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专题七 如何实施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

归属:地理课程改革 2024-07-03 
第一讲 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三环节
一、专家及一线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
珠海一中 杨金燕老师
以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因为学校教学的需要,我在高二一学年内讲了两遍必修三。在这两次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
1.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2.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
4.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5.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
1.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
2.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
3.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
4.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
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
6.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
7.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第二种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由此我想“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二、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三环节之一----案例的呈现
案例的呈现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案例呈现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并且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
案例呈现的最基本的要求:
1.从具体的事件开始而不是从道理开始
2.只呈现案例的事实,不要急于分析案例
教师提供和呈现的案例,可以是必修3教材内出现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编的案例;
呈现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但是要尽量符合以下几个原则:典型性和导向性;启发性和实践性;趣味性和多样性。
三、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三环节之一----案例的分析
案例分析中,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略结论、重思维过程。要在分析教材或教师提供的精选案例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职责
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
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他既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的引导者,他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讨论井然有序;2、提出切中要害的和关键性的问题;3、把学生个体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4、要具有时间概念;5、要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6、避免总是使用同样的案例;7、协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8、仔细考虑教学参考书中给出的建议。
针对案例的提问和活动设计
.问题直接针对案例
.隐含应该学习的原理
.在案例分析完成前,避免转向分析其他地区的案例,以免案例学习活动过散
案例资料与设问的关系举例
.如果案例中给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下列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是你,你会采取什么措施防治荒漠化?
.如果案例中给出的是事实,即当地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归纳,则下列的问题有效:
当地人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荒漠化?
我们还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
.诊断性问题:
“案例情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哪些是最关键的?”
“此案例涉及了哪些地理要素?”
.资料获取性问题:
“案例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案例主角采取这种解决方法的动机是什么?”
.行动性或推理性问题:
“如果你是案例的主角,你会采用什么不同的措施?为什么?结果可能是什么?”
“此案例和什么地理原理(或观念、方法)有关?”
案例分析中活动的形式
.讨论
.辩论会
.听证会(角色扮演)
辩论会:鱼的还是渔民的悲哀
案例:某地有一湖泊,盛产鱼类,周围人家均以打渔为生。渔民为增加收入,投资改进捕鱼工具,将小木船换为大帆船,把小鱼网换成大鱼网。很显然,起初,渔民的捕获量将明显增加,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一旦渔民的年度捕鱼量超过了鱼类自身的年度繁衍量时,湖泊中的鱼类资源便会遭到破坏,渔民的捕获量必然下降。而渔民为了保持甚至增加产量,便进一步投资改进捕鱼工具。将大帆船改为机动船,把粗网改为细网,这样一来,虽然在短时间内渔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湖泊中的鱼类资源几乎完全被渔民的贪婪和无知所摧毁,使得本来贮量丰富的鱼类却成了珍贵动物甚至绝迹。
.有人认为:环境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没有价值的,人人都可以无偿的使用。
.也有人不同意,认为: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不可供人类随意的、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
.你同意哪一方的观点?为什么?
有关一次性质生活用品的听证会活动设计:
1.作为仲裁委员会成员,需要认真听取各方人士的发言,归纳出各方的观点及支持其观点的理由,完成下面的听证会记录表:

