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2年高考地理必备之六类综合题解题攻略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2-05-11 
01.特征描述类
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通过观察、阅读图文资料,初步获取基本的信息,对某地理要素的分布、属性及变化等特征做直接的描述,从而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主要考查对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进行描述,主要包括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农业生产特征、工业生产特征等。
试题特征
地理特征描述包括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和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定量与定性表达,每种特征的描述方向差异很大。
描述要素 描述要点
位置特征 半球位置;纬度位置(高、中、低纬);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洋东西岸,距海远近);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相对位置(与哪些国家接壤,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与哪些行政区相邻,位于某地的什么方位)等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状况、海拔高低;特殊地貌:冰川、荒漠、黄土、喀斯特、海岸线曲折(平直)等
气候特征 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水热组合(如雨热同期)等
水文特征 流量;水位(高低、变化特征);汛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结冰期(有无、长短);含沙量大小;流速等
水系特征 流向、流程;流域面积;落差大小(水能);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河道深浅、曲直、宽窄等
农业生产特征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分布及熟制;农业生产结构(所占比重)、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专门化水平、商品率)等
工业生产特征 工业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工业部门及结构;工业技术水平;主要工业区及其面临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
解题方法‍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大屿岛位于厦门市西海域海沧区嵩屿东北侧海域,与海沧大道未来海岸隔海相望。岛屿面积约0.18 km2,最高海拔62 m,呈长条形,近南北走向。受台湾海峡水体调节以及福建山地丘陵地形影响,岛上受季风影响明显,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征。大屿岛地势东面陡峭,西面有山坳;四面环水,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与陆地相比,大屿岛乔木树种多样性指数明显较小,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生态系统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修复困难。下面两幅图分别为大屿岛地理位置图(图1)和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胸径结构图(图2)。



图片
图片
 
(1)指出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6分)
(2)分析大屿岛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6分)
(3)指出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8分)
【答案】
(1)纬度低,受海水调节,气温年较差小;四周环海,水汽充足,降水丰富;岛上风速、风力大;该岛屿面积小,淡水资源不足;该岛屿东侧地形陡峭,西侧地形较平坦。(答出三点即可)
(2)该岛屿四面环水,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该岛屿自然环境较恶劣,能够存活和生长的植物种类较少;海拔低,水热条件垂直变化小,自然带谱垂直分异不明显;该岛屿与大陆和其他岛屿相隔离,难以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因而造成该岛屿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答出三点即可)
(3)分布特征:大屿岛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大致自南向北减小;西南侧乔木的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大(或东北侧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小)。主要影响因素:风向、风力;地形地势。(答出特征两点、影响因素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题,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地形、气候(气温、降水、风等)、水资源等特征进行描述。
第(2)题,大屿岛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可从生态系统相对独立、自然环境较恶劣、自然带谱垂直分异不明显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可根据不同方位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变化特征来归纳,其影响因素可从风向、风力、地形地势等方面进行思考。
 
