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桂边境地区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地区跨境通婚现象一直较为明显,其地理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边境县区的村落之中,而且跨境通婚密度由边境县区向内地县区递减。表1、表2分别为2017年中越边境的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和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州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1:
表2:
1.近年来,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现象呈现的特点为( )
跨境通婚数量逐年增长
婚入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以双向单性别流动为主
婚入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A.
B.
C.
D.
2.近年来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呈现的特点,说明滇桂边境地区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存在明显的( )
A.语言文化差异
B.婚姻习俗差异
C.宗教信仰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答案】1.A2.D
【解析】
1.由表1可知,通婚10年以上人数较少,通婚时长越短,通婚对数越大,表明跨境通婚数量逐年增长,正确。由表2可知,入境通婚人数女性比男性要多很多,可见婚入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正确。对比入境通婚人数,出境通婚人数则少很多,且都以女性通婚为主,以单向单性别流动为主,错误。婚入人口多以缅甸、老挝和越南为主,均为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选项。故选A。
2.根据上题分析,近年来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呈现入境通婚为主,女性为主,主要原因是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经济落后,收入较差,而我国滇桂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收入较高,导致跨境通婚呈现入境通婚为主,女性为主,D正确。语言文化差异、 婚姻习俗差异、 宗教信仰差异均会导致通婚受阻,通婚现象减弱,排除A、B、C选项。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
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文化教育事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太平洋岛国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20.5°S,175.4°W)的火山猛烈喷发并引发大范围海啸,汤加各岛屿受到火山灰和海啸的双重冲击,灾情严重。该火山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后形成新岛屿,近年来,该火山曾发生多次喷发,此次可能是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汤加火山( )
A.位于太平洋的海岭处
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处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处
D.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晚
4.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长期改变全球的增温趋势
造成全球粮食产量减产
造成局部区域空气质量下降
加快全球水体更新
A.
B.
C.
D.
5.在此次灾情监测及救援中,汤加可以( )
A.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定灾情范围
B.借助遥感技术的监测功能进行灾情预警
C.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定位导航开展救援
D.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灾情评估
【答案】3.B4.B5.D
【解析】
3.由材料所给出的汤加洪阿俣阿帕伊岛的经纬度位置可知,汤加火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C错误;海岭一般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根据经纬度位置,汤加火山距离太平洋海岭处较远,A错误;根据材料“该火山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而且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的海沟附近,因此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早,D错误。故选B。
4.由材料“汤加各岛屿受到火山灰和海啸的双重冲击,灾情严重”可知,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分布在局部区域的上空,可能造成局部地区气温的变化,但火山灰沉降后,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不能长期改变全球的增温趋势,错误;造成局部区域空气质量下降,正确;火山灰遮蔽太阳辐射,可能影响粮食生产,造成全球粮食作物减产,正确;火山灰遮蔽太阳辐射,会使得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全球水体更新速度可能会下降,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用遥感进行监测火灾范围,A错误;遥感技术只能提供监测功能,灾害预警需要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评估等功能,B错误;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导航开展救援,C错误;GIS在遥感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进行灾情评估,D正确。故选D。
【点睛】RS是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主要获取影像资料;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GP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评估灾害损失主要是GIS功能。
下图示意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此时( )
A.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吹东北风
B.南部沿海海域风平浪静利于航行
C.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吹东南风
D.京津唐地区的雾霾可能较为严重
7.此时N地( )
A.受气旋控制
B.气压可能为1034hPa
C.受反气旋控制
D.气压可能为1038hPa
8.若该日持续受图示天气系统的影响,与赣南地区相比,江淮地区( )
A.大气逆辐射强
B.昼夜温差大
C.大气对流旺盛
D.空气湿度大
【答案】6.A7.C8.B
【解析】
