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黑龙江省伊春市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大多围绕木材类相关行业展开,产业结构与人口就业结构相对单一。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2014年起,伊春市全面停止采伐,城市转型势在必行。伊春市距哈尔滨仅300公里,但目前从哈尔滨到伊春市的列车仅有一趟,耗时6小时59分。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下表为2015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城镇化水平相关数据。下图为1991-2016年伊春市三大产业比重统计图。
城镇化率(%)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 养老保险覆盖率(%) | 医疗保险覆盖率(%) | |
伊春市 | 80.4 | 20844 | 12001 | 23.4 | 56.6 |
全国 | 56.1 | 31195 | 11422 | 85.0 | 85.1 |
(1)据表描述伊春市城镇化特点。
(2)说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伊春市城市转型。
(3)如果伊春市申请承接国家数据中心,你认为伊春市能否申请成功,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答案】(1)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镇化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3)能:纬度高,年平均气温低,一年中有较长时间利用自然环境实现冷却;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环境优美。不能:数据中心是高耗电场所,该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
【解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城镇化特点、城市化转型、城市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图文材料,表中显示伊春市的城市化率高达80%,因此城市化水平高,但是其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较慢,导致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因此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
(2)阅读图文材料可知,伊春市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大多围绕木材类相关行业展开,产业结构与人口就业结构相对单一。因此要优化该市的产业结构,对相关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长期的林业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应当注重生态环境,打造出生态文明的城市典范;同时需要改善投资环境,放开一些优惠政策,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更多投资进入;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活跃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能成功: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由于伊春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年平均气温低,因此一年中很长时间有利于设施设备的自然冷却;且植被的覆盖率高,空气较好,环境优美,适合建设数据中心,因此能成功。不能成功:由于数据中心消耗量很大,而该区域可再生能源条件差,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8个国家算力枢纽不包括伊春,国家支持力度较小,因此成功可能性小。
2.(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指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按照冰川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和亚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不同类型的冰川,冰川流动性不同,对山体塑造能力也不同。我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南北纬60°之间)冰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西藏东南部的岗日嘎布山东端的亚隆冰川很壮观,冰川从主峰6600m延伸至4000m左右的岗日嘎布湖,其间冰斗、刃脊、角峰等地貌广布。因山脉相连,由多个冰斗包围的山峰形成金字塔形山峰。下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冰川分布和不同区域冰川的运动速度对比。
(1)分别指出A、B、C三类冰川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2)简析天山冰川的特点。
(3)推测我国中低纬度带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
(4)简述岗日嘎布形成金字塔型山峰的原因。
【答案】(1)冰川类型:A海洋性冰川,B极大陆性冰川,C亚大陆性冰川。判断依据:主要根据降水量来判断:海洋性冰川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降水量最大;极大陆冰川因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海洋湿润水汽深入,降水量最少;亚大陆性冰川降水量介于海洋性冰川和极大陆性冰川之间。
(2)天山冰川属于亚大陆性冰川;发育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区,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较稳定;冰川年移动速度最小,移动长度最短。