02过程分析类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对地理事象的过程性探究已经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方向,通过地理过程性的探究,可以清晰地考查出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时空综合思维、要素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能力,甚至可以深入考查地理实践力,更能反映地理学发展方向,已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最佳考查方式。
试题特征
 地理过程要按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从时间的视角建立地理“思维链”,其基本思路如下:
(1)原型启发:分析所给素材,找到可借鉴的地理过程原型或经典案例。
(2)迁移转化:运用所学原理,理解和突破“新”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3)逻辑推理:抓住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对地理过程进行分析与追溯。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同一结果时,可用逆推法:从结果入手,按照地理因果关系追溯源头,即将结果与试题中的条件(图文信息)对接起来。然后按照逻辑关系,从间接到直接正向推理,形成结论。
解题方法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的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改道后,原黄河河道被称为废黄河,原河口被称为废黄河口。黄河最后一次大的改道,是由江苏盐城改道山东东营,此次改道给山东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治理,使黄河水害得到有效控制。
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
图片
(1)读图,描述自497年以来不同年份间废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位置总体变化过程。(4分)
(2)推测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的年份,并说明推测依据。(6分)
(3)调查发现,现今废黄河口附近的水下三角洲面积在增加。请分析其原因。(6分)
(4)江苏盐城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是没有大港口。请分析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497~1855年,海岸线总体呈现向海洋推进的趋势,其中,497~1582年推进速度较慢,1582~1855年推进速度较快;1855~1921年海岸线呈现向陆地后退的趋势,其中废黄河口后退程度最大。
(2)年份:1855年;推测依据:1855~1921年期间,废黄河口的海岸线后退最多,说明此地堆积作用减弱,黄河改道,废黄河口处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3)黄河北归后,苏北废黄河口径流入海水量骤减,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后退;海水侵蚀掉的泥沙在浅海区沉积;仍有陆地径流携带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三角洲部分继续缓慢向海洋推进。
(4)苏北沿海泥沙淤积严重,不利于轮船航行;缺乏大河入海口,经济腹地受限;苏北沿线城市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量不大;历史上黄河改道在苏北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给出的不同年份海岸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497~1855年,海岸线都是向海洋方向推进,海岸线之间的距离不同反映出推进的速度有差异,其中497~1582年间,推进的速度较慢,但是1582~1855年短短二百多年间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距离比之前一千多年都要多,足以说明速度快;1855~1921年,海岸线有向陆地后退的趋势,且后退的并不均匀,在废黄河口处后退的最明显。
 第(2)题,根据海岸线变化特点可以得出,在1855~1921年间,海岸线有向陆地后退的趋势,且后退的并不均匀,在废黄河口处后退的最明显,由此可以推测,黄河在此年间发生了改道,以致河口处淤积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减小,加上海浪的侵蚀,导致海岸线后退。
第(3)题,黄河北归后,苏北废黄河口径流入海水量骤减,陆上三角洲开始萎缩,同时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不断被侵蚀;被海水侵蚀掉的泥沙被沿岸的海浪和水流携带,最后在浅海区沉积;此时虽说黄河已经改道,但是仍有其他陆地径流携带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三角洲部分继续缓慢向海洋推进。
第(4)题,港口的建设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港阔水深的避风港,建港条件要优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主要是依托城市、运输需求、技术水平等。苏北沿海泥沙淤积严重,造成沿海地
区深度较浅,大型轮船容易搁浅,不利于航行;加上缺乏大河入海口,无法海陆联运,经济腹地有限,苏北沿线城市相比苏南来说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量不大;历史上黄河改道在苏北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
03原因分析类
综合性是地理最大的特点之一,对综合性的考查最直接的题型就是分析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高考真题中最多的“原因”类题型,近3年全国文综综合题设问中,原因分析类大约占到40%。命题形式上,常以区域图为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是“分析××地理现象(自然或社会)的原因”“分析××地理事物成因”等。
试题特征
 (1)清楚主要地理现象的组成要素,并理解“地理要素”与相关“地理现象”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经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解题方法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哈得孙湾是北冰洋伸入加拿大东北部的海湾,其南部多海拔500米以下的冰碛山地。该海湾水温较低,大部分时间海面封冻。注入哈得孙湾的河流数量众多,径流量较大。下面图1为哈得孙湾位置示意图。
图片
 材料二 哈得孙湾地区生活着上千只北极熊,它们以海冰为平台栖息及捕食海豹,海冰消融时到陆地采食果实充饥。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哈得孙湾拍摄的北极熊照片。近年来,该地北极熊数量下降了约1/4。