6.读图广东附近等压线越向北数值增大,风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从北吹向南),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偏为东北风,故A正确,C错误;南部沿海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不利于航行,故B错误;读图京津唐地区受冷锋的影响,出现大风、降温、降水天气,雾霾易扩散,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7.读图N地附近等压线数值为1034,其北侧等压线数值为1034 ,南侧等压线数值为1032,则N地气压为1034-1036之间,N为高压中心,该地受反气旋控制,C正确,ABD错误,所以该题选C。
8.图示江淮地区等压线稀疏,多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逆辐射弱,故A错误,B正确;大气较为稳定,赣南地区位于冷锋锋后,多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B。
【点睛】等值线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若闭合曲线数值等于相邻等值线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其大值;若闭合曲线数值等于其中较小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小于其小值。(注:所有等值线图都符合这个规律)如下所示: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算力的数据中心耗能高,且我国目前大多分散分布在东部地区。为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完成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总体布局的国家。“东数西算”(‘数’指数据,‘算’指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工程已正式启动,该工程通过在全国布局8个算力枢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引导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向枢纽内集聚,形成10个数据中心集群(下图),提升整体算力规模和效率,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东部算力逐步向西部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B.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
C.东部地区土地、能源等资源紧张
D.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
10.与其他集群相比,庆阳、中卫、和林格尔集群的布局能更有效带动的产业是( )
A.IT设备制造
B.绿色能源供给
C.现代物流
D.土建工程
11.“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有利于( )
A.有效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推动东西部产业趋同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C.提升数据输送效率及安全
D.优化东西部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答案】9.C10.B11.D
【解析】
9.根据材料可知承载算力的数据中心耗能高,且我国目前大多分散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由于能源资源短缺,因此东部地区算力逐渐将其转移到西部地区,C正确;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不是算力转移的主要原因,A错误;劳动力资源对于算力的影响不大,B错误;转出算力产业可以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但并不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庆阳、中卫、和林格尔,这些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可以持续地供给清洁能源,B正确;这几个地区的人才优势并无优势,因此不会推推动IT设备制造业的发展,A错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依托于发达的第三产业,这个几个地区第三产业还处于发展中,C错误;土建工程会有一定的发展,带动作用不会很大,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
11.产业的转入会加剧环境压力,A错误;产业转入西部,可以推动西部经济发展,可以优势互补,但不会趋同发展,B错误;数据的运输安全及效率东部地区更高,C错误;东数西算可以优化东西部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D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A、B、C错误。
【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劳动力、资源、能源、政策、市场等。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由发达国家转入发展中国家、由经济发达地区转入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
河南省是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下图示意“2010-2020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2010-2018年河南省劳动力( )
A.转移规模稳定
B.省外转移逐年减少
C.省内缺口较大
D.省内转移逐年增多
13.根据劳动力转移情况推断,河南省引入的企业主要是( )
A.技术密集型
B.市场指向型
C.劳动力密集型
D.原料指向型
14.2010以来,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导致该省( )
A.劳动力需求减少
B.产业转型升级快
C.工业化速度减缓
D.城市化水平提高
【答案】12.D13.C14.D
【解析】
12.读图可知,2010~2018年累计转移逐渐增加,说明转移规模扩大,A错误;2012~2018年省外转移基本稳定,B错误;省内转移占比约为60%,转移人口主要为省内转移,C错误;2010~2018年省内转移逐年增加,D正确。故选D。
13.读图可知,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大,说明河南省引入的企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C正确;技术密集型、市场指向型、原料指向型的企业劳动力转移规模都不会这么大,排除A、B、D。故选C。
14.2010年以来,河南省劳动力转移规模大且以省内转移为主,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增加,A错误;产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主要为传统产业,B错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工业化速度加快,C错误;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水平提高,D正确。故D正确。
【点睛】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考察发现,青藏地区山地的山峰和山脊的形态很不一样。下图示意极高山峰发育演化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青藏地区极高山峰和山脊形态的发育除了构造运动,主要还有( )
A.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
B.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
C.流水堆积和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和冰川堆积
16.判断图示极高山峰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
B.
C.
D.
