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出现如雨后春笋,玻璃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下却有着近似的外貌。封闭性、商业性使得消费者疲于购物却忘却感受建筑本身的魅力和商业文化的可读性。而园林作为自然与人工最佳建筑产物却有着让人流连忘返的魅力:开放性、舒适性及诗意性。将园林和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融合也是旨在弥补现代商业综合体带来的短板,让消费者集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为一体。
一、关于商业综合体和园林的结合设计
(一)平面布局
园林和现代商业综合体的最大差别体现于平面布局上,园林以开放性为主倡导自然与建筑的融合,而商业综合体却以封闭性为主,商铺沿墙布置,取得最大的商业地块价值。参照苏州留园和拙政园的平面布局可知:建筑和环境均是有机分布,园林建筑倡导完整性以及聚集和分散的形式美法则。大部分主功能建筑以聚集的组合方式在一起,小部分亭台楼阁以分散的方式分布在园林景观中,形成虚实结合具有层次的美感。而商业综合体的可塑性在于商业空间也需要完整性,可以通过将整体大的商业空间进行打散,重新排列组合,形成若干大小综合的完整性商业空间,通过灰空间和走廊等交通空间形成类似园林的平面布局。在此基础上将园林景观节点散布其内。并将商业综合体的封闭性打破,利用玻璃和实墙的虚实性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在空间处理上运用造园手法:步移景异,借景对景障景等,形成完整而又张弛结合的多层次商业平面。
(二)景观节点布局
景观作为园林中最关键的一环,在进行商业综合体设计中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造园三分在手法,七分在匠心。不是只知道造园的手法就足够的,古人造园的手法灵感多来自于山水花虫鱼鸟画,需要对中国文人画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明白造园的初衷以及园林的发展。造园手法是下限,诗意的建构才是上限。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人对园林的重塑以及思考,运用现代的一些表现手法:例如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景观时,不在运用传统的太湖石塑造假山一花一世界的景象,而是利用片岩的纹理拟造山的轮廓,同样也能给观者一种视觉美的享受。在亭台楼阁的处理上也不会运用传统的木质材料,而是用钢筋混凝土运用江南建筑特有的颜色参数同样给人一种流连忘返的感受。
(三)立体景观布局
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并没有立体景观这一说,立体景观的出现是和近现代高层超高层的林立相配合。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造园师会利用远处并不属于园林内的景观,将园林的内境和外象相结合,从而拓宽了对园林边界的定义,故园林的意境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内部景观上,外部的例如寺庙,白塔均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部分,从而完善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天际线。拙政园就是其中之一,在拙政园立面景观上,结合了轴线处的北寺塔,形成了完美的天际线。其次,在园林内部,景观也不是在平地而建,而是利用丰富的坡地形,巧妙地将景观和坡地结合在一起,在垂直层面形成了丰富的层次。造园中,造园师一般将亭台楼阁设置于高处,配合假山水景,营造出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而亭台作为人工产物,有机地和自然景观进行结合,创造出唯美的意境。
(四)建筑造型及材料
传统的园林建筑雅致而又小巧,倡导小中见大。而现代商业综合体却突出庞大的建筑体量,这两者本身就是矛盾的,但却不妨碍在商业综合体中探寻园林意境的可能性。在建筑造型上,可以参考苏州博物馆等著名园林式公共建筑,在园林的基础上创造几何式的造型样式,突出对黑白灰的利用以及意境的塑造。在材料选择上争取因地制宜原则,通过当地的建材以及参考园林中建筑材料的选择进行设计和再塑造。
(五)建筑细部与小品
私家园林的小巧举世闻名,古人擅长用最小的空间却创造出偌大的环境氛围,这种小中见大的智慧依旧值得借鉴,虽然在商业综合体中都是以大块的体量为主,但在建筑细部和建筑小品中,却依旧可以探寻园林的空间氛围意境。例如园林中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可以通过菱形窗格等元素营造空间的丰富感。在园林中,桥这一元素是频繁出现的,配合假山和水景的构成,让人通过不规则的道路流线,欣赏自然的旖旎风光。同样在商业综合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也可以通过桥这一元素来连接各个功能区,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让自然来舒缓其身心并对园林有一种很好的直观感受。
二、结语
社会学家雷恩·奥尔登博格认为,那些家庭和工作以外的地方属于“第三个地方”,那是一个人们能和同样社会团体的人进行交流的地方。有了好的体验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回到这个场所。现如今商业综合体夹杂着玻璃与钢筋混凝土在大部分城市千篇一律的林立着,如今商业发展模式已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平衡方式,体验时代早已来临。在人工智能日趋成熟的今天,一个商业综合体的成败不是仅仅关注在品牌的丰富度上,而是结合场所精神,在时间维度和地理独特性上,给消费者贯以独特而又值得纪念的消费体验。所以寻求与表达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创造能够记忆的体验场所,是体验时代项目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