(3)我国西部地区受到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影响,高原、高大山脉多,分布广;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降雪较多:地势高、气温低,人迹罕至,有利于冰川的形成等。
(4)处于山地迎风坡,冰川降水多,冰川收入高。侵蚀作用强;形成的冰斗和刃脊,再经过不断的潮源侵蚀;三个以上冰斗所夹峙的山峰形成金字塔型山峰。
【解析】本题以我国冰川分布和不同区域冰川的运动速度对比为背景,考查冰川类型的判断,冰川运动的特点、影响冰川发育的因素以及冰川地貌发育的成因,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论证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1)考查冰川类型的判断,结合材料按照冰川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和亚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因此推断极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内陆高山地区,亚大陆性冰川介于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之间,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弱。根据图中各地的海陆位置和降水量进行判断,A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山地区,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因此属于海洋性冰川;B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内陆腹地地区,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海洋的暖湿气流,降水量最少,该区域形成的冰川属极大陆性冰川;C区域位于我过西北昆仑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地区,该地区虽然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但是会受到来自大西洋西风气流的影响,带来部分降水,因此形成的冰川属于亚大陆性冰川。
(2)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天山位于C区域,属于亚大陆性冰川;根据不同区域冰川的运动速度对比分布图进行对比,天山冰川年均移动速度最慢,为10.3m/年;移动长度最短,维2.3km,较其他冰川相比,天山冰川最为稳定,这是由于天山冰川发育于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小,发育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区,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较稳定。
(3)考查我国中低纬度带冰川规模大的原因,主要从气温、降水等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结合我国区域地理位置进行分析,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山和青藏高原的横断山区等;该地区有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影响,多形成高大的高原、高大的山脉,且面积广大,这些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雪不易融化,加上人类活动少,为冰川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国西部地区会收到来自大西洋气流的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雪,为冰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以及处于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更是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降雪较多,有利于冰川的发育。
(4)考查冰川地貌的发育,结合材料西藏东南部的岗日嘎布山东端的亚隆冰川很壮观,冰川从主峰6600m延伸至4000m左右的岗日嘎布湖,其间冰斗、刃脊、角峰等地貌广布。因山脉相连,由多个冰斗包围的山峰形成金字塔形山峰进行分析,首先岗日嘎布冰川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区,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大,处于山地迎风坡,冰川降水多,冰川收入高;其次根据其间冰斗、刃脊、角峰等地貌广布,说明冰川的侵蚀作用强,多发育冰川侵蚀地貌;最后根据因山脉相连,由多个冰斗包围的山峰形成金字塔形山峰,说明该冰川地区,因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斗和刃脊,再经过不断的溯源侵蚀,三个以上冰斗所夹峙的山峰形成金字塔型山峰。
3.(2022·重庆·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芬岛是加拿大第一大岛,世界第五大岛屿。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1500-2000米,山脊纵贯岛的东部,上覆有冰川,中西部的福克斯湾沿岸为低地,多峡湾,自然带为极地苔原带。岛上绝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沿岸局部地区有爱斯基摩人的小聚落。随着各种户外装备的完善,巴芬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向往的目光。
材料二:下图为巴芬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1)评价巴芬岛西海岸发展海运的条件。
(2)简述巴芬岛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分别例举两种及以上巴芬岛吸引人们目光的独特天文现象和其它地理风光。
【答案】(1)发展海运的有利条件:西侧沿岸多低地,利于港口建设;海岸线曲折,多峡湾,多天然良港;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东侧为山地,西侧背山,受极地东风影响小。发展海运的不利条件:纬度高,结冰期长;人口稀少,海运需求量小;沿海地势低平,港口被淹没风险大。