【答案】15.A16.B
【解析】
15.青藏高原高峰的山脊的形成,除了构造运动之外,该地区冰川广布,剖蚀作用强,会形成刃脊,属于冰川侵蚀作用。冰川融化的季节,会有流水侵蚀,塑造山峰地貌,属于流水侵蚀作用,故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
16.山峰的发育过程会经历由完整到残缺、山体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阶段山体完整、面积最大,因此最早的时期为,时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为第二个时期,时期出现了刃脊和角峰,属于冰川地貌最典型的时期,时期山体的面积逐渐减小,形成山峰,故顺序依次是,故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
【点睛】冰川地貌一般分布在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主要有:角峰、刃脊、冰川U谷,峡湾、冰碛湖等。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聂伯河发源于俄罗斯的瓦尔代丘陵南坡,长约2200千米,总落差约250米。从河源至乌克兰境内的基辅(海拔约130米)称为上第聂伯河,从基辅至河口称为下第聂伯河。流域气候较温暖、湿润,从西北向东南大陆性逐渐显著。第聂伯河洪水出现在3~5月间,其洪水量占全河年径流量的60%~80%,绝大部分来自上第聂伯河。第聂伯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6亿千瓦·时,下第聂伯河段占90%。下图为第聂伯河流域图。
(1)说出第聂伯河流域的地势特点。
(2)分析第聂伯河春季形成洪水的原因。
(3)简述第聂伯河径流量主要来自上第聂伯河的原因。
(4)与上第聂伯河相比,分析该流域水能资源集中分布在下第聂伯河的原因。
【答案】
(1)地势北高南低,起伏不大。
(2)流域内冬春季节降水较多;冬季气温低,有大量积雪;春季气温迅速回升,积雪融化量大。
(3)上第聂伯河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降水较为丰富。
(4)河流总落差小;上第聂伯河虽流经丘陵地区,降水较多,但支流众多,各支流水量均较小;众多支流汇入下第聂伯河后水量大增,因此水能资源较上第聂伯河丰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以及流域水能开发条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1)读图并结合材料“第聂伯河发源于俄罗斯的瓦尔代丘陵南坡,长约2200千米,总落差约250米”可知,第聂伯河自北向南流,流域内地势北高南低;落差仅为250米,起伏不大。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聂伯河流域受大西洋来的盛行西风和副极地低气压的影响,冬春季节多锋面气旋活动,流域内冬春季节降水较多;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有大量积雪;春季气温迅速回升,积雪融化量大,因此第聂伯河洪水出现在3~5月间,其洪水量占全河年径流量的60%~80%。
(3)由材料“从河源至乌克兰境内的基辅(海拔约130米)称为上第聂伯河,从基辅至河口称为下第聂伯河。流域气候较温暖、湿润,从西北向东南大陆性逐渐显著”可知,基辅以上河段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上第聂伯河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上游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较为丰富。
(4)由材料“第聂伯河发源于俄罗斯的瓦尔代丘陵南坡,长约2200千米,总落差约250米”可知,河流总落差小;上第聂伯河虽流经丘陵地区,降水较多,但支流众多,各支流水量均较小;众多支流汇入下第聂伯河后水量大增;由材料“从河源至乌克兰境内的基辅(海拔约130米)称为上第聂伯河,从基辅至河口称为下第聂伯河”可知,下第聂伯河落差为130米左右,相对较大,加上上第聂伯河支流众多,汇入下第聂伯河,水量大,因此下第聂伯河水能丰富。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2月3日,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的中老铁路(下图)开通运营,中老铁路线路全长1035千米,铁路沿线地质结构复杂,修建难度极大。中老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普洱原生态茶园、野生亚洲象栖息地、老挝琅勃拉邦的世界文化遗产,万荣岩溶地貌等均是知名旅游目的地。铁路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规划选线,施工管理,运营维护各个环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全线绿化总面积达307万平方米。
(1)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中老铁路修建难度极大的原因。
(2)简述中老铁路运营对老挝的积极影响。
(3)推测中老铁路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可能采用的措施。
【答案】
(1)地形方面: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增加投资。气候方面:高温干旱季节可能出现中暑、晒伤等现象,施工条件差;雨季不利于施工,影响工期等。
(2)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国际联系与交流,促进国际贸易;增加就业机会。
(3)线路绕避环境敏感地区;为野生亚洲象设置迁移通道和防护栅栏;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对临时用地进行复垦复用;全程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弃渣回收利用等。
【解析】【分析】本题以中老铁路相关介绍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中老铁路修建难度极大的原因、中老铁路运营对老挝的积极影响和中老铁路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可能采用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读铁路分布示意图可知,沿线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季节可能出现中暑、晒伤等现象,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水土保持工程量大;沿线地质复杂,桥隧多,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雨季降水多,时间长,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施工进度;气候湿热,植被茂密,丛林中蚊虫多,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危害大,不利于施工。
