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合理地分成小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听、说等方式互相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讨论活动是课堂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讨论活动最忌讳为了讨论而讨论,新课程实施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种为了课堂热闹而采取的活动貌似很热闹,其实没有任何效果。
要提高讨论活动的有效性,教师提出的论题很重要。讨论的论题是多向思维的,不一定要明确是或非的,问题必须要经过学生思维之间的撞击才能够得出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结论性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
“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把辩论这种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辩论活动”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辩题),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辩论活动一学期最多一次即可。组织辩论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辩论活动也考查教师的组织能力,辩论前教师要组织好学生根据辩题查找相关资料,并和他们一起分析资料,找出辩论中与本方论题有关的信息……这个工作对于教师而言是很繁琐的,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如果能力不到,或学生能力不够,最好不要组织,不然效果不会很好。反而浪费了地理学科为数不多的课堂时间。
2.2.1.4 游戏竞赛活动
顾名思义,游戏竞赛活动就是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设计学生活动,也就是说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游戏竞赛活动”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类似于这样的活动,教师可以事先找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设计一些趣味性强又不脱离教学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可直接或间接地从材料中获取,然后让学生自由组队,为了提高参与热情,游戏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礼物作为“诱惑”刺激一下学生,问题的难度可以适当的有点梯度或者层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则会积极思考并寻找答案,从而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游戏竞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点需要教师多花点心思,尽量变着花样吸引学生的参与。
“游戏竞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这些知识来源于他们的课堂,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最贴近,会使他们得到最具体和最深刻的感受,我们可以顺势鼓励他们根据已学到的知识去共同创造新的游戏,我们再将学生中产生的有闪光的创意进行提炼加工,成熟后再推广到学生中去,形成良性循环。参加竞赛,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
2.2.1.5 讲故事、导游、角色扮演等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可以引进一些部分学生参与的学生活动,比如讲故事、做导游、角色扮演等,讲故事、做导游一般由一些优秀的口头表达好的学生来进行,需要提前准备,教师只要提前检查一下即可。角色扮演需要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即兴表演,展示学生才华,这些活动偶而为之,不属于学生活动主流。
2.2.2 野外观测、考察、参观等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由于和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安排一些野外考察或参观活动。这样的活动组织一次不容易,教师要做好周密的安排,参观考察回来要及时总结回馈,不一定要在知识与技能上,更多的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收获。
野外观测活动包括校园观测、家庭实验等。在初中地理学习阶段,很有必要的野外观测活动集中在地球和地图的学习以及气温的学习上。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或观测后,能够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相对抽象的内容。综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我认为这些观测实验是可行且必要的。
●关于日影的观测:《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活动设计建议:指导学生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个模拟日晷:用塑料泡沫(买电器的包装)或木板和铁钉(或缝衣针)即可。作法:将足够长的铁钉或铁丝固定在木板(木板上盖一张同样大小的白纸)中心,选择两分两至日前后的晴天将日晷按照固定方位放置,分6点、12点、18点绘制或测量并记录铁钉影子长度和方位。见下表。每观测一天填表格一次,然后比较观测结果并分析规律或结论。
日期( )6点12点18点
影子长度
影子方向
说明:该活动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也需要教师的督促检查,1年后做总结。
活动现象分析:观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日期同一时间物体影子方位和长短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学生在观测后会去寻找原因,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就产生了,这比课堂直接给结论要有效的多。
●关于气温测定活动:该活动只需要温度计。事前教师要教会学生测量和准确阅读温度计,并打印相应的测量表格给学生。
日期:月日
6点
12点
14点
18点
气温
(1)观测当地一天气温的变化情况
实验器材:普通温度计
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背风阴凉处(类似百叶箱)放置温度计,按照下列时间分3次阅读气温并记录如下。
结果分析提示:按照下图提示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直观感受气温的日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说明:同样的观测可以在一年中多测量几次,以感受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2)观测水和沙子在一天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器材:普通温度计、2个杯子或碗、沙子和自来水
实验步骤:用同样的杯子或碗分别装满自来水和沙子放置于窗台上或室外阴凉处,于一日中分3次分别测量沙子和水的温度(注意:将温度计插入表层,不要太深)并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时间
早上7点左右
中午1点左右
晚上7点左右
沙子温度
水的温度
结果分析提示:按照下图提示和图例绘制水和沙子的温度日变化图,比较不同时间沙子和水的温度差异,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沙子等同于陆地,水等同于海洋,推测海洋和陆地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温度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活动现象分析:
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在日出前后,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高,地表获得的热量越多,大气获得的热量也越多,所以气温高,反之则气温低。由于热量从地表辐射到大气有个过程,所以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稍晚于太阳高度最高和最低值。(与太阳高度有关的是纬度位置)
沙子温度早晚比水低,中午比水高。原因是沙子吸热和放热比水要快。同理,一天当中,中午陆地气温比海洋高,早晚比海洋低。一年当中,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离海洋远近不同,气温有差异的原因是海陆因素)
不管是日影的观测还是气温的测定,对于学生而言,都容易一时新鲜,难以坚持下去。特别是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很难引起学生重视。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督促并组织学生做好这项工作。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的机会。当年的竺可桢就是因为有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观测记录物候,才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2.2.3 信息的收集整理活动
在人文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鉴于教材篇幅有限,对各地区宗教、建筑、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特征的了解不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组织一些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加工并展示出来,一方面充实学生知识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能力是新时代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地理课程新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网络已经深入到家庭,学生在网络中耗费的时间与日俱增,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抢占学生的上网时间,成为我们学校教育需要研究的主题。组织课外信息收集、整理、展示的活动就能够部分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实际操作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只会收集资料,很多认真的学生甚至将收集到的资料全部打印成一本厚厚的册子,这样的收集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没有用的,网络资源千千万,怎么查找我们需要的资料,怎么整理我们需要的资料,怎么分析我们收集到的资料让它为我们的主题服务,这是学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作到三要:一要作好选题和技术指导;二要随时关注探究过程,包括组员参与情况、资料收集情况、整理综合情况等;三要组织和安排好成果交流和评价工作。只有这三步都认真细致的做到了,我们的活动有效性才能够提高。
3.结语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视活动的“有效性”,加强指导,巧妙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主动发展,这才是我们组织学生活动的最终目的。每一个地理老师如果能够从这样的高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就都能够设计并组织好实用、高效的学生活动,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地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