(2)空间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原因:东侧位于极地东风的迎风坡,极地东风从海上吹来,加之受到东部山地地形抬升影响,降水较西部多,多以降雪形式呈现,西部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
(3)独特天文现象:极光、极昼、极夜现象等;其他地理风光:峡湾、冰川地貌、爱斯基摩人的文化景观等。
【解析】本大题以巴芬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巴芬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本小题主要考查港口建设和海运业发展的条件。可以结合巴芬岛西海岸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去评价。有利条件可以从西海岸的气候、地形地貌特征、港口建设用地等角度去分析。由材料可知,中西部的福克斯湾沿岸为低地,多峡湾,平坦的地形利于港口建设,多峡湾,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岛上绝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宽阔;山脊纵贯岛的东部,西侧位于山地背风坡,受极地东风影响小。发展海运的不利条件可以从港口的地势特征、通航时间、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由图可知,巴芬岛位于极圈附近,纬度高,气温低,港口的封冻期长,影响通航时间;岛上绝大部分地区无人居住,人口稀少,对海运的需求量小;西侧沿海多低地,易被海水淹没。
(2)本小题主要考查巴芬岛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通过材料和巴芬岛的位置示意图,可以概括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山脊纵贯岛的东部,整个岛屿主要位于极地东风带内,因此,东部位于来自海洋的极地东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西侧位于来自海洋的极地东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因此,降水在巴芬岛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东部多西部少。
(3)本小题需要结合巴芬岛的自然环境特征去解答。在天文现象方面,该岛位于极圈附近,纬度高,因此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和极光现象;在地理风光方面,该岛受冰川作用影响,多冰川地貌。沿海地区,受冰川侵蚀,多峡湾风光。沿岸局部地区有爱斯基摩人的小聚落,成为独特的地理风光。
4.(2022·北京西城·二模)图左为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图右为“黄龙入海”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含沙量巨大,在入海口处形成了“黄龙入海”景观。近年来在中游地区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在每年夏汛到来前利用小浪底等水利工程调水调沙,提高了下游行洪输沙能力。
(1)推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小浪底工程建设对“黄龙入海”景观规模的影响。
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在盐碱地特有品种培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
(2)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说明建设“黄三角农高区”的意义。
胜利油田规模化推广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实现地质利用和封存。目前,已经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封存40万吨,增油10万吨。图为CCUS技术流程图(部分)。
(3)概述胜利油田推广CCUS项目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答案】(1)由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小浪底工程,黄龙入海的规模比之前小;但在小浪底调水调沙阶段,该景观规模会更大。
(2)通过改造盐碱地,增加耕地数量;提高盐碱地质量;培育优良品种;推广到其它地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安全
(3)生态: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
经济:提高石油产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为达成碳中和做出贡献
【解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和“黄龙入海”景观图为背景,并结合相关材料,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等地理主干知识,并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依据图文信息可知,“黄龙入海”景观的成因是由于黄河含沙量巨大,在入海口处黄色河水汇入蓝色海水时,形成的波涛汹涌澎湃的景观。发生“黄龙入海”的景象需要几个条件,一是来水量较大,方能形成“长龙”;二是含沙量较大,才能使黄河的颜色与海水的颜色明显区分;三是有潮汐的顶托、冲激,才能显出气势。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黄河的含沙量减少,小浪底工程对下游的调蓄作用,使黄河汛期水量减少,使“黄龙入海”的规模比之前减小;但“每年夏汛到来前利用小浪底等水利工程调水调沙,提高了下游行洪输沙能力”,此期间“黄龙入海”景观规模会有一定的增加。