(2)材料“中老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普洱原生态茶园、野生亚洲象栖息地、老挝琅勃拉邦的世界文化遣产、万荣的岩溶地貌等均是知名旅游目的地”,说明铁路开通可以带动沿线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带动餐饮住宿等的发展,从而为当地人增加就业机会,最终带动老挝的经济发展;材料“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说明铁路开通以后,改善了交通条件,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老挝融入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圈,加强国际联系与交流,促进国际贸易;从根本上改变老挝的区域经济格局和物流环境。
(3)材料“中老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普洱原生态茶园、野生亚洲象栖息地、老挝琅勃拉邦的世界文化遣产、万荣的岩溶地貌等均是知名旅游目的地”,说明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绕避琅勃拉邦世界遗产保护区核心区、万荣岩溶旅游风景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强化对旅游资源等的保护;为保护野生亚洲象栖息地的完整性,可能专门设置了迁移通道和防护栅栏,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材料“全线绿化总面积达307万平方米”,说明施工过程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此外施工全程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开挖地表后注意表土回填,土地的复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注意回收和综合利用等。
19.【海洋地理】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1000米以上的海底山地。海山地形会破坏大规模的水平海流,使水平海流在海山附近形成环流和上升流,这种海水流动称为“泰勒柱”(下图为泰勒柱理想模型)。按照“泰勒柱”理想模型,海山能够形成高生物量、高生物多样性的高生物群落特征。全球海山数量众多,形成高生物群落的海山却数量稀少。
推测海山形成高生物群落需要具备的条件并说明理由。
【答案】
海山山体较大、高度较高、顶部较宽;海底长期存在较大规模的水平海流;附近海域水质较清澈。海山一定的高度、宽度和体积,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山体较大可以阻碍水平海流形成上升流,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水质清澈保证光照条件好,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海山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山形成生物群落具备的条件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海洋中形成高生物群落主要是该地上升流明显,营养物质多、生物丰富造成。结合材料可知,海山山体较大、高度较高、顶部较宽,则会引起强烈的环流和上升流,同时海山一定的高度、宽度和体积,还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海底长期存在较大规模的水平海流,水平海流遇到高大海山的阻挡就会形成环流和上升流,会把海底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等生物丰富。附近海域水质较清澈,水质清澈保证光照条件好,利于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20.【环境保护】
攀枝花芒果种植区由于地形原因,该区芒果多栽培在较陡的坡地,芒果园林下土壤大面积裸露,果园土壤水土流失严重。针对攀枝花地区坡地芒果园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为筛选适宜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该地区通过工程措施(模式一)和生物措施(模式二)(下图)对坡地果园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效果差异较为显著(下表)。紫花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仅具有较高药用价值、食用价值、生态价值,还可以做牧草。其根系发达,再生能力强,每年可收割2-3次。
表:采样点某采样期两种治理措施径流样品的径流量、含沙量、有机碳含量。
与模式一相比,分析模式二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优势。
【答案】模式二简单易行,种植和维护成本低,且水土保持作用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强;能加大坡面径流的下渗,减少坡面径流;因坡面径流减少,对坡面的冲刷能力下降,保持水土效果更好;紫花苜蓿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保肥效果更好;紫花苜蓿有较高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可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解析】【分析】本题以攀枝花芒果种植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比较,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学科素养。
【详解】与模式一的铺设水泥挡板相比,模式二采用生物措施即种植紫花苜宿,种植方法简单易行,种植和维护成本低;且生物措施下的水土保持作用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强,保持水土的能力越来越强;种植紫花苜宿能加大坡面径流的下渗,减少坡面径流;坡面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对坡面的冲刷能力下降,保持水土效果更好;紫花苜蓿的落叶和根系等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保肥效果更好;根据材料“紫花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仅具有较高药用价值、食用价值、生态价值,还可以做牧草”可知,紫花苜蓿有较高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可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