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包含了关于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他们各自独立,但是又相互依存。而且在每个部分内容当中,都渗透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本身是地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反过来又渗透在各个领域之内。
1.在人口部分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人口是一个现在全世界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人口问题也是人与环境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比如说人口环境容量就体现了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内容。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人口环境容量体现了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确切内涵,有人用木桶效应原则来做了解释。木桶效应原理告诉我们,这只木桶当桶底的面积确定之后,它能够承载或者说它能够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假如木板代表的是自然资源,木桶效应原理揭示什么?每块板代表的是自然资源,这个木桶的容量其实就体现了环境的承载力,所以环境承载力应该表达的是一个人口的极限程度。
赵军利老师的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计算出不同区域的人口的数量,然后确定哪个资源发展是束缚了这个区域人口资源的发展。这个过程是一个模拟计算的过程,这个结论可能还需要一定的商榷,不是非常准确,但是他这个方法用的还是非常好的。那么通过这样一个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一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这个研究思路是一个挺好的思路,就是看哪种资源它的承载力是最低,这种短板的思维方式,这个在我们作为人口的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而且这个也渗透了这种可持续发展,因为你可能用水和用土地衡量,它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了保证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把人口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之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对人口的一种认识。
赵老师这个课,选了两个非常好的资源。一个是土地资源,它是不可移动的,选择了水,水是可以进行空间搬运的一个资源,大家知道北京,或者是华北地区,水是非常紧缺的,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春旱。那么这个时候,国家在进行南水北调的大工程,主体就是要解决华北地区,包括北京的用水问题。如果这个水通过空间的调运,到了北京的话,那么是不是这个短板,这个板就开始变长板了,或者是给解决。应该说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思路。选择这样两个资源,一个是可移动,一个是不可移动,让学生知道有一些是可以进行空间调运的,有一些是不可以进行的。最不能调移的就是土地资源,所以说我们在这儿,把我们的概念给进一步严格化,教材上是叫人口环境容量,实际上环境的概念比较大,它的包括资源,就一些东西是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感受到,但是由于现在的技术水平,不能够直接拿到,那这样的直接为人说用的东西叫资源。间接的使用的,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或者是感受到空气质量,我们都叫环境资源。在这儿,赵老师的课,用的都是资源对人口容量的约束,所以也可以转化成叫做人口的资源容量。它是按照人口资源容量这样来计算的。刚才我提到一个概念,就是叫做封闭的系统情况先,资源是不能够来调动的,多数空间系统是开放的,资源可以调动。那么这时候地球我们可以近似的看作一个封闭系统,我们现在还不能说我们从月球上拿回来很多的有用资源到地球上来,尽管我们现在也是在这个探索这个月球,甚至是火星上面有一些什么样的矿物质的蕴藏。但是真正能够作为人类可使用的资源,现在还不到这个时期。地球上这样的总体的资源是能够在现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支撑什么样的人口规模,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是放的每一个国家来说,那这时候大家共同要分这些资源,那共同分资源呢,由于资源的空间的可干预性,就使得有一些国家他能够占用更多的资源,有一些国家就无力占用这些资源。大家知道有一些非常强的发达国家,世界上占用资源量的比重非常大的,比如说美国,比如说像日本。
现在学术界有一个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呢,也是作为咱们教学补充,叫做生态足迹。什么叫生态足迹呢?就是说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它消耗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我都给它折成一个面积,把这些资源,这些面积加在一起,就说这个国家目前它的生存和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占了多大面积?这个面积叫生态足迹了。那么这时候比较,各个国家它的生态大小,也就能看出来,它对地球资源消耗的一个排序了,我们可以看一下两个卡通画,这张卡通画讲到说,如果地球全是被美国一个国家占据的话,那么它把所有的资源全都占了,那么它的足迹我们用一个绿的脚印来说,叫一个很大的生态足迹。我们再看下一张,如果是被两个国家,蜡笔小新代表日本,米老鼠代表美国,就被这两个国家瓜分这个资源的话,那每个人生态足迹肯定要小,那要看谁占的资源更多一点。这时候我们再看下一张,在美国纽约地铁当中拍的一个广告画,这个广告画讲的是什么?讲的是生态足迹的大小,我们看到有很多的这个小的脚印,它提倡的理念是什么?我这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的时候,我应该尽可能的小的消耗资源,所以脚印比较小的,脚印比较大的就成黑色的脚印,这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占的其他的地区的资源,你把其他地区的资源拿到这儿来支撑你的发展,如果整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要抢别人资源的话,那么这个地球就不可持续发展了,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什么呢?生态足迹呢,我们应该是尽量的小,我们提倡的是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可利用的一个节约型的这样一个社会。
2.在城市部分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交通。
刘刚老师的这节课是事先学生做了一系列的这种调查活动,然后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看到的一些现象,然后初步分析了一些产生交通拥堵的这样一些原因,老师再带领他们把这些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再根据这样一个结论,老师再引导他们继续完成,比如说像关系图啊,模式图这样更高层次的内容学习的要求。