(2)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有限,但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分布广,利用难度大,粮食产量低。挖掘盐碱地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粮食安全有着特殊意义。“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创造的盐碱地治理新技术,实现了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不仅增加了耕地数量,而且提高盐碱地质量、产量;培育的适宜在盐碱地生长的特有品种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因此“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治理新技术及培育的优良品种对于我国其它盐碱地粮食产量的提高及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实现地质利用和封存”,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由CCUS技术流程图可知,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实现地质利用的过程中,促进了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提高了油气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整个CCUS项目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仅增加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基础设施改善;CCUS项目示范效应,提高了企业环保意识,提升我国碳减排能力,为达成碳中和做出贡献。
5.(2022·安徽马鞍山·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贝加尔湖为亚欧大陆最大、世界最深的淡水湖,湖周边被巴尔古津斯基山、贝加尔山等多条山脉环绕。安加拉河是贝加尔湖唯一的流出河流,也是叶尼塞河最重要的支流,色楞格河是其最重要流入河(如下图),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区域自然要素的变化与人类对土地开发程度的增强,使贝加尔湖水位有升有降,造成该区域自然环境具有复杂性与差异性。下表为贝加尔湖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40年来观测的平均气象数据。
观测站点 | 海拔(m) | 平均气温(℃) | 平均降水(mm) |
① | 1442 | -0.7 | 1368.5 |
② | 467 | 1.1 | 471.7 |
③ | 458 | -0.5 | 250.7 |
④ | 488 | -1.8 | 355.1 |
(1)分析②、④两地年均气温差异的原因。
(2)解释①、③两地年均降水差异的原因。
(3)说明气温升高与贝加尔湖水位下降之间的相关性。
(4)简述贝加尔湖周边区域植被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1)④地地处山谷深处,冷空气易聚集且停留时间长,降温明显:周围山地冰雪融化较多,且冰雪融化吸热降温;②地地形开阔,空气流动性强,降温幅度小。
(2)①地海拔高。地处迎风城降水量大:③地位于贝加尔湖,湖面湖水水温低:湖面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降水量较少。
(3)气温升高流域蒸发量增加,湖泊水位下降;气温升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用水增多,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
(4)植被类型南北差异大。主要是纬度差异大造成的,植被类型垂直差异大,主要是地形(海拔)因素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贝加尔湖流域图和贝加尔湖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40年来观测的平均气象数据为载体,主要涉及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原因,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1)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大气环流等。由图中信息可知,④地地处山谷深处,冷空气易聚集且停留时间长,降温明显;由图中信息可知,④地周围山地冰雪融化较多,且冰雪融化吸热降温;由图中信息可知,②地地形开阔,空气流动性强,冷空气不易聚集,降温幅度较小。
(2)根据图中信息,①地地处山地,海拔高,来自北方的气流,经过湖泊的增湿,受地形抬升,降水量大;由图中信息可知,③地位于贝加尔湖,湖面湖水水温低,且湖面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降水量较少。
(3)如果气温升高,首先将直接导致流域蒸发量增加,使得湖泊水位下降;贝加尔湖流域,纬度高,热量不足,耕地面积少,当气温升高后,耕地面积将扩大,使得农业灌溉用水增多,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
(4)由图中信息可知,贝加尔湖南北跨度大,热量条件南北有一定差异,所以植被类型南北差异大。由图中信息可知,贝加尔湖周边地区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植被类型的垂直差异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垂直地域分异。
6.(2022·山东潍坊·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省九台区三岔河流域(下左图)为低山丘陵到冲积平原的过渡区。该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盛行西南风,夏季多暴雨,水系发达,黑土流失严重。通常情况下横坡垄作能阻挡降雨汇水向下流动,在断垄前可以降低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具有水土保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垄作方式相比,该区域横坡垄作沟蚀裂度(指区域内侵蚀沟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更大。下右图示意三岔河流域不同垄向耕地沟蚀裂度的坡向分异特征。
(1)分析三岔河流域黑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分析三岔河流域横坡垄作的沟蚀裂度比其他垄作方式大的原因。
(3)指出三岔河流域沟蚀烈度最大的坡向,并分析原因。
【答案】(1)地处低山丘陵到平原的过渡带,地势起伏相对较大;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且集中于夏季;河流水系发达;典型黑土区南部,开垦时间相对较早,垦殖率高。
(2)该地夏季多暴雨,在短历时暴雨情况下,横坡垄的坡耕地中产生的径流会沿垄沟汇集。在脆弱的垄段和不水平的低洼处冲开垄体造成断垄。形成集中水流。其侵蚀力更大,形成更大的侵蚀沟。
