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部分跨国企业逐步将产能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转移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下图为中国与东南亚五国人口结构对比图。
材料二:2020年,越南以近3%的GDP增速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997年以来,越南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保证工业区的集聚发展,并提出了“2050愿景”,明确打造胡志明市、河内市以及岘港市等重点经济区,在经济上发挥主导性增长极作用。作为东盟重要成员国,越南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特殊的贸易优惠政策和额外关税减免优惠。下图为越南工业区分布示意图。
(1)说明与中国相比,东南亚五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2)分析越南工业区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
(3)有人认为未来越南将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你是否赞同,并简述理由。
【答案】(1)东南亚五国劳动力工资成本低;东南亚五国的人口结构更为年轻化,未来劳动力人口增速快于中国.
(2)分布格局:南北多,中间少;多沿铁路线(或港口)分布。原因:政府政策引导;南、北部产业基础好;南、北部地形平坦,腹地较广(或中部狭窄,地域间交通联系不便);南、北部水、陆交通便利。
(3)赞同:越南在国际贸易上处于有利的地位;越南的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中国低;伴随着产业转移,越南的就业机会增多;越南的政策扶持。不赞同:越南承接的多为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体系不完善;越南科技水平较低。
【解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及其影响因素、工业集聚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中国,东南亚五国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工资成本较低;材料一图中显示东南亚五国人口结构更显年轻化,中国的老龄化将逐渐严重,因此东南亚五国未来的劳动力人口增速比中国要快。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越南南部和北部区域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面积较为宽广,因此腹地较广,且南北部区域的产业基础较好,南北区域靠海,因此水运交通便利,且图中显示有铁路接连南北,因此路上交通也便利,因此南北部区域的工业集中且多,而中部区域多山地且狭窄,分布较少;由于铁路和海上海运的便利,工业基本都分布在铁路沿线和港口区域内。除外还受到越南政府政策的导向影响。
(3)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越南在国际贸易的地位逐渐地升高,处于有利的地位,且越南未来年轻劳动力将增多,由于目前经济相对较低,劳动力价格廉价,较中国低,且随着各行业产业的转移,越南的就业机会迅速增加,导致越南的经济不断的上升,材料显示越南的优惠政策较大,因此赞同也是可以的。但是由于越南的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因此承接能力较低;且大多承接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利润较低;基础设施设备较差,技术较为落后;产业的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形成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难以体现,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可能成为不了下一个“世界工厂”。
2.(2022·湖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的现象,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图一为“美国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图二为“20世纪美国产业结构图”。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西部和南部被人们称为“阳光带”,东北部被称为“冰雪带”“铁锈带”。试分析美国东北部形成“冰雪带”“铁锈带”的原因。
(2)根据图文材料说出20世纪以来美国“去工业化”前后就业人口主要流向的变化。
(3)美国的“去工业化”给美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使制造业回归,“使美国再次强大”,美国政府在财政资助、税收、能源等方面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试问失去的美国制造业还能回归吗?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答案】(1)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或冬季气候寒冷);每年强冷空气南下经过五大湖后,带来大量水汽,由于地形抬升给美国东北部带来大量的降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国外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使得传统制造业日益衰落;由于钢铁及其相关产业大量关停,企业破产,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工厂到处锈迹斑斑,这与以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西部及南部“阳光带”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所以被称为“冰雪带”、“铁锈带”。