实际上可持续发展在我们大学里教学的时候,通常谈一个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刚才前面提到资源、环境、容量决定你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还有一个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例子当中,实际上讲的是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它作为一个经济单元,它如何调整到它能够还持续下去?当然也可以延伸到这个城市采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才能少排污染物质?少排噪音等等。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实际上教学片断,我觉得选的非常好。老师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给简单化了。因为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知道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很多,解决途径也很多。不同的解决途径造成的城市发展的形态,就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举一个美国的例子,下城指出的是美国的城市的中心区,它统称叫下城,因为它当时出现的时候,是在城市地势稍微低一点,靠近港口的地方,叫下城。地势高一点的叫上城,下城这个核心区的地方,往往是城市交通非常拥堵的地方,美国人在这个上个世纪末就开始着力想各种办法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我们看两张照片,这个照片就是当时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时候,各个城市普遍采取的一些方式,这张图片展现的是修建了高架的轨道交通。在下一张图片我们看到,这样的高架轨道交通尽管缓解了交通的拥堵问题,因为它速度快了,但是也会经常造成一系列其他的环境问题。比如说它当时用燃煤做内燃机驱动力的这样一个火车,会掉下来一些燃烧的煤块,让下面的马匹就惊跑了。此外还会有污染,还会有噪音等等。这时候他们想这种高架轨道搅动可能不是最好的一个方法,最好方法可能是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呢又不占道,有时候会有超车等等。然后他就想是不是发展地铁?发展地铁又面临什么问题呢?就是成本太高,成本太高的话,我现在在选择轨道交通和地铁的时候,我是有一个平衡,我是修1里的地下铁,还是修10里的高架路,最后它的效果不一样。最后美国都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它的政治体制在各州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我们看到不同城市采取了不同的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最后发展成各个城市不同的现代的交通格局状况。比如说在波士顿,波士顿是美国唯一一座你不用买车就可以到城市各个地方去的这样的一个便利城市,因为它地下的交通非常好,地面也不拥堵。在洛杉矶,我们看到地铁确实很发达,它有它另外一套交通系统,交通拥堵也得到了一些解决,所以说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核心讲这个课,需要让学生知道,在人文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它不是一个唯一的这样一个途径,它的解决途径是多元的,能够体现出来这一点,我觉得就够了。
3.在环境问题中渗透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不应该是采取这种灌输的方式,而是让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更深的理解。教学内容涉及可持续发展,教学方式也体现,学生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这个道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变化。
在理解了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它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然后又选择了这样一个不是特别真实,但是又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这个典型案例从许多真实的案例当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来,然后在学生通过认识这个案例,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说一方面他了解了这个地方,这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应该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这种理念,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情感啊,态度这方面得到了一种变化。
赵老师这节课所用的一个教学方法,叫做角色扮演。这是我们做环境教育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去扮演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角色,这个方法它有很多的好处,首先一个呢,就是学生当他作为这个角色的时候,他就要替这个角色说话,那么首先他就要知道这个角色所处的背景是什么样的。替他说话,他要有一些理论的依据,我替一个化工厂的老板说话,或者是我是替一个农民说话,他有他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在他准备的过程中,就是他学习的一个过程。再有一个,我觉得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交流,因为最后的课堂呈现方式是要有相互的交流,你听我说,我听你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还有就是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是一个很弱的事情,因为他不会替别人想,我怎么就是对的。角色扮演就是教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在这种教学方式,也有一些东西需要老师们注意,做角色扮演的时候,会有一些比较宏观的角色,国务院总理啊,甚至联合国秘书长之类的,小孩当然抽到这个角色的时候,因为一般走是随机发的嘛,他会很兴奋,特高兴。但是这种宏观的角色会有一个问题,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的激发孩子内心的一种东西,因为他真的不了解那个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者他会说些什么。一般来讲,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这些官话、套话,其实反而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角色细化,很小,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研究,真正了解这个角色,可能就是家长,或者是出租车司机,很小的一种角色,对于他来讲,可能就好一些。