(3)西南坡 该地盛行西南风,西南坡为迎风坡,降雨侵蚀强度大;西南坡为阳坡,受到的太阳辐射多,土壤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强,土壤更为松散;西南坡春季积雪融化较快,水流集中,土壤侵蚀更为严重。
【解析】本题以吉林省九台区三岔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图文资料设置题目,考查了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三岔河流域黑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自然原因:由材料可知,该流域位于低山丘陵到冲积平原的过渡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河流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人为原因:读图可知,该流域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区南部,开垦时间相对较早,垦殖率高。
(2)结合材料“通常情况下横坡垄作能阻挡降雨汇水向下流动,在断垄前可以降低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具有水土保持作用”分析,该地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横坡垄阻挡降雨汇水向下流动,沿垄沟大量汇集;在脆弱的垄段和不水平的低洼处冲开垄体,导致断垄,形成集中水流,流量更大,流速更快,侵蚀力更强,从而形成更大的侵蚀沟。
(3)读图可知,该流域沟蚀烈度最大的坡向为西南坡。由材料可知,该流域盛行西南风,西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降水侵蚀强度大;该流域纬度较高,地下多冻土分布,西南坡为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土壤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强,土壤更为松散;西南坡春季积雪融化较快,水流集中,导致土壤侵蚀更为严重。
7.(2022·上海杨浦·二模)乌干达地处非洲东部,是中国在非洲重要的合作伙伴。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乌干达位于东非高原上,境内雨水充沛,河湖众多,东南部维多利亚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产地之一。国土面积仅24.2万平方公里,却拥有4400万人口。乌干达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是其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但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产量和生产效率较低。主要出口农产品包括咖啡、鱼和鱼制品、糖等。
材料二:乌干达东部布达卡地区(图中“A”处)农民以种植水稻为生,然而受稻米产量所限,农民收入微薄。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人员选择在该地进行杂交水稻的试验示范,种植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简述乌干达的地理位置。
(2)判断图1中乙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分析图2中A地区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优势区位条件。
(4)除推广杂交水稻品种及相关种植技术,列举我国企业可在乌干达投资开发的农业相关领域,并说明理由。
【答案】(1)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是横跨赤道的内陆国,北接南苏丹,东连肯尼亚,西邻刚果(金),西南与卢旺达接壤,南与坦桑尼亚交界。
(2)热带稀树草原带,形成原因是位于东非高原之上,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较弱,降水相对较少,形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带。
(3)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周边分布有水域,水源充足;全年高温,生长的周期较长;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劳动力较多;土地资源广阔等。
(4)可投资水产养殖、畜牧业和水果种植等,理由:乌干达雨水充沛,河湖众多,可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位于东非高原之上,海拔高气温较低,自然带为热带稀疏草原带,适合发展畜牧业;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境内雨水充沛,西部地区分布有山地地形,适合种植水果等相关林业,如红树莓、香蕉树等。
【解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地理位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农业的区位条件、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乌干达位于东非高原之上,且图中显示乌干达纬度低,被赤道所穿过,东部是肯尼亚,西部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相邻,南部有维多利亚湖;根据行政界限可知北与南苏丹交界,南与坦桑尼亚交界。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乌干达位于东非高原,而东非高原虽然纬度低,但是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弱,因此一年中分旱雨两季,植被属于热带稀树草原带,而图中乙位于鲁文佐里山脚,应与周边植被带一致,因此为热带稀树草原带。
(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地所在位置拥有较多水域分布,且材料显示区域内雨水充沛,因此水源充足;乌干达纬度较低,全年温度较高且稳定,阳光充足,因此热量条件优越,生长周期长,一年种植多次;该区域位于东非高原,地势较为平坦开阔;且乌干达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且廉价;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开发较少,土地资源较为广阔等。
