由一条长约90千米,最宽处约1千米的沙岗隔开,仅雨季连通,岗上树林茂密,两侧常出现“大湖波浪滔天、小湖温柔恬静”的景观。湖水从东北面松阿察河溢出,即乌苏里江的西源。大兴凯湖平均水深约4米,湖水较混浊,含沙量5、6月最高。图一为兴凯湖位置示意图,图二为当地沙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9-11小题。
9.沙岗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A.湖水堆积 B.冰川堆积 C.风力堆积 D.人工堆积
10.图中沙岗面积最小的月份最可能是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11.大兴凯湖湖水5、6月含沙量最高,其主要原因是
A.湖水水量小 B.入湖沙量最大 C.风浪较大 D.灌溉用水量大
【答案】9.A 10.C 11.C
【解析】9.图示沙岗位于大兴凯湖的东北方向,由于当地夏季吹偏南风,加之山地的狭管效应,使风力增强,导致“大湖波浪滔天”,波浪将湖底泥沙推向东北浅湖区堆积,形成沙岗,故A正确;该地目前没有冰川分布,B错误;风力堆积一般会形成沙丘地貌,且湖滨形成的沙丘一般位于相对干燥的湖岸陆地上,不会在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之间的水域附近形成,C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人工堆积了该沙岗,D错误。故选A。
10.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7、8月份降水最多,湖水水位最高,则该沙岗面积最小,故C正确;2月、5月和11月降水相对较少,湖水水位较低,该沙岗出露的面积较大,ABD错误。故选C。
11.湖水的含沙量大主要受泥沙来源和湖水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凯湖湖水泥沙来自西南边的河流,春季的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夏季7、8月份的雨水带来的侵蚀搬运作用,5、6月份湖水受春季积雪融水补给后,水量并不小,A错误;7、8月份受雨水补给量大,入湖河流流量最大,入湖沙量最大,B错误;5、6月份该地区多大风天气,大湖波浪滔天,搅动湖底泥沙,使含沙量增大,C正确;灌溉用水量大,导致入湖的河流流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D错误。故选C。
近年来,浙江省着眼于山区与沿海优势共同发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重点建设了一批“山海协作”产业园、跨行政区“飞地”园区等共建平台,成效显著。浙江省于2021年被国家选择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为共同富裕上的探路先锋。据此完成下面12-14小题。
12.与江苏省对比,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更具有代表性,主要是因为浙江省
A.经济区域差异小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地域单元更复杂 D.气候差异更显著
13.相对于山区城市,在沿海城市建设跨行政区“飞地”园区的主要优势是
A.利用沿海的生态优势 B.便于引进优质产业和人才
C.利用便利的海运优势 D.便于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
14.浙江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主要是为了
A.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B.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C.生态统筹协调发展 D.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答案】12.C 13.B 14.D
【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差异的表现区和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浙江省较江苏省经济区域差异大,A错误;浙江省和江苏省比较,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B错误;江苏省以平原为主,地域单元简单,而浙江省山地、丘陵、平原错杂,地域单元更复杂,C正确;江苏省南北狭长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有温带季风气候,而浙江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差异并不显著,D错误。故选C。
13.与山区城市相比,沿海城市的经济,科技发达,对外联系便利。在沿海城市建设“飞地”园区,可就近接纳优质产业,吸引人才,利于园区快速发展,B正确;山区人口密度小,人类活动少,生态更有优势,A错误;相比产业和人才技术优势,海运条件不是建设“飞地”园区主要因素,C错误;“飞地”园区主要发展技术指向型的工业,不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D错误。故选B。
14.浙江省政府推动山地地区在沿海地区建设“创新飞地”是为了利用沿海地区优越的条件带动较为落后的山地地区发展,主要是为了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D正确。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产业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统筹协调发展不是建设“创新飞地”的主要目的,ABC错误。故选D。
作为中国区城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区域联动发展渊源与基础,特别是在城市通过合作追求市场规模、专业分工优势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官方组织引导下,一体化区域空间扩容起步较早、渐次稳步扩容具有较强典型性。图示意城市群一体化与创新发展关联机制。完成下面15-17小题。
15.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
A.同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加剧 B.企业的原料成本大幅增加
C.城市制度改革会逐渐趋同 D.城市与乡村联系逐渐减弱
16.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上海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上海