图片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哈得孙湾南部沿岸沼泽的形成原因。(6分)
(2)请推测北极熊照片拍摄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的理由。(6分)
(3)推测全球变暖导致哈得孙湾地区北极熊数量减少的原因。(6分)
 【答案】
(1)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较高,蒸发较弱;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初冬、初春有凌汛现象,地表积水增加。
 (2)夏季。理由:地表植被茂盛;海冰消融,北极熊到陆地觅食。
 (3)全球变暖,北极熊以海冰为平台捕食海豹的时间减少,食物缺乏;海冰面积减少,北极熊栖息地减少;全球变暖,北极熊种群生态适应能力减弱。
 【解析】
第(1)题,哈得孙湾南部沿岸沼泽参与的应是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与径流四个基本环节。沼泽应发育在“来水”多、“去水”少的地区。哈得孙湾南部沿岸降水丰富;哈得孙湾南岸河流初冬、初春有凌汛现象,因此“来水”多。当地纬度高,冻土发育,地表水难以下渗;地形低平、排水不畅,因此当地“去水”少。
 第(2)题,图示区域纬度高,气温低,夏季较为温暖,海冰消融,地表植被茂盛,食物较多;海冰消融,北极熊到陆地觅食较多。图示照片有茂盛的草本植物,应该是夏季。
 第(3)题,根据材料,北极熊“以海冰为平台栖息及捕食海豹,海冰消融时到陆地采食果实充饥”可知,全球变暖,海冰存在时间变短,北极熊以海冰为平台捕食海豹的时间减少,食物缺乏;北极熊栖息地减少;北极熊种群生态适应能力减弱。
04.功能影响类
所谓地理功能或作用,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它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近3年的全国文综设问中,影响类占比约20%,仅次于原因分析类。通常情况下,可以认为:功能等同于积极影响,也等同于作用。设问形式一般是“说明××在××方面的作用(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影响”等。
试题特征
(1)内容上全面分析:抓住关键词,明确探讨的对象及其组成要素,对各要素的影响都尽可能涉及,做到回答全面。如:人类活动的地理影响,包括经济(资源开发、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际联系等)、生态(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社会(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等)。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三个方面的各个角度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2)角度上辩证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往往有利、有弊,因此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辩证阐述。即:地理影响涉及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解题方法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墨西卡利是墨西哥西北边境城市,位于科罗拉多河支流纽河河畔,气候干燥。1937年建成从科罗拉多河引水的莫雷洛斯水坝后,周围地区成为灌溉农业区。墨西卡利被称为“硅谷边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此建立了芯片制造基地,得到了墨西哥政府的大力支持。科罗拉多河三角洲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沙漠水生生态系统之一,由于该河干、支流上兴建了许多大型引水工程,使科罗拉多河自1993年以后就没有入海河水,河口三角洲环境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图片
(1)说明墨西卡利建立芯片制造基地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
(2)指出科罗拉多河过度引水对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6分)
【答案】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培育科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河流水量减少,淡水资源匮乏;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萎缩;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了三角洲盐渍化现象。
 【解析】
第(1)题,结合题意可知这里的“影响”显然是“有利影响”或带来的好处、意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就要从组成社会经济的因子出发,从产业结构、收入、就业、基础设施和人才科技等角度分析。
 第(2)题,设问是人类的过度引水对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显然是在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侧重点是对生态的破坏,需要从水资源、地貌、土壤、生物等相关联的自然环境因素展开,依据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进行推理分析。
 05.观点理由类
该类试题就某一地理问题,通过提供图文信息,提出几种观点或方案,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它改变了地理综合题的常规命题形式,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深层次探究,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能力,对生存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人类各种行为的评价和反思能力。常见设问形式如:“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等。
试题特征
 (1)首先要表明态度,不能模棱两可。明白无误地表明你选择的是哪个观点,不能答成“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该适当发展”,观点不明确,好像既赞同也不赞同、自认为是“科学辩证”的观点。
(2)若支持某个观点,回答时应该从“有条件这么做”和“这么做有好处”两方面探讨;若反对要从“不适宜这么做”和“这么做带来哪些问题”的角度论证。
(3)表达理由时,理由应是正向的,要顺着选择的观点,形成合理的地理思维链条,一直得到最后的结论;不能从另一种观点出发进行“反证法”“排除法”等方式混答,也就是思考的时候可以逆向思维,但落实到卷面上必须是正向叙述答题。
解题方法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河,4~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0%,河口段河床宽浅,形似喇叭,泥沙淤积严重。钱塘江海潮被誉为“天下第一大潮”,最大潮多发生在农历八月(公历9或10月)十六至十八日,强劲的大潮挟带大量泥沙涌入河口,在冲、淤作用下主河槽迁徙无常,岸堤坍塌,河道摆动频繁,潮灾严重。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治理多采用沿岸修建大堤抵御潮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整为缩窄江道、增大弯曲、修筑加固岸线大堤。
下图为钱塘江河口段地理位置图。