(2)“去工业化”前就业人口主要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去工业化”后,就业人口主要由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去工业化”前就业人口主要由南部、中部的农业地区流向东北工业区,“去工业化”后,就业人口主要由东北工业区流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去工业化”前就业人口主要由农村、小城镇流向大的工业城市,“去工业化”后,就业人口主要由工业城市流向小城镇及农村地区。
(3)能。因为美国政府对制造业回归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有技术垄断优势,这有利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回归;美国能源价格低廉,对降低制造业成本有利;美国国内消费市场广,消费水平高;美国可以利用其霸权地位(或国际影响力),强制某些制造业回归。
或不能。因为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和外包格局基本形成,“美国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美国目前缺乏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且缺乏从事制造业的青壮年劳动力;美国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已满足不了制造业的发展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注意分开分析“冰雪带”“铁锈带”的成因。“冰雪带”的成因:主要受大湖效应的影响。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而五大湖地区湖泊面积大,水体的比热容较大,降温较慢,水温相对温暖。冬季,来自极地附近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干冷空气经过五大湖,从湖泊获得了水汽而变得相对温暖湿润,相对温暖湿润的水汽在五大湖东南岸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降雪,形成“冰雪带”。“铁锈带”的原因:根据美国产业结构变化可知,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东北部地区以传统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兴起,对于美国东北区工业区而言,国外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制造业日益衰落,第二产业比重下降。钢铁及其相关产业大量关停,企业破产,进而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加之传统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工厂设施闲置,锈迹斑斑,形成“铁锈带”。而西部及南部“阳光带”地区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与东北部老工业区形成鲜明对比,东北部地区被称为“冰雪带”“铁锈带”。
(2)在去工业化前,第二产业占比相对较大,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工业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从就业结构角度来说,人们主要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而在去工业化之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就业人口主要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就美国而言,东北部老工业区在去工业化之前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去工业化前就业人口由南部、中部的农业地区流向东北工业区,在去工业化之后,随着东北部老工业区的衰落以及美国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的兴起,就业人口主要从东北部老工业区流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在去工业化之前,工业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就业人口主要从农村、小城镇流向大的工业城市,在去工业化之后。工业城市发展遇到瓶颈,就业人口主要从工业城市流向小城镇以及农村等地区。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表述自己观点,并阐释对应游击课。①美国制造业能够回归。主要从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有利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吸引美国制造业回归,美国政府在财政资助、税收、能源方面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支持,有利于吸引制造业回归。其次,美国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遥遥领先,在某些专业有技术垄断优势,有利于吸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回归。再次,美国能源丰富,能源价格低廉,有利于降低制造业的能源成本,有利于吸引制造业回归。最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内消费市场广阔,消费水平高。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国际上的霸权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强制某些制造业回归。②美国制造业难以回归。可从不利于美国制造业回归的角度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和外包格局已基本形成,短时间内美国难以通过政策等条件吸引制造业回流。同时,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美国本身缺乏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难以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导致劳动力成本较高,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高,缺乏从事制造业的青壮年劳动力,且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已基本上趋于完善,满足不了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3.