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入海口处的鹿特丹有“欧洲门户”之称,鹿特丹港在1961年至20世纪80年代20多年间保持世界最大港口的地位,现在仍是欧洲最大的港口,世界10大港口之一。鹿特丹地理位置优越,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是中国连云港)的西桥头堡,位于荷兰西南部,莱茵河河口,距北海28千米;鹿特丹港区分内港和外港两部分,内港在莱克河、瓦尔河沿岸,可与莱茵河流域广大腹地联系,每年有20万艘内河船舶停靠;外港即新开挖深23米、宽400~600米、长12千米的新沃特韦运河而建起的欧罗波特海港,可停泊54万吨的巨型油轮,以装卸煤、矿石、石油为主,每年有3万艘海轮停靠;鹿特丹港区面积100平方千米,码头总长近90千米,每年的货物吞吐量2亿吨以上(2000年创最高记录达3.2亿吨),年集装箱吞吐1000多万只标准箱(2018年集装箱吞吐1451万只标准箱,居世界各大港第12位、欧洲第1位),有40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大海港。鹿特丹港的最大特点是储存、运输、分销一条龙,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附加值,然后通过铁路、公路、河道、航空、输油管道、海运等运输线路将货物送到欧洲各地。鹿特丹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与欧洲所有大城市联系起来,从鹿特丹出发,8~10小时就到巴黎、汉堡、法兰克福;鹿特丹港的驳船集装箱运输发展势头很好,每天都有驳船将集装箱通过莱茵河航道运到德国、法国、瑞士各港。港区的“欧洲之桅”是鹿特丹地标建筑,高186米,是1960年专门为荷兰国际园艺博览会而建的瞭望塔,塔高96米处建有一个“鸦巢”一样的观景台,全塔用混凝土建造,曾是当时鹿特丹最高建筑,2010年该塔被荷兰列为国家历史遗迹。
鹿特丹
鹿特丹古代是从荷兰南部大片沼泽流出的鹿特河边的小渔村,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人们在马斯河北岸修建堤坝,用闸门将马斯河与鹿特河隔开;1340年挖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顿相通,城市逐渐繁荣起来;16世纪,城市建设逐步发展,在泥沼地上又挖出了许多港口;18世纪鹿特丹港与英国、法国的海运贸易十分兴旺,有些船只由鹿特丹启航最远到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地。19世纪后期,由于德国的统一,莱茵兰及鲁尔区的工业化,鹿特丹的转口贸易港地位日益重要,特别是1877年铁路接通南部市区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新运河(新沃特韦运河)使其运输条件极大改善,新沃特韦运河沿岸的欧罗波特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20世纪初,鹿特丹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二战结束后鹿特丹进行大规模港区重建,欧罗波特港的建成使鹿特丹港在60年代一跃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
港口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港口区建起了大型炼油厂、造船厂、石油化工厂、工程机械厂、乳品加工厂、人造黄油厂、啤酒厂、家用电器厂等,鹿特丹是目前欧洲最大的炼油中心(属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为港口服务的金融、商业贸易、铁路公路管道运输都很发达;鹿特丹城市面积已达319平方千米,人口62万(2015年),是荷兰第二大城市。《财富》世界500企业联合利华公司的总部设在鹿特丹(联合利华公司有伦敦和鹿特丹两个总部,鹿特丹总部负责冰激凌、茶饮料、调味品等食品业务)。
鹿特丹教育发达,拥有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应用科技大学等世界名校。建于1913年的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是以16世纪荷兰著名思想家家伊拉斯姆斯命名的世界知名的公立研究性大学,以经济管理学、医学和社会科学最具优势,知名校友有世界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丁伯根等,在近年来QS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世界各大学前200名,荷兰各大学前8名;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下属的医学中心(即附属医院)是荷兰最大最先进的学术医疗中心,是欧洲三大顶级医学研究机构。鹿特丹城市品牌价值高,在城市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中名列第85位,排在京都、雅典、底特律等名城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