2.仲裁委员会各委员商讨分工,然后分别收集关于一次性用品的各种资料,加以整理,形成关于一次性用品的发言提纲,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材料充足。
3.召开仲裁委员会全体会议。首先由各位委员分别陈述自己关于一次性用品的观点,论证其理由。然后,委员间互相质疑、讨论、辩论、协商,逐步形成仲裁意见。最后,就仲裁意见进行全体表决,通过仲裁委员会的最终仲裁意见,写出仲裁意见书。
实例:鲁尔区之旅
角色扮演的方法:
.针对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问题,设计了一个访问鲁尔区的东北经济智囊团,学生分别担任考查团中的成员,考察鲁尔区的情况,再把它的经验运用到对东北工业区的改造中。
.开始:布置考察任务;提交考察报告;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与“记者”的一问一答中表达对东北老工业区改造的想法)。
.课前预备工作:查找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资料。
(源自林培英老师《新课程背景下的案例教学》PPT)
分析和讨论案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操作程序: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对比分析、变式分析、延伸分析、反证分析)
教师的作用——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
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
上好案例教学课,案例的分析过程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思考教学效果:①是否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耐心倾听学生的独立见解;②是否善于欣赏学生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竭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压力;③是否大力启发鼓励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不满足于停留在已经明了的问题上;④是否成功地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将传授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对新知的获取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⑤是否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体悟到任何概念、公式、定律等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学习、认知是为了应用,只有在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更有意义;⑥是否把"置疑"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敢于向教师、书本甚至权威挑战性地"置疑";⑦是否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断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引起新的追求的自我激励机制;⑧是否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⑨案例中还应设计对学生提出的新奇问题有较强的应变策略和处理能力的内容;⑩案例设计中还应考虑是否有给出概念、引起学生思维和让学生在案例中寻找新途径拓展概念以及重组新的概念的可能。
四、高中区域发展案例教学三环节之一----案例的提升和拓展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分析方法的掌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那么是不是最终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呢?
课标指出“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对案例进行提升和拓展。
详细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案例的拓展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概括分析能力的提升,还包括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他的局限性,因为一个典型的事物是不可能全面的来反映、展示一类事物或者同类事物的普遍规律。怎么来弥补这种局限?就牵扯到我们要用一些拓展的案例来进行一些补充。
案例的拓展在教学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虽然典型,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时候无法涵盖各种不同地区、不同学员情况下的不同的要求,通过拓展案例可以使我们的案例教学更加丰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加深入,更加有说服力。比如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拓展了一个晶圆制造厂的案例。
.第二个方面,拓展案例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学过了以后能不能用到类似的问题上去呢?所以就拓展了一个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像这样的拓展能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深对已经学到的案例分析能力的巩固,能够加深对刚刚获得的这些原理的认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拓展能够使原来的一些东西——原来的教材、原来的课本上的案例,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甚至是更加容易理解。
.第四个案例的拓展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总而言之,案例的拓展,是要学生能够利用在第一个案例中学到的原理,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也就是说,学以致用。拓展案例还有一个意义,能够弥补学习单一的具体的案例所带来的很多的局限性。事实上,很多的原理不是靠一个具体的案例能获得,可能要许多的案例学完之后对原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在拓展案例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在案例拓展当中的信心?
一是对于拓展案例的内容,我们在课堂呈现的时候,不要蜻蜓点水,要层层深入,让学生有一种探究感或者是揭开谜底的快乐。
第二,拓展案例的选择方面,一般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学生能够理解接受。
另外,如果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拓展案例,他们可能会有更高的兴致。在教学案例结束之后,教师准备几个相关的案例,由学生根据他们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法或者一些原理情况,来自己选择,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方法来决定,也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如果学生选择他们相对合适的案例,就说明他们本身对于案例的方法,或者一些案例呈现的原理是比较了解的.用自编的案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会更浓,探究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相 关 教 学 课 例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3(鲁教版)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刘金龙(江苏省清江中学 223001)
[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的编写虽图文并茂,但以叙述性为主,可读性较强.如果讲教材比较之无味,听之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因此,本节教学精选数个探究性问题,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适时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增加信息的引入量,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课堂容量。本节内容的教学宗旨不仅仅在于掌握“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重在学会这一类案例分析方法,故通过本设计中的“探究活动8”提炼方法,通过“课后探究b”进行能力迁移。另外,在各向题探究之后得出较规范的答案也很重要。利于培养学生的聚敛思维和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3”的核心内容,“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选取我国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以“区位优势—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对策措施”为主线,如初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目标分析]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学会收集和利用图标资料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分析区域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探究其解决的措施;学会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表述能力。
3.体会探究。讨论的乐趣和展示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学生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规范表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经济发展快”个“城市化水平高”;第二课时:“问题与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春运期间“民工潮”录像,并定格在拥挤的广州火车站画面上。问:为什么大量的民工涌向广东?
先让学生讨论一分钟。然后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突出主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工来打工。
过渡:下面两节课,我们就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探究分析“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希望各位同学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
探究活动1
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和第102页(知识窗——侨乡),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广州市气温曲线和江水柱状图”等。请从自然、社会经济方面,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分别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等发面分析有利的自然条件;从交通、人口、城市、区位、政策等方面分析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学生可抢答、互相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课后探究a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供需状况如何?为什么?应如何解决?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发展条件,并能针对问题探究解决途径。
探究活动2
读课本图4—3—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完成下表,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年份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三大产业比重之和
1980年        
1990年        
1994年        
1996年        
1999年        

