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林业都面临着两种趋势,一种是下降的趋势,森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地球上消失;另一种趋势是上升的趋势,人们自觉地、有计划地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已日益成为社会性的活动。中国森林的下降速度虽然没有像有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快,但长期以来一直在下降,直到最近才初步得到控制。从人均森林蓄积量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材的国家。严峻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努力扩大森林资源,是全国人民长远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必须把培育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加以考虑和安排。要继续组织发动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加速建设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实现“绿化祖国”和“大地园林化”的奋斗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80年发出的《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中,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的长远奋斗目标,并要求到本世纪末力争达到20%。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并且改变森林分布不均的状况,就能够较好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为农业、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全国人民提供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状况将会大大改善。当然,实现这个目标是艰巨的,但是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首先,中国发展林业的潜力很大。全国有多种多样的优良乔、灌木树种,适宜各种自然类型的地区发展。东南半壁自然条件好,适于培育多种大森林。其次,自然生态演变的过程,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森林的作用认识更为深刻。多年来造林、育林的实践,为今后更好地造林、育林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近十余年来,国家对保护森林、发展林业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措施,为加快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要把这些有利条件变为现实,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森林作用的认识
要实现上述目标,要求人们对森林的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森林作为维护良好的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人类是处处离不开它的防护作用的。一个国家的林业发达与否,对国家的富足,民族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有了发达的林业,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国家已把植树、种草、种花,绿化、美化、保护环境作为重大国策提出。并确立了新的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和进行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无论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还是保持生态平衡,都与森林有密切的关系,森林所承担的任务十分重大。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培育森林和整个林业工作,首要的任务是保卫国土,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水旱、风沙、霜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作用。此外,森林有丰富的物产,能为国家和人民提供多种用材、多种林产品和油料、药材、肉食等;发展薪炭林,是解决农村能源匮乏问题最重要而又较快、较省的一个途径;绿化、美化城镇和乡村,能使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环境里。
上述任务既是森林的多种功能和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又是自然规律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在进行林业建设,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中必须兼顾这些任务,全面作出安排。而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第一步就需要在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有一个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划。根据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作出合理的生产规划布局,以消除盲目地农林、林牧争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根据自然条件,划为林区的县、乡,应实行以林为主的方针;山区发展林业条件好,应发展以林为主体的立体农业。在生产方式上,应改革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轮垦轮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禁止毁林开荒、陡坡开荒;开垦的陡坡地,应按国家规定限期退耕还林。森林植被稀少的北方干旱地区,应从植树种草入手,改善生态环境,以林促农、促牧,达到全面发展。从林业建设本身来说,应彻底摆脱以生产原木为中心的思想,改变重采轻造、重森工轻营林的偏向。从森林的多种功能来看,生产木材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严格说来,提供木材只是森林的一个副产品,因为林业的主体是森林,没有森林也就没有木材可取。因此,在林业的生产建设中,必须摆正采伐利用与森林培育的关系,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加强营林和更新工作,按照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