(2022·福建·模拟预测)海水稻(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单产可达300公斤/亩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20年,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山东、黑龙江、浙江等地的10万亩海水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为548.53公斤/亩。海水稻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可以让荒芜的盐碱、滩涂变为万顷良田。
材料2:2019年9月,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设立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工作站,构建从种子研发、种子繁育、农机农技服务到优质稻米加工销售的全产业平台。
材料3:据袁隆平团队测算,中国至少有15亿亩盐碱地(含滩涂),其中能够进行改造的土地至少有2亿亩。我国粮食生产的红线是18亿亩耕地,2020年粮食总产量6695亿公斤。
(1)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我国开展海水稻种植的必要性。
(2)分析在铁力市开展“海水稻”寒地育种的有利条件。
(3)有专家指出,我国内陆盐碱地区和沿海滩涂有条件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无人化海水稻种植,且生产的都是绿色的海水稻米。分析专家观点的主要依据。
(4)以人地协调观,阐述我国开展海水稻种植的积极意义。
【答案】(1)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位于南方和黑龙江省,南方产区人多地少,水稻生产只能基本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在我国15亿亩的盐碱地中,如果能将2亿亩盐碱地种植海水稻,按平均面产300公斤计算,可以增加600亿公斤,这将有效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分;在盐碱地种植海水稻,还用以行效地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可见发展海水稻不仅可以取得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因此,在我国发展海水稻是必要的。
(2)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气候属中温带,水稻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养分积累;该地地势平坦,耕地多;黑土地土壤肥沃,有利于水稻生长;这些条件可以保证培植的海水稻稻种不但耐寒,而且品质好,产量足够大,满足海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需求。
(3)我国内陆盐碱地区和沿海滩涂地区的基本特点是地势平坦,面积大,适合发展大规模机械化、无人化耕作;由于盐碱环境难以利用,这些地区多人烟稀少,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少,加之海水稻本身不需施肥、喷洒农药,有利于生产绿色的海水稻米。
(4)人地协调观的本质是人类应该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广大的盐碱地区和沿海滩涂都是自然环境发展演化的结果,在这类土地上种植海水稻,既保护了其原生态环境,又有效地利用了这些土地为人类谋福利。这是典型的人地协调的活动,值得提倡和发展。
【解析】本题以海水稻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悠长的种植和食用稻米的历史,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市场需求量较大;我国主要的水稻主产区主要位于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南方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水稻的生产只能基本满足人民的需求;根据材料信息“据袁隆平团队测算,中国至少有15亿亩盐碱地(含滩涂),其中能够进行改造的土地至少有2亿亩。”可知,我国盐碱土地的面积广阔,可用于种植海水稻的面积广阔;根据材料信息“2020年,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山东、黑龙江、浙江等地的10万亩海水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为548.53公斤/亩。”可知,海水稻的产量较高,种植面积和单产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总产量,有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根据材料信息“海水稻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可以让荒芜的盐碱、滩涂变为万顷良田。”可知,种植海水稻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等。综上分析可知,种植海水稻不但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因此,在我国发展海水稻种植是必要的。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铁力市纬度位置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水稻的生长期较长,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稻米品质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水稻有机质的积累;铁力市位于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阔,可用于种植水稻的面积广阔;该地以土壤以黑土为主,土壤肥沃,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等。所以该地区开展“海水稻”寒地育种,可以使得培育的海水稻稻种品质好、产量大,且耐寒能力较高,满足海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良种品质需求。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内陆盐碱地区和沿海滩涂地区人类活动较少,地势低平,土地面积广阔,适合发展大规模机械化、无人化耕作;盐碱化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人类互动较少,环境污染较少,种植的稻米品质较高;根据材料信息“海水稻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可知,海水稻种植不需要施用化肥、喷洒农药等,有利于生产绿色无公害的稻米等。