 

指导学生完成填表内容后,师生共同小结:

探究活动3
结合课本图4—5“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和多媒体展示“1980年和1999年珠江三角洲各等级城市数量统计表”,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特点及主要原因?分析其城市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要求学生回忆城市化表现有哪几方面?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城市分布有何特点及原因。
  特点 主要原因
城市化 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城市群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分布 大多数城市沿河分布 河流有强大的供水和航运功能

 

探究活动4
结合课本103页“活动:是什么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观点并进行简短辩论。(控制在5分钟以内)
教师小结: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发展是众多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应是改革开放政策。
探究活动5
以本地区为例,分析一个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负面影响)。
可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学生课后去调查研究这个问题,第二课时上课前让学生代表回报调研成果(最好分别请来自城市、郊区、农村等不同地方的学生回报展示,其他同学再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6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期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哪些?结合教材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展示耕地减少、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低级住宅区等图片),讨论这些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可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讨论一个问题(小组讨论3~5分钟),然后各组派代表分析原因,并使其成为全班同学的共识,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突出问题
临时小组 原因分析
环境形势严峻 工业生产、家庭炉灶、汽车、居民生活、社会活动等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噪音等污染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跟不上
人地矛盾加剧 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过快,使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锐减;供水日益紧张
重复建设
问题突出
不同地区和城镇之间多竞争、少合作,只顾自身发展,盲目扩大经济规模

 

探究活动7
针对珠江三角洲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仍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寻找措施,最后共同总结。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临时小组 具体措施
治理污染
保护环境
加强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达标排放;种草植树,提高绿地覆盖率;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等
优化产业结构 农业向生态型、多样化发展;第二产业注重结构调整,改进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搞好城镇和
区域规划
??? 加强全区域的统一规划,确定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各城镇要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不同地区和城镇之间加强协作,突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增强区域对内合作、对外竞争的能力

 

探究活动8
引导学生总揽全节内容,得出本节案例的三大块内容,可视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即(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有利调教;(2)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及影响因素;(3)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本节知识主干:(当堂让学生完成)

课后探究b
(研究性学习活动)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要求:写成小论文形式(最好图文并茂)。
提示:格式可模仿本节教材,提倡有创新,资料收集途径有访谈、文献、网上搜集等。
[教学反思]
1.运用探究法进行区域案例分析的基本程序是: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究问题—启发引导探究—指导探究方法—组织讨论交流—激励评价成果—规范问题解决—创设新问题情景;学生活动:进入问题情景—明确探究问题—尝试自己探究—研讨交流启发—尝试解决问题—规范探究成果—掌握探究方法—进行新问题探究。这里的探究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问题生成,可以结合课堂情况选择探究或指导课后探究。
2.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敞开思想,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他们的经历和现实的条件、情况联系起来,面对富有挑战性且可以达到的目标,潜力和兴趣不断得意激发,还促进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理解他人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3.在本节探究式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参与程度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二是受教学目标指向和课堂时间约束,对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不够。
4.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反思—改进。教师必需不断更新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在教学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语言、机智和手段使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通过反思,不断修正已设计的课程,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
(根据《地理教学与学业评价》(张哲江主编.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P155-157)中的案例改编,原作者不详。)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投影深圳高楼林立的市区图。我国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那么,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如何应对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呢?
引导学生复习城市化的定义、标志和衡量指标。
(2)工业化的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60%。
结合引入的“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进行讲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3)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国际水平的比较,通过图表,让学生了解我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指标
农业生产总值比重(%) 农业就业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比重(%)
国际指标 <15% <20% >60%
中国工业化水平(2002年) 15.4% 50% 36.2%

 

