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突发事件,整合教学资源
汶川、玉树等地突发地震,中国船只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等热点事件,持续时间短,时效性强,关注度高,适时地引入课堂,可成为掌握地理知识良好的载体。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举国震惊。我趁机把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地震整合后引入课堂。
材料一:世界各地2008年以来发生7.0级以上地震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①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6万多人遇难,1万多人失踪,30多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②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古巴发生7.3级大地震,造成20万人死亡。
③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802人遇难。
④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遇难人数正在统计中。
通过上述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经过启发,学生合作,最终提出下列问题:①这些地震为什么发生在这些地区?有什么规律?②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失?鉴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足,教师可适当提问:③怎样才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④如果此刻发生地震,我们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一个地震发生的热点事件,成为课堂新的教学资源,切入的角度是地震的分布规律、如何减灾防灾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这样的事件因为具有突发性,既可就单个事件作为案例,也可以对多个事件进行整合。
二、关注新闻时事,挖掘地理信息
关注新闻时事是学生需要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引导学生从新闻时事中挖掘有用的地理信息更是新课程地理课堂的重要任务。为此,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看新闻,学地理”的平台,在每周第一节地理课中开展五分钟的“每周新闻”活动,让学生简述一周内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新闻时事。如2009年11月某周,初二某学生简述如下:
2009年11月13日至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先后访问日本、新加坡、中国和韩国。15日至18日访问中国上海和北京。访华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他进行了双边会谈。会谈涉及到环境、气候、经济、金融、能源、技术转让、国债等七大主题。
上述案例,是美国总统访问亚洲四国,切入的角度是探究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与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挖掘了新闻中的地理信息,形成了学生的地理思维。此类事件所整合的材料综合性强,时空跨度大,内容多,适合于综合性复习。
三、关注持久事件,引入专题分析
持久性的事件一般是指多年来人类共同面临和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大的方面说,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具体的事例说,如低碳生活方式、世界气候变化、中东的石油、西气东输、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南方的旱涝灾害等等。这些持久性的事件都具有发生频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如我引入南方的早涝灾害案例:
材料一:2010年春,我国云南中部和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长时间大面积的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森林防火等造成了极大影响。
材料二:2010年夏季,我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南方数省遭受了大面积的洪水灾害。这次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给农作物生产带来重大影响,许多城市因排水不畅而汪泽一片。
材料三:中国西南部分地区旱情分布图(图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涝灾分布图(图略)。
通过上述材料,引导学生分析:①哪些省区旱涝灾害严重?②我国为什么旱涝灾害频繁发生?③旱涝灾害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④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旱涝灾害的发生?学生通过对此材料的分析,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理论联系实际,引入了季风气候引发旱涝灾害的专题学习。
上述案例,选择的问题是人们非常关注的对生活影响很大的旱涝灾害,切入的角度是认识其分布与形成原因和季风分布与形成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理学习中“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怎么办”的认知思路。由于这些事件是老问题的延续,长久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缓慢,对人们的影响又很大,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因而更适合于专题性分析。
总之,这种从身边教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整合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机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分析探究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也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地理思想,符合新课程“开发有用的课程资源”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