(4)人地协调观的实质是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应该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信息“据袁隆平团队测算,中国至少有15亿亩盐碱地(含滩涂)”可知,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广阔,广大的盐碱地区和沿海滩涂地区是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种植海水稻不但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所以在我国开展海水稻种植契合人地协调观的理念,值得推广和提倡。
4.(2022·北京西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油棕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不耐寒,不耐旱。1848年引种到东南亚,目前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用其果实榨的棕榈油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日化、生物柴油、饲料行业等领域。图1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油棕集中分布区图,图2为尼诺指数与棕榈果单产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土著居民奥兰林巴族人发现,自己栖身的森林在一点点消失,狩猎和寻找食物的区域日渐减少,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消亡,于是许多土著居民被迫到油棕种植园工作。
(1)你是否赞同印度尼西亚大规模种植油棕,请阐述理由。
(2)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东南亚地区棕榈油产量的影响,并在下图中绘制大气环流形势解释其原因。
【答案】(1)赞同:当地气候湿热(热带雨林气候);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油棕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市场广阔;提供就业;增加收入。
不赞同:油棕种植破坏了热带雨林,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加剧全球变暖;破坏土著居民生存环境;改变生存方式;冲击当地传统文化。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棕榈油产量下降
绘图:冷、暖;垂直方向气流;水平方向气流;西岸降水减少
【解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2个小题,涉及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图文材料,若赞同,理由是油棕不耐寒、不耐旱,喜高温和湿润环境,印度尼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适合生长;且当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在区域种植油棕的时间很长,种植经验丰富,历史悠久;且材料显示油棕用途较广,经济价值高,因此市场广阔;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油棕种植将破坏原有的热带雨林区域,导致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光合作用减弱,导致温室气体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且破坏了土著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对地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冲击。
(2)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的指数越高,则棕榈果产量越低,反之越高,两者呈负相关;一次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将导致棕榈油产量减少。如图: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异常升高,气流垂直向上,气压较低,降水量增加;而太平洋西部海域相反,气温较低,气流相对下沉,气压较高,降水朗减少;水平方向上有西部海域高压流向东部海域海域的低压(由西向东)。
5.(2022·广西南宁·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定河流域地处我国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是风力与水力交互作用的典型区域,毛乌素沙地位于流域西北部。经调查,在无定河干支流中,MN河段河道破坏了风沙的输移方式,因而被称为风沙-黄土分界线,分界线的西北侧绝大部分被沙丘覆盖,地表物质以风沙为主,东南侧以黄土为主。左图为无定河流域示意图,右图为风沙活动三种输移方式示意图。
(1)简述无定河流域风力与水力作用的季节变化过程。
(2)指出MN段河道主要破坏了哪些风沙输移方式,并分析被破坏输移方式的沙粒在年内的空间输移过程。
(3)分析AB段河道没有成为风沙-黄土分界线的原因。
(4)有人认为无定河能长期阻止毛乌素沙地东扩,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1)无定河流域地处我国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冬半年降水少,多大风天气,以风力作用为主;夏季降水集中,流水作用显著。