(4)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珠三角经济发展概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土地总面积4.16万平方千米,占广东省总面积的23.3%。目前,珠三角地区已经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趋向活跃,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有城市25座,建制镇420个,城镇密度为每万平方千米108个。城市密度为每万平方千米6座,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1999年末,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9%。
(5)活动:是什么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以下有不同观点:
甲: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现在经济发展主要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乙: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它的发展。
丙:香港和澳门邻近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主要受它们的经济辐射影响。
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侨乡,许多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建设,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问题:如何理解以上观点?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由此引发学生讨论)
建议:教师在归纳总结时要说明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同时渗透分析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可出示下图说明工业化推进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全区的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1991—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
项  目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3年 年均递增
废水排总量(万吨) 169380 185195 201432 250409 255659 11.12%
生活污水量(万吨) 80012 95794 112325 163445 172569 22.0%
工业废水处理率(%) 62.49 71.27 71.74 81.46 82.02  
废气排入总量(亿立方米) 3121.49 3344.0l 4030.74 4549.50 4544.78 10.0%
工业废气治理率(%) 75.65 79.59 80.83 89.76 89.42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 700.59 699.8 740.83 712.53 697.41 —0.19%
工业固体废物治理率(%) 78.28 90.14 90.50 85.54 88.42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城镇有很大的发展,到1993年底,全区非农业人口已占全区总人口的45%,如加上亦工、亦农、亦商的人口和外来工人口,其比重已超过50%。许多城镇由于领导的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薄弱,没有及时进行规划控制,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差,有的城镇虽有科学的规划但不按规划进行控制和建设,结果造成许多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功能混杂,环境脏、乱、差;有的规划“贪大求全”,甚至为了“升级”搞“假、大、空”。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县级城镇都按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规模进行规划,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千米,人口规模一定就是数十万、近百万,据说按现有的规划计算,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人口将超过现在广东全省的人口总和。可以想象,6000多万人口都挤在4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别说生产,光是生活垃圾如何排放就是大难题。