(4)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乌干达全年降水充沛,周边河湖众多,适合发展水产养殖,增加经济收入;位于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对流较少,广泛分布草原,草料充足,适合发展畜牧业;且由于雨水丰沛,西边分布有山地地形,排水较为通常,适合发展林业,种植水果、茶叶、红树莓、香蕉树等,提高区域的经济收益,增加就业。
8.(2022·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随着气候变暖,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贡嘎山冰川普遍出现后退、厚度减薄、面积减少等现象,但其东坡冰川(代表冰川为海螺沟、燕子沟冰川)和西坡冰川(代表冰川为大、小贡巴冰川)末端消融速度存在差异。在冰川形成和向下运动过程中侵蚀两侧及底部的基岩和松散物质,使岩块和砂砾等混杂于冰川内部形成内碛,而表碛是指存在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研究表明,当冰川表碛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会发生改变。下图示意1990年与2019年贡嘎山部分冰川表碛厚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
(1)描述1990~2019年间贡嘎山冰川表碛的总体变化特征。
(2)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说明贡嘎山冰川表碛增多的原因。
(3)表碛的厚度对冰川消融具有两面性,请做出合理解释。
(4)推测2019年后贡嘎山东西坡冰川末端消融速度的差异,并说出判断依据。
【答案】(1)表碛覆盖范围扩大(向高海拔地区扩张);表碛的厚度变大(冰川末端表碛变厚)。
(2)气温升高,冰层变薄,大量冰川内碛裸露于冰川表面,成为表碛;冰川后退过程中,山体两侧基岩裸露区扩大,岩石风化形成的松散物质因重力作用,掉落至冰川表面,使表碛增多(冰川减薄后,两侧基岩裸露区扩张导致大量的冻融和风化侵蚀岩屑物增加)
(3)当表碛较薄时,表碛因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而升温,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阻热效应(热量向下传递少),进而抑制冰川消融
(4)东侧快,西侧慢。东侧冰川末端表碛厚度薄、增幅小,冰川消融加快;西侧冰川末端表碛厚度大、增幅大,消融速度慢。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冰川地貌、全球变暖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读图,对比冰川表碛厚度曲线与横轴信息可知,与1990年相比,2019年表碛覆盖范围扩大,明显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其次,对比表碛厚度曲线与纵轴信息可知,与1990年相比,2019年表碛厚度变大,且该特征在冰川末端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冰川末端,1990年曲线与2019年曲线间隔更宽)。
(2)注意题干信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所以答案的表述注意从气候变暖的角度分析。首先,根据材料可知,在冰川形成和向下运动过程中侵蚀两侧及底部的基岩和松散物质,使岩块和砂砾等混杂于冰川内部形成内碛,而表碛是指存在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所以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加大,冰层变薄,大量冰川内碛裸露于冰川表面,成为表碛;其次,气候转暖,气温升高,冰川减薄并后退,山体两侧的基岩由于冰川的消融而裸露,基岩裸露的面积增大,由于区域海拔高,整体气温较低,岩石冻融风化作用较强,岩屑物增加,在重力作用下向冰川表面掉落成为冰川表碛。
(3)表碛的厚度对冰川消融具有两面性,即是表明不同厚度的表碛对冰川消融的影响不同,可能促进冰川的消融,也可能抑制冰川的消融。表碛是指存在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当表碛厚度较薄时,不同于冰川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表碛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导致表碛温度升高,热量很快传递到下层冰川,从而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厚度较厚时,热量向深层传递的较少,此时下覆冰川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表碛会起到阻热效应,从而抑制冰川的消融。
(4)东坡冰川的代表冰川为海螺沟、燕子沟冰川,西坡冰川的代表冰川为大、小贡巴冰川。末端消融速度的差异对比图示信息冰川末端表碛厚度的大小和变化。读图可知,相比而言,海螺沟、燕子沟冰川末端表碛厚度薄(多在20cm以下),增幅小(1990年与2019年曲线间隔小),大、小贡巴冰川末端表碛厚度厚(多在20cm以上),增幅大(1990年与2019年曲线间隔大)。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当表碛较薄时,表碛因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而升温,加快下覆冰川消融,所以东侧冰川末端由于表碛厚度薄、增幅小,更易加快下覆冰川的消融,而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阻热效应,进而抑制冰川消融,所以西侧冰川末端由于表碛厚度大、增幅大,表碛对下覆冰川有一点的保护作用,其冰川融化速度减慢。所以2019年后贡嘎山东西坡冰川末端消融速度的差异为东侧快,西侧慢。
9.(2022·浙江绍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晋陕蒙接壤地区分布着世界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乌金三角”,是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输出基地。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为扭转煤炭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另一方面重视对露天开采区的土地复垦。
材料二:下左图为“乌金三角”及周边区域简图,下右图为鄂尔多斯市某循环经济园产业链示意图,下表为鄂尔多斯市煤炭露天开采区复垦土地利用类型规划表。
土地利用类型 | 面积(km2) | 占比(%) |