(2)破坏了风沙的蠕移、跃移;蠕移、跃移的风沙粒径较大,该地冬半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粒径较大的沙粒以蠕移、跃移的方式在地面向东南迁移,到达分界线河道后,大颗粒风沙很难跨越河道而沉降在河道中;夏季以东南风为主,降雨集中,河流水量变大,流速变快,将河道中的大颗粒泥沙输送到河流下游。
(3)AB河段地处毛乌素沙地,气候干旱,风力搬运作用强;降水稀少,河流径流量较小,河道较窄,易于风沙随风吹过河道,使河道两侧物质基本一致。
(4)同意:无定河将长期存在,其河道可以阻止风沙向东南方向搬运;当地可利用河水植树造林,防风阻沙,进一步加强对风沙的阻滞作用,阻止沙地东扩。
不同意:无定河并不能阻止全部的风沙东移,部分风沙可以越过河道继续向东扩张;无定河地处气候过渡区,水量很不稳定,未来在极端天气下存在长时间断流的可能性,风力作用加强使河道被风沙掩埋,沙地将可能继续东扩。
【解析】本题以无定河流域风沙过程的图文资料设置问题,涉及风沙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由材料可知,无定河流域地处我国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强度大,流水作用显著;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以风力作用为主。
(2)根据材料“分界线的西北侧绝大部分被沙丘覆盖,地表物质以风沙为主,东南侧以黄土为主”可知分界线西北侧沉积物的颗粒粒径较大,东南侧沉积物的颗粒粒径较小;读右图可知,蠕移和跃移的风沙粒径较大,悬移的风沙粒径较小;综上可推测MN段河道应是破坏了风沙的蠕移和跃移,因为蠕移和跃移的风沙粒径较大,该地冬半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粒径较大的沙粒以蠕移和跃移的方式在地面上向东南移动,到达NN短河道后,大颗粒风沙难以越过河道而沉降在河道中;而粒径小的沙粒以悬移为主,不受河道的阻挡,越过河道后在河道东南侧沉降。夏季该地以东南风为主,降水集中,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沉积在河道中的大颗粒泥沙被搬运到河流下游。
(3)结合上题分析,读图可知,AB段河道地处流域西北部的毛乌素沙地,气候干旱,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该地降水稀少,河流径流量小,河道较窄,而且河道流向和盛行风向基本一致,易于风沙随风吹过河道,使河道两侧的沙粒物质组成基本一致,无法成为风沙-黄土分界线。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若选择同意,应从无定河将长期存在及人工维护方面分析。无定河流域面积较大,将长期存在,而且当地可利用河水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进一步加强对风沙的阻滞作用,从而使无定河可以长期发挥阻止毛乌素沙地东扩的作用。
若选择不同意,应从无定河水量变化大及未来可能会消失的角度进行分析。无定河并不能阻止全部的风沙东移,仍有部分风沙可以越过河道继续向东扩张;无定河流域地处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水量不稳定,可能会出现长时间断流的现象;气候趋于干旱,风力作用增强,使河道被风沙掩埋,沙地可能继续东扩。
6.(2022·江苏·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乌蒙山北侧,为长江南岸一级支流,流域内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长江上游多种特有鱼类栖息于此,流域内盛产小麦、高粱、水稻等粮食作物。赤水河两岸崇山峻岭,岩体主要由铢罗纪紫色砂页岩和砾岩构成,经千百年的自然循环形成了酸碱度适中、富含微量元素的宝贵水源。赤水河谷地气流稳定,独特的小气候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创造了优越的微生物环境,两岸民间酿酒历史悠久,如今集聚了茅台酒、习酒、郎酒等中国知名酒业和近千家中小酒厂,有“美酒河”的美誉。下图为赤水河水系简图。
(1)赤水河流域酿造酱香酒的水源和微生物条件十分优越,试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
(2)简述众多中小酒厂集聚赤水河的原因。
(3)为方便赤水河沿岸酒厂货物的运输,有人提出筹建从茅台镇到二郎滩段的“航运扩能工程”。对此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好,水质优;沿岸紫色砂页岩和砾岩及其土壤,经流水侵蚀,矿物质进入河流,形成赤水河酸碱度适中、富含微量元素的特殊水质;地处崇山峻岭的河谷中,地形封闭,多下沉气流(气流稳定),加之气候暖湿,利于酿酒的微生物栖息繁殖。
(2)就近获取优质原料(水源和粮食);酿酒的自然环境优越;赤水河两岸酿酒历史悠久,工艺精良(多酿酒经验丰富的工人);借助“美酒河”和茅台等酒厂的知名度开拓市场;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发挥集聚效应。
(3)不赞同。理由:赤水河流经山区,多险滩激流,且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不利于航运:“航运扩能工程”建设成本高:运输过程中易引起水污染,导致白酒的品质降低;干扰珍稀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赞同。理由:赤水河水量大,无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沿岸酒厂运输需求大,水路运费低,降低成本:完善交通运输网,可缓解陆路运输的压力;加强茅台镇和二郎滩及下游的经济联系。
【解析】本大题以赤水河水系简图、赤水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分布的酒企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工业集聚、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认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通过审题,本题考查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赤水河水源和微生物的优越条件。结合材料可知,赤水河位于乌蒙山北侧,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长江上游多种特有鱼奥栖息于此,说明生态环境好,水质优良;岩体由紫色砂页岩和砾岩构成,酸碱度适中、富含微量元素,水质特殊;位于河谷,气流稳定,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微生物栖息繁殖。