图片

 (1)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钱塘江最大潮的涨、落过程对河道形态的影响。(4分)
(2)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缩窄江道、增大弯曲、修筑加固岸线大堤措施在钱塘江治理中的主要作用。(6分)
(3)有人建议在钱塘江河口修建大坝(图示位置)发展大型潮汐发电站,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喇叭形河口)涨潮时潮水涌入,流速快,侵蚀严重,河道变宽、加深;落潮时水流分散(流速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变浅。
(2)缩窄江道,减少潮水涌入量,改善河口段水质;增大弯曲,流速减小,减轻对堤岸的侵蚀;修筑加固岸线大堤,固定河道,减轻潮灾。
(3)赞成:钱塘江潮汐能蕴藏量大;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潮汐能清洁无污染;经济发达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资金、技术实力强。
反对:江阔潮急,建坝难度大;潮汐能量密度小;影响钱塘江涌潮景观;影响航运;影响河口地区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等。
【解析】
第(1)题,“强劲的大潮挟带大量泥沙涌入河口,在冲、淤作用下主河槽迁徙无常”,据此可知,(喇叭形河口)涨潮时以“冲”为主,潮水快速涌入,对河道侵蚀严重,使得河道不断变宽、加深;落潮时以“淤”为主,水流比较分散,且流速慢,流水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变浅。
 第(2)题,分别分析缩窄江道、增大弯曲、修筑加固岸线大堤措施在钱塘江治理中的主要作用。
 第(3)题,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若回答赞成,主要从潮汐的特点以及给人类带来大量能源来分析。若回答反对,主要从潮汐能的缺点、建大坝的难度以及对社会、生态的影响来分析。
06对策措施类
对策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往往与“问题”结合在一起,解答时要找出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找出对策。
试题特征
 (1)瞄准问题,分析原因。对于措施类问题,在解答时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自然原因多是区域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如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人为原因多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人地关系矛盾,如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萎缩导致洪涝威胁加剧。
(2)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解题时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遵循“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趋利避害,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针对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如资源问题主要从开源和节流回答;灾害防治(环境治理)措施包括组织管理措施(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应急预警机制等)、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和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等)等。
解题方法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蜜柚属亚热带常绿小乔木果树,喜暖、喜酸性土壤,忌荫蔽,适宜在我国东南地区地势平缓的低山丘陵种植。因其果大,肉质柔软,汁多,酸甜适中且丰产,明、清时曾作为贡品。福建省平和县地处漳州西南部,与福建、广东两省八县相连,素有“八县通衢”之称。平和县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一种被誉为“太阳果”的名优水果—琯溪蜜柚,更是畅销海内外,被列入欧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单。平和县是我国最大的柚类水果生产、出口基地。如图示意平和县位置。

图片

(1)简述平和县盛产蜜柚的优势自然条件。(6分)
 红心蜜柚是改良品种,果肉颜色的改良使蜜柚的营养成分更高。红心蜜柚更需要避风条件好、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灌溉方便的生长环境。人们一般用土柚作砧木进行嫁接,增施氮肥,建造喷灌设施,进行花果管理和整形修剪,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
(2)说明上述措施对红心蜜柚生产的作用。(6分)
近年来,平和县政府加大保护生态力度,确保蜜柚的产量、质量和出口量,使其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3)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的角度,简述为确保目标实现可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适中,排水良好;红壤为酸性土壤,利于蜜柚树生长。
 (2)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红心蜜柚的生长;建造喷灌设施,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减轻干旱对红心蜜柚生长的影响;进行花果管理和整形修剪,有利于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
 (3)提高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拓国内外市场。
 【解析】
第(1)题,平和县盛产蜜柚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
第(2)题,增施氮肥的作用:该地土壤为红壤,较贫瘠,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红心蜜柚的生长。建造喷灌设施的作用:蜜柚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的地形区,土壤难以储水,建造喷灌设施,可以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减轻干旱对红心蜜柚生长的影响。进行花果管理和整形修剪的作用:进行花果管理可以提高成果率,提高果品产量;蜜柚忌荫蔽,进行整形修剪可以增加光照,提高果品质量。
第(3)题,确保目标实现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科技、交通、政策和市场等方面分析。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考地理 综合题 解题攻略
  • 上一篇:20220507新建一中高三下学期文综地
  • 下一篇:20220511新建一中高三下学期文综地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