林地 | 8.76 | 13.02 |
人工草地 | 56.72 | 84.28 |
农田水利用地 | 0.61 | 0.91 |
田坎 | 1.21 | 1.8 |
合计 | 67.30 | 100.00 |
(1)说明鄂尔多斯煤炭资源丰富却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的原因。
(2)归纳鄂尔多斯市煤炭露天开采区复垦土地利用类型特点,并分析规划的依据。
(3)阐述图示循环经济园建设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答案】(1)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开采煤炭和火力发电会加重环境问题;该地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清洁、无污染;政策支持。
(2)特点:复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大部分用来建设牧草地,少部分用于林地,其他农用地面积狭小。依据:有利于土壤肥力恢复,快速修复土地;气候干旱,适宜草类生长,不利于林木生长;建设人工草地投资少、效益高。
(3)循环工业园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相关产业集聚,减少运费,发挥集聚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解析】本题以“乌金三角”及周边区域简图、鄂尔多斯市某循环经济园产业链示意图、煤炭露天开采区复垦土地利用类型规划表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设置三小问,涉及能源开发、土地利用类型特点、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提取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鄂尔多斯市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它是非可再生资源,开采煤炭和火力发电会加重环境问题;同时该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清洁、无污染,所以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政府政策应该支持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2)结合表格可知,该地复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而且大部分用来建设牧草地,少部分用于林地,其他农用地面积狭小。
该规划的依据是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适宜草类生长,不利于林木生长;建设人工草地投资少、效益高,并且草地根系茂密,有利于土壤肥力恢复,快速修复土地。
(3)由鄂尔多斯市某循环经济园产业链示意图可看到,对废热、废水进行处理后再使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具有上下游联系的产业集聚,减少运费,可以发挥集聚效益;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增加就业机会;最终循环工业园实现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体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0.(2022·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藏东北某区域的古河道处在阶地上(图1),甲地堆积体比古河道高约10m,多棱角状碎石,物质成分与乙地相同。乙所在山地的山顶有冰川。研究发现,丙地流水的沉积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图2),且砾石的磨圆度高。甲地堆积体形成时间晚于A层,早于B层。甲地堆积体形成之后,上游数次洪涝又为丙地带来众多沉积物。沉积物颗粒径与流速有关,流速越慢,颗粒径越小。图3为丙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1)说明图示河段流域面积小的原因。.(2)与正常年份相比,推测甲地堆积体形成时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3)分析甲地堆积体形成之后,该河流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的次数。
(4)说明废弃古河道的主要形成过程。
【答案】(1)年降水量较少;山区面积广,谷地面积小;地势起伏大。
(2)降水量增大;降水强度更大;气温升高。
(3)3次。洪涝径流量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带来的沉积物颗粒径大,形成石层(图中A层以上有3层砾石层)。
(4)泥石流堵塞甲地河道,形成堰塞湖:湖水位升高,地势较低处湖水外泄,形成新的河道:内力抬升作用使新河道流速快,流水下切侵蚀,古河道形成阶地。
【解析】本题以西藏地区的河道变迁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4个小题,旨在考查流域面积、泥石流、流水沉积、影响河道变迁的地质作用等知识,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
(1)流域面积与降水量、地表径流、汇水区面积、地形等因素有关,西藏东北部,降水较少,地表径流较少,因此汇入河流的水分较少。由图可知,当地地势起伏大,山区面积广,谷地面积小,流域面积小。
(2)根据材料可知,甲地堆积体地势高出河道10米,多棱角状碎石,物质成分与乙地相同,说明堆积体不是由原河道流水沉积而来,应是来自乙地。甲、乙间有谷地,且两地距离远,能携带乙地物质至甲地沉积的最有可能是泥石流。当地夏季降水集中,有冰雪融水,在某些年份降水较常年多,降水强度更大,同时气温回升更高,冰雪融水增多。
(3)甲地堆积体形成之后,古河道成为堰塞湖。湖水位升高,与上游落差减小,人湖水流速度减慢,沉积物颗粒径小。上游产生洪涝之后,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携带大量砂石人堰塞湖,砾石层由此产生。另外,根据材料可知,甲地堆积体是在A层之后形成,A层以上有3层砾石层,表明有3次洪涝灾害。
(4)通过上题可知古河道因泥石流成为堰塞湖,河流被阻断。上游来水不断,湖水位升高,在地势相对较低处湖水外溢,形成新的河道。新河道处河水流向下游,本身流速快,有下切侵蚀作用,又根据古河道现为阶地,说明期间有内力抬升,加快新河道的流速,河床变低,古河道河水减少,最终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