A.经济总量增加 B.企业数量增加
C.土地空间优化 D.商业投资扩大
17.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时空压缩的基础条件是
A.基础设施的完善 B.原料运费的降低
C.产业转移的扩大 D.城市数量的增加
【答案】15.C 16.C 17.A
【解析】15.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会向纵向深化发展,地方一体化制度改革提升,各城市制度改革会逐渐趋同;故C正确;同类企业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原料成本等受一体化影响小,故排除A、B;城市与乡村联系随经济发展逐渐增强,故D排除。故选C。
16.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上海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上海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转移,利于促进上海土地空间优化。故C正确;溢出效应对上海经济总量、企业数址、商业投资等多负面影响,故排除A、B、D。故选C。
17.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时空压缩的基础是地区间联系的便捷度提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A项正确;原料运费的降低对城市的影响较小,故B排除;产业转移多由我国东部转移至中西部地区,故C排除;该地区城市数量的增加对加强区域城市群的联系影响较小,故D排除;故选A。
水库工程为满足不同时段的用水要求,需要通过蓄水或放水,以达到合适水位。下图为水库部分设计水位及相应库容示意图,其中校核洪水位是发生特大洪水时,水库允许达到的最高水位,兴利库容是指为了满足正常灌溉、发电需要而设计的库容。完成下面18-19小题。
18.工程师在设计死水位海拔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①泥沙淤积②灌区海拔③洪水频率④坝体强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通常年份,长江上游水库下调至防洪限制水位的时间接近
A.2月初 B.5月底 C.8月初 D.10月底
【答案】18.A 19.B
【解析】本组选择题以水库工程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8.根据所学知识, 死水位是指水库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允许消落到的最低水位。由图可知,死水位以下存在泥沙淤积,在设计死水位海拔时,要留出部分库容供泥沙淤积,以保证水库的正常使用,因此①正确;死水位下存在灌溉或发电引水口,因此在设计死水位海拔时,要保证能够进行自流灌溉,需要考虑灌溉地区的海拔,因此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死水位以下的库容称为死库容, 死库容的水量除遇到特殊的情况外(如特大干旱年),它不直接用于调节径流,所以在设计死水位海拔时,不需要考虑洪水频率,因此③错误;坝体强度主要影响水库的库容和防洪标准,对死水位海拔影响较小,因此④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根据所学知识,为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要在长江流域雨季来临之前腾出库容,以便于汛期蓄水,减轻下游洪水压力。根据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长江流域一般在6月份进入梅雨期,则长江上游水库下调至防洪限制水位的时间接近于5月底。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沉积岩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通常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情况。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且连续,假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不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不平行且不连续。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水平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20--22小题。
20.图中四处岩层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①②接触带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特点是
A.①西侧岩层相对下沉 B.①东侧岩层相对上升
C.②西侧岩层相对上升 D.①②间岩层相对下沉
22.该地区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沉积作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水平挤压
【答案】20.D 21.D 22.A
【解析】20.读图结合材料可知,①②两处的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③处的接触关系为假整合,④处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1.由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分布特点可知,以二叠纪岩层P向两侧岩层依次变老,推测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核心部位同一岩层上部宽,下部窄。当发生断裂错位后,在地质剖面图中同一岩层在断裂线两侧就出现宽窄差异。由图中P层在①②断层中间部分较两侧岩层宽,则得出①②断层中间部分岩层相对下沉,两侧岩层相对上升,即①西侧岩层相对上升、①东侧岩层相对下沉、②东侧岩层相对上升、②西侧岩层相对下沉,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2.如图所示,该地区先后经历了O—P岩层沉积作用,后经水平挤压形成向斜构造,继而岩浆活动侵入形成花岗岩,而后形成断层,最后经历了J—K岩层沉积作用,志留纪和奥陶纪的岩层被覆盖,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沉积作用,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