城市意识和环境意识薄弱,普遍追求经济效益是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旧城改造见缝插针,缺乏必要的绿地和游憩空间;在新城区开发上,采取逢山推平,逢塘填平。在城市发展与布局上,占路为市,挟路建筑,城镇间首尾相接,形成一条走廊式的城镇,影响道路交通,造成人、车不畅其行,货不畅其流。
材料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一定程度上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小,而有些外商投资追求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所以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其他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减弱。
问题: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讨论保护、治理措施。(2)通过网络,查阅有关“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有关内容,谈谈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Ⅲ第三章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设计
蔡珍树(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洲区海洲高级中学 222023)
教材分析
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总体山是南多北少。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水被调工程方案分为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她们各有优缺点。在重点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要全面分析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的不平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的必要性;(2)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线;(2)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象,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道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2)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 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本节课充分运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愤,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系列“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2.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展示(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供南水北调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设计准备与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南水北调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作状况以及该工程对供水区和水源区的影响等。
[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1]
主题——分析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探究途径——跟住图片(“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布图”略)、课本P63表3-3-1。
结论——①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探究活动2]
主题——分析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及成因。
探究方法——根据图片(“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布图”略),自由讨论。
结论——华北平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①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且高度集中在夏季,地表径流量小,蒸发强;②工农业发达,需水两大;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探究活动3]
主题——分析南方的珠江流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的人均水量比长江要高,选择长江成为我国南水被调水源区的原因。
探究途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我国河流分布图(略)。
结论——①长江干流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水资源丰富;②长江年径流两稳定;③长江自西向动流经我国西、中、东3大经济地带;④调水路径较短,投资较少,调水难度较小。
[探究活动4]
主题——比较我国南水北调东、中、西3个方案的优缺点。
探究途径——根据南水北调相关资料、路线图和我国地形有关知识。
探究方法——分组相互辩论
[探究活动5]
主题——南水北调对我国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探究途径——资料分析、讨论。
结论——①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利于社会安定;②经济效益:缓解供水区的生产用水危机,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③生态效益: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探究活动6]
主题——分析我国南水被调的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探究途径——资料分析、小组讨论。
结论——对调水水源地区:长江径流减少:影响长江下游水质;使航道淤塞。
对调水沿线地区:给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突然能够易发生盐碱化现象;大量的污水排放回降低水质。
[探究活动7]
主题——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不足,除了南水被调外,还有哪些措施?
结论——①修建水库;②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③发展节水农业;④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宏观调控;⑤海水淡化;⑥工业污水处理后可作为中水重新利用;⑦提高水价;⑧保护生态环境等等。
教育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南水北调这一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本节课的探究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究时所需要的,对今后的学习具有迁移价值。
2.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拓片论时间,因此,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3.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有的问题设计没有相应的对比和一定的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探究兴趣不是很浓厚;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而无用心呵护、真情尊重的教学细节;有操作演示等实践活动而缺严谨周密、合乎情理的科学设计等等。
点评
此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设计问题情景、开发课程资源、创设积极学习氛围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采用自主学习、课堂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在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激烈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我国水资源问题一有了了解,对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对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和更深层的思考,同时,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建议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用活动更加贴切主题,并进行适当评价,更大程度地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教体局教研室邢智慧 选自《走进课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蔡建明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369—37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山东省东营一中宋桂芝 选自《走进课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蔡建明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346—350)