实际上这个课还可以和政治课联系在一起,他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时候,实际上环境事务的决策,也是公民需要参与的,公民通过两会代表提交议案,公民通过参加听证会,通过等等形式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参与到城市和区域决策的这样一个途径,我想角色扮演的时候,大家可能互相讨论我们的立脚点,以及我们的利益的理论根据,但是可能角色扮演,更应该贴近真实的现实的社会的操作,我们现实社会在决定一个环境问题的时候,公众他有什么权利把自己的意见给表达出去?能够让这样的一个政府决策,真正的让公民的利益得到体现。
可持续发展教育,除了说它渗透在不同内容的各个层面上,各个方面上,可持续发展的本身也可以以它为中心,来联系其他的教学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然后就是把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工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都渗透在一个教学内容当中去了。
4.怎样教授人文地理内容中的概念
人文地理中出现了一些概念和理论: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动力理论、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
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和归类。可以分为学科概念和价值观概念;学科概念是人文地理教学的核心。把这个概念分成两类概念,一类概念叫做学科概念,一类概念叫做价值观概念。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现在我们新的课标不但强调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还最重要一点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种疏理和培养,这时候课程当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的是叫价值观概念。比如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甚至比较大的概念,叫可持续发展。这些概念我都给它归类为叫做价值观概念,比如说达到什么样的状况就是合理容量呢?这就有一个价值观的判定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环境叫美好呢?也是一个价值观判定问题。达到什么样程度叫可持续了,我在后代留一份,留两份还是留十份,这个可持续也是价值观来决定的。这样的概念我认为只是一个点到为止,就是学生知道了就是代替资源分配公平,就叫做可持续了。但是真正在教学过程当中呢,可能不要求学习去掌握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客观的程度是可计算的程度,这是不需要的掌握的。更核心的一类概念,就是我们讲到的这个叫学科概念。比如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中心地理论,这样的概念呢?可能不会在课程当中不会这么提出来。但是会讲工业布局,他应该怎么分布,农业布局应该怎么分布。他不会提到什么论啊,这论那理论,这个是我们人文地理学教学的一个核心。当然我们这个教学不是为了应考的。但是咱们倒过来推,真正要进行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的话,这些学科性的概念还是核心,我们还是让学生知道空间的分布,应该是什么样一个过程,这类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对概念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学教材的深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更多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感悟概念。
强调对于人文地理的概念,不要求学生去背,去记忆,我们是要求老师们能够通过学生身边的一些能够理解的地理事物,来让学生对这些概念加以理解。重在引导学生,能够说出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对这个概念加以分析。在考试评价当中,我们也避免单纯的来考察学生对某个概念的记忆。要求老师们能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黄老师这个教学案例非常好,她通过一系列的景观照片让学生了解一个地区从一个非城市化地区,演变为城市化地区,它的一个景观上的变化。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景观图让学生有一个切身的感受。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途径。但是在这个展现这一系列照片之后,老师可以这样点题,就是从一个非城市化地区演变为一个城市化地区,它有一个本质的变化,这个本质的变化就是城市的土地利用,开始从农业的土地利用,转变为一个非农的土地利用。比如说原来的农田,现在变成了银行。原来的农田现在变成的工厂,原来的农田现在变成了城市居住区。如果说这个照片呢,都是展现两高楼我们知道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农村的楼也盖的非常漂亮,如果看两个地方都是盖着楼了。这个地方是不是已经城市化了呢?这个不是。应该是什么呢?一定是非农利用之后,才叫城市化地区。
利用遥感影像来看城市化的变化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利用现代手段的一个途径。但是呢,我又回到我刚才强调的一个事情,就是这个地方我们看遥感图像看到他的建设的建成区,就是我们硬化的路面这样一个地区的扩展。它的不同波段,它的反照率是不一样的。以北京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80年代,90年代到2000年城市确实中心区在扩大。这个扩大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硬化的这个地区,我们说建成区在扩大,这个扩大是什么呢?原来有一个郊区的一个乡村的居住,现在我城市蔓延和它接上,接上之后,我们看到连片的这个地区,这个是不是已经城市化了呢?他未必。也许正好把一个那个猪场给连到 了,也许正好把一个大棚给连到了。在摇杆形象我们看到,他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的利用地方。但是我们是体现不出来这个是猪厂呢?还是工业的厂房。所以本质上还是需要判断这个利用是不是一个城市化的问题。
利用遥感图像我们只能看出这个他这个地方是农田还是建筑物,但是至于这个建筑物究竟是干什么用的?这个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比如说实地的,或者资料上的这种统计才可以。还得去进一步去调查,到那儿再去看一看,才能明确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讲就是遥感它还需要地面的实际调查进行补充。
黄晓慧老师是通过这样一些照片,让学生感悟了这个城市这样一个概念;还比如像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赵军立老师那节课,就是用那个木桶效应,用这个例子让学生来感悟这个环境承载力这样一个概念。他也没有让学生去背啊,去记啊,而是让学生去感悟。所以我们觉得像这样一些概念,比如说通过一些教学设计,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去感悟它,理解它会比较好一些。这个概念教学就是这是第一步,就是学生领会了这个概念,感悟了这个概念。应该如果是恐怕再往前发展一下,就是它要去应用这个概念,用这个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5.提出思考的问题(作业):
(1)您在理解必修二人文地理课程标准中还有哪些疑问?
(2)选择自己的一段教学经历,说明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