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高三地理微专题--看云识天气(旗云、积云)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2-06-25 

  【高考真题回顾】
  (2019·高考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回答(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解析】第(1)题,垂直气流有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且上升气流形成积云,故积云与上升气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为分散的形态。A选项中连续层片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B选项中鱼鳞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C选项中间隔团块状云为分散形态,故正确。D选项中条带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
  第(2)题,据材料信息可知,上升气流是形成积云的必要条件。近地面越热,空气越容易上升,越易形成积云。A选项中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低,故错误。B选项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中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故错误。C选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但D选项中热带雨林地区所处纬度最低,气温最高,积云出现频率最高,故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第(3)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积云的云底高度取决于下垫面温度,下垫面温度越低,积云的云底高度越低,而一天中下垫面气温最低时为日出前后,故A选项正确。
  【参考答案】(1)C(2)D(3)A
  【启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是本组试题的鲜明导向。2019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九个世界气象日,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身边的地理无处不在。

  【规律知识解读】
  旗云是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是指山脊或山峰附近形成的静止地形云,从山峰向下风方向呈三角旗形随风飘移。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1.旗云的成因
  珠穆朗玛峰的旗云,当然是因为其特殊地貌所致。科学家们发现,在7000米高原以下的珠峰,表面都被冰雪覆盖;从7000米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太阳出来后,碎石坡面很快被烤热,热空气沿坡面上升,大约上升到峰顶的高度附近开始凝结成云,当云高出峰顶时,就立刻被强烈的西风吹向东方,于是一面“云旗”就高高飘扬在峰顶了。
2.旗云的意义
  ①判断风力大小
  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对流强,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
  ②预报天气
  一般情况下,高原上空刮的是强西风,旗云的方向就会指向东方;若旗云指向北方,预示很快就要下大雪了(受西南风的影响了);旗云如炊烟那样袅袅上升,也预示天气要变坏。
  ③旗云与登山
  “旗云”自西向东飘动:云的顶部平而光滑,并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下降时,高空西风风速在每秒17米以上,当日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旗云”自西南自东北飘动:云顶起伏波动大,且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上升,表明高空风速不超过15米/秒,当日可以在7000米以上进行登山活动,但一天后会有高空西风来临,大风伴随降雪发生,2-3天内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旗云”自东向西飘动:表明高空有偏东风气流,未来1-3天内会有印度低压来临,带来大雪伴随小风的天气,一般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珠峰顶部的云很少,没有形成“旗云”时:有两种情况表示当日和未来1-3天内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其一,若珠峰顶部的云慢慢向东南方移动,表示高空有弱的西北气流,珠峰地区受西风带高压控制;其二,峰顶及其附近的云垂直上升,宛如炊烟袅袅,表明高空风速极小,珠峰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创新对点演练】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读旗云示意图,完成1~3题。

高三地理微专题--看云识天气(旗云、积云)

1.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
  A.阳坡冰雪带
  B.阴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
  D.阳坡岩石裸露带
2.产生旗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
  A.8~11时 B.11~15时 C.15~18时 D.20~24时
3.依据旗云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旗云平飘利于登山
  B.旗云上扬利于登山
  C.旗云上扬对流弱
  D.旗云平飘风力弱
  答案:1.D 冰雪的反射率强,所以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反射了,不能使峰顶直接升温,故排除A、C;裸露岩石的反射率小,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使峰顶增温,又因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故排除B,所以选择D。
  2.B 因为旗云是对流性积云,地表温度最高的时候,对流运动最强,而一般午后二时左右地表温度最高,即14时左右。
  3.B 因珠峰的海拔高,其受高空西风影响明显,若旗云上扬,表明对流运动强,高空风小,若旗云平飘,表明对流运动弱,风力大,不利于登山;又因在7 000米高度以下的珠峰,表面都被冰雪覆盖;从7 000米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所以在旗云上扬时,地表温度较高,风力小,利于登山,故选B。

  “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下图)。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峰7500 m以下被冰雪覆盖,7500 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读图,据此完成4~6题。

高三地理微专题--看云识天气(旗云、积云)

4.“旗云”多在()
  A.阴雨天出现
  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5.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A.山谷风
  B.华北季风
  C.湖陆风
  D.盛行西风
6.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答案:4.C珠穆朗玛峰7500 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碎石坡面白天升温快,石面温度大于同一高度大气温度,石面区域气流受热上升,受高空西风影响,形成“旗云”,“旗云”多在晴朗白天出现,C对。阴雨天、日出前后、晴朗夜间石面温度低,不能形成“旗云”,A、B、D错。
  5.D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盛行西风,属于行星风带,与下垫面影响无关,D对。山谷风、华北季风、湖陆风都是因下垫面差异形成的,与“旗云”成因相似,A、B、C错。

  6.D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是背风坡一侧,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无关,C错。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小,A错。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大,B错。7500 m以上由于山坡陡峭,下倾,说明高空风大,不易登山,D对。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峰顶常飘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其水平方向飘动主要受高空西风的影响,垂直方向飘动主要受上升气流的影响。登山运动员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结合“珠峰旗云成因示意图”和“景观图”,回答7~8题。

7.关于峰顶附近空气对流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其热源为阳坡的冰雪面  
  B.其水汽来源为峰顶附近的碎石面
  C.其对流运动的上升气流类似谷风
  D.上升气流带来强大的高空西风
8.从珠峰旗云的状态不仅可以知道当天的天气,还可以预测未来1~2天内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当旗云形状紊乱,且有丝状云(如上图)出现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对流旺盛,易形成大雪天气,不宜登山
  B.西风风力较大,不宜登山
  C.对流弱,天气晴朗,适宜登山
  D.西风风力较小,适宜登山
  答案:7.C 8.B [第7题,热源来自于碎石面,水汽来自于高空西风,图中白天太阳辐射强,碎石升温快,气流沿坡面上升,类似于谷风,C对。高空西风是从赤道地区北上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与上升气流无关。

  第8题,图中正面为珠峰北坡,而从此时珠峰旗云吹向的方向来看,旗云形状紊乱且有丝状云,此时高空西风强烈,风力很大,预示天气要发生变化,不宜登山,此时上升气流强,对流旺盛,但是不一定产生降雪,降雪还与水汽含量等条件有关,故选B。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三地理 看云识天气 微专题 旗云
  • 上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雾里看花花不语--
  • 下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凭尔东南西北风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