(2)此题考查工业集聚原因,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赤水河水质优良,盛产小麦、高粱、水稻等粮食,酿酒原料丰富;自然环境优越,可提升酒的品质;酿酒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精良;借助茅台酒、习酒、郎酒等知名企业提高知名度;交流与协作,发挥集聚效应。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与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不同意可从山区河流不利于航运;建设成本高;通航易发生水污染,会降低酿酒品质;破坏多种特有鱼类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加以。
赞成可从无结冰期无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水运运费低,降低成本;完善交通运输网,缓解陆路运输的压力;加强起止点的区域联系等方面加以分析。
7.(2022·吉林·东北师大附中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厚田沙漠位于江西省南昌市(28.68°N,115.85°E)南郊,距南昌城区28千米,多沙山和沙洲,面积达30平方千米,有“江南第一沙漠”之称,已是当地热门旅游景点。研究发现,厚田沙漠砂砾较粗大、平均粒径约为0.35mm(西北干旱地区平均粒径约为0.016~0.24mm),起动风速达8米/秒(起动风速指能使地面沙粒开始移动的风速,西北干旱地区的起动风速平均约为4.5米/秒),冬春季东北风频率大,风沙活动剧烈。受偏南风影响,每年夏季厚田沙漠对南昌市区空气湿度和大气悬浮颗粒影响明显。
(1)分析厚田沙漠冬春季风沙活动剧烈的原因。
(2)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相比,解释厚田沙漠风沙起风速度更大的原因。
(3)解释夏季厚田沙漠对南昌市区空气湿度和大气悬浮颗粒影响大的原因。
(4)有专家指出“厚田沙漠发展旅游业没有出路,应以治理沙化为重心”。你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冬春季节东北风强劲;(赣江)河床裸露,沙源丰富;植被少,地表保护作用差;降水少,地表干燥,砂砾湿度小。(任答3点)
(2)该区域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沙源含水量大;砂砾粒径大,起沙风速大。
(3)夏季厚田沙漠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较干燥;(厚田沙漠位于南昌市南部)受夏季偏南风影响,从厚田沙漠吹向南昌市的空气干燥,降低其湿度,携带的沙质物导致南昌市区悬浮颗粒物增多。
(4)赞成:厚田沙漠旅游业知名度较低;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业可能破坏区域植被,导致沙漠化加剧;沙漠化加剧对区域发展影响明显,反而影响旅游业发展。
反对:厚田沙漠景观具有其独特性,旅游价值较高;发展沙漠旅游业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恢复区域的植被,解决沙化问题。
【解析】厚田沙漠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我国江南第一沙漠。自然风光独特,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解析】(1)分析厚田沙漠冬春季风沙活动剧烈的原因,可以从动力条件、物质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动力条件:冬春季多大风。物质基础:冬春季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易于扬尘;冬春季降水较少,土壤含水量低,土壤黏性差;冬春季河流径流量小,河流水位低,河床裸露面积大。
(2)该地区起动风速大,说明沙粒难以被吹起来。该地区为季风性气候,降水更多,沙源含水量越大,沙粒之间的粘度越高,越难以被吹起来;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的砂砾较粗大、平均粒径约为0.35mm,难以被吹起来,所以起沙风速更大。
(3)厚田沙漠位于南昌市的西南方位,南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因此偏南风应出现在夏季,所以会对南昌市有影响。南风水汽充足,但吹过沙漠后,由于沙漠气候干旱,空气变得干燥,将使城区空气湿度下降;沙漠地区多沙粒、浮沉,城区大气悬浮颗粒物会增多。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赞同可以从治沙带来的好处以及沙漠旅游的弊端进行阐释。沙漠旅游的弊端:厚田沙漠知名度较小,客流量较小,旅游收益不高;发展沙漠旅游,可能加剧荒漠化,导致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恶化;荒漠化面积加剧,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导致沙漠旅游发展受阻。治沙的好处:可以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发展。
不赞同应该从沙漠旅游带来的好处分析。厚田沙漠是江南第一沙漠,已是当地热门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业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可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的规划和发展沙漠旅游,有利于恢复植被,缓解沙漠化问题等。
8.(2022·贵州遵义·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纪冰期末,位于青海省的卓乃湖湖水曾外泄一度成为淡水湖,后因气候变化,湖水不再外流而形成面积较稳定的内流湖。2011年8月-9月,当地连续降雨,加之东岸湖提环境脆弱,导致卓乃湖水外泄,目前其溃决口达1km宽。据监测表明,近年来湖区周围风沙活动频发并加剧了湖水外泄。下图示意卓乃湖变迁。
(1)分析第四纪冰期末一度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2)简述2011年东岸湖堤溃决的地质原因。
(3)说明近年来风沙活动加剧湖水外泄的过程。