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程标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倡导实地考察和调查、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在“地理3”课程标准中,结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标准,设有6个活动建议,其中包括模拟类活动建议、调查类活动建议和讨论类活动建议各两个。从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角度看,这些活动建议蕴涵了区域地理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项目,所建议的活动形式都很具体,易于操作。此外,从这些活动建议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分类角度看,多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适宜于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如其中—项调查活动建议:“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如何打算?为什么”在认真剖析这条调查活动建议后,可以发现采用探究学习方法较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家乡的土地上,对家乡土地荒废的现状一般都屡见不鲜,改变家乡面貌使之走上富裕文明之路与学生个体有切身利益关系,因此学生有兴趣去探究。第二,学生利用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就解决家乡土地荒废问题来探寻原因并提出几条意见或建议并不是难事,对此,他们有自信心。第三,家乡父老的亲情和由多元区域要素构成的区域空间也能为探究活动提供种种便利。那么,结合这项调查活动的探究学习如何进行呢?可使用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第一步,由教师就这次调查活动的实施进行动员,阐明其意义、作用和基本要求。进而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创设调查活动的问题情境。同村同乡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一起商议调查主题、调查方向、调查途径,寻找调查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并拟定调查提纲。第二步,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提纲,在家乡通过各种途径,使用恰当方法收集、观察、对比各种相关地理信息,并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初步交流,形成对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和今后如何规划开发的看法。第三步,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归纳整理调查成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和评价。
案例:家乡的发展变化——东营市的可持续发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打算请大家运用所学的区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自己的家乡——东营进行一次调查分析。相信通过你们的调查和研究,会给我们可爱的家乡的发展提出许多宝贵建议的。
在我们开始活动之前,需要做出初步的计划。首先需要根据对问题的兴趣,自由组建7-8人的探究小组并推选出组长。组长主持拟订研究计划和准备资料用具。对拟订的研究任务还需要分工,但我希望这个分工是相对的,因为最后所需要的是整个探究小组的共同结论,集体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过程中别忘了保持交流,相互协作啊。隔周的地理课,我们将举行一次“东营发展研讨会”,届时将请每组的代表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成果。从现在起的两周内,我将为你们提供咨询,欢迎前来交流探讨,我将做好服务。
(同学情绪高昂,跃跃欲试)
师:现在我们再来商议一下对东营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生:东营的自然地理情况是什么样子
生:东营的重要工厂有哪些
生:还有农业、公司、商场,就是重要的企业有哪些
生:东营是怎么发展变化过来的
师:大家选定的研究方向太好了,对我们研究东营的发展很需要。除这些外,东营今后将如何发展?政府对发展的思路是什么东营经济开发区的现状如何,发展态势如何目前东营的经济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也都与我们将要研究的问题有关。
(屏幕展示出上述问题)
师:需要搞清楚什么问题我们已经商议过了。那么我们将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去研究这些问题
生:我觉得首先得找一张地图好好研究一下。
生:我特别想立刻就上网,东营肯定有网站。
生:想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因为我对东营的发展历史感兴趣。
生:我想回去问我爸爸,他就是搞城市规划的,平时他总说我不爱与他交流,这回我可要与他探讨“学术”问题了,还想好好为难为难他。
生:这个思路不错;我可以访问一些单位,比如环境保护局,那么东营有什么环境问题不是一下子就都知道了吗
生:我可不想查阅资料,也不想访问单位,我就想旅游,(同学惊讶声)别那么愤怒,如果我把旅游二字换成实地考察你们就没话说了吧!
师:(插话)王强同学的做法值得表扬,我们学习地理,查阅资料,了解现状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视了实地的考察,因为有时只有亲自见到了,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不过,对任何问题的研究由于财力、物力、时间等因素制约,使我们不能事事都去实地考察,因此考察需要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来确定重点。
师:好,集体讨论暂时结束,请大家开始组建探究小组,进一步商议各自的研究计划。如果还有时间,我们就请各小组来谈谈你们的研究计划。
(学生开始组建小组并推选组长,教师巡回各小组间并适当参与协调……)
师:看来我们班自我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很强啊!现在请哪一组谈谈你们的计划
小组1:我们想先集体研究东营市地图,再分工对不同区域深入研究,我想对黄河两岸的地区重点研究。还有人对本区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进行研究,有人对东营矿产资源进行研究,负责提出本区的资源优势。
小组2:我们想先搞清东营市的城市总体情况,找出重要的企业,再分工进行实地考察。我们计划有人去工厂调查,有人考察农业,有人考察商场,然后再汇总出成果。
小组3:我们对市政府规划的发展思路特别感兴趣,因此决定先上网看看,再访问政府部门。我们连对上网查阅的内容都作了分工,大家都认为了解的重点应该是东营市如何招商引资。当然我们也需要实地考察,不然太没意思了。我们初步确定参观访问万达集团。
(两周后)
师:同学们,经过两周的地理研究,相信你们每组都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希望与大家交流。现在我们就开始畅所欲言吧!
1组代表: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地图,了解到:(屏幕展示出该组的汇报演示稿)
东营市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50-600mm,多集中在夏季,7-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且多暴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
东营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煤、地热、粘土、贝壳等。至2001年底,胜利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59亿吨……
2组代表:(屏幕展示)这是我们绘制的东营城市规划简图,上面的红色圆点代表重要的工厂,蓝色的代表商场,绿色……
在介绍本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之前,我想先请大家了解一下我们东营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屏幕展示主要资源的资料)
本市的土地资源状况是;全市土地总面积1188.4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6.85亩,是山东省人均占有土地的2.6倍……
本市的水资源状况是:历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地表水径流量为4.48亿m3,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较低……
本市的生物资源状况是:农作物品种数百个……畜禽类约11科20余种40多个品种,主要有猪、牛、羊、鸡、家兔……水生动物有641种,其中有淡水鱼类108种、海洋鱼类85种;主要经济鱼品种有草鱼、刀鲚、鲫鱼、鲤鱼、鲈鱼、刀鱼等……
3组代表:我们组对政府决策和发展政策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重点考察。请看资料(屏幕展示该组画报材料)。
东营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主要兴办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近年来,借助“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抢抓机遇……其中利用外资额已占全市外资额的“半壁江山”。……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胜利油田众多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区内规划建设了韩国工业园、日本工业园、台湾工业园、胜利油田工业园等“区中园”……开发区在开发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把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同步规划……成为黄河三角洲区域“天蓝、地绿、水清、灯明”的环境优美新城区。
总结阶段:
师:通过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汇报,我们看到两周来各小组都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其中一些建议,不仅具有独立的见解,还具有可行性,建议大家将这些建议反映给有关部门,这是我们对家乡发展所贡献的一份力量。可贵的是许多组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分工有序,保持交流,并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团结协作中,尽力做到信息、成果的共享。通过全班同学的通力合作,现在我们对我们的家乡——东营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城市规划战略、工农业发展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有了初步的整体的了解,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继续保持这种以地理思维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视角,以我们的知识,为我们美丽的家乡——东营的发展多献计献策。
建议将所研究的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写成调查报告,提交给相关的政府部门。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中区域发展 案例
  • 上一篇:专题六 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
  • 下一篇:专题八 如何实施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