(4)有人提出在湖泊溃决处新建大坝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从而解决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但有人又反对。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第四纪冰期末,大量冰川融化,淡水补给量大;气温仍较低,蒸发弱;湖水外泄,将大量盐类物质排出。
(2)①东岸为早期排水口,东岸附近有大量松软堆积物;②该区域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③风沙活动频繁,风力侵蚀作用强;④古河道溯源侵蚀作用强。
(3)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消退区湖底泥沙裸露;大风扬沙并带入湖泊沉积;泥沙不断沉入湖底抬高水位;加剧湖水外泄。
(4)赞同:修建后,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减少风沙活动导致沙漠化加剧;补充地下水。
不赞同:卓乃湖溃决口较长,建设成本高;溃决处土质较疏松,修建难度大,工程量大;该地生态环境脆弱,过多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这是自然演变现象,应遵循自然规律。
【解析】本题以青海省卓乃湖变迁的有关图文资料为背景,设置了卓乃湖第四纪冰期末一度成为淡水湖的原因、2011年东岸湖堤溃决的地质原因、说明近年来风沙活动加剧湖水外泄的过程、探究在湖泊溃决处新建大坝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的可行性四个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第四纪冰期末,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和冻土中的水分释放增多,降水量增加,淡水补给量大,且当时气温仍然较低,湖水蒸发支出较少,导致湖泊面积扩大、水位上升,造成了卓乃湖湖水外泄,湖水中的矿物盐分随之排出,湖水中盐类物质积累少,盐度降低,成为淡水湖。
(2)2011年东岸湖堤溃决的地质原因可从冻土、风沙活动、风化作用、原有的古河道汇水冲刷等加剧流水侵蚀的角度分析作答。具体原因为:由于8月-9月当地气温较高,湖岸冻土融化,地表塌陷;卓乃湖湖面较高且东岸的古河床有大量松软堆积物,卓乃湖漫出的湖水流速快,流水侵蚀能力强;“近年来湖区周围风沙活动频发”,风力对湖堤侵蚀作用加强,风沙活动加速了湖泊沉积;泥沙不断沉入湖底抬高水位,加剧湖水外泄;该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使湖堤土质更为松软,易被冲垮;同时沿古河道外溢的流水,由于古河床岩土疏松,溯源侵蚀作用显著。
(3)随着湖泊面积变小,调节气候能力减弱,当地的气候更加干燥,大风日数增多,湖水消退区湖底泥沙裸露,增加了风沙活动的沙源物质;大风扬起的泥沙被带入湖泊沉积;使湖床不断升高,随着湖底的抬高,湖泊水位上升,加剧湖水外泄。
(4)若不赞同在湖泊溃决处新建大坝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理由可主要从地质、地势、气候、生态环境等不利角度分析回答。卓乃湖决口处有很多堆积物,堆积型湖岸土质松软,卓乃湖溃决口长达达1km宽,建坝工程量大;当地海拔高气温低,多冻土分布,大坝稳定性差、安全性能低;当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工程建设会进一步导致生态破坏。
若赞同在湖泊溃决处新建大坝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理由可主要从对当地气候、生物、水文等生态环境的改善角度分析回答。修建后,恢复卓乃湖原有水位,可以恢复湖泊对当地气候的调节作用,改善局部小气候;恢复沿岸植被,抑制风沙活动,可有效防止土地退化,有利于提高地下水水位,增加调蓄作用,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等。
9.(2022·广东广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下水库是以岩石天然空隙为储水空间,在人工干预下形成的具有储存和调蓄水资源能力的地下水开发工程。地下水库储水区必须具有相对封闭的边界条件。玛纳斯河流域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该流域从1950年开始兴建地表水库群,目前玛纳斯绿洲已成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玛纳斯河流域建设地下水库,作为地表水库的补充。下图示意玛纳斯河流域局部地质剖面。
(1)说明玛纳斯地下水库选址甲处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2)推测玛纳斯地下水库开采量最大的季节,并说明依据。
(3)你是否赞同在玛纳斯流域建设地下水库?请表明态度并闸述理由。
【答案】(1)洼地地势低,利于地下水汇集;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储存;沉积物厚度大,地下水的储存、运移空间大;砂砾岩利于地表水下渗;泥岩透水性差,形成相对封闭的边界。
(2)季节:春季。依据:春季气温低,冰雪融水少,且降水少,玛纳斯河水量少;农业需水量大,地表水难以满足需求。
(3)赞同。理由:该地水资源短缺,地表水库不足以满足需求;该地下水丰富,地形、地质条件适用建设地下水库;地下水库具有蒸发量小、不占用土地资源、不易淤积等优点。
不赞同。理由:地表污染物容易随下渗水进入到地下水库中,造成水质污染;水库水位上升后,增加了库区压力,产生渗漏;发生塌陷,产生次生地质灾害。
【解析】本题以玛纳斯地下水库建设的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流域水资源开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向斜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注意从甲处地形和地质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地形的角度来说,结合图中地表起伏可知,甲地属于洼地,地势低,有利于地下水的汇集,地下水储量大。从地质的角度来说,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甲处含水沉积物深度大,沉积物的颗粒空隙可为地下水提供储存和运移空间。根据图中甲处两侧岩层分布可知,紧邻甲处的岩层为砂砾岩,砂砾岩孔隙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下水库储水区必须具有相对封闭的边界条件,而图中砂砾岩两侧为泥岩,泥岩的透水性能差,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边界条件。综上分析可知,甲处建设地下水库区位优势明显。
(2)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建设地下水库是作为地表水库的补充水源。同时,该水库主要为玛纳斯绿洲提供农业灌溉用水。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地表水主要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春季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量少,加之降水少,所以地表水量较小,而春季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较大,地表水难以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由此可推测,玛纳斯地下水库开采量最大的季节应为春季。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表明观点并阐述对应理由。①赞同,可分析建设地下水库的优势条件和有利影响等。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源不足,地表水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而该地地下水丰富,且地形地质条件适合地下水库的建设,建设地下水库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区域气候干旱,蒸发大,相比于地表水库而言,地下水库的蒸发量小,不占用土地资源,不易发生泥沙淤积等,优势明显。②不赞同,可分析建设地下水库的不利条件和不利影响。相比于地表水而言,地下水的流动性能较差,自净能力较弱,若地表污染物渗入地下水库中,易造成地下水库水质污染,且难以治理。建设地下水库后,地下水库水位上升,在地下蓄水区形成了巨大的库区压力,易产生渗漏或塌陷,从而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等。
10.(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下图)是在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牧交错区界定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野外调查的界定方法、基于气候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和基于综合指标的界定方法。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后来通过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措施,环境质量有较大好转,但有专家发现草场完全禁牧和人工林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生态修复措施的建议。
(1)指出影响农牧交错区分布的主要气候要素,并说明图示区域东北部和西南部农区分布限制性气候因素的差异。
(2)与基于气候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相比较,基于土地利用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在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结论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请具体说明基于土地利用要素指标界定法的比较优势。
(3)请从专家关于生态修复措施改善的两个建议中选择其一,为其合理性提供论据。
观点①∶在完全禁牧的草场适度放牧。观点②∶人工林建设和自然恢复相结合。
【答案】(1)降水、气温(或积温/≥10℃积温)、水热组合。东北部农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气温(或积温/≥10℃积温),西南部农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
(2)可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效率;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3)①;减缓草地硬化;减少枯草覆盖;牲畜产生粪便,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草场的的生长(或返青)。②∶人工林建设可提高生态修复的速度;自然恢复的林地树种(或群落)结构丰富,稳定性强。
【解析】本题以农牧交错带为背景材料设置三小问,涉及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生态修复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提取信息以及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结合所学可知,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以及水热组合;区域东北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气温;西南部农区深居内陆,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
(2)基于土地利用要素指标界定法,可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土地利用状况,从而提高效率;得到的结论相较于气候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3)选择观点①∶在完全禁牧的草场适度放牧。动物在草场活动吃草可以减缓草地硬化;牲畜能够食用一部分草,可以减少枯草覆盖;牲畜产生粪便,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牲畜食用部分草,有利于草场的生长。选择观点②∶人工林建设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林建设,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可提高生态修复的速度;自然恢复的林地树种结构丰富,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稳定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